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工程經理Chris McKillop在隨後的推文中也證明了這一消息。人們在炸開了鍋的同時也紛紛表示困惑,谷歌在PC端和移動端已經持有Android、Chrome OS等操做系統,爲何還要費力不討好的開發Fuchsia?html
從目前公佈的消息來看,Fuchsia有兩個很是引人關注的特性,它使用了一個很是輕量且延時很低的內核,並且還內置了一個名爲Escher的引擎,可以基於物理進行三維圖形的渲染。linux
參考NASA與微軟聯動的Onsight項目就能得知,hololens的全息模擬也是基於同步的圖造成像技術。Fuchsia實際上很是符合MR的特性,甚至可能與英特爾最近提出的融合現實技術相關,這也影射出谷歌的下一步計劃。編程
進一步來講,Google已經在AR/VR領域佈局了Project Tango和Daydream,將MR做爲接下來的發力點確實頗有可能。此外,因爲微軟的全平臺系統Holographic正在迅速搶佔市場,而英特爾和微軟也達成了合做關係,從長遠的發展來看,谷歌研發Fuchsia也是十分必要的。api
Fuchsia也許是谷歌阻礙微軟實現平臺夢的產物安全
雖然微軟一直懷揣着全平臺的統一夢,可是Windows系統除了能在PC端站穩腳跟以外,其它端口的表現就略顯頹勢了。WP難以撼動Android和IOS的統治地位,還連帶拉垮了研發lumia手機的諾基亞,而平板電腦Surface也沒有取得預想中的好成績。網絡
爲了打破這一困境,微軟在今年的臺北電玩展上宣佈,Windows Holographic將免費的開放給第三方廠商使用。而Holographic做爲hololens的基礎MR系統,彷佛是微軟的平臺夢在另外一個領域的延續。從當前的市場狀況來看,Holographic幾乎沒有競爭對手,此時開放MR系統也許是一個絕佳的策略。編程語言
實際上,Windows Holographic涉足的平臺遠遠不止MR,htc vive和Oculus Rift此前都有協同Holographic系統的先例。與Daydream有所不一樣的是,Holographic是面向全平臺開放的系統,可以同時支持移動端與桌面端。而與英特爾、宏、戴爾、Falcon Northwest等軟硬件廠商的合做,也足以見證微軟將野心延伸到了AR和VR領域。工具
儘管微軟並無複製當初操做系統捆綁硬件廠商的壟斷策略,但爲了避免再重現微軟的這段歷史,Fuchsia將成爲谷歌的競爭籌碼。而它偏偏能補齊谷歌還未能涉足的MR領域,即便不能先行搶佔市場,退而求其次也能保障本身的獨立生態不受影響。佈局
在AR/VR以後,MR多是下一個爆發點ui
根據Digi-Capital提供的數據來看,從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的1年時間內,VC在AR和VR領域的投資總額已經超過了17億美圓,而今年第一季度的投資就包含了其中的12億美圓。
這直接促使了大批獨角獸的誕生,坐擁核心VR設備的Oculus自不用說,加強現實公司Blippar和VR神經技術公司MindMaze也分別得到了5400美圓和1億美圓的鉅額注資。AR和VR技術雖然遠未成熟,但資本市場的爆發已經證明了他們充足的潛力。
在 AR/VR的繁華之下,MR逐漸開始展露頭角,這其中最爲搶眼的要數初創公司Magic Leap了。Magic Leap在2014年2月時就收穫了5000萬美圓的A輪融資,隨後更是得到了B輪和C輪總計13.35億美圓的投資。而他們也與NorthBit、盧卡斯影業、Virtroid等企業達成了合做,開始涉足網絡安全、電影、家裝房產等領域。由此來看,MR頗有可能成爲下一個爆發點。
有趣的是,Google也是Magic Leap的董事會成員,然後者目前正在招募有操做系統開發經驗的僱員,這不由讓人猜想Fuchsia系統是否和Magic Leap進行了聯動。
除此以外,英特爾則在IDF大會上公開了本身的虛擬現實項目Alloy,這個項目也帶來了新的MR概念——融合現實(Merged Reality)。與混合現實有所不一樣,融合現實是在虛擬的場景中投射真實的事物,若是英特爾不是在吹噓概念,這也許是MR一塊新的拓展領域。
而在Alloy的項目之中,Windows Holographic起到了很是關鍵的做用。
英特爾CEO Brian Krzanich表示:「Alloy硬件與Holographic系統的結合,可以創建世界級的平臺標準。排除成見,與微軟合做創形成果的可能性也更大。」
儘管還不清楚Fuchsia具體的發展路線,但做爲一種求同存異的存在,Fuchsia也能爲谷歌及時佔領MR這個風口打好基礎。
與甲骨文的漫長訴訟,可能促使了谷歌的自我革新
2010 年8月,甲骨文發起了與谷歌之間漫長的訴訟,主要就安卓系統中9行代碼,37個Java API的侵權進行了控訴,要求谷歌償還近93億美圓的版權費用。這起案件在2016年5月終於拉下了帷幕,聯邦法院最終裁定谷歌的行爲屬於「fair use(正當使用)」,陪審團通過三天的考慮後認同了此次判決。
雖然谷歌最終贏得了這場曠日持久的對抗,但也不免心懷芥蒂。因爲訴訟直指代碼的侵權問題,這可能從側面促使谷歌開始打造一款「沒有包袱」的系統,而Fuchsia與此十分相符。
Fuchsia使用的內核Magenta是谷歌自行研發的開源引擎,2016年6月纔剛剛發佈。而Fuchsia的核心編程語言Dart,則是谷歌主導開發的結構化Web語言,與JavaScript很是類似。
實際上,Google在面對Oracle指控的同時也在積極的部署一系列解決方案,以尋求軟件上的革新。Android N以後的版本將不會再使用Java的API,而Google也將語言庫遷移到了OpenJDK,試圖打造一個用戶構建應用和服務的常見代碼庫。
而Fuchsia的構架則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創新,Magenta和Dart的引入將有可能讓Fuchsia成爲徹底原生的系統。
Daydream以後又來Fuchsia,谷歌打的什麼如意算盤?
不過,費力不討好的打破原有的系統市場實在是沒有必要,又因爲Fuchsia過於輕量,後續一定會牽扯到雲端的大量使用,這在某些場景中也不適用。
死在Google手中的實驗性項目數不勝數,Google X Lab中就有不少不見天日的研發計劃,而前方還有谷歌光纖、智能家居計劃Nest、智能隱形眼鏡、探測癌細胞的藥物等無數大坑等着他們去填。
除此以外,RSS閱讀器、Latituds位置服務、Building Maker工具、iGoogle等成熟的項目也是一言不合就被Google停止。由此來看,咱們實在是不能對Fuchsia持以過多的期待。
原文來自:http://os.51cto.com/art/201608/516550.htm
本文地址:https://www.linuxprobe.com/operating-system-behind.html編輯:陳虎,審覈員:逄增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