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區塊鏈投資機構 Multicoin Capital 近期推出《On Value Capture at Layers 1 and 2》一文,解釋了 Layer 1 和 Layer 2 的協議究竟如何捕獲價值:git
Layer 1 Token 的做用是抵抗 51% 攻擊,沒有人願意在不安全的區塊鏈上存儲資產,這是一個正向循環:資產存儲,價格上升,算力加入,安全提升,更多資產存儲。而進一步看,生態中礦工、用戶、投資者在利益糾纏中產生的網絡效應,在推進這個 Layer 1 的成長。將來的 Layer 1 必定須要具有價值捕獲的能力,並且這個網絡效應會帶來 Winner Takes All。github
而對於 Layer 2 的安全性文中提出了另外一種分析框架,強調「有價值」的狀態。文中舉例了四個二層協議,每個都有本身不一樣的方式來存儲狀態數據,捕獲價值,利用這些狀態造成新的網絡效應,來抵抗攻擊。算法
咱們認爲,智能合約平臺應該具備價值存儲的功能,並能捕獲生態中的價值,這樣才能爲整個生態提供安全的保證。api
Layer 1 和 Layer 2 的價值捕獲是一個值得深刻討論的話題,若是你對該話題有任何的想法,歡迎將它發表在這裏,咱們期待和你的探討。瀏覽器
做者:Kyle Samani,加密資產投資機構 Multicoin Capital 聯合創始人安全
編譯:Ryan Chenbash
原文連接:https://multicoin.capital/2019/03/14/on-value-capture-at-layers-1-and-2/?mc_cid=4aebfbacd3&mc_eid=5362c7008c網絡
在加密世界的開發者和投資者社區中,最流行的術語是「協議」(protocol)。幾乎每一個人都在試圖構建一個協議,大概想來,這些協議能給投資者和項目開發者產生回報。
協議並非一個物品;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一組規則。理論上來講,投資一個協議是無稽之談,由於根本就沒有能夠投資的對象。加密資產的投資者實際上並不是投資於協議,而是投資於可以讓某種協議運做起來所須要的稀缺資產。
一些協議的原生資產可以捕獲協議所產生的價值,而其餘的不行。
在這篇文章中,咱們將會從價值捕獲的角度來評估 Layer 1 和 Layer 2 協議,並試圖提出一套理論框架,解釋它們如何可以捕獲價值。框架
Layer 1 的代幣的存在是爲了讓這條底層公鏈可以抵抗 51% 攻擊。
咱們來進一步解釋一下這個概念。
加密愛好者中一個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爲,在將來會有成千上萬條鏈。有一些鏈會運行在同一個協議之中,好比,採用 ethermint 協議的鏈(譯者注:ethermint 是在運行於 tendermint 共識上的 EVM 實現,相關資料:https://github.com/cosmos/ethermint),而其它的則會運行在各自獨一無二的協議中(如 Solana,Dfinity,Algorand,Ethereum,Bitcoin,Monero 等等)。
然而,只有有限的鏈可以長期留存。咱們已經看到可以支持這個說法的證據:目前已經有 13 條鏈遭遇過 51% 攻擊(請注意,它們並非市值小的區塊鏈)。以太經典(EthereumClassic)、比特幣黃金(Bitcoin Gold),以及 Verge 都在它們還在市值前 20 的時候遭受過 51% 攻擊,這些鏈經歷過 51% 攻擊以後一般元氣大傷,並且幾乎沒有恢復的可能。
當用戶可以選擇一條沒有經歷過 51% 攻擊的區塊鏈來保存本身的財富時,他們又有什麼理由去選擇一條經歷過 51% 攻擊的區塊鏈呢?
比特幣之因此存在並運行至今,其中的重大突破並非在技術、加密算法或者分佈式系統層面,而是在博弈論的設計上。比特幣的突破在於經過工做量證實(PoW)的共識算法,讓礦工可以在維護這個帳本的過程當中得到出塊獎勵,而且因爲挖比特幣帶來的激勵,讓獨立礦工的行爲符合網絡的最佳利益。
咱們可以經過計算 51% 攻擊的實施成本對比區塊鏈的安全性。爲了實施一個 51% 攻擊,一個攻擊者須要支出高於這條區塊鏈安全預算(Security Budget)的成本。咱們可以對安全預算進行量化,以下所示(單位:美圓):
分佈式
安全預算 = 總網絡價值 * 通脹率 + 交易手續費
複製代碼
須要注意的是,這個公式計算出的是網絡安全預算的最小值,而不是最大值。對於採用 PoW 的區塊鏈可能出現 ASIC 礦機市場供應量的限制,讓實施 51% 攻擊更加困難。
咱們簡單來計算一下,假設比特幣的市值是 1000 億美圓。目前比特幣每一年的通脹率是 4%,爲了計算簡單咱們將手續費設定爲 0,由於實際上,礦工們大部分的收益來自於增發的比特幣,而不是交易手續費。這樣,對於誠實理性、受經濟利益驅動的礦工來講,每一年會爲挖比特幣支付最高 40 億美圓的成本,咱們所以可以說比特幣的安全預算爲每一年 40 億。
從這個簡單的數字計算中咱們可以看出來,安全性取決於網絡的市值,由於在最龐大的區塊鏈網絡中不太有可能出現很高的通脹率。分別存在論證能夠支撐0%、1%、2%的通脹率,但幾乎沒有用戶會選擇一個全球的、無國界的、可是每一年通脹大於 5% 的貨幣。
因爲安全性取決於網絡的市值,這裏會產生一個天然的網絡效應:一條鏈越有價值,它就越安全;越安全,它就更容易被下一個邊際用戶選擇用來存儲資產。
這是爲何中長期來看,多鏈並存的平衡態不太可能存在,試想爲何用戶會選擇將資產存儲在第七有價值的/安全的鏈上呢?
PoW 和 PoS 系統存在內在差別,所以咱們應該指望在可見的將來,會存在少數幾條鏈,它們有各自不一樣的共識算法。在目前這個階段所有押注在單一共識模型上是不成熟的行爲,畢竟這些鏈都還未經歷過期間的考驗。
這很天然引出一個問題:如 Cosmos(代幣:ATOM)和 Polkadot(代幣:DOT)這樣的專一於互操做性的區塊鏈如何呢?這兩個鏈都在其餘區塊鏈之間中繼消息,並對用戶收取手續費。另外,Polkadot 爲其支鏈提供了共識安全,並收取費用。
所以 ATOM 和 DOT 是能夠產生回報的資產(yield-generating asset),是能夠經過現金流來估值的。Cosmos 和 Polkadot 的團隊都表示,他們不指望其各自的原生代幣在各自的生態中被用做貨幣。一樣,咱們也不指望 ATOM 和 DOT 會成爲貨幣。
考慮這三個因素:
1) 互操做性區塊鏈的原生代幣很難成爲貨幣;
2)一條鏈存在的惟一的目的就是保護自己可以抵抗 51% 攻擊;
3)原生代幣可以爭取到的最大市場,是成爲一個全球的、無國界的貨幣。
因此長期來看,提供互操做性的區塊鏈是否可以生存下來仍是一個問題。
不過咱們看好 Polkdot 和 Cosmos 近幾年的發展,由於隨着開發人員不斷試驗而且在 Web 3 堆棧的每一層作不一樣取捨的探索, Web 3 堆棧明顯正在變得更加多元化而不是同質化。
對於 Layer 2 協議來講,惟一可以捕獲價值的方式是存儲某種外部的、有價值的狀態。
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爲了可以更好理解這一點,咱們來比較一些 Layer 2 的資產:
0x 協議 (代幣:ZRX)
0x 協議是搭建在以太坊上的最被普遍使用的協議之一。它可以讓任意雙方在無需信任且不須要依賴第三方的狀況下完成數字資產的交易。
不考慮 ZRX 持有人的代幣餘額,表面上來看 0x 合約的資產交換功能並不存儲任何狀態。一個交易要麼發生,要麼不發生。在執行了一次交易以後,0x 資產交換合約的狀態保持不變。
在實際的資產交換合約以外,0x 協議保存了幾塊關於用戶偏好和網絡層面治理的外部狀態。雖然這些狀態是協議外部狀態,可是它們是沒有價值的狀態。換言之,這些被存儲的狀態沒有能夠衡量的市場價值。
不過或許至少還有一種方式可以讓 0x 協議捕獲價值:治理。這是建立協議外狀態(代幣持有者投票)的明確目標。當其餘人在 0x 核心協議之上搭建更高層的協議和應用的時候,治理就變得很是有意思了。若是這些外部協議真的須要依賴 0x 協議,並被利益驅動而但願看到這個協議向着特定的方向發展(或者不發展)的話,他們會積極參與治理,要麼他們就本身分叉,就像 DDEX 最近作的那樣。
雖然這是一個有趣的假設,可是治理是否在本質上有價值還有待觀察。至少在理論層面是能夠的,不過咱們仍是持懷疑態度。
Basic Attention Token (代幣:BAT)
BAT 是一個事實上的無狀態協議。協議自身的核心部分不存儲任何除了 BAT 全部者帳戶餘額以外的任何狀態。它是一個專用的支付貨幣,若沒有被從新設計,最終會遇到交易速度問題的影響。
雖然 BAT 協議在以太坊網絡中事實上是無狀態的,但在以太坊網絡以外,它並非無狀態的。也就是說,在這個大約有五百萬的月活用戶的 Brave 瀏覽器中(譯者注:BAT 使用的瀏覽器),只支持 BAT 支付。Brave 的團隊也有經濟激勵不去改變這一點,由於他們手裏有大量的 BAT 。隨着 Brave 用戶增長,BAT 的協議外部狀態會愈來愈大。這些協議外部狀態是沒法被分叉的,所以 BAT 也不能被分叉走。
Brave 是一個頗有意思的研究案例。在抽象的基礎上,BAT 不該該捕獲任何價值,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BAT 因爲 Brave 團隊大量外源性的努力而受益。缺乏代幣機制的變化,長期來看咱們認爲 BAT 並不會捕獲價值,可是至少從目前來看,外部協議狀態的存在的確讓 BAT 證實了一些價值。
Augur (代幣:REP)
Augur 保存了兩種有價值的狀態。第一個很明顯:全部未解決的預測市場都在 Augur 的合約中鎖定了資產。即便有人分叉了 Augur,他也不可能分叉 Augur 合約中鎖定的以太幣。
Augur 保存的第二種有價值狀態較難理解,但實際上從長遠來看(會比第一種)更重要。Augur 是一個全球化的、抗審查的預測市場,也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預言機。這兩個功能是緊密相關的。
Augur 是一個很是創新的概念,這也意味着它是未經驗證的,它可能失敗。每一次成功的預測市場,都是證實該系統成立的一塊基石。爲了可以支持數十億美圓的交易量,預測市場的參與者須要確信這個系統不會崩潰,其惟一方法是看到每個市場都被誠實有效的解決。
若是有人想要分叉 Augur 並改變代幣的分配,市場參與者將會質疑這個分叉的動機。REP 的所有價值是由市場中全部願意誠實彙報鏈下信息的理性參與者賦予的。若是有人分叉了 REP 而且改變了代幣的分配,那麼應該對此持懷疑態度,並認爲分叉 REP 的我的/團隊/公司是抱有惡意企圖的。
此外,Augur 的歷史發展爲 Augur 協議的將來準確性提供了背書。也就是說,不少市場參與者在沒有看到該系統實際運行以前,是不會在一個如此創新的爭議解決系統的平臺上冒險的。歷史是沒法被分叉的有價值的狀態,爲 REP 創造了更多防護性和價值捕獲。
Livepeer (代幣:LPT)
下一個評估的是 Livepeer,一種 Layer 2 上的工做類代幣,爲視頻轉碼網絡賦能。長期以來,許多加密社區的人認爲Layer 2 上的工做類代幣網絡不可以捕獲價值,而這並非真的。
Livepeer 是一個支持直播視頻分佈式轉碼的網絡。爲了可以得到在 Livepeer 網絡中執行工做的權益,轉碼者必須購買而且持有 LPT。這樣一來播放者就可以用以太幣或如 Dai、USDC 這樣的穩定幣支付轉碼者。這樣,LPT 可以使用現金流折現(DCF)模型根據現金流量進行估值。
Livepeer 和全部 Layer 2 上的工做類代幣網絡同樣,要求全部工做者經過持有 LPT 的形式在鏈上註冊。對 Livepeer 網絡上的服務需求越多,支付給 LPT 持有者的收益就越多,帶來更高的 LPT 價格。若對 Livepeer 轉碼服務的需求提升,那麼有更多誠實的轉碼者會爲這些需求相互競爭,讓整個網絡更加安全,若是有人去分叉 Livepeer 而且建立他們本身的代幣,那麼這個新代幣只會是 LPT 價格的一小部分,由於分叉不會帶來擁有一樣需求側(播放者)和供給側(轉碼者)的社區。
Layer 2 工做類代幣的目的是爲了保護網絡免受惡意攻擊。就好像 Layer 1 網絡的案例同樣,也是有天然的網絡效應的。若可以花費一樣的成本使用一個更大更安全的網絡,用戶有什麼理由去使用一個安全性更差的分叉網絡呢?(Livepeer 協議並不向用戶收稅,所以並無機會在價格方面削弱原有的網絡)。
全部 Layer 2 工做類代幣網絡,如 Keep、The Graph 和 SKALE,都受益於這種經濟安全網絡效應,而不只僅是 Livepeer。
鑑於全部爲加密網絡賦能的代碼都是開源的,惟一的護城河就是網絡效應。
雖然有不少的方法能夠爲 Layer 1 資產創造網絡效應,但從長期來看,咱們將看到整合,由於鏈與鏈之間價格的波動最終會帶來價值破壞。另外一方面來看,Layer 2 的資產並不須要抵抗 51% 攻擊,反而他們須要經過他們所保存狀態的價值創造網絡效應。
感謝 Daniel、Toya、Jane,以及鏈聞團隊對本中文翻譯提供的修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