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文盲以爲量子力學只是一個數學遊戲,沒有應用價值,呵呵,下面咱給計算機芯片尋個祖宗,請看示範:
導體,咱能理解,絕緣體,咱也能理解,小盆友們第一次被物理整懵的,怕是半導體了,因此先替各位的物理老師把這債還上。
原子組成固體時,會有不少相同的電子混到一塊兒,但量子力學認爲,2個相同電子無法待在一個軌道上,因而,爲了讓這些電子不在一個軌道上打架,不少軌道就分裂成了好幾個軌道,這麼多軌道擠在一塊兒,不當心捱得近了,就變成了寬寬的大軌道。這種由不少細軌道擠在一塊兒變成的寬軌道就叫能帶。
有些寬軌道擠滿了電子,電子就無法移動,有些寬軌道空曠的很,電子就可自由移動。電子能移動,宏觀上表現爲導電,反過來,電子動不了就不能導電。
好了,咱們把事情說得簡單一點,不提「價帶、滿帶、禁帶、導帶」的概念,準備圈重點!
有些滿軌道和空軌道挨的太近,電子能夠絕不費力從滿軌道跑到空軌道上,因而就能自由移動,這就是導體。一價金屬的導電原理稍有不一樣。
但不少時候兩條寬軌道之間是有空隙的,電子單靠本身是跨不過去的,也就不導電了。但若是空隙的寬度在5ev以內,給電子加個額外能量,也能跨到空軌道上,跨過去就能自由移動,也就是導電。這種空隙寬度不超過5ev的固體,有時能導電有時不能導電,因此叫半導體。
若是空隙超過5ev,那基本就得歇菜,正常狀況下電子是跨不過去的,這就是絕緣體。固然,若是是能量足夠大的話,別說5ev的空隙,50ev都照樣跑過去,好比高壓電擊穿空氣。
到這,由量子力學發展出的能帶理論就差很少成型了,能帶理論系統地解釋了導體、絕緣體和半導體的本質區別,即,取決於滿軌道和空軌道之間的間隙,學術點說,取決於價帶和導帶之間的禁帶寬度。設計
半導體離芯片原理還很遙遠,別急。
很明顯,像導體這種直男沒啥可折騰的,因此導線到了今天仍然是銅線,技術上沒有任何進展,絕緣體的命運也差很少。
半導體這種曖曖昧昧的性格最容易搞事情,因此與電子設備相關的產業基本都屬於半導體產業,如芯片、雷達。
blog
下面有點燒腦細胞。
基於一些簡單的緣由,科學家用硅做爲半導體的基礎材料。硅的外層有4個電子,假設某個固體由100個硅原子組成,那麼它的滿軌道就擠滿了400個電子。這時,用10個硼原子取代其中10個硅原子,而硼這類三價元素外層只有3個電子,因此這塊固體的滿軌道就有了10個空位。這就至關於在擠滿人的公交車上騰出了幾個空位子,爲電子的移動提供了條件。這叫P型半導體。
同理,若是用10個磷原子取代10個硅原子,磷這類五價元素外層有5個電子,所以滿軌道上反而又多出了10個電子。至關於擠滿人的公交車外面又掛了10我的,這些人很是容易脫離公交車,這叫N型半導體。
如今把PN這兩種半導體面對面放一塊兒會咋樣?不用想也知道,N型那些額外的電子必然是跑到P型那些空位上去了,一直到電場平衡爲止,這就是大名鼎鼎的「PN結」。(動圖來自《科學網》張雲的博文)
遊戲
若是加個反向的電壓呢?從P型半導體那裏再抽電子到N型半導體,而N型早已掛滿了額外的電子,多出來的電子不斷加強電場,直至抵消外加的電壓,電子就再也不繼續移動,此時PN結就是不導電的。
數學
固然,實際上仍是會有微弱的電子移動,但和正向電流相比可忽略不計。
基礎
若是你已經被整暈了,不要緊,用大白話總結一下:PN結具備單向導電性。
好了,咱們如今已經有了單向導電的PN結,而後呢?把PN結兩端接上導線,就是二極管:
原理
有了二極管,隨手搭個電路:
三角形表明二極管,箭頭方向表示電流可經過的方向,AB是輸入端,F是輸出端。若是A不加電壓,電流就會順着A那條線流出,F端就沒了電壓;若是AB同時加電壓,電流就會被堵在二極管的另外一頭,F端也就有了電壓。假設把有電壓看做1,沒電壓看做0,那麼只有從AB端同時輸入1,F端纔會輸出1,這就是「與門電路」,im
同理,把電路改爲這樣,那麼只要AB有一個輸入1,F端就會輸出1,這叫「或門電路」:
技術
如今有了這些基本的邏輯門電路,離芯片就不遠了。你能夠設計出一種電路,它的功能是,把一串1和0,變成另外一串1和0。
簡單舉個例子,給第二個和第四個輸入端加電壓,至關於輸出0101,通過特定的電路,輸出端能夠變成1010,即第一個和第三個輸出端有電壓。
d3
咱們來玩個稍微複雜一點的局:
左邊有8個輸入端,右邊有7個輸出端,每一個輸出端對應一個發光管。從左邊輸入一串信號:00000101,通過中間一堆的電路,使得右邊輸出另外一串信號:1011011。1表明有電壓,0表明無電壓,有電壓就能夠點亮對應的發光管,即7個發光管點亮了5個,因而,就獲得了一個數字「5」,如上圖所示。總結
終於,咱們已經搞定了數字是如何顯示的!若是你想進行1+1的加法運算,其電路的複雜程度就已經超過了99%的人的智商了,即使本僧親自出手,設計電路的運算能力也抵不過一副算盤。
直到有一天,有人用18000只電子管,6000個開關,7000只電阻,10000只電容,50萬條線組成了一個超級複雜的電路,誕生了人類第一臺計算機,重達30噸,運算能力5000次/秒,還不及如今手持計算器的十分之一。不知道當時的工程師爲了安裝這堆電路,腦子抽筋了多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