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經常使用的微服務架構設計模式 第四種模式

圖片描述

第四種模式:分層API架構上事件驅動的狀態管理設計模式

圖片描述

事件驅動並非一個新的設計模式。許多ESB最初的設計模式就是一個事件驅動系統。當在微服務體系上實施事件驅動架構時,它可以提供一些強大的抽象。事件驅動系統一般使用某種類型的隊列(相似於面向消息的系統),可是圍繞隊列所傳遞內容的設計和行爲,強制執行一個標準;具體來講,就是事件。架構

人們常常將事件驅動模式與其餘模式相混淆,所以在事件驅動模式中涵蓋了大量的設計。嚴格地說,事件是關於過去發生的,具備相關表明性狀態和時間戳的東西。事件容許接收它的服務經過按順序重放事件來重建狀態的物化視圖。然而,在許多實現中,每每將事件(已經發生了的事情)與命令(讓某件事情發生)混淆在一塊兒。若是事件和命令不進行區分的話,架構設計的可預測性是有缺陷的。也就是說,不能否認,事件驅動的設計模式優於面向消息的方法(由於事件驅動的設計更爲具體);可是因爲事件驅動的設計模式缺少一致性,在實現中每每會出現問題。可是,鼓勵並執行一致標準的團隊會發現,事件驅動的設計模式可以在微服務體系結構中工做得很好。併發

問題:異步

爲了確保系統內數據的完整性,須要複製關鍵業務事件,以便在微服務或數據存儲之間進行同步。微服務

解決方案:性能

使用常見的事件抽象來表示系統中的發生變化的組件。spa

應用:架構設計

當業務發生改變時,將其封裝成過去時的事件,併發送給相關方。業務中的更改就是發送和處理這些事件的產物。設計

影響:blog

一、增長複雜性,由於這種模式讓狀態以一種新的方式更改和移動。

二、不提供任何標準模式,實現多是不一致的,除非創建並實踐統一的標準。

三、對於在發生故障時如何處理數據衝突或重建狀態,不提供任何具體的解決方案。

目標:

一、內聚性:因爲其標準化的特性,事件驅動架構很是容易使用和理解。

二、可伸縮性:事件驅動的設計模式須要更深層次的技術決策(如何發送/處理/存儲事件?以及重傳?),可是在這種模式下可伸縮性是可實現的。

三、更改的速度:會受到更具內聚性的架構影響,若是沒有依賴性分析,管理手段有點過於依賴團隊的知識和運氣。

主要特色:

一、異步通訊機制將帶來高效的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進程間通訊)。

二、喪失了設計的靈活性,取而代之的是可預測的行爲。

三、經過特定的一致性模型,提升了數據一致性和狀態管理能力;任何給定的狀態都是事件的重構四、因爲與面向消息設計模式的類似性,在事件與命令混合的地方可能會出現混淆。

五、該模式具有合理的可操做性以及有效的可擴展性。

六、該模式在具有一致性能力時有很強的內聚力,但內聚力每每隨時間推移而變弱。

分層API架構上事件驅動的狀態管理模式如何與現有系統、SOA或API共存?

事件驅動系統能夠與現有系統共存,但這兩個系統之間每每須要一個「轉換層」,這個「轉換層」跨越體系結構中事件驅動部分與非事件驅動部分的邊界。本質上,事件驅動系統在其架構內部使用一致的語言,其架構外部的任何內容都須要轉換(輸入或輸出)才能參與進來。分層API架構上事件驅動的狀態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種清晰的方法,將體系結構中的事件驅動部分與傳統集成和企業系統分離開來,但這確實意味着,您傾向於使用事件驅動的微服務建立「新」功能,這些微服務能夠在其餘地方更新,或與邊界外的系統和API同步。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