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程序員的中年危機

摘要: 努力而沒必要執着。面試

Fundebug經受權轉載,版權歸原做者全部。數據庫

今年恰好40歲,在一家著名外企作到技術專家的位置,在親戚朋友眼中,儼然已算半個「成功人士」,但心裏深處,卻無一刻不戰戰兢兢。我知道,本身就像一個風雨中的高蹺人,哪怕一陣風,一個閃失,都會重重跌倒,甚至於再也爬不起來。編程

我有一個習慣,每一年按期更新簡歷,一則看是否有更好的機會,二則瞭解市場行情與技術動向,也做爲本身下一年努力的方向。小程序

從30歲到40,整整10年,年年如斯,這種形式一直有效的鞭策我努力學習和工做。由於我相信只要我保持努力,就會永遠站在技術的前沿,就會永遠保有強勁競爭力,所謂的「中年危機」永遠也不會落在個人頭上。微信小程序

然而隨着年歲增長,隨着面試境況的逐年下行,我愈來愈懷疑「努力」的價值,也漸漸能理解年輕時聽到的那句話:「所謂悲劇的人生,並不只僅在於被不幸擊中,更在於這種不幸的不可避免性」,而「中年危機」就是這樣一個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劇,就絕大多數人來講,不管如何掙扎,都逃無可逃。設計模式

年初,跨過大半個北京城,來到某視頻網站應聘高級軟件工程師,我準備充分,狀態神勇,在技術環節過關斬將。所以,當我在會議室等待總監面試的時候,躊躇滿志,心想這個offer十拿九穩了。安全

我已經想好了,當總監坐下和我談理想的時候,我必定要把個人技術深度和廣度充分展示,我要和他談架構,談趨勢,談…,然而就在總監推門而進,我起身相迎的瞬間,從總監臉上我讀到不是微笑,而是分明的驚詫和失望。他甚至都沒有坐下,只是簡單問了個數據庫併發問題,就草草結束了此次面試。微信

此次面試,即便是事過數月,我依然清楚的記得哪位總監臉上的表情,他期待的顯然不是一個奸滑,油膩的中年大叔,而是一個血氣方剛,聽話,能加班的精壯小夥。架構

因而,我調整了策略,把求職的方向改成了架構師。此次顯然對路了,面試和諧多了,再沒碰到早前面試純開發崗的尷尬。併發

國內某著名商城的大數據架構師職位,技術環節,面試個人是一個30出頭的小夥,人很nice,整個過程我倆的思路一直比較match,能看出小夥對我很滿意,因此當面試結束,小夥子說讓我回去等通知的時候,我心裏至關驚詫,以爲本身可能被悲劇的「套路」了,索性直接問:「我是否是挺讓你失望的,因此套路我,讓我回去等消息呢?」小夥子是個直爽人,甚至有點激動,轉身拿過來幾分簡歷遞給我說:

「你看,這是最近面過的候選人,這是XXX的首席科學家,這是XXX的VP,這是…,相比之下,你的背景真的是太通常了,我也是看你技術不錯,才讓你進入候選名單的。真不是忽悠你,架構師只有一個,公司確定要在其中反覆篩選,我也是看咋倆聊的不錯,纔給你看這些東西的。」

過後證實小夥確實是個實誠人,很快我就收到了複試通知,接下來又通過前先後後2個月,總共6輪面試,我才艱難的拿到了最終offer。然而其中的忐忑,抑鬱,自不可爲人道,再疊加此前面試高工時的屈辱,使我分明的覺出了這個年齡職場人的窘迫。

找工做使我確認了一個問題:**純粹的技術崗,只要到了年齡紅線(大概34歲),即便你再努力,技術再好,再有熱情,也是白搭,人家甚至連面試的機會都不會給你。**所以,年齡大了,若是還想有口飯吃,就必須削尖腦殼往上走,作架構師,作管理。但殘酷的是,在金字塔式的組織架構下,這些崗位必然是相對稀少的,那些沒有走上管理崗的大齡技術人員的出路又在哪裏呢?

做爲一名90年代的大學生,曾經的「天之驕子」,從學生時代,我就時刻鞭策本身要努力學習,努力工做,生怕哪步走錯了,被技術,被時代拋棄。然而現實是什麼?即便你精通多門編程語言,熟悉各類設計模式,懂大數據,懂AI,然而那又如何?

你不想作總監,不想作CTO,就是想安安靜靜的研究技術,這個要求高嗎?然而現實就是如此殘酷,你要麼努力「奮鬥」,踩着衆人的失敗成爲所謂的「管理者」,要麼就會跌成可悲的loser,這中間沒有任何溫情的中間地帶。

在咱們的價值體系中,「努力」是一件無比正確的事情,但在咱們努力的同時,其實並不會去思考努力背後的價值,不少時候,咱們只是享受這種「努力」的感受,由於在沉重的現實面前,只有不斷的「努力」才能稍稍減輕咱們巨大的焦慮感

那些毒雞湯,教人要努力,要超越,要成功,要作人上人!然而對一個羣體來講,這種毒雞湯卻毫無養分,由於就一個羣體來講,成功的永遠只能是少數,所謂的努力只是徒然增長了整個羣體的生存難度(想一想那些無底線加班),至於整個羣體的成功率則不會有任何改變。

而要提升整個羣體的成功率,這個社會就要能容納更多元化的價值觀:你擅長溝通,喜歡管理,能夠,努力奮鬥吧騷年,向着CEO前進!而你喜歡技術,能夠,我也欣賞你,創造條件讓你沉浸於研究,也滿懷信心的指望你的創新。哪怕你就是如此不思上進,就是知足於「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我雖然不讚揚你,但也毫不鄙視你,是誰規定了「奮鬥」的人就比不「奮鬥」的人更高尚呢?

而要提升整個羣體的成功率,除了更多元的價值觀,亟待改變的還有當前惡劣的勞動關係,例如惡性加班(如996),年齡歧視,性別歧視。由於只有這樣,纔可能最大限度的延長員工的職業壽命,才使我的努力有討論的空間。不然所謂的努力最終都會異化爲年輕時在血汗工廠出賣青春,而年老色衰,加不動班了,就會被資本家無情的掃地出門,空留一聲嘆息!

10年的時間,生活的磨礪,逐漸把我從一個盲目樂觀的青澀小夥,變成一個悲觀主義者,但無疑倒是歷史上最好的我。我已接受了本身的平庸,放棄了虛幻的主角光環,認可本身只是一個普通人。

我是悲觀的,但更是理智的,由於保持理智的最佳方法就是完全掌握悲觀主義,好比塞內卡就認爲,憤怒和失望就是源於樂觀主義的預期。北歐的居民不會由於下雨而憤怒,因紐特人也不會下雨而失望,我也不會由於未來的生活對個人捶擊而放棄,由於這都沒有超出個人預期。

然而,即便如此,我依然要把本身的經歷寫出來,把個人思索表達出來,那是由於:

雖然咱們都是掙扎在底層的普通人,無奈,卑微,懦弱,但咱們毫不傻,毫不麻木。咱們雖然無力改變這荒謬的現狀,但也毫不會爲這荒謬的現狀叫好,更不會把這種荒謬合理化,成爲一個可悲可恨的「奮鬥逼」!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 顧城《一代人》

做者補充的評論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但更重要的怎麼辨別方向。

就咱們普通人來講,無非就兩個方向:作技術或作管理。作技術,年齡大了,社會的容忍度很低,人家甚至不給你機會。作管理,職位少,就整個羣體來講,把管理做爲一個方向指出來是根本不成立的,就好像不能把考前三名做爲一個班級學生的方向同樣。

40+怎麼就不能應聘初級的技術崗(在我眼中「高級軟件工程師」也不算初級崗位)?你要是讀過我其餘的文章,就知道我曾經作過不短期(5年)的管理崗,但由於我的的興趣點更多在技術上,因此就主動又轉回技術崗了。您的觀點其實也反映了這個社會對大齡技術人員缺少容忍度。

還有您說我應該去爭取下CTO,除非您說的是隻有3,4條槍,並且岌岌可危的小公司,據我所知,那些上規模公司的CTO,要麼是公司的早期技術創始人,要麼是業界知名經理人,人到那個層次,難道還須要去人才市場公開求職?

還有您把一個機會低於1%的小几率機會(CTO)做爲一個選擇拿出來討論,您以爲對這篇文章的人有任何建設性嗎?

您要是讀過我其餘文章,就會知道個人核心觀點:在當前,由於惡劣的勞動關係(例如年齡歧視,高強度加班),致使全部的職場人的路子都會越走越窄(不管管理仍是技術),都會遭遇所謂的「中年危機」。至於如何破這個局,從我的出發很難,由於這本質上是一個社會問題,而我的能作的無非是調整心態等修修補補的事情,對整個現狀的改變並無做用。

但我想您確定還有一個疑問:既然我的的努力很難避免中年危機得悲劇,那爲何我還要寫這些文章呢?那是由於:

雖然咱們都是掙扎在底層的普通人,雖然眼含淚水,卑微,懦弱,但咱們毫不應該麻木,咱們雖然無力改變這荒謬的現狀,但也毫不應該爲這荒謬的現狀叫好,甚至試圖把這種荒謬合理化,從而淪落成一個可悲可嘆的「奮鬥逼」!

Hooke的評論

關注沈老師一段時間了,不少回答都是關注在大齡IT從業人員的前景以及生活狀態等方面的,基本上大多數的觀點我仍是比較認同的,也學習到了不少,沈老師的這篇文章我以爲寫得仍是比較符合現實的,不少時候的努力確實可以帶來的改變比你預期的要低不少,我如今30出頭了,本身以爲在價值觀以及性格上與沈老師有不少相近之處,最近也老是會思考相似的問題,也有一些想法,你們參考交流。

思考以及焦慮的來源:

  • 我我的以爲進行相似問題考慮的人大多數在通俗成功定義來說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在行業中混的還能夠,仍是遠沒有達到頂尖的層次,可是我的自身的成長教育經歷可能給本身一個可以成爲「頂尖」的錯覺,年輕的時候會以爲如今不是頂尖,可能仍是在蟄伏,經過努力是能夠達到頂尖,或者最起碼說是不掉隊的那種,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達到「頂尖」的無力感愈來愈強,與兒時或者青年時期夢想的生活有所不一樣,於是會產生或多或少的「中年危機」這種焦慮。

  • 從心理角度深層分析可能有部分自戀傾向+安全感缺少,以爲經過自身的努力從二線或如下城市到一線城市立足了已經比較不容易了,容易讓人有必定的自戀感受,同時又特別懼怕因爲哪一步的錯誤失去這一切,居安思危的意識特別強,努力的讓本身有安全感,從統計角度來看有這些想法人比例仍是很高的。大概本科階段曾經有人給我說過我有自戀傾向,當時比較嗤之以鼻,如今看來感受說的挺有道理,比較認同,對自身的認識確實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

我自身對此類問題是這樣看的:

  • 人人都應該有必定的危機意識,多思考後路沒有壞處,可是必定要活着當下,好好的享受當下的生活,生活是否幸福與所處的階層,掙錢多少真的關係不大,重要的是否有幸福的能力。充分認識到能力以及機遇的重要性,不強求。我記得在讀研階段有位老師曾經說過在科研發文章這方面努力作本身就好,必定要認識人能力上的差距,否則特別容易心態失衡陷入抑鬱的,運氣和機遇就更不用說了,正確看待就好。找好本身的定位,多和本身縱向比較,少作橫向對比,不少時候我的努力奮鬥可能帶來結果並不如預期,可是咱們可能經過這個過程緩解了焦慮,加強了安全感,可能存在必定假象,可是這也足夠了。

  • 多以天然法則看待這個社會,現實是殘酷的,年輕可以拼命的獅子就是會取代年老獅子的位置,更可以適應環境,少幻想轉管理或者專研技術就必定可以利於不敗之地,接收世界的機率性法則,成事在人,謀事在天,若是失敗了掉隊了也正常,人生不過百年而已,不用看的這麼重。我也是比較認同沈老師「更多元價值觀」這個觀點,可是也不必定要社會認同,自身認同就行,我以爲社會必然是認同可以獲取更多資源(人,權,錢)就更成功的價值觀,這樣可以推進社會向前進。聽從自身的心裏,摒除既可以讓本身過得爽,又可以讓大多數人羨慕的想法,不排除能夠作到同時兼顧,可是對絕大多數人來講是有衝突的。

  • 更多的以參與者的視角,而不是弄潮兒的視角看待並感覺這個世界,我從本科畢業到如今能夠說一直在追逐所謂的風口熱點,07-08年左右的嵌入式系統研發,09-15年的讀研以及航天夢,16到如今的互聯網研發,在不少人看來職業生涯可能有點不夠專一,可是我會以爲我經歷了,以從業者的身份感覺到了時代的變遷,技術帶來的變革,心裏獲得了知足。將來我還會追逐AI方向,不是由於待遇更好一些,而是比較喜歡(10年左右讀研階段就想過將當時的AI技術——專家系統技術用於航天領域做爲課題開題,因爲種種緣由未能實現),可以更好的在第一線感覺「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這種變化,會讓我感受如飲甘甜。

  • 上面有評論說沈老師再販賣焦慮,沈老師自身以爲並無,我我的的感受是沈老師的這篇文章仍是表達出了一些焦慮的,將焦慮包裝了一下,寫的人感受不大,看得人仍是可以感受到的,其實這也沒啥,很正常,人人都有,不一樣人應對的方法不同。

上面不少都是有感而發,條理性不強,我後面整理整理單獨發一遍相關的文章供你們討論。

關於Fundebug

Fundebug專一於JavaScript、微信小程序、微信小遊戲、支付寶小程序、React Native、Node.js和Java線上應用實時BUG監控。 自從2016年雙十一正式上線,Fundebug累計處理了9億+錯誤事件,付費客戶有Google、360、金山軟件、百姓網等衆多品牌企業。歡迎你們免費試用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