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週末與一天年假加起來共有三天的機會,決定去向往已久、名滿天下的黃山風景區旅行。12月19號禮拜六的早晨,晨曦微露,7點準時到達黃浦旅遊集散中心乘坐大巴,車上人未坐滿,7點過5分旅遊車伴着東方冉冉升起的太陽馳出了車場,天空蔚藍,陽光爲高樓抹上了柔和的色彩,多數人還沉浸在週末的睡夢中,而這靜謐的上海早晨讓我這出行之人那平時浮躁的心安靜了很多。安全
此行目的地黃山風景區的劃分有好幾種方法。其一是依據雲層飄浮的位置,分爲前海(南海)、後海(北海)、東海和西海,中間是天海。其二是依據新安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分爲前山和後山,遊客通常會前山與後山都逛到,因此屬於前山的慈光閣大門與屬於後山的雲谷寺大門可在入口與出口二者之間佔其一。
乘坐的旅遊車在途中通過德清、龍崗兩次休息後,
12點50分到達黃山南大門湯口鎮。我與攜程團隊遊的人搭在一桌,吃了帶有徽州特點的中餐後,
下午兩點在黃山風景區遊客換乘中心坐旅遊車去雲谷寺。車沿着蜿蜒的山路盤旋而上,視野愈來愈開闊,山腳湯口鎮的寬闊主幹道漸漸變成一條細線,已有「一覽衆山小」的味道。
兩點半車停靠在了雲谷寺。感受慈光閣與雲谷寺這黃山南面的兩個大門,比如張開懷抱的雙手,熱情迎接四面八方的來客。下車後,花費150元買好淡季門票(平時價格是230元),因爲索道維修,只能徒步上山。好在有太重裝清涼峯和臨安三尖的經驗,加上平時健身的基礎,並未被須要爬升近公里的兩小時山路所嚇倒。抖擻精神,整理好揹包,步伐矯健地踏上石階。前三十分鐘感受還輕鬆,隨着體力的消耗以及石階愈來愈陡峭,人的心跳與呼吸開始加速,汗水順着臉頰流下,爬升的速度降了下來,不得不在隨後的行程中每隔十五分鐘稍微站立或坐在岩石凳上歇會並喝口水。因爲揹包中放入了3瓶礦泉水,3個蘋果,3個橙子,2條黃瓜,1斤栗子,1袋杏仁,面和粉絲及其餘零食,充電器與其餘生活用品和換洗衣服,仍是比較沉重的,主要是被導遊所說的山上一個青椒肉絲要價108元嚇到了,才讓輕裝變成了準重裝。但據說山上物資基本是靠人肩挑背扛運上去的,也能理解高價。在碰見的迎面下山的人羣中,就有健壯黝黑的挑夫身影,他們挑着廢棄的建築或生活垃圾,或煤氣瓶等,偶爾休息時也是拿另外一根竹竿來支撐重壓,並不卸下肩頭的重擔。也有兩人一前一後擡遊客下山的轎伕,前者彷佛在下山時承載了更多重壓,肌肉撐滿外衣,臉也脹得紅統統。
爬升的路仍是要靠本身一步步走出來的,使用到了就能吃個水份充足、汁甜清香的橙子的指望來激勵本身,我繼續負重前行。腿雖累,但眼享福。匯聚的奇峯,壁立千仞,拔地擎天,崢嶸巍峨。懸崖峭壁上青松爭奇,怪石鬥豔。
下午3點10分到達了仙人翻桌景點,接着又走過了仙人指路景點。這些景點的命名,多以隔谷相望的山峯造型來意會,因爲黃山各峯歷經千萬年的水、風、冰的做用,山頂岩石破碎後變得造型奇特,聯繫上人類的神話傳說,也顯得唯妙唯肖。有些山峯經歷節理的垂直髮育後,比如斧斫刀削,如詩云「雙峯中劈與天開,斧跡尤存長野苔」,真乃大天然鬼斧神工的傑做。
在爬升的最後階段,人反而又感受到輕鬆一些了,一氣呵成,
4點30分到達白鵝嶺。山上明顯冷多了,冰雪都未融化,瀑布也變成凝固的白練,好在隨後的路基本是平路鏈接着不長的上坡下坎,比較順暢,5點抵達禮拜六住宿的西海賓館。放下揹包,輕裝又折回剛來時走的路,天漸漸黑下來,我打着頭燈,仔細查看路旁的指示牌,主要想弄清楚去往始信峯的山路,以方便禮拜天早起去看日出。探路完畢順利返回西海賓館的路上,在北海賓館門前的籃球場上發現幾頂賬篷,這些驢友在寒冷的冬季也重裝紮營,使人佩服。
奔走了一天,人困馬乏,天氣預報說山上禮拜天是陰轉雨夾雪,不知黃山上的變幻風雲,將在第二天又呈現什麼樣的奇險與秀麗景象……
(待續)
禮拜天一早5點起牀,吃過背上山的麪包和橙子,
5點半從賓館出門,天未亮,雨正淅淅瀝瀝下着,戴上頭燈,披上雨衣,拄着雙杖,朝東往始信峯方向進發,看日出是不期望了,但願到山峯看漫天雪花飛舞,周遭雲霧繚繞的美景。
明代徐霞客遊覽黃山後盛讚「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康熙時太平縣令陳九陛初登黃山,覺得徐霞客言過其實,到了始信峯,方爲黃山景色所折服,始信徐霞客所言不虛,遂壁書「豈有此理,說也不信;真正妙絕,到此方知」。這就是始信峯的由來了。
路上漆黑一片,空無一人,臺階路積着雨水與雪籽,我兩次差點滑倒。在這雨霧濛濛中,頭燈的照射範圍也縮減了一些。好在這是著名風景區內,不是啥荒郊野嶺,不然漆黑的路上就我一人,也讓人心生懼怕。6點時,通過最後一個指示牌,說始信峯在前方250米處,到達一小店門口後,不敢再前行,由於前方的黑夜彷佛濃的化不開,夜色里路況不明是戶外大忌。直到小店打開桔黃的燈,準備營業,我向老闆問清前行之路確是通往始信峯後,才繼續向前。
石階愈來愈陡,兩邊加上了護欄,還有嚴禁翻越懸崖峭壁的提示牌,但天依舊黑着,我看不清路旁的深淵,只顧埋頭上升。終於
在6點10分到頂,雨水滴答聲變成了雪籽噼啪聲,山風呼嘯,吹着雨衣如同招展的連衣裙,山頂又無避風擋雪的地方,只能背靠着溼漉漉的岩石,繼續點着頭燈,等待天亮。山頂只我一人,站在始信峯頂,感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只差獨愴然淚下了。7點左右,天漸漸亮了,才發現周遭不遠處有矗立的奇峯劍指蒼穹,不知其名的兩峯左右襯托,成鼎足之勢,而裸露的岩石上還頑強站立着風姿綽約的松樹。風景雖引人入勝,但始信峯最高處寒風毫無阻攔的颳着,伴着漫天的小雪花飛舞,我只能迅速站起拍照後又當心翼翼地下撤幾步,躲避風雪。雙手凍得幾乎失去知覺,如同小時候打完雪仗後的感受,僵硬又疼痛,只能在每次拍照前貼在胸口,暖和一下。風吹着鬆呼呼做響,如同火車馳過,每當風勢稍小,抓拍幾張時,四周險峯、飛瀑、深淵與壑谷露出些許真面目,遠方風起雲飄,團雲升降或平流,遮擋了山腳的村莊,近處則繚繞山峯,風情萬種。而風雲瞬間變幻,一下子又白霧茫茫,亂雲飛渡,奇峯深谷都隱去了身影,啥也看不到了,因而決定下撤,
7點45分返回了西海賓館。
稍事休息,
8點半從賓館出來,雨夾雪已變成雪花飄落。趕到清涼臺景點,只見各峯犬牙交錯,崢嶸崔巍,怪石嶙峋,雲浪翻滾,蔚爲壯觀。猴子觀海景點也在近旁,只見一岩石矗立在前方山巔,如猿猴一改往日酷愛玩耍坐不住的習性,安靜地坐在那裏,凝視着雲霧蒸騰如波濤翻滾的景象。獅子峯海拔1690米,東臨始信峯,爲中細粒度花崗岩構成,地質年代距今1億3千萬年。雖登頂之路被封閉了,但可見周邊峯林小巧玲瓏,懸崖突兀,古松林立,蒼勁多姿。遠端山峯在雲海沉浮,若隱若現,恍若蓬萊仙境。讓人感受幸運的是,這峯林雲海美景並不常有,一老者邊按動快門邊感嘆:在北海賓館住了6天,今天才終於等來了奇觀。
10點返回賓館,11點退房。在大堂休息了半小時後,
11點50分趕到了西海景區的排雲亭,雲霧瀰漫,什麼也見不到,只聞「萬壑響松風」,聲響巨大,讓人心驚。往回走一小段,向光明頂與白雲賓館方向前進,一路上坡,天雪路滑。路旁的黃山鬆主幹筆直,高不盈丈,短則數寸,樹冠如蓋,平頂短髭,盤根虯幹,造型優雅奇特。黃山鬆耐旱耐寒耐貧瘠,其根緊緊纏繞岩石,能在懸崖峭壁的石縫裂隙中頑強生長,抗風傲雪,不屈不饒。伴着勁鬆,走近飛來石景點,此爲天海平天矼西端一巨石,呈現長方體,聳立在峯頭基岩平臺之上,高15米,但巨石接觸面卻很小,如同天外飛來。此石曾在87版電視劇《紅樓夢》中登場,見到它,耳畔彷彿響起「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的曲調。
1點20分過瞭望臺後,
1點30分到光明頂商店,此處爲三叉路口,可分別去往北海賓館、光明頂與白雲賓館。一路下坡,
1點50分入住白雲賓館,無電梯,無中央供暖只有取暖器,房間面積也小些,條件不如五星級的西海賓館,由於它畢竟是上個世紀所建的老賓館,但位置不錯,離光明頂等各景點較方便。房間內,我補充食物與整理遊記後,3點多,見屋外迷霧未散,能見度不高,但雨雪已停,因而決定出去探路。3點40出門,慢步走到鰲魚峯,海拔已到1780米,此峯因形狀極像鰲魚而得名,爲黃山三十六小峯之首。此時亂雲飛渡,迷霧重重,無景可觀,也爲保持第二天攀登光明頂與下山的體力,我決定再也不往前走而是折回,
4點10分回到了白雲賓館。
天氣預報說第二天多雲,真會雲開霧散嗎?黃山又會展示怎樣神奇險峻的景色呢?
(待續)
2015年12月21號,禮拜一,早6點從白雲賓館出門,風雪已停,但云霧未散,摸黑上頂。路上已有行人,打着手電筒或手機照明,伴着這漆黑的夜裏微弱的燈光星星點點地往光明頂爬去。在走錯兩小段路後,我隨着一對香港中年夫婦,
6點20分爬到了海拔1860米的光明頂最東端,已有10人在等待觀賞日出,其中有早到的小朋友說已等了很久。隨後有許多遊客陸續到達,咱們這些先到者佔據了有利地形,扶着欄杆,靜等日出,只是雲霧很濃,不知可否如願。
光明頂是黃山主峯之一,位於黃山中部,海拔1860米,爲黃山第二高峯,與蓮花、天都峯並稱黃山三大主峯。由於這裏高曠開闊,日光照射久長,故名光明頂。在金庸先生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爲明教所在地。
今日光明頂沒有颳風,並不以爲冷。你們默默注視着東方,誰知天頂首先閃爍出光亮,一顆明亮的星星劃過蒼穹,昭示着光明即未來臨。但風起雲涌,四周又陷入昏暗。偶爾正在飄逸的雲稍微單薄或低位的話,正東方就顯露出淡淡的橙紅,但太陽是未露面的。每當這種微亮的場景閃現時,你們就驚呼「來了,來了」,但稍縱即逝,驚歎後,有人提議:每人深吸一口氣,把雲霧吹散吧。山間之風前來助陣,雲霧飛渡地更快了。太陽也努力穿透厚厚雲層的遮擋,首先把白雲鑲上金邊,又偶爾如同一粒鴨蛋黃懸掛遠方天際後又消失得無影蹤,但這輪圓日卻在醞釀中,積攢了更多能量後,再次散發出更加明亮的光芒,浮雲像被燃燒起來同樣,紅火耀眼。終於,新生的力量打敗一切,高空撥雲見日,雲開霧散,萬道光芒照射到奇峯與低層的雲海上,萬物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
日出後,雲海奇觀隆重登場。 鋪海之雲,才能被人們稱做嘆爲奇觀的雲海。此時展示的黃山雲海氣勢磅礴,壯麗恢宏。雲霧在山巒間穿行,十分活躍,時而上行,時而下墜,時而回旋,時而舒展,彙集在山腰的雲層最厚實穩定,從最高的山峯俯瞰,低處如波濤翻滾,白浪連綿,露出頭的山峯如海浪中的仙島,美輪美奐,如夢如幻,歎爲觀止。
(待續)
在光明頂欣賞日出與雲海,戀戀不捨,無奈返回上海的旅遊車已經約好
下午3點在山腳湯口接人,過期不候,只能一步三回頭地下山。
8點40分從白雲賓館退房,開始返程。快步翻越鰲魚峯後,9點經過鰲魚洞,此洞深5米,順着節理面崩塌的花崗岩堆積成。人俯首通行時彷彿從魚肚穿過。9點20爬上百步雲梯,此梯雖然步數很少,但在岩石上開鑿而成,陡峭難行,見一遊客手腳並用,匍匐爬升。雲梯上端各有一石,如龜如蛇,由於位於蓮花峯腳底,又名「龜蛇守蓮花」。此處向上石階通往蓮花峯,惋惜已經封閉沒法登頂。
蓮花峯是黃山風景區境內第一高峯,海拔1864米,爲36大峯之首,位於鰲魚峯與爬山步道玉屏樓之間。蓮花峯險峻高聳,氣勢雄偉。因主峯突兀,小峯簇擁,宛若新蓮初開,仰天盛開,故得此名。明代吳悵曾有詩讚「一種青蓮吐絳霞,亭亭玉立淨無瑕。遙看天際浮雲卷,露出峯頂十丈花。」比喻得形象生動。古人曾認爲天都峯是黃山最高峯,明代徐霞客指出蓮花峯纔是黃山最高峯,他在遊記中說:蓮花峯「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峯之上」,「即天都亦俯首矣」。他僅憑目測便能得出如此正確的結論,卻有功力與眼光。在南面玉屏方向的遊客若想登蓮花峯頂可從1997年所修的新道出發,很多磴道都是用鋼筋水泥在懸崖絕壁之上修建而成,讓人望而生畏。當北坡颳大風時,讓人心驚肉跳,不過此道防禦完備,比較安全,登頂是有驚無險。
繼續下山,
9點40分見到了右手邊的海拔1776米的蓮蕊峯,只是上升的雲霧遮擋了這座蓮花峯姊妹的倩影,只好從古詩「花開十丈照峯頭,露褪紅衣爛不收。太乙真人多逸興,穩眼一葉泛中流。」中想象其風采。9點50來到挺拔的迎客鬆,此處面朝南海,背靠玉屏,左手天都,右手蓮花。天都峯古稱「羣仙所都」,意爲天上都會,故取此名。峯頂平如掌,有「登峯造極」石刻。其峯體拔地摩天,險峭峻奇,雖然高度不及光明頂和蓮花峯,但卓立地表1810米,是黃山羣峯之中最爲雄偉壯觀,最爲奇險的山峯。相傳詩僧釋島雲是最先登天都的人,其詩「盤空千萬仞,險若上丹梯。通入天都裏,回看鳥道低。」道出了天都的險峻。現在,蓮花峯和天都峯兩座山峯是輪流開放的,輪換週期爲5年。2014年4月1日起,蓮花峯進入新一輪的封閉輪休封山期,天都峯開放。但2015年12月1日起天都峯進入冬季維護期,暫停對遊人開放,根據慣例,這次「冬眠」後將於明年三四月份從新開放。
仰望高峯,說聲再見,
10點15分過天門坎,只見兩邊奇峯入雲,登道從中穿過,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登臨一突兀有護欄的岩石上,南面天空高層白雲飛速漂移,形態萬千,低層積雲遇低矮山峯受阻,翻越以後傾瀉下來,造成瀑布雲,蔚爲壯觀。
10點45分走到半山寺,此時豔陽高照,回頭仰望,各高峯露出真容,壁立千仞。那剛剛下山走過的蜿蜒山路,因勢利形,如一條玉帶鑲嵌在山體上。11點20慢步到硃砂峯下立馬亭,一路順暢,未受到山大王獼猴的乞討。11點50到慈光閣換乘點,因道路塌方,根據告示,繼續前行1500米至溫泉換乘中心。終於
在
12點15分結束步行,等待
12點45分發車返回湯口鎮的擺渡車。
下午1點返回集散中心東嶺站,就是第一天出發的地方。我就近在旁邊小店吃碗20元的牛肉麪加3元的荷包蛋以充飢。
下午3點踏上返滬大巴車。
雖然一對爬山杖在光明頂的一羣簡易竹杆中顯眼,我由於被美景吸引全神貫注地拍照,被人順手牽羊拿走了,但我在黃山上真算幸運的:雨衣包裝袋在始信峯被大風颳走後竟然掛在了欄杆底部,輕鬆取回;在獅子峯下從口袋裏掏出手機後,房卡掉地上,我渾然不知,虧得遊客大聲詢問,才失而復得;短短三天的行程中,經歷了多雲、陰雨、風雪、晴朗的天氣變幻,欣賞了黃山怪石、古鬆、奇峯、雲海等獨具魅力的景色,驚歎過,讚美過,心跳加速過,出神凝望過,可謂不枉此行,流連忘返。
(《黃山遊記》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