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7月6-7日,由msup主辦的第43屆MPD工做坊將於北京召開。MPD工做坊是一個圍繞崗位角色發展的實踐課堂,按照軟件研發中心的崗位職能劃分,以產品經理、團隊經理、 架構師、開發經理、測試經理做爲五個分會場命名,3個小時的深度分享以促進角色的共鳴思考、深度探討、相互交流。面試
本屆工做坊,咱們邀請到了擁有14年資深設計經驗的高級體驗設計專家朱斌,他將做爲產品場講師爲咱們分享《如何有效的管理用戶注意力》的話題。微信
今年2月,藍湖採訪到了朱斌,在採訪中他分享了他看到的中美產品設計各自的特色及優點,更是分享了全部設計師,產品經理,運營人員都會很是關心的「用戶注意力管理」的原理,運用,價值及使用場景。如今小編將其分享,但願對你們有所啓發。架構
朱斌,阿里巴巴高級體驗設計專家。MOX創新智庫聯合發起人;麥思博TOP100聯席主席;IXDC委員、上海市交互設計專委會委員;IXDC、UXPA、CHI China、msup、Adobe、灣區公園、灣區RXS演講嘉賓。原華爲終端北美舊金山設計中心負責人,負責鏈接硅谷與國內的體驗創新。致力於全球化、系統化、AI智慧化設計。框架
小編:您在國內外都有豐富的工做經歷,這對您的設計理念跟思考方式確定都有很大的影響。在交流開始前,您能夠先簡單的介紹一下本身的工做經歷嗎?oop
朱斌:你們好,我是朱斌。個人工做經歷既豐富又簡單。我是學設計出身的,以後在華爲終端作了12年的 UX 設計。在華爲工做期間,由於用戶體驗全球化策略和創新設計,我又去華爲的美國硅谷研究所工做了兩年,面對硅谷突飛猛進的 HCI 創新和 UX+AI 體驗創新,塑造了我如今的設計理念。以後,我選擇回國加入阿里,從互聯網的維度豐富個人設計生涯。學習
小編 :您在華爲的美國硅谷設計中心工做過兩年時間,美國的設計環境是怎樣的,跟國內相比有什麼區別?測試
朱斌:表象(工做環境)的差異你們每每很容易看到。不少人認爲,國內外的設計風格差別,是由於環境不一樣,而產生了不一樣的結果,例如你們津津樂道的 Google 20%自由時間,Facebook 的黑客園區電玩室、精美的各國美食和免費的手工冰淇淋店,Apple 的玻璃房子和藝術館同樣的辦公環境。優化
美國的設計環境是很好學習的,但照搬過來卻並不會孵化出「硅谷」的設計創新。好設計的產生並不直接取決於表象,而是硅谷的創新文化和工程師文化。人工智能
硅谷的設計氛圍很是開放,設計大環境也與國內不盡相同。我在國內和美國工做期間,有幸和多家很是著名的設計公司進行過設計合做,例如 IDEO、Frog、Fantasy、UENO、Cooper Design、Method、Swordfish等,也常與設計同行線下互動,例如在 RobotXSpace 演講。同時也同 Google 的設計部門有深度的業務合做。設計
美國設計同行對 INNOVITION 創新的追求和包容是最能體現設計魅力的地方。不論拿到什麼樣的課題,美國設計同行總會從改變和創新出發,以原型驗證來閉環設計部分的工做。這跟國內從結果導向出發到紙面設計閉環的設計方式有很大不一樣。硅谷的設計會產生不少的「飛機稿」,但最終會落到技術實現與優化;國內的設計會很是迅速的趨近甲方需求,獲得高效的設計解決方案。兩種路子各有優點,但就充滿理想主義的設計師們,顯然硅谷的設計風格就是咱們的理想國。
小編:硅谷的設計師跟國內的設計師相比,在工做習慣或思考方式上有什麼不一樣?
朱斌:硅谷的設計師我接觸的比較多,他們與國內設計師最大的差異是,你們不會把本身定位成設計師或者工程師。
你們有很是明確而清晰的目標,針對這個目標,能很高效的完成討論、統一策略、進行驗證,並用本身的時間去探索代碼、AI、科技、用戶習慣,從而把設計這件事融合成項目中很天然的一部分,而且實現它。
小編:您說他們能夠很是高效的完成討論,統一策略。可是同時也提到他們由於西方自由主義教育模式的根本性會以個體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這二者看起來彷佛有些矛盾。 能夠幫咱們解釋一下嗎?
朱斌:我跟你們講下真實的故事,咱們在跟 Google 設計團隊開會前,通常須要提早1-2周進行預定。不是由於 Google 的設計團隊有多大牌,而是在會議前,Google 的設計師須要知道每場明確的會議 Agenda、會議材料、相關數據和討論點,從而安排合適的人,邀請合適的技術人員、產品經理,預估會議議題中須要跨團隊討論的問題,邀約不一樣城市的 office 參加。
會議中會有明確的引導者,與會人員也會基於會議約定的時間,準時到場準時離場。基本上提早預定過的會議,咱們都能在既定的會議中完成議題、交換資訊、得到決策、明確下一步目標和計劃。會議效率很是高。
另外一方面,既然在會前會有如此詳細的信息交換,那爲何還須要開會?由於 Google 的設計師會尊重每個 Single Question,只要提問人的思考是基於產品的,那麼就值得在會議上充分表達和討論。基於討論後的結論,達成契約精神。只要會議達成一致,就不會在過後再拿出來反覆討論。因此在實際操做上,硅谷的設計討論風格及嚴謹又開放,既充分又高效。
小編:硅谷設計師跟國內的設計師之間的哪些不一樣,值得咱們國內的設計師們學習和借鑑呢?
朱斌:他們最值得借鑑的是,以人爲中心的思考和行爲模式。我認爲這跟西方自由主義教育有關,在西方,人是最值得尊重的個體。設計會天然而然的以人爲中心去作設計構想、設計方案、設計驗證、設計迭代。
國內其實都在學習用 Persona 的方式作設計推導。國內培養的設計師,相比硅谷自由主義教育出來的設計師而言,由於生活環境的不一樣,在公司、社會中更多考慮的是效率、羣體和功能實現。即使在項目設計初期使用 Persona 設計推演,但一旦進入各部門協做和資源線彙報後,就會變成 KPI 導向的產物。
這不是設計理念有高下之分,而是生存法則的不一樣致使的差別。因此老外愛死了的 iTunes 在國內水土不服,而國內的微信在美國推廣也舉步維艱。
簡單總結,美國的設計師 All for one,國內的設計師 All in one。學習對方的思惟方式,在合適的地方使用,是咱們能夠借鑑的點。
小編:做爲阿里大文娛的信息設計負責人 ,您是如何理解用戶的注意力管理的?注意力管理它最終會對用戶端以及對企業端分別輸出哪些價值呢?
朱斌:互聯網是一場信息平權的革命(誰均可以發佈信息),但也極爲容易就變成信息單一化的形態(只能看到最容易看見的信息)。
因此用戶體驗設計必需要從秩序上、架構上、信息上通盤考慮,才能在激烈的信息競爭中站住腳。因此 Everyone 都須要信息注意力管理,哪怕你只是發佈一條朋友圈,也須要設計圖形、分組、文案。
咱們管理用戶對信息認知的前提,是設計師要懂人腦的構成,至少是理解人腦的運做模式。人腦會怎麼簡化信息、理解信息、演繹信息,這對由信息組成的互聯網尤其重要。
由於,只有讓人有意識看到,纔會讓人閱讀;只有讓人有興趣閱讀,纔會讓人理解;只有讓人願意去理解,纔會讓人記憶;纔會在用戶內心種草,纔有二創,也纔會有傳播。
而互聯網,就是信息的狂歡場。只有基於信息的規律去設計,才能不被狂歡的浪潮所淹沒。
小編:注意力管理是一個頗有意思的話題,您可否幫咱們再深刻分享一下,什麼狀況下須要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呢?
朱斌:回國後最大的感覺是國內的互聯網世界是絕對的紅海,只要你須要吸引用戶、須要從同類的競爭對手處得到用戶的關注,你就必須學會如何去吸引用戶,讓用戶注意到你的產品。
設計並不全是打破常規,設計是爲構建有意義的秩序而付出的有意識的努力。而注意力則正是人類在億萬年的進化中所構建起來的一套對信息識別、處理、反饋的秩序和機制。理解注意力、運用注意力設計信息則正是對規則的合理運用和增效。
在海量信息中如何抓住用戶,以及在抓住用戶後如何傳遞有效信息。這不正是在當下全部互聯網公司都沒法避免的問題嗎?例如電影海報的設計就是在有意識的充分運用注意力設計的結果。
小編:注意力管理它最終會對用戶端以及對企業端分別輸出哪些價值呢?
朱斌:注意力管理在國內的運用和提法還比較新穎,但在國外已有一些研究模型和相關經驗。總結下來,注意力管理能幫助用戶快速高效的獲取有效信息,快速判斷信息價值,加速消費決策。
而對應企業來講,注意力管理能夠集中傳達出企業所指望用戶第一時間 get 的信息;經過關鍵信息的有效傳達篩選目標用戶,從而更加集中的爲特定羣體的用戶高效服務。
例如用戶第一時間關注到降價,則後續推送更多性價比高的產品,而若是用戶第一時間關注到品質,則後續更多推送高品質產品等。根據企業的定義,將會有很普遍的運用空間。
小編:如何經過設計達成用戶的注意力管理目標,能夠結合您工做中的經驗給咱們分享一下嗎?
朱斌:這裏我舉一個認知誤差的例子。首先你須要知道一個概念,可得性啓發(Availability heuristic):依賴於經驗和信息刺激,就認定這些更常出現,並做爲本身判斷的依據(每每會放大機率)。
例如咱們平常中常見的抓娃娃機,咱們很容易記得有人得到獎勵的場景,而不會記得失敗的場景,雖然失敗的機率大得多。當咱們看到抓娃娃機中滿滿的玩偶,就會情不自禁的相信我能抓到。
而在互聯網世界也是同樣,出現紅包的大小、金幣的數量也都是在喚起用戶在現實世界的經驗和機率判斷,也會直接影響用戶的注意力和參與度。
因此在須要激發用戶的參與度時,設計上每每須要誇張用戶得到的機率,例如將獎品直接用圖片的形式呈現出來,或者用具體的數字來表現獎金的豐厚。讓用戶能從圖形閱讀上在毫秒級的時間獲得信息,而非從晦澀的文字上用數十秒的時間來理解。
小編 :做爲一名管理者,您在招聘的時候,會特別注重的應聘者的哪些品質?如何經過短暫的面試時間來確認應聘者是否具有這些品質?
朱斌:我我的的習慣會看先看簡歷,以此來判斷候選人值不值得見。在招設計師時,首先我會看簡歷的模板、排版來初篩簡歷;二審是看簡歷中描述的內容是羅列技能、履歷,仍是以描述項目細節、結果爲主;第三是看細節,包括項目經驗、職責、做品和邏輯;最後在面試中,就能比較具體的聊 case、延展 case 或者場景重現,基本上這樣聊就能快速判斷本身的預設和問題了。
因此我通常會用簡歷中具體的項目進行提問,從其對項目的業務目標理解、上下游環節的協做和具體設計案例的思路、輸出上進行考察。
其中設計質量是錄取基礎標準,不達標的不能作設計團隊的成員;對項目業務目標的準確理解是及格線,由於,能知道設計是爲何服務,才能作出恰到好處的設計方案;協做能力和統籌能力是加分項。
以上內容來自朱斌的採訪,也預祝他在第43屆MPD工做坊現場有精彩的表現!如下是本屆工做坊產品場議題:
演講時間:7月6日 9:00-12:00
演講概述:
今年以來,互聯網的競爭格外激烈,身處互聯網行業的從業者都深有體會。大環境促使互聯網行業更加成熟也更加務實。長期在互聯網紅利中野蠻生長的產品最重視的就是用戶數,但用戶增加太容易就會忽視用戶體驗。但今天再經過權益吸引用戶就如同紙牌屋,來得快去得快。在充分競爭下傳統的手法對用戶留存收效甚微。那麼如何經過精細化的用戶體驗創建更加有效的用戶鏈接,讓用戶來了就不想離開。這對產品和體驗設計從業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設計真正產生價值的巨大機會。
我將經過多年的實戰項目經驗和全球化沉澱,針對如何更加科學、有效的管理用戶注意力和認知誤差進行推演、總結和模擬演練爲你們進行講解。
演講時間:7月6日 13:30-16:30
演講概述:
面對一個產品,該如何從底層邏輯去思考,體系性的規劃運營工做,併合理設置團隊分工。這個主題將結合現實工做中的案例,從方法論到實踐去講述。
演講時間:7月6日 16:45-17:45
演講概述:
每個金融公司都有完整的產品分層框架和底層基礎架構。每個模塊都有完整的團隊進行支撐,不一樣的模塊對產品經理的要求也差異很大。經過本次分享讓聽衆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架構和獲客模式可以深刻學習,也能探索本身若是從事互金行業如何搭建本身的產品架構。
演講時間:7月7日9:00-12:00
演講概述:
這個工做坊總結了Design Sprint 操做執行的要點和中間過程可用的方法,用實例貫穿工做坊, 引領參與者具體掌握這些方法, 並會在最後加以討論,以幫助參與者能夠在實際工做中更靈活的運用和落實。
演講時間:7月7日 13:30-16:30
演講概述:
本次課程會針對這些問題討論:
AI產品逃不出的五大類
最容易被忽略的:什麼是AI產品化
常見AI產品化的誤區,AI產品商業化
人工智能應用開發過程當中的的理想vs現實
AI產品體系發展路徑
AI產品需求管理
AI產品三要素(以構建計算機視覺3D深度人臉識別產品爲例)
AI產品需求管理:定義宏觀需求,微觀需求,量化基礎知識
以設計一款教育行業AI產品爲例闡述AI產品經理該如何定義需求,如何有效的與研發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