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您的專屬司機。這是Uber的slogan,俗稱的宣傳語,口號。算法
Uber安全
其實我是本來是喜歡用神州的,緣由很簡單:1: trade in- 某次在朋友家玩的時候,一位朋友極力推薦(和神州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純粹是他以爲的確好用):網絡
叫車速度反應很快(1分鐘以內基本都能叫到,司機會立刻聯繫你,以後好幾回用滴滴打車或者Uber叫不到車,用神州能夠,更加堅決了我這個認知)工具
新人首單優惠30元,+正在作的買100送100的活動,讓別克商務車的價格比打的士還要便宜。字體
2: retention:google
服務好:標準用語,迎接客人的流程(歡迎語,下車幫忙開車門,放行李,提示車上可使用紙巾,水以及wifi)會給人一種很安心的感受。spa
車內環境好:乾淨整潔寬敞,不是私家車能夠相比的。設計
對於大部分用戶而言,產品只要能解決問題,不出紕漏,就懶的再去換了。orm
然而最近,我開始嘗試Uber。緣由也很簡單:朋友強烈推薦,並讓我免費坐了一次:極快的速度叫到了車並獲得司機回覆,比打了折的神州還要便宜的價格,比的士好的車型,以及有趣好玩的APP,讓我對它的好感度飆升。get
碎碎唸完了,按照我慣常對一個產品的分析流程來看看Uber:
目標用戶-痛點,功能-使用場景,交互-設計
1、目標用戶
計程車沒法知足的用戶:
1)響應速度和穩定性。時間比金錢寶貴。
2)溫馨度和虛榮感:體驗比金錢重要。即便在手機打車軟件的用戶中,這也是一羣更young,更潮流,更自個人人。
2、核心痛點和關鍵功能
1)快而穩定的響應速度是第一位的-用戶傾向於用一個工具解決一個問題,在嘗試了全部同類工具後,最終他們將只保留或者經常使用某一個,而放棄其餘。所以誰能最終造成最大的車的網絡效應,在國內外各個地方快速創建起最大規模的服務車隊,誰最有可能在全球範圍內贏得勝利。從這點來看,過渡完前期的冷啓動以後,Uber終將打敗全部其餘自主建車隊的公司,成爲最後贏家通吃這片市場。所以,它在早期經過瘋狂的補貼來招納社會車輛,快速創建起本身的合做用車網絡是很是明智的作法。
舉個極端的例子,當全部的私家車都成爲Uber的合做車的時候,在某個用車高峯點,它能夠經過溢價機制調動起全部社會車輛,用這個社會的私家車來知足需求-這個數量,是任何其餘自建車隊的公司都作不到的。而當你急需用車的時候,讓你印象深入的絕對是用誰能打到車,而不是誰更便宜。
2)值得稱道的用車體驗硬件要求:車型,使用壽命這些都成爲了Uber對於用車體驗的硬件要求。軟件要求:用戶評分,接單效率。隱形的軟件:許多豪車主人變成了Uber司機,在Uber上聊到投資,聊到另外一半等等的故事層出不窮,這也成爲了Uber不可複製的一個優點。
然而,不管是專車仍是計程車,都須要知足的一點是:安全,快速到達目的地這是目前Uber比較被詬病的地方。畢竟社會車輛,私家車司機不如專業司機,常常在路上,對全部地點都很熟悉。另外,私家車司機與Uber也沒有契約來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由近期老是被曝出的Uber司機騷擾乘客事項可見一斑。
關鍵功能
綜合核心痛點來看,Uber的關鍵功能就是讓用戶快速打到車,而後費用是能夠接受的。後臺最核心的部分是溢價算法和匹配算法,這兩點已經在Uber的致勝關鍵是什麼?中分析過。接下來咱們只看從APP產品的角度,它作的如何:
用戶在使用的過程當中感受到本身可以快速打到車,意味着:1:對用戶的快速精準定位:
不可以是錯誤的定位:某次用神州,由於定位錯誤而我又沒有仔細檢查(你都已經用GPS定位了爲何用戶還要檢查呢),致使司機在離我差很少500多米的地方等了好久,我也在原地等了好久,實在是很是不愉快的體驗。
不用用戶再次輸入本身的地址(須要先弄清楚本身在什麼路上多少號,而後再輸入進去,簡直是一件可讓人放棄軟件,直接在路邊打車的事情)
實際上,用戶常常在移動,更好的作法是在地圖上顯示所在點,但不用文字展現具體地址。司機接到訂單後,儘快與用戶電話確認一個地點,而後以這個地點爲準。而不用在地圖上展現一個錯誤的位置,讓用戶不得不先糾正這個錯誤的位置,以後還須要和司機再確認一次。Uber即是這樣作的,神州因爲常常在地圖上展現錯誤地址,已經讓我對它的地圖精準性很是不滿意了。
神州如今用的高德地圖,Uber默認的是內嵌Google地圖,爲了解決國內google地圖不是很精準的問題,目前也已和百度地圖合做。我的感受Uber在這點作得更好。更長遠而言,有新聞稱,Uber已經收購微軟必應地圖團隊,要本身來作地圖。極爲正確的選擇。
2:對於本身多長時間能夠打到車有個明確預期-所以也更願意等待這一點我以爲神州作的比Uber 好,發佈打車需求以後,首頁就展現倒數計時,讓用戶願意等到倒數完成爲止。而Uber僅僅只是在顯示正在叫車,看不到信息派給了多少人(好比滴滴打車,會不斷顯示信息傳給了多少司機),也不知道我還要等多久(好比神州),用戶職能憑本身的感受來判斷還要不要等下去。在不知道結果時,一個用戶爲了等待APP刷新的忍耐時間有多長?不超過15秒吧。
這裏有個頗有意思的問題:用戶其實更關心的是,多長時間會有人來回應本身,而不是等待多長時間本身能上車。
15秒以內可以獲得迴應,須要等10分鐘,能夠接受。60秒內才獲得迴應,其實只須要等3分鐘?用戶早就取消訂單了。
費用的可接受性,Uber提供了從高級轎車,到人民優步4檔常規用車,通常狀況下,能夠找到比神州專車更便宜,但其溫馨度又能夠接受的報價。
場景和交互
《Don't make me think》裏面有個觀點我很是贊同,能不要讓用戶去想,就儘可能不要讓用戶去想:選擇,判斷這些都是想法,若是從流程上能夠消除,那麼即便須要多走幾個步驟也會讓用戶更爽。
咱們來看看Uber和神州的打車流程對比:
Uber及神州打車流程.png
Uber選擇判斷分支比神州少2個
Uber可能須要輸入的地方比神州少1個
Uber步驟比神州少4步
Uber 是否放棄的判斷在第4,6步;神州是否放棄的判斷在第8步,第10步。意味着若是最終要放棄,Uber的用戶須要浪費的時間會更少。
所以從使用體驗上來講,Uber APP 的設計會流暢不少,更值得欣賞。
另外Uber還有兩個交互的細節很精彩:
1:車型選擇的滑動感很流暢,選擇了不一樣車型後,對應地圖上的車輛圖標也會變化。2: 地圖上的車標在緩緩移動,給人很是「即時」的感覺。上海大雨的時候,神州的車標甚至變成了船,這又給人帶來了很多樂趣。
Uber打船
設計
做爲功能性很強的APP,設計很容易變成不被重視的事情,神州,滴滴等都是如此。
神州
Uber
Uber的設計在如下幾個地方我更欣賞:
1:顏色的選擇:白色爲底,黑色展現關鍵信息。帶來的是視覺上的輕鬆簡潔感,與目標受衆:比較潮的都市白領很吻合。
2: 地址和搜索欄合一,放在頂部,不遮擋所在地的地圖視線。
3: 頂欄,底欄儘可能節省空間,更多展現有效信息-地圖,車型選擇。(神州那個「當即叫車」巨大的圓形按鈕簡直是浪費空間。。。)
4: 底欄顯示車型選擇,讓用戶在首頁便能完成查看目標車型是否有車的步驟。
5: 圖釘所在位置是用戶視線集中處,讓用戶在這裏同時瞭解:是否可用車/大概須要多長時間/發佈用車需求的幾個關鍵信息和功能,進一步節省了用戶的精力。
6: 字體和字號的選擇:Uber地圖上的字號(非關鍵信息),與關鍵信息的字號對比明顯更小,且讓地址名稱都嵌入到了對應的道路內,主次分明。反觀神州,字號過大,且有很是多沒必要要信息展現,有喧賓奪主之感。
整體從APP設計上而言,Uber給人的感受的確更從用戶體驗出發,也更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