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uanlan.zhihu.com/p/111019942緩存
序言
筆者將本身對於802.11ax中的MU-MIMO和OFDMA的區別作了一個簡單的總結。由於不少非通訊技術專業的童鞋,關於這兩項技術不是很清楚區別。同時,這兩項技術在MAC層的接入機制上有很高的相似性,兩種物理層的接入機制是基於同一個框架的。因此這裏筆者大體按照本身的理解,把筆記作了一下。安全
OFDMA和MU-MIMO是兩種不一樣的技術,兩者獨立存在,並能夠疊加使用。這二者的共性是,這兩種技術在同一個時間均可以讓多個用戶同時接入。除此以外,(目前在NOMA中採用被採用的) SIC(串行干擾消除)與CDMA也能夠作到這一點。如下分開討論下。微信
再次說明,本文僅僅做爲我的筆記,並非打算梳理清楚MIMO相關概念,因此中間有部分可能解釋有不妥的地方,若是有不對的地方,還請見諒。框架
OFDMA
OFDMA RU示意圖OFDMA是基於OFDM的物理層技術,其將頻譜資源分割成多個頻譜資源塊,分配給多個節點同時使用。其沒有多天線的要求,在單天線條件下,也能夠作到OFDMA。less
OFDMA中的資源是時頻資源,能夠理解成橫軸是時間軸,縱軸是頻譜軸,而後按照網格劃分紅多個資源片斷,在Wi-Fi中稱爲RU,LTE裏面稱爲RB。資源片斷會根據需求被分配到各個用戶上。這裏要區分上下行,若是是下行的話,那麼AP或者eNodeB(LTE裏面基站概念),直接發送一個數據幀便可,固然,該幀內部的資源映射關係是提早告知用戶的,Wi-Fi幀中是經過Trigger幀告知,LTE是在RLC子層創建鏈接的時候告知,而後節點對應解調的。用戶實際上能夠解調全部的信息,即所有片斷均可以解調,而後根據映射關係,選取本身的信息便可。安全性是經過數據層的加密完成的。ide
上行的話,Wi-Fi是容許上行的OFDMA,LTE上行不採用OFDMA,採用的是SC-FDMA。OFDM有一個問題就是PAPR,峯均比,也就是全部的子載波因爲是週期成倍數關係的,因此若是全部子載波都是加載相同數據的時候,出來的峯值就是全部子載波上單位峯值的疊加。若是你們都是1,那麼這個1衝到很高,若是你們都是0,那麼就是0,換言之是0(打個比方,雖然傳輸的時候是用雙極性的,因此不會有0的存在)。(這樣峯值和均值的區間很大,就會對放大器的工做區有要求)函數
- LTE子載波多,一共2048個,因此峯均比空間大,最後就沒有采用OFDMA作上行。LTE的上行是SC-FDMA。主要緣由是PAPR高,可是不是技術不可行,是相應實現時候,PA須要更高的成本,以及會產生更高的功耗。
- Wi-Fi子載波最多256個(上述都是在20MHz信道帶寬下),因此峯均比還能夠承受,因此上行能夠容許OFDMA。
目前OFDMA在Wi-Fi 6裏面是一次性添加了上行和下行,下行在整個接入過程當中很簡單,AP搶到的信道,而後發送便可。上行接入的時候包含了有兩種接入方式,一共是基於競爭的(就是UORA),一種是基於非競爭的,也就是基於BSR的,緩存狀況,根據節點的緩存狀況,AP進行資源分配,而後告知。其實搞兩種接入方式也是和LTE相似的,LTE中在PRACH信道上也有兩種接入模式,基於競爭和基於非競爭,基於競爭的是隨機選擇競爭序列(也就是競爭所採用的Code),而非競爭的則是經過eNodeB指定。這點上LTE和WiFi 6在框架上是相似的。ui
在這裏還須要注意的一個是,OFDMA和CDMA同樣,存在遠近效應。其含義是接收方,也就是AP,在接收信號的時候,須要全部節點發送到AP處的信號功率,近似相等。若是功率差別過大,那麼就不可以很好解調了。(功率差別大就是用SIC技術,而不是OFDMA技術了)。編碼
因此在上行發送的時候,觸發幀實際上包含了三個重要信息,1)資源分配,2)發送速率指定,3)功率指定。經過以上技術,在OFDMA的場景下,Wi-Fi基本和LTE可以作到的差很少了,精準的頻譜資源分配。加密
MU-MIMO
MU-MIMO是基於多天線技術的,這個技術的物理層是多天線技術。多天線能夠實現多種技術,不只僅是MU-MIMO,以下圖所示:
參考:aruba的802.11ax白皮書上圖中,咱們能夠看到多天線能夠作CSD,TxBF,STBC,SDM,MRC等等,這些技術所有在802.11協議中都有應用。這裏細節不少,本文不展開了,相關技術我可能會在該技術用到地方再提到。
MU-MIMO的實現是結合波束成型的,波束成型有兩種實現方式,一種是智能天線波束成型,一種是基於全向天線的波束成型。在CWNA一書中,已經給出了其定義。
具體描述如原文:
翻譯版:
MIMO包含2D-MIMO和3D-MIMO兩種,目前5G NR已經有3D-MIMO的波束了,Wi-Fi 6裏面還停留在2D-MIMO上。打個比方就是說利用定向天線,天線輻射能夠參考手電筒打光,波束的概念就是從光束來的,手電筒打的光就是定向的光束,同理,定向天線輻射的信號就是定向的波束。若是發送和接收方同時用兩個手電筒打信號,那麼一次性就能夠傳遞更多的信息,這種多天線的發送方式就是MIMO。
MIMO和全雙工存在區別,MIMO模式下兩根天線,只可以同時處於發送,或者接收狀態。而全雙工能夠一根天線是發送狀態,一根是接收狀態。(PS:全雙工也能夠經過EBD之類的設備,一根天線實現全雙工,這裏不加以討論)
MIMO的概念比較多,是針對多根天線而言的,主要是兩個概念分集和複用。若是有多個通路的時候,好比有兩個通路。咱們能夠簡單理解以下,若是兩個通路傳同一個信息,那麼就是分集。若是兩個通路傳兩個不一樣的信息,那麼就是複用。在802.11協議的相關培訓書籍裏面,這個概念實際上給的是比較粗的解釋,MIMO 其實是分集和複用結合的技術,波束成型是發送分集。
在咱們經常使用的路由器中都是配備了全向天線。利用全向天線實現定向天線其實是基於干涉抵消的機制來作的,經過預編碼,讓數據流經過兩根天線具備必定的相位差發送出去,達到接收方接收功率疊加,或者干擾方接收功率抵消的效果。
預編碼能夠經過數字編碼的形式添加相位差,目前Wi-Fi就是採用這一種。移動通訊(好比LTE或者5G NR)裏面方式多了一種是電相位差,是經過基帶鏈接到RF這一段的線路上,經過線路的長度差別來作相位差。總之,有了相位差就能夠作波束成型了。2維平面上的干涉抵消就是2D-MIMO,3維平面就是3D-MIMO了。
而後須要回顧下,基於MIMO技術,能夠作到多發多收。基本的MIMO就是,一個發送者有兩根天線,一個接受者有兩根天線,發送者一次用兩根天線發,接受者用兩根天線收,而後兩倍傳輸速率,這個就是802.11n時代作的MIMO技術。
WRT54M路由多天線不等於MIMO,在802.11g時代,就有多天線了,Cisco當時的經典路由WRT54M就是多天線的,可是這個不是作MIMO,是作天線選擇(實際上也是分集的一種),一次只用一根天線發,可是有可能用左天線,有可能用右天線,也有可能交替(技術上這屬於發送分集)。在DD-WRT下咱們還能夠看到這個選項,以下圖
DD-WRT的配置界面MIMO是兩根天線同時發,同時在物理上兩根天線須要差半個波長距離,另外兩根天線不可以發送相同的信息,要編碼以後,不然就會存在默認的干涉效果,對通訊無心義。通過預編碼後,兩根天線才能夠同時發送(編碼後的對應兩根天線上的數據不一樣)。
LTE,5G NR和Wi-Fi相比,在波束這一塊思想差很少,不過具體實現的時候取目標函數會有點區別,前二者可能偏向波束追蹤,也就是目標接收功率最大化,Wi-Fi裏面是偏向對其餘人的干擾最小化(好比interference nulling技術),用干擾抵消的原理來講明,就是前二者偏向干涉疊加最大,後者偏向干涉抵消最強,這會影響一些預編碼結構的設計。因此Wi-Fi強調的是多個波束覆蓋到多個用戶,各個用戶之間不會進行干擾。
在Wi-Fi中,802.11ac僅僅支持下行的MU-MIMO傳輸。到802.11ax,也就是wi-fi 6之後才支持上行的MU-MIMO傳輸。
MAC層部分(MU-MIMO和OFDMA)
在MAC層協議部分,MU-MIMO的傳輸和OFDMA傳輸的過程很像,都是一開始一個TF幀,而後開始一個傳輸。兩個能夠疊加,不過先導過程不同。
- OFDMA過程的先導是BSRP,BSR過程,就是問緩存狀況,而後作OFDMA資源分配。若是沒有先導過程的話就是UORA,基於隨機接入的競爭模式。協議中還有一個BQRP,相似於BSRP可是關注的參數不同,這也是用來作資源分配預判的,這裏就不展開了。
- MU-MIMO的先導過程是NDPA,NDP,beamforming reporting,這樣的過程是一個測量過程,測量每個節點的信道狀態,也就是CSI,而後基於該CSI作預編碼(協議裏面要旋轉矩陣)。
同時咱們須要注意的是,這兩個先導機制都包含了主動模式和被動模式(也就是隱式反饋的模式),這也說明了二者在MAC層協議上的相似性。
NDP過程另外這兩個先導的過程,NDP和BSR過程也能夠結合起來一塊兒使用,以下圖
參考:Aruba的802.11ax白皮書有了測量矩陣才能夠作編碼,因此MI-MIMO會作這樣的過程。協議沒有給定BSR,NDP這樣的測量過程和傳輸過程的關係,因此不是每一次傳輸都須要測量一次,可選,也可不選。測量週期也是給開發商本身搞定的。關於NDP過程而言,其實與應用場景有關,Wi-Fi大概是100ms左右就能夠了,這個從理論上有一個概念,叫作海森堡時間。
參考:802.11ac: A Survival Guide而後有了BSP和NDP過程後,就能夠執行一次傳輸了。這個傳輸過程內,能夠作MU-MIMO,能夠作OFDMA,也能夠作OFDMA+MU-MIMO,協議不規定,給開發商本身折騰的。可是前提是要先導過程,有獲取了足夠信息。
還有點須要注意的是,目前Wi-Fi協議都是任意長數據幀的,不像LTE,5G NR同樣,始終是按照一個小資源片的時間封幀,也就是其幀,半幀之類大小都是固定的,因此沒有幀長度不等的問題。
Wi-Fi中只有一個最大幀傳輸時間和最大幀長度的限制,這個大小隨着協議演進過程當中是有變化的。下圖所示是截至802.11ac目前的最大值:
參考:802.11-2016版本在Wi-Fi中,因爲是多用戶同時傳輸,不管上行仍是下行,都是存在幀長度不等的。一個基本思想是補,補隨機的東西弄到長度相等。在802.11ac裏面,因爲只有下行發送,因此發送時間是按照最長幀來的,其餘短的不夠就補。在802.11ax裏面,因爲引入上行傳輸,那麼傳輸時間是AP猜的,根據BSR之類的信息來猜的,因此這段時間有可能會長,長就補0,若是短的話,那麼引入了一個新概念,就是動態幀切片,把幀給切短了,而後發送。以上這點在動態幀切換中咱們已經討論過了,因此這裏就不展開了。
結語
以上,筆者大體把802.11ax中相關MU-MIMO和OFDMA的技術內容作一個技術筆記,本文僅僅偏向於技術筆記,覺得不少物理層相關技術,尤爲是MIMO的包含不少定義明確的概念,可是本文並無考究。故本文若是有不對的地方,還請見諒。
本文爲原創文章,如需轉載須註明出處和原文連接。
歡迎你們關注咱們的微信公衆號:無線技術大講堂,請搜索公衆號(must_wire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