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渠道:APP渠道歸因的探索及一點思考

APP渠道歸因之痛工具

APP分析與網站分析最大的不一樣之處在於:在網站端完成渠道歸因那是輕鬆簡單加愉快,但APP的渠道歸因倒是個巨大無比的坑。這個坑有多大呢?有專門作APP渠道歸因的公司,作到被巨頭收購,成爲巨頭數據分析產品家族的一份子。網站

APP渠道歸因這個「天坑」對於業務提高有什麼負面影響呢?現現在,都是經過分析數據來驅動業務改進。業務改進過程當中,不管是拉新,仍是促活,都少不了使用渠道。可數都不許,還分析什麼、驅動什麼啊!blog

最悲催的是:這個「坑」是大環境形成的,不是哪一個機構單靠技術方案就能夠360度完美解決的。數據分析

監測廠商的4種常看法決方案產品

解決方案1:渠道包class

給每一個應用商店作一個渠道標記,稱爲「渠道包」。從該應用商店下載並激活的APP和用戶的後續轉化行爲,所有歸屬於這個渠道。這種方法至少有兩個缺陷:後臺

若是這個應用商店是經過多個廣告引流的,沒法分辨具體是哪一個廣告;相似一個廣告的多個定向條件分別效果如何,亦沒法分析;只能彙總,不能細分,不能細分≈不能分析。基礎

A手機經過相似茄子快傳的工具,直接複製粘貼B手機APP時,A的渠道會被記錄和B同樣;這樣歸因說服力不足。原理

解決方案2:shareinstall百度

shareinstall的技術原理是讓用戶在安裝APP時,自動將邀請碼傳遞給用戶,用戶在打開應用後,經過後臺處理邀請碼,來實現免填邀請碼的安裝。

此外,shareinstall還有一個功能是App渠道安裝量統計。若是一個App進行廣告推廣,投了電視、公交、地鐵、網頁等廣告渠道,今天來了5萬用戶,但用戶是從哪一個渠道來的,沒有一個準確的數據的話,推廣者如何對渠道進行優勝劣汰呢?

shareinstall的渠道統計功能能讓使用者更準確的瞭解不一樣渠道的推廣效果,更重要的是,這個功能是免費的。

與傳統的推廣不一樣,手機APP推廣策劃不只燒腦,並且方案的可實現性也很是重要。不少好的方案每每由於技術上存在的壁壘,而沒法到達預期的效果。

解決方案3:OneLink

爲了方便大多數人理解,我就簡單粗暴的說:OneLink和DeepShare的惟一區別就是:H5那步是全自動的,這樣就沒有DeepShare的問題1了,因此從曝光到安裝的轉化率會略高一點點。但在其它方面並無什麼差異。

解決方案4:生態圈

谷歌、百度、騰訊等巨頭,能夠在本身的生態圈內,實現近乎完美的APP渠道歸因。示意圖以下:

「實戰篇」APP渠道歸因最佳實踐探索

我清楚的記得,當年某個Google的工程師得意洋洋地說:「由於都是咱們谷歌的,因此弄個AdID就很‘流氓’的都打通了,大家羨慕不來。」

你把示意圖中的內容換成百度和騰訊的對應產品,也同樣。他們有一套統一賬號體系,用這個統一賬號做爲key,像串糖葫蘆同樣把各端的數據串在了一塊兒。

這種方法只在生態圈內奏效,跳出生態圈巨頭也面臨解決方案1和2中的問題。舉個例子,你在頭條投廣告到豌豆莢,用百度移動統計監測,也照樣歸不了因。

APP渠道歸因最佳實踐探索

簡單的說,APP渠道歸因最佳實踐=DeepShare+User-id,示意圖以下:

「實戰篇」APP渠道歸因最佳實踐探索

只要在H5能獲取到User-id,就能和解決方案4有接近的效果了。關鍵點:

必須有H5,不能像OneLink那樣自動跳過。

在H5就讓用戶註冊(獲取User-id),而且這個註冊賬號就是用戶在APP中的賬號。

若是用戶不註冊,該方法和DeepShare同樣。

這樣一來,APP渠道歸因的關鍵是在H5上的User-id獲取率。技術再也不是問題,業務人員如何千方百計(給甜頭)提升User-id獲取率成爲了關鍵。

後記

第一次,使用這個辦法實現近乎完美的APP渠道歸因,徹底是個偶然。當時,我在數字營銷代運營公司,客戶是個靠電話銷售驅動的公司。下載APP是那個H5活動頁的次要目標,主要目標是獲取銷售線索(用表單得到電話號碼)。結果莫名其妙的體驗了APP渠道歸因的最佳實踐,徹底是「瞎貓碰上死耗子」。

後來,給其餘人推薦這個方案時,有業務人員說:我這是摔鍋,把技術該解決的問題,轉嫁給了咱們。關於這點我想說的是:

雖然我學軟件工程的,但「碰見」APP渠道歸因最佳實踐的時候,我是數字營銷項目經理,是個作業務的;我要解決的是業務問題,技術只是其中一個手段而已,並非所有。

APP渠道歸因是切實落地數據驅動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整個企業整的事情,而不是靠哪個部門、工種或者我的的。

我常常和朋友說:何時用數據和office同樣,是企業裏每一個人都必須掌握的基礎技能,何時再說數據驅動。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