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碼農的產品觀念

小小碼農的產品觀念前端

做者:楊鑫奇 web

這篇是繼以前寫的一篇如何作一款產品,繼續而寫,仍是繼續討論產品. 文中寫的不到的地方,純當沒看見就成,別罵就好!安全

尋找葵花寶典微信

最近在看以前收藏的2篇文章
1 舒迅:產品經理必讀的九步法(原文) 提及舒訊,還有一面之緣,我認識他,人家未必認識我啊.想一想3年前還在百度的時候,我所在的部門被拆解併入貼吧,就這樣見過了這位當時貼吧的總經理.人仍是和和藹的一我的,當時的貼吧,仍是有一些技術風氣在裏面的,有幾個百度的哥們,技術派,仍是有點佩服的,不知道如今怎麼樣了. 最近在學如何作產品,就像是一個只會切磚的泥瓦工要學建築設計同樣,摸不着頭腦,就索性去找一些葵花寶典來看看,這就算是一篇吧.網絡

2 微信的產品觀 這個是網絡上的各類資料拼湊而來的. 從微信的回顧,到用戶,需求,設計,氣質,UI等個個方面點來說,這個算是目前來看,看到的比較新穎的題材的產品方面的總結文章了,相對上面一篇較傳統的需求理論來看,也能影射出2家公司的不一樣,百度系的產品相對比較保守性,騰訊系的產品目標很明確,賺錢的能力仍是較強的,這個也是如今2個公司的市值差距所在吧.iphone

這2篇文章,細細的品讀3遍之後,來敲這篇文章.在此以前,先說說爲何要學產品設計呢?
做爲碼農,一直處於PM的壓迫以前,一直以來一直如此,可是有這麼一個小小碼農,夢想着有一天可以改變本身的命運,因此他開始學習產品知識,開始學習後臺ApiServer端的開發,學習Mis後臺管理系統的開發,學習前端的Web端的開發,學習IOS客戶端的開發,到學Android這塊已是精疲力盡的,無奈從其餘的地方搞來源碼改改, 學習這些以後,能夠感嘆下,本身感受是一個"full stack developer"! 這裏只是自我感受,該鄙視的就鄙視下吧.工具

爲何着重說產品觀念呢?學習

首先作產品,失敗者居多,由於有不少的不靠譜的PM乃至大佬們在操縱着.從以前在百度,到如今出來,真正的成功的產品寥寥無幾,能夠說是沒有吧.那麼如何說一個產品的成功呢? 我我的認爲成功的產品是本身有造血能力,可以給公司或團隊帶來實際的營收,團隊成員能夠從產品得到豐厚的回報,這裏典型的就是一些網絡遊戲開發小組,動不動就是36~48個月的獎金或者是騰訊的一些產品團隊,年終獎1臺Mac或者是iPhone在加上多個月的獎金.這樣的組,能讓人多有幹勁啊,可是無奈的現實是,我這個衰人,沒有這樣的福氣能在這樣的團隊裏面.
好吧,說會着重說產品觀念,一個產品的成功與否,關乎不少.其實主要在與管理層,當是在創業團隊的時候更着重的看中這個,一個不靠譜的理念直接意味着產品的失敗,進而致使了團隊的解散.
當咱們本身假設做爲一個產品的設計者,當真正的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若是真沒有點三腳貓的功夫是沒法承擔下來的.
因此產品觀念在創業過程當中是重中之重.特別須要注意,固然我如今也是想如何纔可以讓本身作的事情不是作無用功,而是可以真正的創造出效益出來,不至於團隊解散而已失敗了結.字體

讀後作的筆記優化

從文章1中,講感觸最深的句子記錄下來,真的很推薦你們認真的品讀以上2篇文章.
"知足用戶需求",用戶是一個虛擬的概念,用戶實際上根本不知道本身須要什麼. 在今天iPhone,微博,微信不離手的人幾年前又哪知道本身須要這個?
小小碼農註解:我如今作的東西,就想本身用着方便就好,別人的需求搞不定,我能夠先解決本身的迫切須要,或許像我這樣有這樣需求的人仍是不少的.本身先了解本身須要什麼,並把它記錄下來.

其實心裏不知道本身須要什麼,因而產品完全失敗了.假如你只是去作一個既有產品的新功能或者想設計一個新玩意,那有2個參悟"用戶需求"更切實的作法:
1,瘋狂的熱愛你的產品
2,嘗試去解決你遇到的最大痛點.
只有抓住"最核心需求"一點一滴的去改進提升,才能從量變引發質變.
小小碼農註解: 瘋狂的人愛本身的產品,其實這點我已經作到了,3年來,我不斷的一天一天用一行一行的代碼來實現它,沒有放棄過.惋惜如今尚未正式面世,還沒法解決本身遇到的最大痛點.它沒法盈利...如今得着手解決這些最大的問題,沒法盈利.....

別人爲何用我,大公司和小公司作產品的區別,大公司能快速的將一個產品推到用戶的面前."小米手機一千多塊錢,但用起來和蘋果同樣,多划算啊.",這就是產品的定位,這就是產品的獨特性. 那些後發而勝出者,都是對這個問題有深入的理解和超凡的控制技巧.微信的獨特性是"私密".

分解用戶,根據產品的核心價值,將用戶分解成不一樣角色.有什麼用,別人憑什麼用,如何更好用. 如何更好用的關鍵是變成用戶,站在用戶的角度進行思考. UGC產品,看的用戶,寫的用戶.論壇:流量用戶,發帖用戶,班主. B2C:瀏覽用戶,交易用戶,電子商務:賣家,買家. 等等.. 角色的劃分,和產品的運營程度有關,進入精細化階段,須要更細的分解角色.按照X軸和Y軸來區分.

小小碼農註解: 這個是如今還沒法作的,用戶的分解,而後區分開來,這個須要功力的積累.

變成用戶. 該角色爲何會使用這個產品?該角色怎樣知曉和達到這個產品? 帶入角色進行cosplay. 一個產品只會有一個一級需求,其餘的都是二級需求.你只要在產品或者運營上,擁有一個不同凡響的特色,並能把這個特色發揮到極致,讓競爭對手追而不能及,那也能在市場上成功.

小小碼農註解:本身如今就是一個用戶,如何來使用這個軟件或者網站以實現本身的第一需求.

肯定角色成就.每一類角色如何在使用產品過程當中成長,不斷獲得知足,這就是產品的持續成長的關鍵. 沒有用戶積分類的產品成了另類,好比微信.

用戶核心需求被知足時得到的成就感,當無關的激勵被幹擾到他的核心需求時,他真正的成就感降級了.

電商企業,一個關鍵點搞好了,收入就上升了,一個關鍵點沒搞好,收入就降低了.這個直接和獎金有關. 瀏覽用戶, 交易用戶,種子用戶,初期用戶.

造成閉環,讓產品自動成長.

迅速迭代只是一個手段,是更好的知足用戶體驗,因此產品升級要給用戶一個超出預期的體驗,讓用戶盼望和等待你的升級.

暫且稱爲葵花寶典第一部吧,讀了以後,體會到作PM的不易啊,回想起那個時候對PM的叫板,如今真的很慚愧真的很慚愧,我在這裏向被我叫板過的PM道歉,不過看她如今挺好的,到美團當PM的了,一個實力很強大的清華女強PM,祝福她. 作產品其實真的不易,如今看來產品的失敗不能所有怪PM,若是更高層出問題了,依靠PM來扭轉乾坤是不大可能的.如今看來,一個大型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的觀察期基本就1-2年,基本不行就會被斃掉.你們都不容易啊...

從文章2中記錄下來的一些句子:
這個是與微信相關的,最近微信又更新了新版本了,界面都比較扁平化了.

從微信的發展過程當中看到的. 產品經理是站在上帝身邊的人 1.快速迭代 基本以3個月爲一個階段, 使用scrum 進行一次產品的迭代,在加前臺和後臺的新的功能. 2.產品方面
瞭解人性
瞭解羣體心理
建造系統並制定規則,讓羣體在系統中演化.

小小碼農註解:
快速迭代3個月,基本均可以作一個產品了,微信確實和其餘的產品都不同,仍是挺讚的.
瞭解人性,其實最簡單最不容易犯錯誤.建造系統,就得本身指定規則,這個須要你們的智慧,一我的仍是挺難的.

人是環境的反應器
地域的區別
在路上看東西和在電腦前看東西是不同的. (用戶獲取部分)
朋友圈的拍照和qzone相冊的區別.
產品營造環境,決定用戶反應.
小小碼農註解:
微信主要作手機移動端,如今還有Mac客戶端了,先佔領了屌絲羣體,還有就是感受微信的速度仍是很讚的,並且出問題的時候比較少,是個大廠出來的東西.

人是懶惰的 懶惰致使發明 懶惰是創新的動力 案例:語音查找聯繫人 小小碼農註解:
好多的功能其實都沒用過,這個就是,如今感受語音還不大可能嚐鮮,用着仍是不習慣.

時尚是驅動力 由於別人都在用 人是跟風的 在互聯網產品中, 「時尚」 是重要的驅動力 不要太」工具化」

人沒有耐心 用戶沒有耐心看你的說明書 若是不能讓用戶一分鐘愛上你 產品作好前不輕易拉用戶來你的產品

人不愛學習
博客的衰落.
馬桶閱讀理論: 不要給用戶超過馬桶上看不完的內容.

用戶是烏合之衆 <烏合之衆>
羣體智商低於我的智商
互聯網的產品是羣體,不是個體
不用用對待個體的方式來對待羣體,尤爲是互聯網產品

重視屌絲用戶羣 facebook,pinterest,instagram,path等產品解決了人的」存在感」問題.存在感是指人離開了SNS就以爲本身與人羣脫節被孤立而無價值.這些產品在中國不能普及,由於中國人面臨的問題比存在感還低一個層次,是」生存感」.但中國有這樣的一羣羣體,他們既有生存感的壓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這羣人就是」屌絲」 . 中國互聯網的主題用戶心理和需求,應從瞭解屌絲羣生存和心理狀態入手,搞清了屌絲,就把握住了用戶羣.

從平常體驗中發現本質
觸碰開關,比普通開關更貼近人的情感.
偉大的產品應該知足人的情感需求.
小小碼農註解:
問題是人的情感是多麼複雜的啊,仍是很難知足所有人,知足大部分已屬不易了.

讓不上微博的用戶來用你的產品
他們纔是主題用戶羣,懶到連微博都不上的.
他們就在你的身邊
時刻想到,他們纔是你的用戶.

人性化便是以己推人
你沒法理解他人,只能理解本身
你須要瞭解人最廣泛的心理活動.
小小碼農註解:
這個是否能夠歸納爲作本身喜歡作的產品,寫本身喜歡寫的代碼.

需求是知足人們的貪嗔癡
產品的終極目標是知足人性需求
再也不產品中摻和本身的道德感
知足貪嗔癡,但又要用戶"少發微信".時間是荒誕的.
產品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 -- steve jobs
小小碼農註解:
產品要知足人們貪嗔癡,就得構建各類對比體系,造成差分的市場了.

對新點子,99%的狀況下否認是對的
大部分"我有個好注意"都是脫離需求的.
不臆想需求
小小碼農註解:
能想的能用的都被你們用過了...

不要用戶說要什麼就作什麼
不直接知足用戶需求
用戶需求是零散的,解決方案是概括抽象的過程
用戶反饋只是幫助你瞭解他們的想法
小小碼農註解:
這個和馬克說的同樣,我的也贊同這個觀點,比較會提出問題的都是少數人.我在騰訊的產品留言板提出過好幾回的需求,都沒有被採納,這個也算是很正常的.

大部分新功能是能夠砍掉的
回顧一下,大家作了多少功能,是能夠不作的.
小小碼農註解:
經歷過的被砍掉的功能太多了,不少作出來的遇到版本更新被砍掉了,有的時候,還沒作完的功能就被砍掉了.總之仍是悲劇居多....因此能儘可能少作就少作.

不從同類產品裏找需求
塗鴉重要嗎?
從別的產品裏,你沒法深入理解需求.

不要聽產品經理的需求
他們不是用戶卻義烏表明用戶
他們的分析過於理性
他們會要去你加是否在線,是否已發送到手機,是否已讀,是否分組,要多終端同步,要雲端保存,等等........你去用其餘同類產品吧.

需求來自你對用戶的瞭解
需求不來自調研
需求不來自分析
需求不來自討論
需求不來自競爭對手
小小碼農註解:
需求來與於哪裏真很差說,姑且說來自於老大吧.誰能拍板就能夠定了,這個仍是取決於拍板的人吧.

從微博上感覺用戶的潮流
天天花一個小時看普通用戶在微博上討論他們是如何用你的產品的.
他們的場景,感覺等.
他們所處的時代潮流往哪裏走
忽略評論家的意見
等待他們說"太好玩了"
小小碼農註解:
努力作到你們說太好玩了,這個是咱們的終極目標..確實能讓人感受太好玩了,這個就是一種成功.

從用戶討論中發現靈感
微博上的用戶帖子,纔是真實場景的反應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產品
對時代潮流保持敏銳
從QQ到微信
小小碼農註解:
時代在變,不少產品也不可能一成不變. 作新產品仍是得有勇氣的.可是無論怎麼樣,本身作本身的就行了.

知足本身需求因爲知足用戶需求
你沒法真正理解他人
你沒法知足海量的個體的個性需求
人同此心,從自身捕獲大衆需求
案例:已閱讀
案例:語音寫提醒,語音找人

找到需求背後的心理訴求
需求的本質每每能夠歸結爲 心理訴求
漂流瓶:知足傾訴,好奇的心理.

心理知足的驅動力遠勝工具甚至省錢
省錢的短信替代工具不會成功.若是定位於更省錢的工具,可能就麻煩了.
微信不是QQ,"微信,不僅是一個通信工具"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反映的是心理知足至上.

"爽" 賽過功能
爽,(營銷的目的是讓用戶以爲"爽")
好玩!(微博評論說"好玩"就對了)
口碑傳銷的基礎是"好玩"
爽是體驗.體驗比更難更易傳播
小小碼農註解:
想達到這個很難,可是能夠作去了以後,在期待你們的回覆了.

爲羣體效應而作: 附近的人
案例:附近的人
不是爲了陌生人交友,是爲了好奇心
他們會發生什麼?
它是羣體效應的,每一個人在觀察別人,也在被觀察
他們的第一次在現實中大規模互相看到

爲羣體效應而作 : 搖一搖
人們會喜歡簡單的行爲動做
人們會對隨機好奇
人們會對垮空間的同類好奇
它有羣體效應....

爲想法而作:朋友圈
想法:人人須要在朋友關注中得到存在感,照片是手機最佳互動載體,人只須要三五好友,人須要不暴露好友但又要扎堆
一種比facebook,path更私密的社區
想法比功能重要
爲本身要用而作

只抓主場景,不作全功能
作大而全很容易,走少很難
若是沒有化繁爲簡的能力,就剋制本身的作多的慾望
作多源於不自信
天天看到幾個需求的爽,遠大於提出幾個需求
案例: 朋友圈只能發照片, 發140字的難度遠勝一張照片

不要從扎略分析來逆推需求
Microsoft,Nokia,Google

調研得到需求是騙人的
從大量反饋看出需求是騙人的(羣的需求,用戶會告訴你他們需求的是QQ羣)
用戶反饋能幫助完善體驗,但不會告訴你要作什麼新東西
從數據統計看出需求更是騙人的.

小小碼農註解:
從統計數據看出一些產品的總體使用狀況,仍是很正常的,這個沒有感受有什麼不對的.

需求來源於對羣體效應的好奇
需求來源於自身需求和周邊朋友反饋
藍牙支持,web微信,待辦置頂,換手機遷移
需求來自於對當下生活潮流的理解
朋友圈:人們須要從和朋友的互動中很安全地找到存在感,而且很溫馨..

需求來自於對平臺的理解
開發平臺的接口很美
開放平臺的生態很誘人
開放平臺帶來的不肯定性使人期盼
生態系統,而非單獨產品

需求來自對信息流的理解
訂閱平臺:讓全部信息成爲可Push的
讓個體都能顯現
讓品牌經過朋友傳播

需求來自於創建新系統
讓二維碼普及起來,成爲入口
經過創建簡單規則,創做一個自運行系統,知足人羣的某種心理或經濟須要

在最後一刻才決定新版本特性
不預先規劃版本功能, 一個版本作完了,才肯定下一個版本的需求
長期在腦殼中醞釀各類可能的特性
重要的需求會在合適的時間本身浮現
案例:附件的人
小小碼農註解:
不預先規劃版本, 其實能夠收集一個需求列表,而後根據用戶的反饋和統計數據在決定接下來優先作哪些功能.

世界是新的
忘記過去的數據甚至經驗
對當前和將來的趨勢的洞察才重要
PC上的入口在搜索框,手機上的入口在二維碼

產品是演化出來的而非規劃出來的
微信的每一個版本該作什麼,都是等上一個版本發佈後才肯定
咱們不可能知道半年後的產品形態.規劃是騙人的
美國版本的肯定越後越好,取決於當時的總體用戶體驗,以及對當下環境的判斷

有DNA的產品纔會演化
DNA是產品的價值觀,認知
若是將產品比喻爲生命體的話,它是有DNA的 小小碼農註解:
如何構建本身產品的DNA呢?

羣體效應是社交產品的核心
經過對人心裏慾望的洞察,簡歷虛擬社會的規則,引起羣體效應,羣體在推進規則變化
案例:如何調戲明星 ?

將用戶分爲 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作人人都愛用的產品
通用產品作得低齡化是不專業的體驗
產品面前,人人平等

先作產品結構 以後纔是細緻功能
產品結構是骨骼,不可多變和複雜
創做從骨骼開始,而不是先造肌肉
案例 : 微信的產品結構

功能模塊之間是有機聯繫的恭喜
案例:朋友圈和我的相冊
不爲多頭像而多頭像

設計就是分類
分類人類大腦的識別模式
分類就是化繁爲簡的方法之一
PM天天都應思考 如何讓事情更有調理 案例:微信保證只有四個底部tab 小小碼農註解:
這個贊同,由於tab太多了其實很沒有必要,能快速到達的簡單就行了.

抽象方能化繁爲簡
抽象是提取實物的共有特性
抽象使得用簡單模型覆蓋多樣性
高度抽象帶來簡單化
案例:朋友圈內容的原子顆粒 案例:一個認證賬號,覆蓋名人,藝人,企業等...

越簡單的分類越容易接受 QQMail 沒有變複雜
微信會升級,但結構(和界面)會保持簡單

找到需求背後的本質需求
案例:朋友圈改在通信錄裏作分組嗎? 用戶說要分組,但屏蔽幾我的纔是需求
若是你作了分組,又沒人用了...

像場景來作設計 而非功能列表
"if you want feature X,but a HTC/Samsung what ever instead" -- by Jony
不堆切功能.功能服務於場景和總體體驗. 沒有孤立的功能
案例:連接鍵盤,仍是web微信
案例,自動播放仍是駕駛模式

面向場景,才能取捨
在線狀態? 手機是永遠在線的
PC版?PC版會離線,沒法像短信同樣實時
去除人們在QQ上說"88"的習慣
小小碼農註解:
面向場景,詳細用戶何時會想起用這個產品麼? 何時最想用這個產品

讓功能存在於無形之中 (pony語) 案例:餐飲上架插件不可見,掃描纔有
讓新版看不出變化 只有新手纔將全部(新)功能羅列在顯眼的地方

手機和PC的區別
手機是肢體的延伸,手機和人是一體的(經過各類傳感器).PC是外物,即外部環境. 移動互聯網產品不是簡單的PC到手機的移植
若是沒有手機,就沒有這份PPT, 作沒有web的移動互聯網產品
小小碼農註解:
這個前期風險仍是很大的,其實對於私密性應用能夠這樣處理,可是大部分信息仍是會被公開的.

不過分設計
作得越多可能錯的越多
對主幹精雕細琢,對枝葉不作深深
案例:附近的人

寧願損失功能也不損失體驗
部位了流量而處處加入口
案例:回話界面左上角的編輯按鈕,爲何不能夠有?

產品仍是運營? 作一勞永逸的事情
你在作Class(類型),仍是在作Instance?
好特性不須要作加法,一次成型
郵箱漂流瓶和微信漂流瓶的不一樣
好產品會召喚用戶 (pony語)

讓用戶推進用戶
而非系統管理員來推進
案例:如何讓用戶設置頭像 ?

極簡方能不被超越
案例: 搖一搖,與pony的回信中,"搖一搖何難被超越,由於咱們已經作到極簡" 小小碼農註解:
這個是確定,由於沒有比本身作的更簡單的了,可是減肥的同時,還得豐滿,該大的地方仍是得大,這樣纔有人喜歡.

面向兩年後的場景來設計
案例:已送達狀態? 2年後將來狀態足夠好,好比是能送達的.

操做的響應速度永遠是第一的
案例: 朋友圈的timeline的流暢度

若是一個特性不能讓人興奮,不如不作
你不能真正理解本身不感興趣的需求
好奇心是PM的驅動力
邏輯的完美也是使人興奮的
在單點得到口碑,而不是一些列無關緊要的特性 (QQ郵箱中轉站)

保留變化
不在1.0作2.0該作的
對不肯定的,保留變化餘地,先不作
上線是爲了驗證想法,是改進的開始
案例:web微信,不會作大而全
案例:朋友圈評論的回覆

若是沒有天然增加,就沒必要推廣
硬導入用戶, 只會給用戶留下壞印象,之後不再來了
KPI是好產品的副產品,部位KPI而改變產品

保持粗放,保持笨拙
若是沒有好的解決方案,就先放着不作
案例:發錯羣的問題
案例:羣名牌,羣屏蔽, 抓大場景,忽略小場景
非重要特性就放到設置裏,放到設置裏不如不作

若是解決方案複雜了,那必定是哪裏出錯了

在每一個細節中體現認知 每一個細節都作到本身滿意
滿意是否就好: 取決於你的水準
案例:來自iphone和來自深圳

給用戶選擇權
除了核心功能,都作成可卸載的插件
保持簡單

全球只作一個版本.... 小小碼農註解:
這個也很贊,由於只要有華人大量使用,就能存貨了,其餘的國家的用戶仍是有不少的,只作一個版本仍是很讚的.

把用戶體驗作到極致就是創新

你的價值觀(態度)決定產品特性

改變用戶習慣
新的習慣讓用戶更舒服

拋棄不人性的創新
避免戰略行爲替代真實需求

從人出發,改變商業模式
讓品牌在朋友中傳播
媒體的電子化
明星如何和人一一對話?

沒有設計,只有解決問題
不以設計爲導向 ,以用戶爲導向

創新,仍是抄襲 ??

天然觀
天然是人最本能的行爲和心理反應
對產品的啓發:簡單,不用想

去技術化的思惟
看IOS是如何隱藏技術的 : file? folder ? uninstall? process ?
複雜的技術要隱藏在極度易用性的背後
產品是由理性搭建,卻用來表達感性
產品接受中不允許出現"支持"兩字
"支持XX特性",這是過期的產品表達
小小碼農註解:
去技術化,不等於不追求技術,而是將技術融入體驗之中吧.我的感受.

讓交互模擬天然
用動畫效果逼近天然:朋友圈的評論彈出畫面
交互就是得到反饋,儘量產生反饋
產生天然易理解的反饋

單一路徑
一個固定哪怕更長路徑的操做,賽過提供幾個單須要用戶思考的路徑
Home鍵
快捷方式不重要,且不可依賴
不把多個功能合併到一個操做裏,會增長複雜度

酷是天然而簡單的

作三秒就會用的特性

管理是不天然的 人不讓用戶捲入到"管理"工做組裏

但線索最美

換膚是不自信的體現
缺少對默認皮膚的新新,損失視覺品牌效果

不讓用戶選擇
只提供一種通用模式
不提供可選的方案(如列表和瀑布選擇) 每增長一種選擇,都讓用戶迷惑,不固定感 .

在說爲何沒有"已發送","已閱讀" 天然是種直覺

少比多更好
內容太多會破壞社區氣氛
朋友太多會致使社交恐懼
關注太多會致使缺少吸引力

一億用戶就是一個用戶 他們是相同的
你能夠很"天然"地模擬他們,若是你普遍聽取他們的需求,理解他們的須要
你知道他們的喜怒哀樂
心懷一億用戶

瞬間變成傻瓜用戶
訓練本身瞬間變成傻瓜用戶的能力
經過大量CE來了解人們是如何用產品的
從傻瓜用戶角度來體驗產品,才能發現問題
注重第一體驗的感受,用熟了就不能發現問題了 .

鍛鍊對"天然"的直覺
經過對上千問題的分析來造成直覺
倒空本身的過往經驗,來更本性的眼光看世界.好比技術控的去除
對複雜問題的解決,可能不來自推理,而是直覺

PM的心態
求知,不爲自尊心而戰
放心情緒,才能深刻問題本質
用數據和調研來講話
你的短板可能就是你的強項.好比,社交恐懼者可能知道怎麼作社交產品

氣質篇
改變舊世界的意願
我對iPhone5的惟一期待,就像iPad 3G 同樣,不支持電話國內.這樣,我少了電話費,但你能夠用kik跟我短信,用google voice更我通話,用facetime跟我視頻 .
發表於微信立項前一天 .... 這些如今微信都已經實現了. .....

有本身的理念和願景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理念決定你的產品的高度
你的態度會反映在產品的各個細節中,無可迴避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是"個",不是"種"
微信和QQ的區別在這裏

讓技術產品傳達人文意識
一千我的有一千種感受
微信啓動畫面

"少發微信"
還有哪一個產品會讓用戶少用?
反應你對產品和用戶的理解高度
不爲營銷而作.雖然它會有營銷效果

讓歡迎頁成爲你的產品發佈會
新功能羅列是技術斯文
不開線下的產品發佈會
每一個歡迎頁都是一個故事
是產品中爲數很少的能夠表達你感覺的地方
讓產品值得期待

不聽搖滾的程序猿不是好產品經理
搖滾意味着煩傳統,人性,自由等 有不同凡響的斯文,作不同凡響的事

作人性化的廣告
不爲廣告而廣告
來自用戶的感覺是最好的

找最牛的合做方
兔斯基
國家地理攝影師
NIKE

文字反應氣質
產品中的文字是你和用戶在說話,反映了你的氣質
清晰易懂.代表你是有邏輯頭腦清晰的人
不討好用戶;不擡高本身.把用戶當朋友

一些避免使用的詞語
不用"吧"
不用"哦"
勉強用戶的句式("還不邀請朋友")
不用"成功"(已保存)
用"你",不用您

將來感
視覺關鍵詞: 將來,科技,抽象,簡約
忘記中國元素
抽象,仍是模擬現實?
只有體會到簡約之美,才能應用它
視頻會好北京,該不應用藍天白雲

你沒有競爭對手
重要的是,本身想要作什麼,而不是他們在作什麼
微信沒有競爭對手 , 也不分析競爭對手
他們不是咱們的產品經理
與其關注同行,不如關注將來

做品,而不是產品
做品會戰勝功利的產品(Steve Jobs如此評價同微軟的競爭)
做品渴望完美

工匠,而不是設計師
天天優化十個細節(本身和周圍人使用中遇到不便的地方)
你作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在創造,它包含了你的見解,思路,實現方法的選擇
不空談設計

作有靈魂的產品
有靈魂:有機聯繫的結構(產品結構),有肌肉(功能),有氣質(價值觀),反應敏捷(速度快),理性(邏輯清晰,交互合理),談吐(文案).
像人同樣,有總體和諧而不精神分裂的
保持對產品的堅持甚至獨裁才能使產品不分裂. 集體決策致使平庸和各個部分的分裂. 但須要集體討論和理解他人意見

產品是有個性的. 它可能不完美,但應該像手工藝品同樣外表精緻,內在和諧.

讓個體更自由
互聯網產品應該讓個體更自由
微博的評論機制該如何評價?
個性化長尾產品是將來走向
工業化知足低成本,個性化體現獨特價值

UI篇

UI是經過產品和用戶交談
禁止使用競爭對手的產品
UI設計師禁止使用競爭對手產品,避免被誤導
產品經理能夠體驗,但不該多用直接競爭對手產品

UI圍繞特性,而非反之
先特性,在UI
不由於一個好的UI創意而改變場景和特性

條理清晰賽過視覺表現
分類,仍是分類
分類體如今縮進關係中
條理清晰比快捷更重要
案例:對話輸入條,一行仍是兩行?

只有一種式樣
一個應用中,爲保持一致,儘量只有一種字體,一類控件,一種式樣,一種背景 .... 多種表現讓用戶迷惑
儘量用標準的界面
合理比個性更重要

每一個界面只有一個主題
攝影原則: 一張照片只有一個主題
不作二分式界面
突出主題

每一個對話框都有一個明顯的默認按鈕
別讓我思考
案例:發送原圖裏個使人迷惑

對經常使用操做精益求精
滾動到最上面的自動拉取的平滑性
聊天背景的進化

須要文字解釋的功能不是好體驗
不要假定用戶會看文字解釋
不要假定用戶瞭解背景知識
作到不用解釋就會用
少用tip,像膏藥

隱藏數字
N個照片
N個聯繫人
78.56下載中

搜索手機上的新交互
手機每每在運動中使用
手機是肢體眼神,有更多傳感器

鍛鍊本身的審美能力
你的產品的美感不會超過你的審美能力
每一個細節都會體現你的審美力
案例:朋友圈的下拉轉輪

我說的都是錯的......... (老大們都很謙虛,都爲本身掩飾,)

微信背後的產品觀

葵花寶典第二部,感受內容不少,有若先自宮,未必成功的感受,實在是這些內功和外功相配合的這些,仍是得在真正的實戰中去逐一的領悟才行,因此仍是在接下來本身作產品的時候,不斷的將這些看到的用進來,遇到不懂的在掏出這些祕籍看看.

 

總結

2篇長文終於看了一部分了,如今在回到本身的產品中來,從這2篇文章中來總結本身所須要的. 若是你們還有更好的文章歡迎推薦,產品之路漫漫,只有本身去走一遭,才能體會個中滋味.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