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_《將來世界的倖存者》阮一峯--4/5

 

 

 

 阮一峯的我的網站:  傳送門html

《將來世界的倖存者》:傳送門程序員

書籍_《將來世界的倖存者》阮一峯--1/5  傳送門api

 書籍_《將來世界的倖存者》阮一峯--2/5  傳送門微信

 書籍_《將來世界的倖存者》阮一峯--3/5  傳送門網絡

 書籍_《將來世界的倖存者》阮一峯--4/5  傳送門app

 書籍_《將來世界的倖存者》阮一峯--5/5  傳送門 分佈式

 

 

個性也是一種競爭力  文章:傳送門ide

 

    2016年3月,有一條新聞,一個網名叫作「papi 醬」的姑娘,獲得了1200萬元風險投資。

    新聞稿這樣說:

    「真格基金、羅輯思惟、光源資本和星圖資本宣佈對papi醬投資1200萬元,佔股12%;papi醬團隊持股88%,估值1億元。」

    據報道,papi 醬今年29歲,是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的在讀研究生。她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在網上發佈各類二三分鐘的短視頻而走紅。在視頻裏面,她以獨白秀的形式,經過誇張的表情,以及變音器、對口型、方言等形式,大講男女關係、社會現象等等。

    光看視頻的標題,就不難想象她談論的內容:《當女人說「沒事」的時候,到底在說些什麼?》、《像個臺灣人同樣說東北話》、《美女的痛苦大家根本就不懂啊》……

    「咱們統計了一下主流平臺的數據,papi 醬的視頻總播放量超過 2.9 億次,每集平均播放量 753 萬。其中,點擊最高的一集視頻《有些人一談戀愛就招人討厭》,全網播放量達 2093 萬次。這還只是 papi 醬我的帳號的數據,不包括其餘帳號轉發的狀況。」
案例:「papi 醬」

 

  風險投資再也不是技術創業者的專享了,人人均可以拿風投,人人均可以創業,只要你有足夠的粉絲。學習

 

  技術的演進,彷佛已經到了這樣一個階段:使用門檻極低,任何人均可以輕易掌握使用方法。網站

 

    手機行業就是技術泛化的一個例子。之前的手機行業,比的是誰的功能強,如今比的是各家的特點,好比配置、拍照、外觀等等。由於現在的手機從外形到功能高度雷同,全部廠商都掌握基本技術,功能你們都同樣。

    蘋果公司就是一個例子,創始人喬布斯個性張揚,把控一切方面,從產品設計到軟件功能,甚至蘋果商店的櫃檯佈置,無不體現他的個性和審美。結果使得蘋果的產品有一種獨特的人格和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消費者。惋惜喬布斯死後,蘋果的這種個性特點正在逐漸喪失。

    papi醬也是這樣的例子。她之前拍過寫真,當過女主角,由於沒有個性,結果都沒走紅。反而是素顏出鏡,本色演出,對着攝像頭惡搞,卻開始全國出名。更極端的還有Lady Gaga,原來只是一個紐約酒吧的小歌手,就是由於穿着個性化的奇裝異服,而變成世界巨星。

    從此,產品競爭的重點,極可能就不是技術了(由於你們的基本技術都差很少),而是產品的服務、外觀設計、文化等非技術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產品的個性。由於其餘方面都容易複製,但個性最難複製。若是一個產品充斥着很是濃郁的個性,這樣的產品最難被取代。
泛例:產品競爭的重點

 

  個性變成競爭力,還有一個緣由是技術形成的。技術發展的一大結果就是差別消失。

 

  當你和其餘人用的都是同樣的產品時,你就開始懷念差別和個性了

 

 

要聊天,先付費  文章:傳送門

 

    2015年末,李笑來老師衆籌他的新書,每份金額2555元。可是,那本書已經開源了,任何人均可以避免費閱讀。你繳了錢,惟一的權利就是能夠加入專屬的聊天羣。也就是說,這其實不是衆籌,而是出售聊天羣的會員資格。
    
    更嚴苛的是,在這個羣裏,你還不能隨便聊天,羣規寫得很清楚。

    羣內不鼓勵閒聊;
    不得發廣告;
    不得傳播盜版書籍;
    容許討論,不容許爭論;
    天天 18:00 - 21:00 期間可聊天;其餘時間儘可能不要閒聊,你們時間都有限,儘可能不要打攪大夥;不然可能會被扣積分。
   
     我很好奇,會有人願意出幾千元,加入一個不能聊天的聊天羣嗎?

    接下來的事情,刷新了我對互聯網的認識。

    兩天以內,衆籌金額就超過了100萬元。到今年4月份,這個聊天羣的會員規模達到了3000人左右。不只如此,笑來老師還成立了一家公司,專門開發支持這種收費聊天羣的App。這家公司已經拿到了風險投資,將專門服務於各類各樣的收費羣。在笑來老師的親自指導下,其餘的收費羣也開始創建起來了,好比池建強老師建了一個「工程師技術分享羣」,會員費是1024元/年,如今也有700多個會員了。
案例:李笑來老師

 

  「年輕的程序員剛從學校畢業,橫跨整個國家,搬到一個沒有熟人的新地方,基本上出於孤獨,他們只好天天工做12個小時以上。 因此絕不奇怪地,那麼多的程序員都很是渴望多一點人際交往,他們涌向在線社區,好比聊天室、論壇、開源項目和網絡遊戲。」    ------《軟件隨想錄》

 

    「第一空間是居住空間(也就是家),第二空間是工做空間,第三空間是休閒娛樂空間,在那裏會見朋友、喝啤酒、談天說地,享受人際交往的樂趣。典型的第三空間是咖啡館、酒吧、美髮店、露天啤酒店、桌球房、俱樂部這一類地方。」
案例:《絕好的地方》人類的平常生活主要分佈於三個空間

 

  我(做者)如今的認識是,社交需求是一個極大的市場,網絡社交纔剛剛起步,潛力無限,現有軟件根本沒有很好地知足這些需求。

 

 

即未來臨的賣文時代  文章:傳送門

 

    (1)網絡電臺喜馬拉雅FM推出了付費音頻。馬東主持的《好好說話》,天天6分鐘,教你溝通、說服、談判、辯論、演說五大說話技巧,售價198元。第一天的銷售額就突破500萬元,一週後突破1000萬。

    (2)果殼網推出了付費問答服務「分答」,你能夠打款給某個用戶,要求他用真人語音回答你的問題。其餘人只需支付1元錢,就能「偷聽」到他的回答,而提問者和回答者,能夠平分全部來自「偷聽」的收益。上線一個多月,聽說就有1000萬人參與,產生了50萬條問答,金額超過了1800萬。有人花了3000元,向王思聰提問:「你的人生還有什麼買不起?」。後者回答了45秒,有22812人偷聽了答案,這些偷聽令提問者淨賺了8406元,王思聰則賺了14406元。

    (3)知乎推出了付費的實時問答服務「知乎Live」。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線談創業,回答網友的問題,訂價499元的200張門票一搶而空,當日收益10萬元。

    (4)羅輯思惟推出了「獲得」App,能夠付費訂閱專欄和購買各類音頻節目(好比,1.99元購買《人類簡史》的濃縮版,原書38萬字濃縮成1.8萬字,據稱幫你節省了6小時閱讀時間)。李笑來老師的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每一年的訂閱費是199元,目前已有超過60000我的購買。
案例:內容付費

 

  付費購買他人生產的內容,聽上去彷佛稀鬆日常,但在互聯網上,這是一件很不日常的事。由於網絡的生態就是免費,瀏覽網頁免費、聽歌免費、看視頻免費,鮮有人對內容收費。不是你們不想收費,而是很難賣出去,迄今爲止,傳統媒體試圖對內容收費,幾乎都失敗了。

 

    (1)實用性內容:最典型的就是股票分析和彩票分析。據一個作網上文庫的朋友透露,像《學習心得》、《思想彙報》、《考察總結》這一類的文章,也很是好銷。

    (2)知識性內容:主要是論文。

    (3)娛樂性內容:主要是網絡小說。訂價是一毛錢看一章,結果就出現了3000多章的小說。
付費的內容分紅三類

 

  微信聽說也要推出付費閱讀,若是消息屬實,這個功能一旦對大衆開放,付費閱讀將成爲常態,手機上將有鋪天蓋地的付費內容,任何人能夠把任何文章放到這個平臺上銷售。

 

  之前那種內容放上互聯網只能免費、不能收費的時代將會結束,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將會被改寫。

 

 

微媒體時代  文章:傳送門

 

《長江日報》曾經報道過武漢一個網絡主播的生活。

    「譚潔一週5天,從14時到16時直播。一個自拍竿,一部手機,一個充電器,天天譚潔拿着手機在武漢三鎮處處逛,直播本身吃飯、坐公交、買衣服、逛街等平常生活以及所見所想。記者在江漢路中心百貨的麥當勞見到了譚潔,當時直播平臺上有3萬多人正在線看她。……譚潔粉絲多,除了6000元的底薪,加上「禮物提成」,一個月能拿2萬左右。」
案例:武漢一個網絡主播的生活

 

    首先,傳統的大媒體公司將會遭遇生存危機。遍地開花的微媒體,使得人們再也不那麼須要那些大媒體公司了。許多傳統媒體會死去,那些最優秀的媒體還會繼續生存下去,由於它們是公認的可靠消息來源。

    其次,媒體的節目導向將發生變化。整體上,大媒體的節目雖然製做更精良,可是成本較高(用戶不得不看廣告),有更多商業化的成分,它們的目標是生產出來的內容,給儘量多的人看。

    再次,之後不會再有超大型的媒體公司,只會有超大型的媒體平臺。這已是互聯網時代的廣泛趨勢了:世界最大出租車公司 Uber 不擁有任何出租車,最大內容提供商 Facebook 不生產任何內容,最大網商阿里巴巴不擁有任何商店,最大旅館 Airbnb 不擁有任何房間。一樣的,將來最大的媒體將不生產任何內容,只提供內容的消費和交易的平臺,如今的 Youtube 已經初具這樣的雛形了。


Home > 案例篇 > 微媒體時代
微媒體時代
做者:阮一峯

直播是2016年最火爆的互聯網熱點之一,各大網絡公司紛紛推出本身的直播平臺。從最先的遊戲直播、歌舞直播,發展到如今的一應俱全。你只要打開手機攝像頭,就能夠隨時隨地直播,逛街直播、聚餐直播、燒菜直播等都出現了。

直播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種大衆娛樂。2016年9月,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了《關於增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其中有這樣一條。

「未經批准,任何機構和我的不得在互聯網上使用‘電視臺’、‘廣播電臺’、‘電臺’、‘TV’等廣播電視專有名稱開展業務。」

這就是說,直播的時候,你不能把本身稱爲電視臺。這條規定不由讓我想到了一個問題,由於絕大多數直播都是一我的在搞,那麼有沒有可能,一我的就能辦一個電視臺呢?

傳統的電視臺,一我的確定辦不起來。三個最基本的崗位——採訪、編輯、播出——一我的是搞不定的。我國最基層的縣級電視臺,哪怕消息都靠通信員,也每每有幾十人的編制。

互聯網不同:播出不用操心,只要攝像頭對準本身就能夠;節目內容就是直播主題加上旁白(歌舞類直播還要唱歌跳舞);提早作一些準備,固然最好,沒有任何準備,想到哪裏說到哪裏,問題也不大。因此,互聯網直播徹底能夠一我的包辦。事實上,不少人已經把直播當職業了,天天晚上都開臺,從晚飯後一直直播到半夜,靠粉絲打賞來賺錢。這種狀況下,就等於一我的作了一個頻道,不只採、編、播集於一身,還集成了廣告部門。從功能上來說,一個互聯網直播間就是一個微型的網絡電視臺了。

《長江日報》曾經報道過武漢一個網絡主播的生活。

「譚潔一週5天,從14時到16時直播。一個自拍竿,一部手機,一個充電器,天天譚潔拿着手機在武漢三鎮處處逛,直播本身吃飯、坐公交、買衣服、逛街等平常生活以及所見所想。記者在江漢路中心百貨的麥當勞見到了譚潔,當時直播平臺上有3萬多人正在線看她。……譚潔粉絲多,除了6000元的底薪,加上「禮物提成」,一個月能拿2萬左右。」

美國有一部電影《楚門的世界》,講的是主人公楚門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攝影棚裏面,天天24小時的生活都被製做成肥皂劇,向全世界播出。上文的那位譚潔姑娘,已經把這段情節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不一樣的是,楚門的背後是一個上百人的團隊,而譚潔只有一我的。

若是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微型媒體,就像無數座移動的小電視臺,每時每刻向外界發送着信號,那麼媒體的生態就徹底不同了。

之前是大媒體時代,一個城市只有幾家媒體,全部人從這些媒體獲取消息。如今是微媒體時代,周圍處處是形形色色的媒體。你不只消費別人提供的消息,本身也在源源不斷地「播放」消息。用計算機術語來講,之前的媒體生態是「中央集中式」,如今是「網狀分佈式」,媒體分子化了。

這種媒體生態的根本性變化,意味着什麼呢?

首先,傳統的大媒體公司將會遭遇生存危機。遍地開花的微媒體,使得人們再也不那麼須要那些大媒體公司了。許多傳統媒體會死去,那些最優秀的媒體還會繼續生存下去,由於它們是公認的可靠消息來源。

微媒體會變得比大媒體更受歡迎,其中一些會走上商業化運營的道路,最終變成大型媒體公司。對於用戶來講,收看大媒體的節目與收看微媒體的節目,並沒有差別,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媒體將被迫與微媒體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競爭,這對於微媒體是巨大的機會。無論你是誰,都有機會成名15分鐘。那些大媒體的廣告客戶,徹底可能變成你的廣告客戶。

其次,媒體的節目導向將發生變化。整體上,大媒體的節目雖然製做更精良,可是成本較高(用戶不得不看廣告),有更多商業化的成分,它們的目標是生產出來的內容,給儘量多的人看。

微媒體不同,它根本不是商業驅動的,而是以興趣和自我展現爲主要訴求。你收看微媒體,其實就是在收看主播的個性和想法。因此,微媒體興起後,媒體的視角將由宏觀(社會、經濟、政治、歷史等等)轉向更微觀、更自我。

再次,之後不會再有超大型的媒體公司,只會有超大型的媒體平臺。這已是互聯網時代的廣泛趨勢了:世界最大出租車公司 Uber 不擁有任何出租車,最大內容提供商 Facebook 不生產任何內容,最大網商阿里巴巴不擁有任何商店,最大旅館 Airbnb 不擁有任何房間。一樣的,將來最大的媒體將不生產任何內容,只提供內容的消費和交易的平臺,如今的 Youtube 已經初具這樣的雛形了。

    最後,媒體會變得極度廉價化,之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我的主頁(Facebook、微信、微博都是我的主頁平臺),未來是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媒體。微媒體爲我的帶來了極大機會,讓你把本身傳播出去。之前,人們盼着上電視,讓別人知道本身是誰;未來你的我的媒體上,你永遠都是主角。問題是如何吸引別人來看,媒體推廣將成爲每一個人的必修課。微媒體的時代,你必須學會如何把本身傳播出去。
這種媒體生態的根本性變化,意味着什麼呢?

 

 

將來的娛樂業  文章:傳送門

 

  「電影行業正在死亡,互聯網蓬勃興起。將來會有更好的娛樂方式,讓人們樂在其中,殺死電影和電視。」    ------Paul Graham 

 

    回答是,電影是被動體驗,旅行是主動體驗。

    電影(包括電視)須要觀衆坐在屏幕前,從頭至尾看完節目。整個過程當中,你都是被動的接收者,導演和編劇安排你看什麼,你就必須看什麼。基本上,電影的模式就是你坐在那裏,等着看接下來什麼情節發生。

    旅行則是你擁有選擇權,每一步都由本身決定。電影讓你「看到」他人的生活,旅行則是讓你「親歷」他人的生活。因此,它們不能互相替代。電影告訴你一個巴黎的故事,旅行讓你走在巴黎的大街上,那是不同的體驗。

    那麼,能不能有一種新的娛樂方式,作到「電影 + 旅行」?個人意思是,它把電影和旅行結合爲一體,讓你在電影中旅行,在旅行中「親歷」電影。
電影與旅行的差別是什麼?

 

    上週,我在玩一個叫作《刺客信條》的電子遊戲。我扮演一個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刺客,去完成一系列任務。

    我操縱着遊戲,在巴士底獄、凡爾塞宮、塞納河、巴黎聖母院這些地方奔走,與路易十6、拿破崙、羅伯斯庇爾交談。有那麼一刻,當我在三級會議的會場外面,被皇家士兵攔住,一輛雙輪馬車擦身而過,揚起一片灰塵。個人頭頂忽然落下一陣水滴,那是洗衣女工晾塞在二樓窗外的破衣服。我不由有點恍惚,彷彿身處1789年的巴黎。

    我以爲,遊戲中的巴黎比真實的巴黎,更有巴黎的感受。我去過歐洲,說實話,走在歐洲的馬路上,跟走在國內的馬路,沒有太大的區別,無非就是人家的馬路更窄、高樓更矮,建築更漂亮而已。可是,這個遊戲讓我有強烈的身處異國他鄉、風雲際會的感受。如今,我對巴黎大革命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體驗,好像親身參加了一遍。
案例:親身體驗"刺客信條"

 

  "娛樂業的發展方向,就是讓消費者更多地參與進來。如今的電影模式作不到這一點,因此會被淘汰;VR 遊戲容許消費者全身心參與,這纔是將來的方向,VR 電影應該很快就會出現。"

 

  "馬雲說,十年之後中國最大的兩個產業,是健康產業(Health)和文娛產業(Happy),簡稱「雙H產業」。前者讓人民更健康,後者讓人民更快樂。"

 

  也許將來,你在網上訂購了一段情節,就能進入一個全新的故事世界,這個世界有多是真實的,也有多是 VR 的,對你來講都同樣,由於它們看上去幾乎徹底相同。你只知道,你在街頭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件事,都是遊戲安排好的。

 

 

技術教育的興起  文章:傳送門

 

    有一年,我在臺灣環島旅行。

    花蓮的海邊,我遇到一對臺灣青年夫妻,帶着女兒在海灘上玩。咱們聊了起來。

    當時,我還在高校當老師。他們問我,是否以爲臺灣的孩子很幸福。我說爲何?爸爸指着女兒說:「這些小孩沒有升學壓力啊。」

    這卻是事實。臺灣有100多所高校,但是生育率不斷萎縮,致使不少大學招不到學生。有一篇報道說:

    2006年,臺灣考生每科只需考到15分就能夠上大學,2007年這個紀錄被打破,4科加起來只需18分,2008年更誇張,總分7分就能當大學生了。7分就能上大學,所以成爲年度笑話。有人調侃:「即便什麼都不會,選擇題所有猜 C 都能上不錯的學校吧!」

    可是,這不能解釋一個現象。我想了一會,對那位爸爸道出個人疑惑:「若是考大學如此容易,爲何臺灣有那麼多補習班呢?」

    沒到過臺灣的人,想象不到補習班能夠作成一個這麼大的產業:臺灣最熱鬧的商業街上,都是補習班的霓虹廣告;補習班老師是高收入行業,名師就是富豪,也是全社會的知名人物。我不明白,爲何補習班有那麼多學生,明明沒有升學壓力啊?

    爸爸答不出來,想了半天,只說「父母都但願孩子出人頭地啊」。
案例:臺灣人的教育

 

  谷歌公司推出了一款實時翻譯耳機 Buds,已經上市了。你把耳機戴上,對方說英語,你會實時聽到翻譯後的中文;你用中文回答,對方會聽到英文!有了這個東西,將來還有必要去上口語補習班嗎?

 

    2004年,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認可了一個錯誤。獨立之初,他決定全部新加坡人無論智商如何,都要學習兩門語言,一門是英語,另外一門是該人的母語(馬來語或漢語)。後來,他發現這個決定有大問題,熟練掌握兩門語言,對於人民的要求實在過高了。大多數人根本作不到雙語,哪怕學習多年英語,一開口仍是結結巴巴,詞不達意。強迫全部人學英語,實在是浪費國民的生命。因而,這一年新加坡政府改變規定,只要求人民學習一門語言便可。
案例:新加坡學語言

 

  只有技術,纔有可能讓你翻身。比特幣就是一個例子,過去幾年中,價格上漲了幾百萬倍。我知道的許多技術人都經過比特幣發了財,而這只是技術帶來的財富浪潮之中的一個突出案例。若是你瞭解技術,你就會看到有這樣的機會。

  我(做者)有一種悲觀的預感。將來只有兩種途徑能夠改變人生,一種是學習技術,另外一種是購買彩票。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