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模式(Design Pattern)是一套被反覆使用、多數人知曉的、通過分類的、代碼設計經驗的總結。html
使用設計模式的目的:爲了代碼可重用性、讓代碼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保證代碼可靠性。 設計模式使代碼編寫真正工程化;設計模式是軟件工程的基石脈絡,如同大廈的結構同樣。可複用、可擴展、可維護java
設計模式是GOF(Group Of Four Erich Gamma、Richard Helm、Ralph Johnson 和 John Vlissides )所著的《設計模式:可複用面向對象軟件的基礎》一書中所描述的23中經典設計模式,此書奠基了模式在軟件行業中的地位,今後人們提到「設計模式」就是默認指「面向對象設計模式」mysql
每個模式描述了一個在咱們周圍不斷重複發生的問題,以及該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核心
特定的問題,特定的解決套路git
設計模式分爲三大類共23種:sql
建立型模式,共五種:工廠方法模式、抽象工廠模式、單例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數據庫
結構型模式,共七種:適配器模式、裝飾器模式、代理模式、外觀模式、橋接模式、組合模式、享元模式。編程
行爲型模式,共十一種: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觀察者模式、迭代子模式、責任鏈模式、命令模式、備忘錄模式、狀態模式、訪問者模式、中介者模式、解釋器模式。設計模式
Head First設計模式(中文版)HEAD FIRST Jolt震撼大獎headfirst設計模式深刻淺出講清 java設計模式計算機編程自學入門架構
大話設計模式jsp
統一建模語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是面向對象軟件的標準化建模語言。UML因其簡單、統一的特色,並且能表達軟件設計中的動態和靜態信息,目前已成爲可視化建模語言的工業標準。在軟件無線電系統的開發過程當中,統一建模語言能夠在整個設計週期中使用,幫助設計者縮短設計時間,減小改進的成本,使軟硬件分割最優。
建模工具:Rose
COCOMO,英文全稱爲constructive cost model,中文爲構造性成本模型。它是一種精確、易於使用的,基於模型的成本估算方法。
雙向關聯:
C1-C2:指雙方都知道對方的存在,均可以調用對方的公共屬性和方法。
在GOF的設計模式書上是這樣描述的:雖然在分析階段這種關係是適用的,但咱們以爲它對於描述設計模式內的類關係來講顯得太抽象了,由於在設計階段關聯關係必須被映射爲對象引用或指針。對象引用自己就是有向的,更適合表達咱們所討論的那種關係。因此這種關係在設計的時候比較少用到,關聯通常都是有向的。
使用ROSE 生成的代碼是這樣的:
雙向關聯在代碼的表現爲雙方都擁有對方的一個指針,固然也能夠是引用或者是值。
單向關聯:
/**學生累*/ public class Student { }
/**學校類*/ public class School { public Student tom; }
C3->C4:表示相識關係,指C3知道C4,C3能夠調用C4的公共屬性和方法。沒有生命期的依賴。通常是表示爲一種引用。
生成代碼以下:
單向關聯的代碼就表現爲C3有C4的指針,而C4對C3一無所知。
自身關聯(反身關聯):
本身引用本身,帶着一個本身的引用。
代碼以下:
public class Node { //數據 public int data; public Node next; public Node prev; }
就是在本身的內部有着一個自身的引用。
當類之間有總體-部分關係的時候,咱們就可使用組合或者聚合。
聚合:是一種弱偶合的關聯關係。
/**人*/ public class Person { }
/**引擎*/ public class Engine { }
/**車*/ public class Car { /**組合*/ private Engine engine; public Car(Engine engine){ this.engine=engine; } /**聚合*/ public Person driver; }
組合(也有人稱爲包容):通常是實心菱形加實線箭頭表示,如上圖所示,表示的是C8被C7包容,並且C8不能離開C7而獨立存在。但這是視問題域而定的,例如在關心汽車的領域裏,輪胎是必定要組合在汽車類中的,由於它離開了汽車就沒有意義了。可是在賣輪胎的店鋪業務裏,就算輪胎離開了汽車,它也是有意義的,這就能夠用聚合了。在《敏捷開發》中還說到,A組合B,則A須要知道B的生存週期,便可能A負責生成或者釋放B,或者A經過某種途徑知道B的生成和釋放。
/**人*/ public class Person { /**吃食物*/ public void eat(Food food){ System.out.println("正在吃"+food.name); } }
那依賴和聚合\組合、關聯等有什麼不一樣呢?
關聯是類之間的一種關係,例如老師教學生,老公和老婆,水壺裝水等就是一種關係。這種關係是很是明顯的,在問題領域中經過分析直接就能得出。
依賴是一種弱關聯,只要一個類用到另外一個類,可是和另外一個類的關係不是太明顯的時候(能夠說是「uses」了那個類),就能夠把這種關係當作是依賴,依賴也可說是一種偶然的關係,而不是必然的關係,就是「我在某個方法中偶然用到了它,但在現實中我和它並沒多大關係」。例如我和錘子,我和錘子原本是不要緊的,但在有一次要釘釘子的時候,我用到了它,這就是一種依賴,依賴錘子完成釘釘子這件事情。
組合是一種總體-部分的關係,在問題域中這種關係很明顯,直接分析就能夠得出的。例如輪胎是車的一部分,樹葉是樹的一部分,手腳是身體的一部分這種的關係,很是明顯的總體-部分關係。
上述的幾種關係(關聯、聚合/組合、依賴)在代碼中可能以指針、引用、值等的方式在另外一個類中出現,不拘於形式,但在邏輯上他們就有以上的區別。
這裏還要說明一下,所謂的這些關係只是在某個問題域纔有效,離開了這個問題域,可能這些關係就不成立了,例如可能在某個問題域中,我是一個木匠,須要拿着錘子去幹活,可能整個問題的描述就是我拿着錘子怎麼釘桌子,釘椅子,釘櫃子;既然整個問題就是描述這個,我和錘子就不只是偶然的依賴關係了,我和錘子的關係變得很是的緊密,可能就上升爲組合關係(讓我忽然想起武俠小說的劍不離身,劍亡人亡...)。這個例子可能有點荒謬,但也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就是關係和類同樣,它們都是在一個問題領域中才成立的,離開了這個問題域,他們可能就不復存在了。
泛化關係:若是兩個類存在泛化的關係時就使用,例如父和子,動物和老虎,植物和花等。
ROSE生成的代碼很簡單,以下:
/**學生累*/ public class Student extends Person { }
引用地址:http://www.cnblogs.com/riky/archive/2007/04/07/704298.html
一個類,只有一個引發它變化的緣由。應該只有一個職責。每個職責都是變化的一個軸線,若是一個類有一個以上的職責,這些職責就耦合在了一塊兒。這會致使脆弱的設計。當一個職責發生變化時,可能會影響其它的職責。另外,多個職責耦合在一塊兒,會影響複用性。例如:要實現邏輯和界面的分離。
一個類只擔任一種角色。
下面這個jsp頁面就不符合SRP原則,它要擔任展現UI與訪問數據庫兩個角色。分層是一種解決辦法。
<%@ page contentType="text/html; charset=gb2312" %> <%@ page language="java" %> <%@ page import="com.mysql.jdbc.Driver" %> <%@ page import="java.sql.*" %> <% //加載驅動程序 String driverName="com.mysql.jdbc.Driver"; //數據庫信息 String userName="root"; //密碼 String userPasswd="123"; //數據庫名 String dbName="Student"; //表名 String tableName="stu_info"; //將數據庫信息字符串鏈接成爲一個完整的url(也能夠直接寫成url,分開寫是明瞭可維護性強) String url="jdbc:mysql://localhost/"+dbName+"?user="+userName+"&password="+userPasswd; 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newInstance(); Connection conn=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 Statement stmt = conn.createStatement(); String sql="SELECT * FROM "+tableName; ResultSet rs = stmt.executeQuery(sql); out.print("id"); out.print("|"); out.print("name"); out.print("|"); out.print("phone"); out.print("<br>"); while(rs.next()) { out.print(rs.getString(1)+" "); out.print("|"); out.print(rs.getString(2)+" "); out.print("|"); out.print(rs.getString(3)); out.print("<br>"); } out.print("<br>"); out.print("ok, Database Query Successd!"); rs.close(); stmt.close(); conn.close(); %>
開閉原則就是說對擴展開放,對修改關閉。在程序須要進行拓展的時候,不能去修改原有的代碼,實現一個熱插拔的效果。因此一句話歸納就是:爲了使程序的擴展性好,易於維護和升級。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咱們須要使用接口和抽象類,後面的具體設計中咱們會提到這點。
美猴王說:"'皇帝輪流作,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將天宮讓於我!"對於這項挑戰,太白金星給玉皇大帝提出的建議是:"降一道招安聖旨,宣上界來…,一則不勞師動衆,二則收仙有道也。
不要隨意修改頂層接口,能夠經過繼承或其它辦法擴展出新的內容。
里氏代換原則(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LSP)面向對象設計的基本原則之一。 里氏代換原則中說,任何基類能夠出現的地方,子類必定能夠出現。 LSP是繼承複用的基石,只有當衍生類能夠替換掉基類,軟件單位的功能不受到影響時,基類才能真正被複用,而衍生類也可以在基類的基礎上增長新的行爲。里氏代換原則是對「開-閉」原則的補充。實現「開-閉」原則的關鍵步驟就是抽象化。而基類與子類的繼承關係就是抽象化的具體實現,因此里氏代換原則是對實現抽象化的具體步驟的規範。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Person tom=new Student(); Object mark=new Teacher();
所謂依賴倒置原則(Dependence Inversion Principle)就是要依賴於抽象,不要依賴於具體。簡單的說就是要求對抽象進行編程,不要對實現進行編程,這樣就下降了客戶與實現模塊間的耦合。
實現開閉原則的關鍵是抽象化,而且從抽象化導出具體化實現,若是說開閉原則是面向對象設計的目標的話,那麼依賴倒轉原則就是面向對象設計的主要手段。 細節應該依賴抽象,抽象應該依賴抽象,抽象不該該依賴細節
/**人*/ public class Person { /**吃食物*/ public void eat(Food food){ //依賴具體 System.out.println("正在吃"+food.name); Person tom=new Student(); Object mark=new Teacher(); } //Student繼承Person //依賴抽象 public void Show(Person person){ } //依賴具體 public void Hello(Student student){ } }
這個原則的意思是:使用多個隔離的接口,比使用單個接口要好。仍是一個下降類之間的耦合度的意思,從這兒咱們看出,其實設計模式就是一個軟件的設計思想,從大型軟件架構出發,爲了升級和維護方便。因此上文中屢次出現:下降依賴,下降耦合。
/**可飛的*/ interface IFlyable{ public void fly(); } /**下蛋*/ interface ILayeggAble{ public void Layegg(); } interface IBirdable{ public void fly(); public void Layegg(); }
IBirdable若是被超人(SuperMan)實現則除了要實現fly方法飛還要實現下蛋接方法,超人下蛋不太合適。
合成複用原則就是指在一個新的對象裏經過關聯關係(包括組合關係和聚合關係)來使用一些已有的對象,使之成爲新對象的一部分;新對象經過委派調用已有對象的方法達到複用其已有功能的目的。簡言之:要儘可能使用組合/聚合關係,少用繼承。
爲何叫最少知道原則,就是說:一個實體應當儘可能少的與其餘實體之間發生相互做用,使得系統功能模塊相對獨立。也就是說一個軟件實體應當儘量少的與其餘實體發生相互做用。這樣,當一個模塊修改時,就會盡可能少的影響其餘的模塊,擴展會相對容易,這是對軟件實體之間通訊的限制,它要求限制軟件實體之間通訊的寬度和深度。
示例:https://coding.net/u/zhangguo5/p/DP01/git
視頻: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5867320/
一、使用java代碼實現下圖,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
二、請記住類之間的關係
三、請記住5大設計原則並做簡單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