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做十年,你爲何依然沒有成爲專家

看到一個csdn的心靈雞湯,雖然知道沒啥用,可是也看看吧.就算是打2分鐘的雞血也比什麼也沒有好吧學習

http://bbs.jointforce.com/topic/17748?ref=myreadspa

 

若是依照「一萬小時定律」,也就說無論你所屬哪一個行業,作什麼工做,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均可以成爲該領域的專家。


若是你已經在一個行業工做十年,除去你休假,上班混點、看視頻刷朋友圈的時間,天天按3小時算,也就是10*365*3=10950。基本也是大於一萬小時的,而你爲何依然沒有成爲你所在行業裏的專家?

這或許是一個有些憂傷的話題,可工做十年你也未必是行業專家倒是個不爭的事實。

關於這個問題,在知乎上提到一個概念「精深練習」,何爲「精深練習」?

經過對知乎上答案的總結就是:

視頻

設定既定目標,跳出溫馨區,放棄短暫收益,遊走於能力邊緣,而後經過反覆練習無限擴大能力邊界。

簡而言之,即若是你的能力只能跳過1.5米的杆,而你想跳過2米的杆,那你應該從1.6米開始,而不是一直在1.5米之內跳,否則可能你跳了十年的1.5米,你依然只能跳1.5米,永遠也跳不過2米的杆

道理咱們雖然可能都懂,但可能咱們依然成不了專家。一方面必竟咱們大多數人都不太願意輕易放棄能力溫馨區,甚至一直在尋找這樣的溫馨區。而若是你一直停留在這樣的溫馨區,那麼結果可能就是:你不是有十年經驗,而是一個經驗用了十年。而若是你夠「幸運」,你所在的崗位一直須要的只是一個熟練工,那麼你或許能夠一直溫馨下去。而若是稍有風吹草動,再想作點什麼恐怕爲時已晚。

那麼咱們不夠努力就真的是形成既定事實的惟一緣由麼?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你所在的盒子不夠大,裝在盒子中的氣球再怎麼吹也不可能大過盒子不是麼?而這種狀況下你就有必要再給本身一個空間以支撐你更多的輸出。必竟輸出也是促進你更深刻學習的有效手段和動力來源之一。

舉個例子吧,某互聯網金融企業的CEO,幾年前原本只是由於我的興趣在博客、公衆號上寫寫信用卡和保理方面的知識,卻在持續的輸出後積累了大量粉絲,而後促進本身在保理方面進行了更深刻的學習...最後,最後固然是成了半個專家,拿到投資,成立了一家目前看似還不錯的企業

其實有些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當你經過學習在某一方面得到必定能力以後,就必定要有所輸出,而以後經過受衆的反饋,必然會促使你進一步更深刻的學習總結,最後最有可能的就是天然而然的被導入到一個良性管道

如此下去,雖然你不必定要成爲CEO,但至少能成爲半個專家,成爲一個有輸出能力的人。而你想成爲怎樣的一我的,和怎樣的人作朋友?必然是一個有輸出能力的人,不是麼?get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