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幾乎任何的操做系統都支持運行多個任務,一般一個任務就是一個程序,而一個程序就是一個進程。當一個進程運行時,內部可能包括多個順序執行流,每一個順序執行流就是一個線程。java
進程:進程是指處於運行過程當中的程序,而且具備必定的獨立功能。進程是系統進行資源分配和調度的一個單位。當程序進入內存運行時,即爲進程。編程
進程的三個特色:多線程
1:獨立性:進程是系統中獨立存在的實體,它能夠獨立擁有資源,每個進程都有本身獨立的地址空間,沒有進程自己的運行,用戶進程不能夠直接訪問其餘進程的地址空間。併發
2:動態性:進程和程序的區別在於進程是動態的,進程中有時間的概念,進程具備本身的生命週期和各類不一樣的狀態。ide
3:併發性:多個進程能夠在單個處理器上併發執行,互不影響。測試
併發性和並行性是不一樣的概念:並行是指同一時刻,多個命令在多個處理器上同時執行;併發是指在同一時刻,只有一條命令是在處理器上執行的,但多個進程命令被快速輪換執行,使得在宏觀上具備多個進程同時執行的效果spa
線程:線程是進程的組成部分,一個進程能夠擁有多個線程,而一個線程必須擁有一個父進程。線程能夠擁有本身的堆棧,本身的程序計數器和本身的局部變量,但不能擁有系統資源。它與父進程的其餘線程共享該進程的全部資源。操作系統
線程的特色:線程
線程能夠完成必定任務,能夠和其它線程共享父進程的共享變量和部分環境,相互協做來完成任務。code
線程是獨立運行的,其不知道進程中是否還有其餘線程存在。
線程的執行是搶佔式的,也就是說,當前執行的線程隨時可能被掛起,以便運行另外一個線程。
一個線程能夠建立或撤銷另外一個線程,一個進程中的多個線程能夠併發執行。
java使用Thread類表明線程,全部的線程對象都必須是Thread或者其子類的實例,每一個線程的做用是完成必定任務,其實是就是執行一段程序流(一段順序執行的代碼)
步驟:1.定義Thread類的子類 並重寫該類的Run方法,該run方法的方法體就表明了該線程須要完成的任務
2.建立Thread類的實例,即建立了線程對象
3.調用線程的start方法來啓動線程
package Thread01; public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private int i;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or (; i < 10; i++) { System.out.println(getName()+"\t"+i); } } }
測試方法
package Thread01; public class My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int i = 0; i <10; i++)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t"+i); if(i==5){ MyThread mt=new MyThread(); MyThread mt2=new MyThread(); mt.start(); mt2.start(); } } } }
1:定義Runnable接口的實現類,並重寫它的Run方法,run方法一樣是該線程的執行體!
2:建立Runnable實現類的實例,並將此實例做爲Thread的target建立一個Thread對象,該Thread對象纔是真正的線程對象!
3:調用start方法啓動該線程
package Thread02; public class Second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private int i; public void run() { for (; i < 20; i++)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i); if(i==20)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執行完畢"); } } } }
測試方法
package Thread02; public class My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int i = 0; i < 10; i++)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i); if(i==5) { SecondThread s1=new SecondThread(); Thread t1=new Thread(s1,"線程1"); Thread t2=new Thread(s1,"線程2"); t1.start(); t2.start(); } } } }
結論:採用Ruunable接口的方式建立多個線程能夠共享線程類的實例變量,這是由於在這種方式下,程序建立的Runnable對象只是線程的target,而多個線程能夠共享一個target,因此多個線程能夠共享一個實例變量
經過Runnable實現多線程其實就是將run包裝成線程的執行體,可是目前java沒法將任意方法包裝成線程執行體
從Java5開始,Java提供 Callable接口,Callable接口提供了一個call()方法能夠做爲線程執行體,看起來和Runnable很像,但call()方法更強大——call()方法能夠有返回值、call()方法能夠拋出異常
Java5提供了Future接口來表明Callable接口的call()方法的返回值,並爲Future接口提供了一個FutureTask實現類,該實現類實現類Future接口,也實現了Runnable接口——能夠做爲Thread的target。
實現步驟:
1:建立Callable接口的實現類,並實現call方法,該call方法會成爲線程執行體,且call方法具備返回值,在建立callable接口的實現類!
2:使用FutrueTask類來包裝Callable對象,該FutrueTask封裝類Callable的call方法的返回值
3:使用FutrueTask對象做爲Thread的target建立並啓動新線程!
4:使用FutrueTask的get方法獲取執行結束後的返回值
package Thread03;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Callable; public class Target implements Callable<Integer> { int i=0; public Integer call() throws Exception { for (; i < 20; i++)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i); } return i; } }
測試方法
package Thread03;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FutureTask; public class ThirdThrea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arget t1=new Target(); FutureTask<Integer> ft=new FutureTask<Integer>(t1); Thread t2=new Thread(ft,"新線程"); t2.start(); try { System.out.println(ft.get()); } catch (Exception e) { } } }
結論:採起Runnable、Callable的優點在於——線程類只是實現了Runnable或Callable接口,還能夠繼承其它類;在這種方法下,多個線程能夠共享一個target對象,所以很是適合多個相同線程處理同一份資源的狀況,從而將CPU、代碼和數據分開,形參清晰的模型,體現了面對對象的編程思想。劣勢在於編程複雜度略高。
當線程被建立並被啓動時,它既不是一啓動就進入了執行狀態,在線程的生命週期中,它要通過new(新建),就緒(Runnable),運行(Running),阻塞(Blocked),dead(死亡)。
當線程啓動以後,它不可能一直霸佔着cpu獨自運行,全部cpu須要在多條線程輪流切換,因而線程就也會屢次在運行.就緒之間切換
--新建狀態:
當程序使用new關鍵字建立了一個線程時,該線程就處於新建狀態。
此時的它和其它java對象同樣,僅有虛擬機分配內存,並初始化成員變量的值。此時的線程對象並無表現出線程的任何動態特徵,程序也不會執行線程的線程執行體
--就緒狀態:
當線程對象調用了start()方法後,該線程就處於就緒狀態,java虛擬機會爲其建立方法調用棧和程序計數器,處於該狀態的線程並沒有開始執行,只是代表該線程能夠運行了,至於該線程什麼時候運行,取決於JVM的調度。
注意!!!
啓動線程要調用start方法,而不是run方法,永遠不要調用線程的run方法,若是調用run方法,系統會把線程對象看成普通的對象,會吧線程的執行體看成普通方法來調用!在調用了run方法以後,該線程就不在處於新建狀態,不要再調用該線程的start方法!java中只能對處於新建狀態的線程使用start方法,不然將會引起IllegalThreadStateException異常!
當發生以下的幾種狀況時,將會進入阻塞狀態:
當線程調用sleep方法主動放棄所佔用的處理器資源
線程調用了一個阻塞時的IO方法,在該方法返回以前,線程會被阻塞
線程試圖得到一個同步監視器,但該同步監視器正被其餘線程鎖持有
線程正在等待某個通知(notify)
程序調用了線程的suspend方法將該線程掛起
當以上幾個狀況,當發生以下的狀況將會從新進入就緒狀態
調用sleep()方法過了指定時間
線程調用的阻塞時IO方法依舊返回
線程成功地得到了試圖得到的同步監視器
如今正在等待某個通知,而其它線程發出一個通知
處於掛起狀態的線程被調用了resume()方法
注意!!!
線程從阻塞狀態只能進入就緒狀態,沒法直接進入運行狀態。就緒和運行狀態之間的轉換一般不受程序控制,而是系統線程的調度決定的。
調用yield()方法可讓處於運行時的線程轉入就緒狀態。
線程會以如下三種方式結束,結束後處於死亡狀態
run或call方法執行完成,程序結束
線程拋出一個未捕獲的Exception或者Error
直接調用該線程的stop方法來結束線程
當主線程結束時,其它線程不受任何影響,並不會隨之結束。一旦子線程啓動起來後,他就會擁有和主線程相同的地位,它不會受主線程影響。
爲了測試某個線程是否死亡,能夠調用該線程的isAlive方法,當線程處於就緒,運行,阻塞三種狀態時,將返回true;當線程處於新建,死亡兩種狀態時返回爲false。
不要試圖對一個已經死亡的線程調用start方法讓它從新啓動,死亡後的線程沒法做爲線程使用。
若是處於非新建狀態的線程使用start方法,就會引起IllegalThreadStateException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