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不少第一次,(專程打飛的去帝都)參加軟件大會,我也是第一次。算法
TiD
說到軟件大會,QCon、PyCon 什麼的早已如雷貫耳,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但對於 TiD,確實仍是頭一次據說。直到如今我也無法一句話概述,讓咱們來看看官方的話:
質量競爭力大會,英文名稱TiD,定位是中國頂級軟件研發盛會,是質量競爭力計劃(Q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智聯聯盟於2014年重磅推出。
TiD秉承追求行業高度(Top)、技術創新(innovation)、專業深度(Depth)三大理念,大會內容涉及軟件研發全層次、全流程及全角色。
好了,既然理都懂了,咱們就來看看 TiD 是如何城會玩的。網絡
會議議程
整個 TiD 會議從 7月12日 開始,持續到 7月15日 結束,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行。12日到13日是所謂的
大時段並行課程(不明覺厲),不過須要購買 A 票才能參加。做爲 B 票用戶,我只參加了14日到15日的
全體會議 和
專題會。
全體會議
全體會議即典型的開幕式環節。無圖無真相:
各類行業協會祕書長、企業高管、名校專家教授輪番登場,個個滔滔不絕、唾沫橫飛(隔得太遠,我猜的)。讓我印象最深入的兩個演講:
- 如何練就最強大腦 - 記憶學的祕訣 —— 林建東(第二期《最強大腦》選手)
聽後感:你們其實都很感興趣,直到被吊到沒有胃口…… 總結起來就是「三個我」:個人智商很高,個人記憶力驚人,我就不告訴大家祕訣!
- 信息時代的心文明 —— 學誠法師(著名宗教界人士,中國佛教協會會長,龍泉寺主持)
聽後感:道可道,很是道。雖然不太聽得懂大師在講什麼(容我思考一下子人與宇宙的關係……),可是能看得出大師的泰然和誠懇。幹啥的、會什麼都不重要,作人的態度纔是根本,贊一個!
專題會
專題會開啓的是菜市場模式。大大小小有十來個分會場,同時進行,話題不一。參會者個個掛着牌子,拎着袋子,交頭接耳,人潮涌動。
參會者們各有所好,有買米的,有買菜的,還有在路邊看人下象棋的;你們也都各自使用了不一樣的遍歷算法,有深度優先的(從一而終型),也有廣度優先的(趕場答到型)。
會場內是這樣的:
會場外是這樣的:
心得體會
TiD(質量競爭力大會)包括了 AgileChina(中國敏捷軟件開發大會)、ChinaTest(中國軟件測試大會)、SPIChina(中國系統與軟件過程改進年會)、R&D summit(中國軟件研發高峯論壇)。會議議題可謂五花八門、多彩紛呈,但會議太大了,議題太多了,給人的感受就是有點散亂、不夠聚焦。
可能跟本身的經歷和視野有關,我我的是偏技術實戰型的。根據我本身聽了以後的感覺,以及別人聽了以後的反饋,很多分享議題論調偏大、浮於表面,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實戰型的乾貨很少。
千貶低,萬吐槽,在我我的聽過的有限的幾個分享中(人畢竟是單線程的),仍是不乏一些有意思的、可以引起我去思考的分享。這裏我不提分享的內容(請自行下載並參考PPT),只談個人體會。
1. 自組織團隊的詠歎調 —— 周峯(諾基亞網絡)
對於軟件研發團隊,面對持續變化的產品需求,如何在擁抱變化的同時,實現高效、高質量的軟件交付,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這一話題牽扯出了軟件工程、項目管理。當咱們重方法、重流程、重管理的時候,每每會忽視軟件開發中最核心的兩個角色:人 和 團隊。
做爲碼農,咱們實際上是知識工做者,彼得德魯克說:知識工做者必須自我管理,他們必須具有自主性。
如何去引導一個團隊(和其中的人)發揮更多的自主性,更大程度地實現自我管理?說多了都是虛的,總結起來,我認爲就取決於兩點:人的素質,團隊的氛圍。所以如何吸引更優秀的人才,如何培養更好的團隊氛圍,纔是關鍵。
2. 互聯網開發團隊代碼質量提高實踐分享 —— 武丹(騰訊)
軟件開發不僅是寫代碼,質量保證也很重要。編碼(Coding)、單元測試(Unit Test)、代碼檢視(Code Review)都應該被列入開發必備技能當中,都應該被視爲開發工做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如何想到說到作到,這須要引導和激勵;如何一直都能作到,培養氛圍很關鍵。說到底,這其實又跟第 1 點體會中談到的人和團隊有着莫大的關係。
3. 釋放開源價值,加速軟件創新 —— 開源社
開源不僅是一種精神,同時也是一種商業模式。對我的而言,參與開源能夠:展現能力、與高手交流 和 培養主人翁意識;對企業而言,參與開源能夠:節約開發成本、挖掘優秀人才,甚至主導行業發展方向。
啥也不說了,趕忙去 GitHub 建立 Repository 或者提交 Pull Request 吧。
乾貨
扯了這麼多沒用的,仍是分享點乾貨吧。如下是 TiD 2015 的部分 PPT,你們自行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