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前沿技術領域,國內企業是跟隨者,風每每從美國吹過來,國內纔開始升溫,但現在這一約定俗成的慣例正在被改寫。linux
一個是智能手機領域,OPPO、vivo相繼拿出了隱藏攝像頭的設計方案,在劉海兒屏以外,找到全新的技術解決方案。這是中國企業在智能手機領域第一次與美國站到同一塊兒跑線上。安全
另外一個就是當下煊赫一時的邊緣計算領域。有了雲計算、大數據、5G技術的積澱後,邊緣計算也進入了緊張的「軍備競賽」階段,來自中國的企業與長期處於技術霸權地位的美國企業纏鬥在了一塊兒。網絡
邊緣計算是基礎設施,打的是將來之戰架構
邊緣計算爲什麼許人也呢?框架
其實,邊緣計算並非一晚上間冒出來的顛覆性技術,做爲一種分佈式計算架構,過去多年來的IT基礎設施演進是中心化的過程,全部的數據存儲、處理和網絡交互,都須要去位於中心位置的數據中心。正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邊緣計算走的倒是一條反向的路,是將應用程序、數據處理和計算、安全功能由網絡中心節點移往邏輯上的邊緣節點,將原來徹底集中式的架構分解,切割成邊緣位置上的一個個點。機器學習
雖然叫邊緣計算,但其實一點都不「邊緣」,已經成爲當下最時髦、最前沿的技術領域。不論是美國科技領域的亞馬遜、微軟、谷歌、FACEBOOK、英特爾,仍是來自中國的華爲雲、阿里雲、網宿科技、騰訊雲等各路科技大神,都已經入了邊緣計算的「局」,一副磨刀霍霍的樣子。分佈式
邊緣計算爲何一會兒能成爲當紅炸子雞呢?最近,在雲計算領域擁有權威地位的OpenStack基金會發布了一份有關「邊緣計算-跨越傳統數據中心」的中文版白皮書,白皮書稱,物聯網的爆發式發展和即將推出的更具沉浸感、互動性的應用趨勢,推進了數據存儲與計算的重心遠離中央數據中心,並走向邊緣。無人駕駛、智能工廠、智慧城市及IoT的應用,是傳統的數據中心沒法應對的,這將在將來四到五年內,從根本上改變計算、網絡的拓撲結構。工具
無獨有偶,另一份報告數據也顯示,萬物互聯的智能化時代已經到來就,保守預計2020年全球將有超過500億的終端和2120億的傳感器,其中我國約佔全球數量的7%左右,大約有35億的終端,150億的傳感器,節點規模遠遠大於互聯網現有的水平;每一個物聯網節點都會產生大量的實時數據,預計大概到2020年,全球數據總量將大於40ZB。學習
可見,物聯網讓海量設備開始聯網,會帶來計算傳輸的需求指數級增加,大量的數據會產生在邊緣,必須進行實時處理。IDC發佈的《中國製造業物聯網市場預測2016-2020年》報告中顯示,2018年將會有40%的數據須要在網絡邊緣側分析、處理與存儲,傳統的中心化、集中式的雲服務架構將沒法交付邊緣計算的需求,響應慢、服務中斷、安全沒法保障等問題會接踵而至。大數據
因此說,邊緣計算已經到了必須走向成熟和落地的階段,並且做爲支撐工具,牽一髮而動全身,關乎到將來幾乎全部產業數字化的進程,是將來的智慧城市、新零售、工業互聯網、智能家居等的基礎設施。這一點,科技行業早已經看在眼裏,並快速行動了起來,各家也意圖先發卡位,搶奪邊緣計算的制高點和第一桶金。
中美「爭霸賽」開打,美國企業前沿技術更勝一籌
目前來看,圍繞着邊緣計算的技術和應用,中美產業界已經針鋒相對地「死磕」到了一塊兒。不論是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仍是在IT基礎設施方面有多年積澱的科技企業,均轉向加入到了邊緣計算的爭霸賽中。
前沿技術領域,美國硅谷的嗅覺向來要靈敏不少。近年來,從芯片、虛擬化到軟件定義、可感知網絡等,美國高科技企業都扮演了策源地的角色。一樣,美國高科技企業在邊緣計算領域的技術領先性略勝一籌,但在應用場景、市場獲取能力、擴張性上就比中國企業弱了一些。
從美國市場看,扎進邊緣計算領域的都是熟悉的面孔,亞馬遜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能夠和客戶實時互聯、實時響應的AWS Greengrass邊緣計算平臺,爲用戶提供了可供開發邊緣應用和分析的環境。其實,Greengrass是其物聯網雲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更像是把AWS的雲功能擴展到了本地設備,能夠更靠近信息源來收集和分析數據,同時在本地網絡上安全的相互通訊。在售賣上,亞馬遜仍是開放給了聯想、恩智浦等合做夥伴,滲透的速度慢了一些。
微軟稍微晚一些,在去年6月的Build大會上推出了面向物聯網的Azure IoT Edge服務,將計算能力由Azure端推送至邊緣設備,但直到今年6月底,才姍姍來遲地迎來了官方版,並經過GitHub開源出去,讓每個Iot設備都能使用雲服務。聽說,Azure IoT Edge裏還打包了機器學習和AI認知模塊。看來,微軟在邊緣計算上也是露個面,並無太大的動做。
與此同時,思科、英特爾、惠普等硬件廠商也在探索MEC(mobile edge computing)技術及應用,好比英特爾在物聯網和5G邊緣計算髮展方面向行業分享自家的一些經驗與規劃,在6月28日舉辦的MWCS2018物聯網峯會上,英特爾通訊與設備事業部5G業務與技術總經理Robert Topol還專門演講了邊緣計算的主題,談到了無人機、互聯網工廠應用邊緣計算的價值。他認爲,邊緣計算的演進頻次、演進速度和商業框架,決定了將來IOT應用場景的變化。能夠預見,以硬件爲主的廠商,在邊緣計算領域可能只是一個配角。
整體來看,亞馬遜、微軟、英特爾等在邊緣計算領域進入時間較早,但缺少大的擴張舉措,提前佔位的嫌疑更大一些。並且因爲這幾家巨頭並不接觸應用場景的一線,很難面向不一樣行業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案。這天然給後期的落地埋下了障礙。
技術、市場雙重發力,邊緣計算是中國趕超的機會
說完了美國的狀況,中國企業在邊緣計算領域處於什麼位置呢?在與美國企業掰手腕中能不能佔據上風呢?
若是退回到10年前,中國企業和產業界可能沒有打贏這場仗的勝算,但經歷過智能手機、物聯網設備、雲計算、大數據和IoT等技術多年洗禮的中國企業,不只在技術儲備上佔據了一席之地,更在應用場景端建構了紮實的基礎,反過來推進了技術的成熟。這些因素爲中國企業爭奪邊緣計算的主導權增長了籌碼,更加強了角逐的底氣。
可見,結果可能比預想的要樂觀一些。由於有了雲計算、大數據、IOT、5G技術上的積累,中國科技企業在邊緣計算方面不會再是跟隨者,更不是從零起步,而是有了一個高的起點和基礎支撐。若是再考慮到中國普遍的噴薄欲發的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等應用場景,更利於以快速應用來提高技術成熟度,打磨面向各個行業的細分解決方案,邊緣計算極可能成爲中國科技互聯網企業打翻身仗的一次重要契機。
那麼,在中國科技企業中,究竟有哪些企業上了邊緣計算的車呢?因爲邊緣計算牽涉到的技術鏈條較長,行業普適性又高,因此不能一一分析,但主要有兩股重要的力量交織着,他們更有能力表明中國企業參與到邊緣計算的中美「競賽」中。
一是CDN服務商,相較的話,CDN廠商可能最有資格牽引整個邊緣計算市場,幫助中國拿到主導權。由於CDN的內容和應用分發的使命讓其一開始就是分佈式的架構,將數據、應用提早分發到本地最近的節點上,減小延遲,改善邊緣末端的用戶體驗。邊緣計算的理念與此有殊途同歸之妙,只不過須要CDN節點升級並具有計算、存儲、安全、智能化等功能。
Gartner公司的雲服務提供商研究副總裁特德·錢伯林更看好CDN廠商在邊緣計算領域的發展空間。他明確表示,對於邊緣路由和交換服務,甚至對DDoS(分佈式拒絕服務)設備中的傳統防火牆們來講,最大的威脅就來自更有機會奪取邊緣計算市場的CDN服務商。並且當邊緣計算一會兒火了後,最近它們才明白過來,意識到本身原來能夠輕鬆取代廣域網的邊緣設備市場,在邊緣計算領域有機會拔得頭籌。
在國內CDN服務領域,網宿科技是最先一家挺進邊緣計算領域的廠商。以前,網宿科技透露過,已經加速將原有的CDN網絡升級爲邊緣計算網絡,並開始搭建開放的邊緣計算開發框架和應用環境,將來將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服務模塊,輸出IaaS及PaaS服務。固然,CDN服務商也有本身的不足,好比在人工智能、安全等功能模塊上缺少積累,這要求CDN廠商有更大的格局和視野,要學會合縱連橫,構建邊緣計算的合做生態。這樣勝算的概率更高。
二是華爲雲、阿里雲等雲基礎設施廠商。一份行業報告指出,某種程度上,邊緣計算會部分分食雲服務市場的地盤。這不難理解,由於計算、存儲和網絡向邊緣設備傾斜的話,中心位置的數據中心就減負了,天然也就不須要全部應用和數據處理都依靠大節點的數據中心了。因此,阿里雲、華爲等應該對邊緣計算的態度更爲積極纔對。
目前看,這兩家的角色不一樣,阿里雲正在彌補人工智能、IoT等前沿領域的力量,在行業應用上加速推動,同時在今年3月28日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宣佈戰略投入到邊緣計算領域,還推出了IoT邊緣計算產品Link Edge,只不過期間上要比CDN廠商晚了一些。但阿里雲因爲在雲服務市場佔據有利地位,且在智慧城市等方面有一些積累,暫時也不能小覷。
與之相比,華爲這一派別有點相似英特爾、思科的位置,他們雖然沒有錯過雲服務市場的機會,但偏硬件的身份限制了發展的空間。惟一值得一提的是,華爲等可能在芯片、網絡、硬件等方面能得到必定突破,不排除會推出一體化的邊緣計算「整機」方案,但應用層上的行業洞察和解決方案方面,可能就要拖後腿了。固然,華爲不可能缺席,但能不能成爲重要力量,還有待觀察。
小結:邊緣計算開打,中美對抗賽是一場馬拉松
對比了這麼多家邊緣計算領域的選手,其實輸贏不會一會兒分出來。相比雲計算、大數據的快速普及和應用,邊緣計算上的中美對抗賽不會一蹴而就,應該是一場馬拉松的長跑。從大一些的層面上說,是受惠於供給側改革與產業數字化的快速進程,具體到行業,是由於各個領域的應用受制於產業鏈的更新週期。就像網宿科技的副總裁李東說的,這是一個值得投入5年以上時間的長期市場。
並且還有一點要強調下,這種角力不只僅侷限在單一技術維度範疇,而是會涉及到IoT、5G、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一攬子技術的發展。這讓邊緣計算的競爭變得更爲複雜。
現在,邊緣計算的長跑發令槍已經打響,做爲將來商業、社會、經濟運行的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邊緣計算髮揮的是槓桿效應,更是助推器。只有在邊緣計算領域站穩腳跟,物聯網、智慧城市等纔有機會加速,期待中國科技企業能組團在這一領域有突破性進展。
原文來自:http://cloud.51cto.com/art/201807/577697.htm
本文地址:https://www.linuxprobe.com/?p=110292&preview=true編輯:王華超,審覈員:逄增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