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富含人工智能的教育環境中,教師這一職業會受到哪些衝擊與影響?如何以動態方式從新定義教師的做用?如何經過職前和在職培訓培養賦能教師?在人工智能新時代的背景下,培養高水平適應人工智能需求的教師已經成爲全球教育界關注的熱點。網絡
5月17日,在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和教師」主題論壇上,教育部教師工做司司長任友羣,西北師範大學教授郭紹青,以及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韓國國立教育大學、法國斯倫貝謝教育與研究基金會、津巴布韋國際教育協會、阿拉伯聯盟教育、文化及科學組織等各國教育專家齊聚一堂,圍繞「人工智能如何提高教師能力」等話題展開深刻探討,分享了各國的創新實踐。工具
與會者認爲,教師做爲一種職業近期內雖不會被機器取代,隨着人工智能提供的輔助愈來愈智能,教師將更有可能專一於高技能的任務,好比更有針對性地教育資源管理,更有成效的教學方法,以及更加完善的學習成果評估。所以,迫切須要探討人工智能的運用會對教師的權利和工做條件產生何種影響,以及如何調整全系統培訓及對教師職業管理的支持。此外,運用人工智能平臺和工具增強教學,必須從教師的須要出發,解決教師在課堂上乃至範圍更廣的教育環境中面臨的真正挑戰,而不是由供應驅動的辦法或對新技術的盲目追求所主導。學習
人機協同教學將成「新常態」測試
近兩年來人工智能受到我國高度重視,前後發佈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等政策,教育部在寧夏和北京外國語大學開始人工智能助力教學隊伍建設試點工做,圍繞人工智能促進教育變革和教師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等問題,開展了普遍的實踐探索。優化
在西北師範大學教授郭紹青看來,人工智能助力教學創新會給教育帶來三點改變。一是教學環境的變化與發展,使原來的多媒體教學環境最終走向智能泛在的學習環境,其中將涉及到平臺、終端、資源三方面的改變。二是,完全改變原有教學過程的構思與作法,隨着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在教學過程當中將增長不少新的要素,好比智能學伴、智能導師等將推進整個教學過程的複雜化。三是,機器智能教育將帶來將來智能學習環境、交互學習等一系列的變化,同時人類教師的做用將向情感教育、合做能力、知識能力、促進啓迪等方向遷移。人工智能
在智能化教學情境下,教師將面臨一個全新的工做環境,既要實現人機協同,提供個性化、多樣性和適應性的教學,又要關注學生思惟方式和核心素養的培養,然後者顯然更加劇要。郭紹青認爲,只有人類教師和機器智能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構建將來的教學。當教師真正關注對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問題解決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才能用盡可能少的課程達到培養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的目的,才能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穫。spa
使用AI先要保障教師的自主性資源
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穆特盧·丘庫羅瓦(Mutlu Cukurova)認爲,和傳統模式相比,人工智能在採用多種模式加強學生的互動性方面效果明顯,可以很快判斷出學生對課堂的反應效果,可是否採用這種複雜的方式來判斷學生學習狀況,最終決定權在於教師。開發
據瞭解,歐盟專門啓動了一個項目來處理教師、技術開發者和其餘機構的金三角關係,教師採用合做的方式令人類智慧更大程度地發揮做用,但前提是教師自願接受這種方式,而不是被動地採用人工智能手段。數據分析
人工智能只是教師使用的一種工具,教師不能被人工智能牽着鼻子走。穆特盧·丘庫羅瓦指出,人工智能帶來了發展動力但不能取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展能力來選擇工具,而不能對每名學生採起一樣的人工智能手段,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該有選擇的自由度。
讓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教學
北京師範大學黃榮懷教授認爲,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存在如下四個境界:教師學會基本的人工智能知識和原理,能判斷哪些資源和工具使用了真正的人工智能;教師學會利用人工智能來學習,既提高了教師的學科能力,也提高教學能力;教師嘗試利用人工智能開展教學,以發現人工智能對於教育教學的「實際」做用;教師能將人工智能用於學習和教學的經驗傳遞給其餘教師。
黃榮懷錶示,人工智能賦能教學,能夠下降教師負擔。人工智能能夠爲教師創造一個更好的專業環境,讓他們爲有困難的學生投入更多的支持。「雙師模式」是目前比較典型的作法,即教師和虛擬教學助理並行工做,「助理」能夠完成教師的一些機械重複工做,如做業批改、簡單測試、資源尋找等,也能夠幫助管理教師的平常任務,使他們有更多時間專一於一對一的交流。
人工智能使教學應用更具指向
得益於技術成熟度的影響,雖然人工智能在教育的應用還處於萌芽期,可是一些零星的應用現象已經逐漸出現。據郭紹青介紹,目前人工智能應用於教育主要表如今四個方面。
第一,智能診斷助力教師優化課堂教學。核心在於如何有效地進行數據收集和診斷獲取,指向教學課前的學習診斷,課中的學習分析和及時反饋,以及課後適應性自主學習。好比紙筆系統已經在不少學校獲得應用,介入到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帶來教學流程的改變,經過快速獲取數據,進行數據分析、生成報告,教師根據報告快速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整。
第二,智能分析系統助力教師實施規模個性化教學。實施重點在於知識圖譜和智能分析引擎的開發,構建一個學生學習資源體系,對學生進行畫像,最終促使網絡或實體學校的分層教學、虛擬學校以及個性化指導的落地。
第三,人工智能助力教師實施精品教育。利用AI技術,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爲進行蒐集,甚至可以自動分析課堂教學的結果。在這個過程當中快速造成可視化的報告,在此基礎上教師能夠進行反思性的學習,同時基於在線學習共同體開展在線診斷、共同研討、實時反饋等一系列教師研修活動。
第四,智能學習系統推進教師的教學模式創新。目前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提供這樣的服務,好比利用雙語學習系統、智能語音學習系統支持學習者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同時,人工智能還能助力教師實施精準家教,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等方面有較好的表現。
當下,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已經上升爲國家戰略,同時,人工智能也爲教育賦予了新的使命。雖然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還處於不斷探索中,但要對人工智能帶給教育的影響有一個理性的預估。
教育部教師工做司司長任友羣認爲,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對於教師而言,要面臨的變革準備是教師這一本來身兼組織者、評估者、診斷者、教授者、指導者等多重身份角色將被有效分解。人工智能與教師專業發展的融合速度將加快,集教師教研、進修、培訓及實訓功能爲一體的新型智能化教師教育平臺將產生,教師的能力也將隨之進一步提高。 大連看婦科好的醫院 mobile.0411fk.com
這是一條雙向道路,教師必須學習新的數字技能,以教育學的方式使用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開發者也必須學習教師如何工做並建立在現實環境中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幫助教師爲人工智能驅動的教育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