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兩個多月以前的事情了,從去年開始到今年年初,北京的創業熱潮簡直是如火如荼,圍繞O2O、H5等風口上的領域,號稱「整個北京城都在創業」。做爲一名蠢蠢欲動的碼農,在巨大的誘惑之下,我也淺嘗了一下創業。雖然項目匆匆夭折了,但也是一次不錯的經歷,值得寫下來記念一下。
R同窗找我商量創業的時候,我是徹底沒有意料到的。我滿腦子不安分的想法,一直有創業的想法卻始終未敢實踐。R同窗是產品經理,在BAT這種大公司已混跡六七年,眼界、資源天然不在話下。R以前已經拉到了一名後端工程師,因而乎,產品經理 、後端工程師、前端工程師,三個來自國內一線互聯網公司的合夥人組成了一個看似牛逼閃閃的團隊。
R神采奕奕的向咱們描繪了這個項目:二手手機P2P交易平臺,線上推廣傳播完成訂單業務,線下上門服務。沒錯,就是作當下最火的O2O。可能受雷軍那句話的影響吧,哪怕創業成功的機率只有1%,站在風口上的成功機率或許更高一點。並且手機這塊市場至關大,從小米、魅族、錘子,以及老周、樂視都開始作手機可見一斑。咱們瞄準二手手機這個市場,必然能吃到很大的蛋糕。商業模式方面,受了人人車融資2000萬美圓的誘惑,再加上國外有airbnb這樣的成功企業,咱們考慮把這一套模式搬到手機交易上,必然不是難事,並且跟投資人講故事也能講的很明白。
R到中關村進行了考察,他說中關村二層三層銷售手機的門店都已經門可羅雀,但惟有地下室的二手市場還活躍着。因而,打垮中關村地下室這樣的「傳統行業」成爲了咱們的願景,這也是O2O項目最大的殺傷力和口號吧。一開始咱們是很樂觀的,感受世界要被咱們顛覆了,R甚至信心滿滿的說,像咱們這樣來自國內頂級互聯網的團隊,無論作什麼項目都能拿到投資的。
創業要追着時間跑,因而敲定方案、產品原型、界面設計、程序開發,風風火火的進行起來了。憑藉R多年的產品功力,再加兩個老練的程序員,後三項工做進展起來基本沒什麼阻礙。然而問題很快就顯現出來了,就在第一項工做上,咱們的方案充滿了不肯定因素。對於O2O項目,線下的東西佔據很大一塊,而咱們以前都只是熟悉互聯網線上業務,對於線下業務沒有任何經驗。
一開始咱們抱這樣的想法,「O2O是新東西,誰也沒有經驗,水必須趟,跟頭免不了要栽」,just do it!咱們都認爲迷茫是創業前期的常態。同時咱們也很清楚另一件事請,那就是一直在尋找一位手機行業的牛人,須要他對手機硬件足夠專業,能對二手手機給出權威測評和估價。咱們的合夥人中必須有這樣一位,這個項目才能轉的起來。
然而這位負責線下的牛人始終未能找到,咱們的指望人選是蘋果或三星的售後經理相似,但R後來講,他去找了幾位,人家壓根不鳥他。儘管咱們的項目是那麼「應景」,並且已經有了啓動資金。
這樣一來線下相關的一些方案就很差拿捏,好比手機測評的流程以及相關細節。然而咱們後來發現,很差拿捏的東西簡直太多,好比上門檢測完手機後如何收機,咱們先墊付全款仍是先預付用戶部分錢款?或者直接收走手機,讓賣家在7天后再收到錢,但這個時候賣家又如何能信任咱們?還有手機價格如何評估?如何保證中間不出貓膩?用戶退貨怎麼辦?保修如何進行?
一系列的決策性問題接踵而來,此時咱們發現,要把別的領域的模式照搬過來,並無想象中那麼簡單。太多的細節都須要考慮,而不一樣領域的細節卻又迥然不一樣。咱們不斷調研、討論,這個過程大概持續了一個多月,卻始終沒能把一個方案敲定下來。
因而咱們去拜訪了國內作的比較成功的某O2O租車公司的負責人,提出咱們的疑問,並嘗試從他們的經驗中尋找答案。此次談話咱們受教不少,尤爲關鍵的一點,那位負責人說,O2O關鍵要處理的仍是買方市場,這個市場的消費者,並非隨着O2O而產生,大部分是來自於原來的市場。好比租車,在O2O以前就已經有很大的市場,他們只是搶了一部分過來。
有種被一棍子打醒的感受。隨後咱們的創始人R決定去一趟深圳華強北,瞭解一下市場狀況。而正是這一去,讓R完全失去了信心。
他回來後是這樣描述的:華強北的iPhone翻新市場,賣iPhone猶如賣白菜,密密麻麻的小攤位都在組裝iPhone,另外還有更加數量龐大的攤位銷售各類配件。跟他聊天的時候店主的手都不停着,熟練地組裝起一部手機。旁邊的點鈔機嘩嘩響,大堆的人民幣塞進每一個小攤的保險櫃。這樣翻新出來的iPhone比二手的品質要好,有問題的配件全換新的,另外會貼膜,裝進高仿iPhone盒子。更要緊的是價格極低,一部翻新出來的iPhone5只售1400元左右。這是任何來自普通用戶的二手手機沒法超越的。
很顯然,不論品質仍是價格,翻新機在二手市場上佔絕對優點。咱們拿不下買家市場,那只有賣吆喝的份了。
另一個重磅消息是,富士康也將進入二手iPhone市場,提供官方認證翻新機,價格更低,並且會有一年的保修。這個大招一出,絕對要把其餘商家給秒殺了。
因此結果很顯然,咱們沒機會了。R輕描淡寫的宣佈終結項目,立刻籌劃別的創業方向去了。隨後咱們又嘗試作虛擬現實設備方向的項目,這是一個看起來很酷的項目,最終也因對市場豪不瞭解,無疾而終。第一次嘗試創業的項目就這樣夭折了,甚至沒能作出產品雛形。儘管咱們並無損失什麼,但從前到後兩個月的忙活,到現在也挺沮喪的。回過頭來看一下整段歷程,也獲得了很多經驗教訓,在此不妨和你們分享一下:
1. 互聯網團隊想作O2O,沒有線下資源是不靠譜的。就我自身感受而言,O2O的重點仍是在線下,線上搞的再火,若是不能在線下有效運營,就比如釜底抽薪,燒不起來的。就像咱們的線下手機檢測服務團隊組建不起來,整個方案壓根就無法走。這個現實夠讓互聯網人沮喪的,假如上述命題成立的話。
2. 創業方向最好是本身專業的領域,或者是在該領域已經有必定影響力。不是喜歡,不是熱門,而必須是專業。好比咱們選擇的手機領域,儘管R是手機的重度玩家,在錘子T1發佈後就立馬入手來玩的,但對於手機行業卻沒有深刻了解,對於手機質檢評估、售後服務則更是白紙一張。這樣的直接後果是,咱們作出一個決定後,不知道是對的仍是錯的,甚至有些地方根本作不出決定。
3. 項目不宜過重。一開始咱們有這樣的錯覺,O2O自己就不是一個能作輕的項目,成本大要燒錢是確定的,這個錯覺或許來源於滴滴快的的燒錢大戰。咱們一塊兒步便要端二手手機的飯碗,當咱們真的朝這個方向走的時候才發現,hold不住的東西遠遠不是資金,而是商業模式。過重的模式讓咱們在初期沒法下手,如今看來,按部就班纔是一條正確的路。
4. 最後,關於工程師創業這個話題,我最終仍是悲觀的,工程師能夠對一個系統是否瞭解,但創業是要面向市場的。即使是產品經理,要想把握好一個市場的行情都是很難的,除非你在該領域自己就有所研究,這要求你在業餘時間是這個領域的發燒級玩家。若是項目是以技術爲核心的還好,若是是須要重運營的,特別像O2O這種,是很是困難的。
『如何選擇創業方向』之類的文章也看過很多,然而不經歷一遍老是不能體會到其中的味道。第一個創業項目就這麼夭折了,R說敗的很窩囊,甚至沒有感覺到轟轟烈烈,充其量算是交了學費。
創業不成,那就加入成熟一些的創業公司吧。這是我接下來的想法,或許對於一個有創業熱情的工程師來說,這纔是一條最好的路。而心中的那個創業夢,等到我成爲了一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以後,再來從新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