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張一鳴:10年面試2000人,我發現混的好的人,全都有同一個特質

轉自:http://www.techug.com/post/zhang-yi-ning-talk-about-interview.html
張一鳴演講整理:html

爲什麼畢業多年後前端

本來水平差很少的同窗都拉開了差距?面試

你們好!各位都很是年輕,我今天來的時候挺有壓力。由於我畢業快11年了,看到大家,真是以爲「長江後浪推前浪」。算法

我去年參加了武漢的校招,感受新一代年輕人的素質確實都很是好。我昨天就在想,今天應該跟你們分享什麼。想了想,先把題目擬出來,把喬布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改爲「Stay hungry, Stay young」。編程

我想跟你們分享一下我本身畢業後的工做經歷和體會。另外,我做爲面試官,過去10年裏,可能面試太小2000個年輕人。有的和我在一家公司,有的去了別家公司,他們發展差異其實很是大。從算法層面上講,咱們把這叫作「正例」和「負例」。我想分享一下:爲何「正例」和「負例」發展差異這麼大?後端

什麼是「Stay hungry, Stay young」?「Stay hungry」,你們都知道,就是好奇心、求知若渴、上進心。但爲何要說「Stay young」?工具

我以爲年輕人有不少優勢:作事不設條條框框,沒有太多自我要維護,常常能打破常規,很是努力、不妥協、不圓滑世故。post

10年過去了,有的年輕人,依然保持着這些很好的特質。我以爲這就算「Stay young」。學習

「Stay young」的人基本沒有到天花板,一直保持着自個人成長。相反,不少人畢業後提升了技能,但到一個天花板後,就再也不成長了。搜索引擎

我先分享個人我的經歷

我是如何在畢業第2年就成了

管理四五十人團隊的主管?

2005年,我從南開大學畢業,加入了一家公司叫酷訊。我是最先期加入的員工之一,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工程師,但在工做第 2 年,我在公司管了四五十我的的團隊,負責全部後端技術,同時也負責不少產品相關的工做。

有人問我:爲何你在第一份工做就成長很快?是否是你在那個公司表現特別突出?

其實不是。當時公司招聘標準也很高。跟我同期入職的,我記得就有兩個清華計算機系的博士。

那我是否是技術最好?是否是最有經驗?我發現都不是。後來我想了想,當時本身有哪些特質。

一、我工做時,不分哪些是我該作的、哪些不是我該作的。我作完本身的工做後,對於大部分同事的問題,只要我能幫助解決,我都去作。當時,Code Base中大部分代碼我都看過了。新人入職時,只要我有時間,我都給他講解一遍。經過講解,我本身也能獲得成長。

還有一個特色,工做前兩年,我基本上天天都是十二點一點回家,回家之後也編程到挺晚。確實是由於有興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因此我很快從負責一個抽取爬蟲的模塊,到負責整個後端系統,開始帶一個小組,後來帶一個小部門,再後來帶一個大部門。

二、我作事從不設邊界。當時我負責技術,但遇到產品上有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想產品的方案。不少人說這個不是我該作的事情。但我想說:你的責任心,你但願把事情作好的動力,會驅動你作更多事情,讓你獲得很大的鍛鍊。

我當時是工程師,但參與產品的經歷,對我後來轉型作產品有很大幫助。我參與商業的部分,對我如今的工做也有很大幫助。記得在07年末,我跟公司的銷售總監一塊兒去見客戶。這段經歷讓我知道:怎樣的銷售纔是好的銷售。當我組建頭條招人時,這些可供參考的案例,讓我在這個領域不會一無所知。

以上就是我剛畢業時的特色。

10年觀察

我遇到的優秀的年輕人都有這5大特質!

後來,我陸續加入到各類創業團隊。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跟不少畢業生共處過,如今還和他們不少人保持聯繫。跟你們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好和很差的狀況。總結一下,這些優秀年輕人有哪些特質呢?

第一,有好奇心,可以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今天不太謙虛,我把本身當作正例,而後再說一個負例。我有個前同事,理論基礎挺好,但每次都是把本身的工做作完就下班了。他在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對網上的新技術、新工具都不去了解。因此他很是依賴別人。當他想要實現一個功能,他就須要有人幫他作後半部分,由於他本身只能作前半部分——若是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後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瞭解的話,那麼不少調試分析,本身一我的就能夠作。

第二,對不肯定性保持樂觀。比方說頭條最開始時,我跟你們講:咱們要作1億的日啓動次數。(固然,如今不止1億了,咱們如今的日啓動次數已經差很少5億。)不少人以爲,你這家小公司怎麼可能作獲得呢?大公司才能作得好。因此他就不敢努力去嘗試。只有樂觀的人會相信,會願意去嘗試。其實我加入酷訊時也是這樣。那家公司當時想作下一代搜索引擎(最後也沒有作成,只作了旅遊的垂直搜索)。我不知道其餘人怎麼想的,我本身以爲很興奮。我確實沒有把握,也不知道怎麼作,但當時就去學,就去看全部這些相關東西。我以爲最後也許不必定作成,或者沒有徹底作到,但這個過程也會頗有幫助——只要你對事情的不肯定性保持樂觀,你會更願意去嘗試。

第三,不甘於平庸。咱們在座各位,在同窗中已經很是優秀了。但我想說,其實走向社會後,應該再設定更高的標準。我見到不少大學期間的同窗、一塊兒共事的同事中,有不少很是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我好。但10年過去,不少人沒有達到個人預期:我以爲他應該能作得很好,但他卻沒有作到。

不少人畢業後,目標設定就不高了。我回顧了一下,發現有同事加入銀行IT部門:有的是畢業後就加入,有的是工做一段時間後加入。爲何我把這個跟「不甘於平庸」掛在一塊兒呢?由於他們不少人加入,是爲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當時有些機構有分房補助,能夠購買經濟適用房。

後來我就在想一個問題,若是本身不甘於平庸,但願作得很是好的話,其實不會爲這些東西擔憂:是否有北京戶口,是否能買上一套經濟適用房?

若是一我的一畢業,就把目標定在這兒:在北京市五環內買一個小兩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這上面,那麼工做就會受到很大影響。他的行爲會發生變化,不肯意冒風險。

好比我見到之前的朋友,他業餘作一些兼職,獲取一些收入。那些兼職其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並且對本職工做有影響,既影響他的職業發展,也影響他的精神狀態。我問他爲何,他說,哎,快點出錢付個首付。我以爲他看起來是賺了,實際上是虧的。

不甘於平庸很重要。我說不平庸,並非專門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很好,而是你對本身的標準必定要高。也許你前兩年變化得慢,但10年後再看,確定會很是不同。

第四,不傲嬌,要能延遲知足感。我在這裏舉個反例:兩個我印象比較深入的年輕人,素質、技術都蠻不錯,也都挺有特色。我當時是他們的主管,發現他們在工做中deliver的狀況始終很差。他們以爲其餘同事比他們作得差,其實不是:他們確實能夠算做在當時招的同事裏面TOP 20%,但誤覺得本身是TOP 1%。因此不少基礎一點的工做,好比要作一個調試工具,他就不肯意作,或者須要跟同事配合的工做,他就配合得很差。

原本都是資質很是好的人才,人很是聰明、動手能力也強,但沒有控制好本身的傲嬌情緒。我以爲這和「不甘於平庸」不矛盾。「不甘於平庸」是你目標要設得很高,「不傲嬌」是你對現狀要踏實。

這2000個樣本當中,我見到不少我原來以爲很好的,其實沒有我想象中的發展好,我原來以爲很差的,其實超出個人預期。這裏我也舉個例子:

當時咱們有個作產品的同事,也是應屆生招進來,當時你們都以爲他不算特別聰明,就讓他作一些比較輔助的工做,統計一下數據啊作一下用戶反彈啊之類。但如今,他已是一個十億美金公司的副總裁。

後來我想一想,他的特色就是肯去作,負責任,歷來不推諉,只要他有機會承擔的事情,他總儘量地作好。每次也不算作得特別好,但咱們老是給他反饋。他去了那家公司後,從一個用戶量不到10萬的邊緣頻道負責起來,把這個頻道越作越好。因爲這是一個邊緣頻道,沒有配備完整的團隊,因此他一我的承擔了不少職責,也獲得了不少鍛鍊。

第五,對重要的事情有判斷力。選什麼專業、選什麼公司、選什麼職業、選什麼發展路徑,本身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時間選擇而左右。上面一些例子,也都涵蓋了這一點。好比當時不少人願意去外企,不肯意去新興的公司。0六、07年,不少師弟、師妹問我職業選擇,我都建議他們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軟。但實際上,不少人都是出於短時間考慮:外企可能名氣大、薪酬高一點。

雖然這個道理,你們都聽過不少遍。剛畢業時薪酬差三五千塊,真的能夠忽略不計。短時間薪酬差異並不重要。但實際上,能擺脫這個、能有判斷力的人,也不是特別多。

這些就是我想跟你們分享的。謝謝!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