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別人(某成功案例)是這麼作的,咱們也就這麼作吧微信
剛來組裏一會就目擊了需求討論會上的一場爭執,大概就是某產品經理在解釋需求解釋到後面有些說不通了就說「xxx App是這麼作的我以爲咱們也能夠這樣作」,結果被老大批了一頓,說本身的產品須要有本身的場景,若是尚未理解別人爲何那麼作就不要盲目地把別人的功能借鑑到本身的產品上。這讓我聯想起之前看到的關於爲何微信不像Line同樣作「已讀」「未讀」標識,Line作「已讀」展現是爲了減小人們的等待時間,看到「已讀」就知道對方已經看到了本身想表達的話,而若是「已讀」後不回的話至少大概能揣測出聊天對象的一個心理情況,微信考慮到某些用戶隱私場景,好比「已讀」後不回可能會引發上下級、情侶間的猜疑等等,因此沒有加入「已讀」展現功能,可是用了「正在輸入」的方式曲線救國,而且從實際體驗效果來看微信的作法更贊,當發送方看到接收方「正在輸入」時就知道對方「已讀」信息而且正在嘗試給予答覆,可以很好地避免了隱私問題。之後在產品上的須要像上述這樣多深刻考慮。優化
2. KPI式設計設計
其實老早以前就想吐槽下新浪微博的「KPI式設計」了,新浪微博移動App在「個人」頁面幾經改版幾乎是面目全非,從原本的直接展現本身的微博到壓縮爲3條再到1條最後變成了一個小的Tab,與此同時像「個人相冊」一類的原本都沒人關注的內容入口反而和「個人微博」入口同樣大小了。就當是微博產品經理想提高下相冊的PV吧,但把它放在這樣一個醒目的位置UGC部分卻沒有作針對相冊的專有UGC甚至是優化,讓相冊內容變成其實就是個人原創微博的附圖,而後系統將他們分紅幾個默認相冊,不能更改也不能自主上傳,這樣作的意義是什麼徹底沒看懂,是UGC Tab和我的Tab的產品經理沒有溝通好麼?只是以爲要想看本身的微博變得麻煩了很多。對象
另外想說的就是新浪微博的「搶紅包」,過個年的確新浪微博的紅包數量很多,純看數字貌似是微信紅包的幾倍幾十倍,好像很火的樣子,但其實認真看這裏面用戶到底得到了什麼,某大V企業V給幾百萬粉絲派發了一大堆紅包,用戶挨個主頁去搶每每只能搶到一個個位數甚至更可憐的小數點,給人的挫敗感很強同時知足感也弱,遠不比微信紅包上基於熟人鏈的紅包派送(紅包流向仍是主動的)。另外爲了把微博紅包的KPI炒得更高一些,甚至在過年期間「個人」主頁幾乎被「我要搶紅包」模塊填滿,進入其它用戶的主頁更是除了紅包內容外就再難找到別人發過的微博,基本上就是強行把用戶看他人主頁微博的流量「強搶」到了微博紅包上,典型的犧牲用戶體驗刷KPI,只爲了年前能有個好看的數字安心過個好年。進程
前兩天看到知乎上討論關於「爲何有許多軟件老是請求用戶開機自動啓動」的問題,有人提到了活躍KPI的例子,雖然可能片面了(畢竟開機自啓動在及時推送的問題上仍是有好處的),可是後來每次N4一殺幾百M進程都以爲內心有點不舒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