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 (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的合稱)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_FquXa6qjEaY6sXjqhOjJsE_FgFLFmTtkjdSTdlLeQVe6q7H4zSAwFAxqqhaLMXON1MdhNbxK-fqdlBGk-DLGADTpg4uog0Umwxx0gkUTkb5gCuBqglDABtovXYPiLT1QYRIIyk-kZURpfMU2GHoCYgrSK6v_2dkpCDlALpM12Kg0YPMERv0g4xoRo6W4ziTurl

系統論

編輯

什麼是系統論?

確切地說, 系統論應當稱爲「 通常系統論」,其創始人 貝塔朗菲(L.Bertalanffy)是這樣描述這一理論的:「通常系統論是一個邏輯----數學領域,它的任務是表述和推導適用於‘系統’的通常原理,不論其組成要素以及其相互關係或‘力’的種類如何」。「在全部領域中所涉及的是關於系統的科學時,就出現不一樣領域的規律性形式上的一致和邏輯上的‘同一’」。「…在嚴格的形式中,通常系統論具備公理性質。」
對於「一致」、「同一」等概念,貝塔朗菲是這樣解釋的:「…出現了進一步廣泛化傾向。在生物學以及在 行爲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不少現象已經應用數學表達式和模型了。在不一樣領域中這些模型及其與異質同型的其餘模式在結構上的相似性是顯而易見的,正是這些有關秩序、組織、總體性、 目的論等等最重要的問題…就是‘ 通常系統論’的觀念。」
因而可知,通常系統論是一門跨學科的學說,它超然於具體學科以外,是歸納各學科廣泛具備的基本規律性的理論。其目的是用通常系統論的成果指導具體學科的研究並經過開拓思惟空間使 具體科學的研究達到更高的層次,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正是 系統論的精髓所在。 貝塔朗菲成立的「 通常系統研究會」的最初綱領剛好體現了這一思想:「研究各個領域中概念法則和模型的同型性,並促進各領域之間有益的轉換;儘可能減小不一樣領域中 重複性的理論工做;經過增強各專家之間的交流來促進科學的統一。」

系統論的基本範疇

做爲一種具備廣泛指導意義的理論,系統論有一套完整的概念和方法體系。本文所涉及的是其基本的概念:
系統 系統定義爲「由定量測度Q1,Q2,……Q3標徵的相互做用的一系列要素P1,P2,……P3」。這必定義說明,系統是由相互做用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總體。
系統有以下形式特徵:
終極性 「系統的實際變化將依賴於只有未來才能創建起來的終態,事件不只依賴於現實條件並且依賴於終態( 平衡態)」。這一表述說明:第1、系統是變化的;第2、系統可以達到最終的平衡狀態;第3、系統老是向着平衡狀態的方向變化。因而可知,系統是有目的性的,系統通過一系列變化將達到最終的平衡狀態。
總體性 「系統表現爲一個總體,其中每一要素的變化依賴於全部其餘要素」。即各要素具備相關性,系統是各個組成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做用的有機總體。
漸進性 具體表現爲兩種形式----漸進機械化和漸進集中化。漸進機械化指「系統從總體性狀態(各要素相關的狀態)連續過分到總和狀態(各要素獨立行動的狀態)」,這意味着,系統各要素在相互做用過程當中不斷進行協調、定位,逐步喪失調節能力,最終失去相關性,各要素獨立發揮做用。漸進集中化指系統的主導部分隨時間流逝而逐漸造成。漸進性表現出系統的演化過程,也可稱爲動態性。
環境適應性 系統(開放系統)的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系統內各要素會自動調節,使系統達到新的平衡。
開放系統 開放系統指系統中存在要素的流入和流出,其組成要素髮生着更換。開放系統具備一個重要性質:等終極性。等終極性是有生命物表現出的特徵,其含義是,在普遍的範圍內,系統能夠由不一樣的初始狀態和不一樣方式達到相同的終態。 開放系統只要達到流動平衡,就是等終極的。
封閉系統 無要素流入、流出的系統稱爲封閉系統。封閉系統的行爲不多是等終極的,即系統只能由不一樣的初始狀態達到不一樣的終態。
封閉系統最終達到真平衡(具備最大熵和最小 自由能)。
等級秩序 「有這樣的系統,它們的單個項自己又是上一級的系統,…這就被稱爲等級秩序的事態」。各類有機體按照嚴格的等級組織起來,經過各層系統逐級的組合,造成愈來愈高級、愈來愈龐大的系統,這種現象稱爲等級秩序。 貝塔朗菲認爲,「等級秩序的通常理論顯然將是 通常系統論的主要支柱。」他「把宇宙‘看’做一個巨大的等級系統」。若是以直觀的樹型結構來表達這一律念,咱們會發現,這是一棵囊括了從宏觀到微觀各個層次、諸多領域的參天大樹。

系統論的基本內容

系統論的思想
系統論的思想是一種相關與演化的思想,這與惟物主義 廣泛聯繫、變化發展的觀點是一致的。系統論抽象掉不一樣事物、不一樣現象的各類差別,而把它們歸結到「系統」這一律念,並揭示了其規律。
系統論的規律
系統論的規律主要是系統的規律:
第1、系統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做用使系統最終達到平衡狀態(終態),對封閉系統而言是 定態,對 開放系統而言是穩態。
第2、系統逐步由 無序向有序演變,當系統的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系統會隨之發生量變,若是這種改變突破某一界限,系統發生質變。(普里高津的 耗散結構論
第3、開放系統達到穩態時,各要素間的結合方式是有規律的,各要素自身的「新陳代謝」並不改變這種結合方式,這種現象稱爲 自組織現象,這種結合方式稱爲協同。(哈肯的 協同窗理論)
第4、系統的演化是一個從低層次循環到高層次循環的過程。( 艾根超循環理論

控制論

編輯

什麼是控制論?

對於這一律念,維納(N.Wiener)的定義是「關於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 貝塔朗菲的定義是「 控制論是以系統與環境之間和在系統內部的通訊(信息傳遞),以及系統對環境做用的控制(反饋)爲基礎的一種控制系統的理論」。艾什比(W.Ashby)把控制論確切地定義爲「它是研究這樣一類系統的科學,在這類系統中能量可有可無,而信息及控制卻很是重要。控制論是研究系統的調節與控制的通常規律的科學,其任務是實現系統的穩定和有目的的行動」。由此能夠看出,控制論主要研究系統的各個部分如何進行組織以實現系統(開放系統)的穩定性和 環境適應性,即系統是如何實現其漸進性的。
控制論要考慮比現實範圍大得多的「一批可能性」,而後研究爲何具體情形會受具體條件的限制。「對於那些以複雜著稱而其複雜性不容忽視的系統,控制論給出了一種新的科學研究方法」。「它能夠告訴咱們什麼是辦獲得的,…其次是它給出能用來對付各類狀況的通常策略」。可見,控制論研究的對象是開放系統的運行過程及這一過程當中各要素的關係。

控制論的基本範疇

行爲 「行爲就是一個實體相對於它的環境做出的任何變化」、「一個客體的能夠從外部探知的任何改變均可以稱做行爲」。這裏的行爲是指任何實體發生的全部變化,範圍很廣,須要進行分類。 控制論研究的是有目的的主動行爲,其中「有目的」指趨向終極條件,「主動行爲」指「客體是和一個給定的特殊反應有關的輸出能源」,即客體的行爲,是客體輸出自身積累的輸入,影響其外部環境的過程。
輸入 輸入就是客體之外的任一事件以任一方式改變該客體。
輸出 輸出就是客體使環境產生某種變化。
反饋 嚴格意義的反饋「表示客體的行爲受到客體在給定時間內和某一相對特定的目標所要保持的偏差界限的控制」。這是一種 負反饋,即反饋傾向於反抗系統正在進行的動做。 正反饋則指輸入信號的增長,即於原輸入信號同號。反饋過程就是信息傳遞和返回的過程。
熵 這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它被定義爲機率的 對數,用來測度機率。機率的對數是與機率 數量級不一樣的表示形式。機率表示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所以,熵表示肯定性的大小。熵越大,表示系統的肯定程度越高,系統的有序性越好,反之亦然。在孤立系(封閉系統)的 不可逆過程中,系統由 無序漸進趨向有序,熵(能夠理解爲機率、肯定性)在這一過程當中增長,趨向最大。當系統達到 定態時,熵也達到最大值。在 開放系統中,既有不可逆過程熵的產生,同時也有熵的輸入,但這個熵是 負熵,它減弱系統演變的漸進過程,能夠阻止系統到達毫無 自由度可言的死寂的終態,而是處於「活」的有機狀態。

控制論的基本內容

控制論的思想
控制論的基本思想是經過把一個系統或系統的一部份量化,找出系統中主要要素之間的關係,而後用適當的模型來模擬它,進而對系統的將來或未知狀態進行預測和估計。其建模過程大體如此:
初始含糊判斷---Õ 實驗並獲得數據---Õ 分析數據---Õ 做較精確判斷---Õ 進一步實驗---Õ 進一步分析數據---Õ 抽象出理論
這是一個由「閉盒(closed box)」被逐步打開,系統的構成和規律性被揭示出來,成爲「開盒(opened box)」的過程,這是一個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
控制論的貢獻
控制論在科學上有兩點重要貢獻:
第1、給出一套統一的描述系統的概念,於是能夠創建各門學科之間的準確關係。經過它們所具備的共同語言,把一門學科上的發現和成果用到另外一門學科上去,使它們相互促進。
第2、給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使對複雜系統的研究成爲可能。
控制論的應用
控制論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邊緣學科,其通常原理和方法在技術、經濟、社會等許多領域都有普遍的應用,造成了多門邊緣學科。控制論在經濟領域的應用主要是描述 經濟系統的穩定性、可靠性、 能控性能觀測性,對經濟系統進行反饋控制,從而使系統達到最優。

信息論

編輯

什麼是信息論?

信息論是一門研究信息傳輸和信息處理系統中通常規律的學科。 申農(C.E.Shannon)在他的《通信的數學理論》中明確提出:「通信的基本問題是在通信的一端精確地或近似地復現另外一端所挑選的消息。」

信息論的基本範疇

信息 信息是「人們在選擇一條消息時選擇的 自由度的量度」。消息所帶的信息能夠解釋爲 負熵,即機率的負 對數。威沃爾(W.Weaver)指出,「‘信息’一詞在此理論中只在一種專門的意義上加以使用,咱們必定不要把它和其一般用法混淆起來」。也就是說,這裏的信息不是咱們一般使用的概念(各類消息、情報和資料的總稱),而是一個變量,它表示 信息量的大小。而信息量則是某種不肯定性趨向肯定的一種量度,消息的可能性越大,信息就越少。若是一個系統是有序的,它不具備很高的混亂度或選擇度,其信息(或熵)是低的。
通信 威沃爾把通信定義爲「一我的的思想能夠藉以影響另外一我的思想的一切過程和步驟」,這是狹義的通信。廣義的通信是信息傳遞併產生效用的過程,它有三個水平:技術問題、語義問題和效用問題。
通信系統 通信系統是完成信息傳遞過程的相關軟硬件的總稱,包括五個基本部分: 信源、發送器、信道、接收器和消息接受者,另外,可能包含噪聲(影響信息傳遞準確性的隨機因素)。

信息論的基本內容

信息論的思想
申農的《通信的數學理論》主要解決通信過程當中的技術問題,而威沃爾把通信擴展爲三個層次,擴大了其使用範圍。這樣,信息論的基本思想撇開了物質與能量的具體運動形態,系統有目的的運動被抽象爲信息變換過程,系統的控制過程經過信息傳遞完成。

「三論」的關係

編輯
系統論、 控制論、信息論三門學科密切相關,它們的關係能夠這樣表述: 系統論提出系統概念並揭示其通常規律,控制論研究系統演變過程當中的規律性,信息論則研究控制的實現過程。所以,信息論是控制論的基礎,兩者共同成爲系統論的研究方法。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