function —— 函數程序員
把那些在腳本中重複出現而且沒有任何改變的代碼,封裝起來,在適當的場景中調用執行;shell
程序員將這種被封裝起來的代碼稱爲功能體,或者叫模塊;編程
在shell腳本編程中,函數是由若干條shell命令組成的語句塊;一般用於代碼重用和模塊化封裝;bash
函數裏面的內容和shell程序形式上是一致的;不一樣之處就是,shell代碼能夠直接被執行;而函數中的內容,不能獨立執行,只有被調用的時候才執行;ide
函數是在shell程序的當前shell中運行的;模塊化
bash函數
bash script_filethis
functionspa
定義函數:命令行
函數是由兩部分組成:
函數名稱 + 函數體(可以實現獨立功能的shell語句塊)
語法一:
function func_name {
函數體
}
語法二:
func_name() {
函數體
}
注意:函數名和()之間不能加空白字符;
注意:函數能夠在交互式環境下定義,也能夠在腳本中定義;
函數的使用
函數在定義的時候,其函數體中包含的全部命令均不會被執行;只有函數被調用的時候,纔會執行其中的命令語句;
調用方式:經過直接給出函數名稱的方式調用;
有不少的函數是存放於專門用於保存函數的文件中;若是想要調用這樣的文件中保存的函數,使用source命令(.)加載文件,而後再以直接給出函數名稱的方式調用函數;
使用set命令能夠查看全部當前shell中生效的函數;
使用unset命令能夠撤銷已經定義的函數;
函數的返回值:
兩種返回值:
函數的執行結果的返回值:
1.在函數體中使用了echo或printf命令輸出的結果;
2.在函數體中某些命令輸出的結果;
函數的狀態返回值:
1.函數中最後一條命令的執行狀態返回值;
2.自定義退出狀態碼:
return [n]
n:0-255
注意:只要函數在執行時,遇到了return命令,無論函數中的命令語句是否所有執行完成,馬上退出函數;
函數的生命週期:
從被調用開始,到遇到return命令或所有的語句執行完成爲止;
函數的實參
在函數體中,可使用$1,$2,..位置變量爲函數提供參數;還可使用$*或$@的方式引用全部位置參數;還可使用$#計算爲函數傳遞的參數個數;
在調用函數的時候,直接在函數名稱後面以空白字符分隔多個參數便可;好比:func_name arg1 arg2 ...
傳遞給函數參數的位置參數,是調用函數的時候,函數名稱後面的以空白字符分隔的字符串序列;跟腳本的位置參數不是一回事;
變量:
shell中的變量爲弱變量
1.無需事先聲明
2.無需指定變量類型,默認爲字符型
變量分類:
環境變量:
當前shell及子shell
本地變量:
當前shell
局部變量:
local VAR_NAME=VALUE
當前函數體
位置變量
特殊變量
手動撤銷本身定義或聲明的全部變量;
函數的遞歸調用
簡單來講,就是在函數體中調用函數自身;
階乘:
N!=N*(N-1)!=N*(N-1)*(N-2)!=...=N*(N-1)*(N-2)*...*2*1
#!/bin/bash
# Author: Tianyu.Zhao
#
fact(){
if [ $1 -eq 0 ] || [ $1 -eq 1 ] ; then
echo 1
else
echo "$[$1*$(fact $[$1-1])]"
fi
}
echo -n "$1!="
fact $1
例子: 斐波那契數列(黃金分隔數列):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
假設兔子出生一個月以後纔會有繁殖能力:
N=N-1 + N-2
shell代碼:
#!/bin/bash
# Author: Tianyu.Zhao
#
fabonacci(){
if [ $1 -eq 1 ] ; then
echo 1
elif [ $1 -eq 2 ] ; then
echo 1
else
echo $[$(fabonacci $[$1-1])+$(fabonacci $[$1-2])]
fi
}
#列出全部的斐波那契數列的項
for I in `seq 0 $1` ; do
fabonacci $I
done
例子: 漢諾塔(又稱河內塔)問題是源於印度一個古老傳說。大梵天創造世界的時候作了三根金剛石柱子,在一根柱子上從下往上按照大小順序摞着64片黃金圓盤。大梵天命令婆羅門把圓盤從下面開始按大小順序從新擺放在另外一根柱子上。而且規定,在小圓盤上不能放大圓盤,在三根柱子之間一次只能移動一個圓盤。
利用函數,實現N片盤的漢諾塔的移動步驟
#!/bin/bash
# Author: Tianyu.Zhao
#
step=0
move(){
let step++
echo "$step: move disk $1 $2 -----> $3"
}
hanoi(){
if [ $1 -eq 1 ];then
move $1 $2 $4
else
hanoi "$[$1-1]" $2 $4 $3
move $1 $2 $4
hanoi "$[$1-1]" $3 $2 $4
fi
}
hanoi $1 A B C
文件abc.txt的內容以下:
2,3,4,5,6
B,c,d,e,f
6,7,8,9,10
f,g,h,i,j
寫一個腳本,利用任一循環結構,輸出每一行的第二個和第四個字符(以逗號分隔)
回顧:
shell腳本編程之函數
練習:
寫一個腳本:
1.容許用戶經過命令行傳遞參數,實現用戶帳戶的管理;
2.若是給出-a|--add選項,就建立該選項後面的用戶帳戶;
3.若是給出-d|--del選項,就刪除該選項後面的用戶帳戶;
4.若是用戶給出-v|--verbose選項, 就顯示刪除或建立用戶的信息;
5.若是用戶給出-h|--help選項,就顯示幫助信息,而且以0做爲退出狀態碼退出腳本的運行;
6.若是用戶給出其餘選項,顯示幫助信息,並以5做爲退出狀態碼鬼畜腳本的運行;
#!/bin/bash
#Author: Link
#Description: administrate users
#5: no enough args
#6: error args
#
DEBUG=0
ADDUSER=0
DEUSER=0
usage(){
echo "Usage: $(basename $0) -a|--add user1,user2,... | -d|--del user1,user2,... | [-v|-verbose] | [-h|--help]"
echo
echo "Options: "
echo -e " -a, --add\vCreate user from list."
echo -e " -d, --del\vDelete user from list."
echo -e " -v, --verbose\vDisplay infomation for your operating."
echo -e " -h, --help\vDisplay this menu."
}
createuser() {
ADDUSER_LIST=$(echo $1 | tr ',' ' ')
for I in $ADDUSER_LIST ; do
if id $I &> /dev/null ; then
[ $DEBUG -eq 1 ] && echo "$I exists."
else
useradd $I &> /dev/null
echo $I | passwd --stdin $I &> /dev/null
[ $DEBUG -eq 1 ] && echo "Create $I successfully."
fi
done
}
deleteuser() {
DELUSER_LIST=$(echo $1 | tr ',' ' ')
for J in $DELUSER_LIST ; do
if id $J &> /dev/null ; then
userdel -r $J &> /dev/null
[ $DEBUG -eq 1 ] && echo "Delete $J finished."
else
[ $DEBUG -eq 1 ] && echo "$I not exists."
fi
done
}
if [ $# -le 0 ] ; then
usage
exit 5
fi
while [ $# -ne 0 ] ; do
case $1 in
-h|--help)
usage
exit
;;
-v|--verbose)
DEBUG=1
shift
;;
-a|--add)
ADDUSER=1
ALIST=$2
shift 2
;;
-d|--del)
DELUSER=1
DLIST=$2
shift 2
;;
*)
usage
exit 6
;;
esac
done
if [ $ADDUSER -eq 1 ] ; then
createuser $ALIST
fi
if [ $DELUSER -eq 1 ] ; then
deleteuser $DLIST
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