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web
最近,我所服務的北京錫恩諮詢集團做了一個調查,內容是針對民營企業的管理現狀。使人吃驚的是,像「人浮於事」、「平均主義」、「相互內耗」、「官官相護」等問題,認爲在本企業「嚴重存在」的比例都超過了50%,有的甚至高達80%。ide
這讓咱們很吃驚。爲此,我還專門到企業作了實地訪談,與企業各層面的人做了交流。由於擔憂樣本不夠,咱們又擴大到幾百個樣本,最後的結論是,原本應當生機勃勃的中國民營企業,很多患上了「國企病」,出現了使人痛心的「未老先衰「現象。spa
值得重視的是,咱們所作的這一調查是結合企業「盈利模式」轉型進行的,在調查中咱們發現,很多企業都有着很好的盈利模式轉型的構想,不少也正在進行嘗試與努力,但這些嘗試與努力,最大的阻礙並非市場或競爭,更多的是組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合做難度的加大。這種現象也讓我得出了一個憂心的結論,那就是中國民營企業在最近幾年利潤降低的真相,可能更可能是內因,而不是外患。orm
個人結論是,中國民營企業利潤率降低,本質上是組織生態惡化,而不徹底是產品利潤率降低。中國民營企業的利潤轉型,可能更多的是組織生態的轉型:企業目前最大的成本是管理成本,管理成本中70%以上是人與人之間的成本。民營企業開始出現「國企病」:老闆能人文化嚴重,管理粗放,高管職業化程度不高,致使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的合做成本愈來愈高。ci
具體說來,從咱們調查的數據上看,民營主要存在「四大國企病」:1.人浮於事:空談的多,幹事的少。2.相互內耗:只有小我,沒有大我。3.欺上瞞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4.反應遲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資源
爲何最有活力的民企會患上「國企病」?緣由固然首先離不開這幾年的宏觀環境。中國改革開放30年,使一大批民營企業成爲國民經濟的主力軍,但最近這些年,民營作大作強的制度環境與競爭環境是惡化而不是改善,最直接的現象就是行政管制與壟斷限制阻礙了民營企業創新。產品
舉一個發生在咱們本身身上的例子。我所服務的錫恩諮詢公司,在去年大學生就業難的背景下,想利用本身所服務的幾萬家民營企業資源爲大學生找工做,結果被罰款兩萬元,緣由是沒有勞動局發的資質。而咱們去辦資質時,卻被告知要參加他們的收費培訓。參加完他們的收費培訓了,卻又被告知勞動局與人事局正在進行機構改革,這一業務暫時停辦,結果咱們被迫放棄這一創新業務。it
在這種狀況下,民營企業最直接的選擇就是參與政府發動的「全民房地產運動」,有路子的直接作地產,沒有路子的參與炒房。我粗粗統計過,在錫恩所服務的幾萬家民營企業中,參與地產業務或炒房的佔到一半以上,而將近三分之一企業家已經移民國外。io
固然外因只是變化的誘因,真正的緣由是民營企業內在盈利邏輯與組織機理。我總結爲三點:form
第一,「機械式合做」致使管理成本加大。中國民營企業大部分從事的是製造業,製造業本質上是一種「機械式合做」,也就是基於工藝與流程的流水線合做,這種合做在60,70後員工還問題不大,這一代就是在壓迫與委曲求全中長大的,但到了80,90就出問題了,極致的如富士康就是例子。更重要的是,當環境變化,須要企業從產品導向轉向客戶導向或服務導向時,或者企業規模大到必定程度時,「機械式合做模式」就徹底陷入解體,必然致使企業對客戶需求反應遲緩。
第二,「單邊依賴」或「單邊壟斷」。那些控制了重要資源的公司成員,會樂於讓別人依賴本身,從而得到支配其餘人的權力與社會地位。好比公司裏面大量存在這樣的現象:下屬對上級的單方依賴;工廠對銷售部的單方依賴;業務部門對HR、財務的單方依賴;公司員工對於老闆的單方依賴;供應商對企業採購員的單方依賴。顯然,「單邊依賴」會摧毀規模效益,企業中單方依賴現象越多,企業的規模優點就越小,官僚主義、相互內耗、人浮於事越積越多。
第三,企業規模中存在的「南郭先生」現象。組織規模幾乎是與南郭先生的出現成正比的,公司越大,越有可能出現南郭先生。而民營企業管理的粗放,以及人治管理體制,更容易培養一批「馬屁精」,而老闆也樂於享受這種吹捧,長期下來,「欺上壓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也就不奇怪了。
更要命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官本位文化」原本就是組織成長壯大的「大敵」。有權不用,過時做廢。民企老闆喜歡講排場,講面子的虛榮心,進一步把民營企業「組織生態」逼向死角。全部這一切加起來,咱們對中國民營企業的將來還有多少但願?我想咱們只有一條路可走了,那就是從新高舉改革的大旗。最近的《人民日報》有一句話講得好,「不改革,黨危險」,我想,這句話一樣適用於企業,不改革,企業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