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服務器架構不必定能用上,記錄在這裏,算是一個小小的學習成果。linux
有兩個不一樣的客戶端須要提供服務。data_tester 和 client 。它們都須要 WebSocket 服務, client 還須要 HTTP 服務。nginx
dtserver 爲 data_tester 提供 WebSocket 服務。git
socketserver 爲 client 提供 WebSocket 服務,httpserver 爲 client 提供 HTTP 服務。github
dtserver/socketserver/httpserver 均使用 OpenResty(with lua) 實現。web
下圖表述了這種關係。虛線框內表明邏輯服務器部署。redis
共有 4 個開發者 dev1~dev4 ,他們須要獨立的服務器環境進行開發與測試。數據庫
按照常規,開發者能夠在本身的開發計算機上創建服務器環境進行開發,待測試完畢後,合併代碼並部署到公用服務器上進行測試。服務器
但 OpenResty 在 Windows 系統上編譯比較麻煩,因而我採起了上圖所示的部署方式:網絡
在服務器上爲每一個開發者綁定一個獨立的 OpenResty 端口和 master 進程,使用獨立的端口號、配置文件和服務端代碼(lua files),這樣可以實現徹底隔離。架構
對於 Redis,也進行相似的操做,每一個開發者綁定一個獨立的 Redis 配置文件和端口號。
HTTP 和 MySql 服務是共享的,不須要單獨分配。由於全部開發者都共享相同的用戶信息。
因爲全部的代碼都在遠程服務器上,爲了方便開發者管理服務器、更新本身的測試代碼,我使用 git 庫鉤子和腳原本實現了一套部署工具。
serverctrl 是一個專用於控制服務器的 git 倉庫。
下面的 OpenResty 服務器的和 redis 服務器的配置文件模版都保存在這個 git 庫中。
下面的例子是中,使用 [server] 表明服務器名稱,使用 [user] 表明開發者名稱(也是 git 庫的分支名稱)。
OpenResty 服務器程序部署在 /opt/hhl 文件夾中,下面幾個服務器都是基於 OpenResty 的:
服務器 | 服務器路徑 |
---|---|
socketserver | /opt/hhl/socketserver/[user] |
dtserver | /opt/hhl/dtserver/[user] |
httpserver | /opt/hhl/httpserver/[user] |
每一個 OpenResty 服務器程序實例,都有徹底獨立的一套配置,以 /opt/hhl/socketserver/dev1 爲例,包含這樣幾個子文件夾:
每一個 OpenResty 服務器程序實例都使用不一樣的端口、 prefix 和配置文件,徹底獨立。
上面提到的 nginx.conf 配置文件的模版位於 serverctrl 的 git 倉庫中。模版文件爲: nginx.[server].templ.conf ,用於替換模版的值文件爲 nginx.[server].sub.py 。
下面是 nginx.socketserver.templ.conf 的內容:
worker_processes $WORKER_PROCESSES; error_log logs/error.log debug; events { worker_connections 1024; } http { lua_package_path "/opt/hhl/socketserver/$USER_NAME/src/?.lua;;"; lua_code_cache $LUA_CODE_CACHE; server { listen $LISTEN; server_name $SERVER_NAME; location /hhl { content_by_lua_file src/main.lua; } } }
下面是 nginx.socketserver.sub.py 的內容:
{ 'master':{ 'WORKER_PROCESSES' : 1, 'LUA_CODE_CACHE':'off', 'LISTEN':'1080', 'SERVER_NAME':'localhost', }, 'dev1':{ 'LISTEN':'1081', }, 'dev2':{ 'LISTEN':'1082', }, 'dev3':{ 'LISTEN':'1083', }, 'dev4':{ 'LISTEN':'1084', }, }
從上面的配置能夠看出,master 是配置文件基準值,下面的屬性會替換掉 master 中的同名值,而後寫入配置文件。
下面的例子是中,使用 [port] 表明 redis 服務器程序使用的端口號。
redis 服務器程序部署在 /opt/redis 文件夾中,與 OpenResty 不一樣,Redis 沒有采用分文件夾的方式,而是採用不一樣的配置文件來實現隔離。
配置文件名爲: /opt/redis/etc/[port].conf 。
每一個 Redis 服務器實例,使用不一樣的端口號和配置文件,徹底獨立。
上面提到的配置文件的模版位於 serverctrl 的 git 倉庫中。模版文件爲: redis.templ.conf ,用於替換模版的值文件爲 redis.sub.py 。
下面是 redis.templ.py 的內容:
include /opt/redis/etc/redis.conf daemonize yes pidfile /opt/redis/var/$PORT.pid port $PORT bind $BIND tcp-keepalive 0 loglevel notice logfile $PORT.log databases 16 dbfilename $PORT.rdb dir /opt/redis/var/ appendonly no appendfilename "$PORT.aof" syslog-enabled yes syslog-ident redis-$PORT syslog-facility local5
下面是 redis.sub.py 的內容:
{ 'master':{ 'PORT': 6379, 'BIND': '127.0.0.1 192.168.18.18', }, 'dev1':{ 'PORT': 6381, }, 'dev2':{ 'PORT': 6382, }, 'dev3':{ 'PORT': 6383, }, 'dev4':{ 'PORT': 6384, }, }
替換規則與 OpenResty 的相同。
要將本地的代碼部署到服務器上,只須要經過 git 鉤子,在提交本地代碼的同時,更新服務器上的代碼便可。
同時,不是全部的開發者都有服務器的管理權限。我使用 git 鉤子提供了重啓服務的功能,讓全部開發者均可以實現對本身的 Redis、OpenResty 進程的控制。
我在這篇文章中做了描述: 使用 git post-receive 鉤子部署服務端代碼 。
另外,因爲存在 3 個服務器程序,涉及到許多通用代碼和庫。我將這些代碼放置在一個單獨的 git 項目中,不對全部的開發者可見,但提供開發者文檔。這樣一來,開發者在本身的服務器程序中,只須要關注邏輯相關的代碼,而沒必要在乎底層庫是如何實現的。
因爲開發者沒有服務器權限,沒法看到服務的出錯日誌。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將全部的錯誤日誌使用 rsyslog 來管理,同時提供了基於 web 的查看系統。這樣一來,開發者們徹底沒必要和服務器打交道了。
我在這篇文章中做了描述: rsyslog/Python/LogAnalyzer 記錄和查看日誌 。
我基於 OpenResty 提供的 resty.logger.socket 實現了從服務端的 lua 代碼中將 log 提交到 rsyslog,這樣開發者調試代碼也可使用這種方式。
詳情見這兩個實現: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