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操做系統概述

計算機系統概論

計算機系統

電子數字計算機,是一種可以自行按照已設定的程序進行數據處理的電子設備,是軟件與硬件相結合、面向系統、側重應用的自動化求解工具,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從科學計算、數據處理等應用領域,迅速擴展到實時控制、輔助設計、智能模擬等諸多領域,今天計算機無所不在,深刻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深深改變了當今人類社會的組織行爲數據庫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計算機系統包括硬件子系統和軟件子系統;硬件是指藉助電、磁、光、機械等原理構成的各類物理部件的有機組合,是系統工做的實體,硬件系統有 CPU,主存儲器,I/O 控制系統,外圍設備;軟件是指各類程序和文件,用於指揮計算機系統按指定的要求進行協同工做,包括系統軟件、支撐軟件和應用軟件,關鍵系統軟件是指操做系統與語言處理程序服務器

計算機硬件系統

計算機硬件系統的組成:網絡

  • 中央處理器
    • 運算單元
    • 控制單元
  • 主存儲器
  • 外圍設備
    • 輸入設備
    • 輸出設備
    • 存儲設備
    • 網絡通訊設備
  • 總線

存儲程序計算機

馮·諾伊曼等人在1946年總結並明確提出,被稱爲馮·諾伊曼計算機模型,存儲程序計算機在體系結構上主要特色有:以運算單元爲中心,控制流由指令流產生,採用存儲程序原理,面向主存組織數據流,主存是按地址訪問、線性編址的空間,指令由操做碼和地址碼組成,數據以二進制編碼併發

當今計算機硬件的經典結構和主流組織方式分佈式

總線及其組成

總線(Bus)是計算機各類功能部件之間傳送信息的公共通訊幹線,它是CPU、內存、輸入輸出設備傳遞信息的公用通道,計算機的各個部件經過總線相鏈接,外圍設備經過相應的接口電路再與總線相鏈接,從而造成了計算機硬件系統,按照所傳輸的信息種類,總線包括一組控制線、一組數據線和一組地址線模塊化

總線的類型

  • 內部總線:用於CPU芯片內部鏈接各元件
  • 系統總線:用於鏈接CPU、存儲器和各類I/O模塊等主要部件
  • 通訊總線:用於計算機系統之間通訊

中央處理器(CPU)

中央處理器是計算機的運算核心(Core)和控制單元(ControlUnit),主要包括:工具

  • 運算邏輯部件:一個或多個運算器
  • 寄存器部件:包括通用寄存器、控制與狀態寄存器,以及高速緩衝存儲器(Cache)
  • 控制部件:實現各部件間聯繫的數據、控制及狀態的內部總線;負責對指令譯碼、發出爲完成每條指令所要執行操做的控制信號、實現數據傳輸等功能的部件

處理器與寄存器

存儲器的組織層次

外圍設備及其控制

設備類型包括有: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存儲設備和機機通訊設備開發工具

設備控制方式有:編碼

  • 輪詢方式:CPU忙式控制+數據交換
  • 中斷方式:CPU啓動/中斷+數據交換
  • MA方式:CPU啓動/中斷,DMA數據交換

計算機軟件系統

計算機軟件系統的組成

系統軟件包括:操做系統、實用程序、語言處理程序、數據庫管理系統,其中操做系統實施對各類軟硬件資源的管理控制,實用程序爲方便用戶所設,如文本編輯等,語言處理程序把用匯編語言/高級語言編寫的程序,翻譯成可執行的機器語言程序操作系統

支撐軟件有接口軟件、工具軟件、環境數據庫,支持用戶使用計算機的環境,提供開發工具,支撐軟件也可認爲是系統軟件的一部分

應用軟件是用戶按其須要自行編寫的專用程序

計算機系統視圖

軟件開發的不一樣層次

  • 計算機硬件系統:機器語言
  • 操做系統之資源管理:機器語言+廣義指令(擴充了硬件資源管理)
  • 操做系統之文件系統:機器語言+系統調用(擴充了信息資源管理)
  • 數據庫管理系統:+數據庫語言(擴充了功能更強的信息資源管理)
  • 語言處理程序:面向問題的語言

計算機程序的執行過程

計算機操做技術的發展

計算機的手工操做

問題:手工操做速度與電子計算速度不匹配

裝入程序的引進

  • 引入卡片和紙帶描述程序指令與數據
  • 引入裝入程序(Loader)
    • 自動化執行程序裝入,必要時進行地址轉換
    • 一般存放在ROM中

引入高級語言後的計算機控制

簡單批處理系統的操做控制

引入做業控制語言,用戶編寫做業說明書,描述對一次計算機求解(做業)的控制,操做員控制計算機成批輸入做業,成批執行做業,這一方式明顯縮短了手工操做的時間,提升了計算機系統利用率,這一階段,磁帶的出現,使得卡片與紙帶等機械輸入方式得以進一步提升

操做系統與自動化操做控制

電子計算速度與機械I/O速度的矛盾:你在輸,我在等,在程序執行過程當中可否同時輸入做業,重疊時間,須要多道程序同時執行,程序切換須要高速的外存儲設備,磁盤設備出現:計算機操做系統濃墨登場,實現了計算機系統的自動化控制

計算機操做系統

操做系統的概念

操做系統(OperatingSystem),簡稱OS,是計算機系統最基礎的系統軟件,管理軟硬件資源、控制程序執行,改善人機界面,合理組織計算機工做流程,爲用戶使用計算機提供良好運行環境,簡而言之,操做系統是方便用戶、管理和控制計算機軟硬件資源的系統程序集合.

從用戶角度看,OS管理計算機系統的各類資源,擴充硬件的功能,控制程序的執行,從人機交互看,OS是用戶與機器的接口,提供良好的人機界面,方便用戶使用計算機,在整個計算機系統中具備承上啓下的地位,從系統結構看,OS是一個大型軟件系統,其功能複雜,體系龐大,採用層次式、模塊化的程序結構

操做系統的組成

  • 進程調度子系統
  • 進程通訊子系統
  • 內存管理子系統
  • 設備管理子系統
  • 文件管理子系統
  • 網絡通訊子系統
  • 做業控制子系統

操做系統的類型

  • 從操做控制方式看
    • 多道批處理操做系統,脫機控制方式
    • 分時操做系統,交互式控制方式
    • 實時操做系統
  • 從應用領域看
    • 服務器操做系統、並行操做系統
    • 網絡操做系統、分佈式操做系統
    • 我的機操做系統、手機操做系統
    • 嵌入式操做系統、傳感器操做系統

資源管理

計算機系統的資源

硬件資源:處理器、內存、外設

信息資源:數據、程序

管理計算機系統的軟硬件資源:

  • 處理器資源:那個程序佔有處理器運行?
  • 內存資源:程序/數據在內存中如何分佈?
  • 設備管理:如何分配、去配和使用設備?
  • 信息資源管理:如何訪問文件信息?
  • 信號量資源:如何管理進程之間的通訊?

屏蔽資源使用的底層細節

驅動程序:最底層的、直接控制和監視各種硬件(或文件)資源的部分,職責是隱藏底層硬件的具體細節,並向其餘部分提供一個抽象的、通用的接口,好比說:打印一段文字或一個文件,既不需知道文件信息存儲在硬盤上的細節,也沒必要知道具體打印機類型和控制細節

資源的共享與分配方式

  • 資源共享方式
    • 獨佔使用方式
    • 併發使用方式
  • 資源分配策略
    • 靜態分配方式
    • 動態分配方式
    • 資源搶佔方式

程序控制

多道程序同時計算

CPU速度與I/O速度不匹配的矛盾,很是突出,只有讓多道程序同時進入內存爭搶CPU運行,才能夠夠使得CPU和外圍設備充分並行,從而提升計算機系統的使用效率

多道程序同時計算的宏觀分析

甲、乙兩道程序,獨佔計算機單道運行時均需1小時,佔用CPU時間18分鐘,CPU利用率爲30%,按多道程序設計方法同時運行,CPU利用率50%,因爲要提供36分鐘的CPU時間,大約運行72分鐘。考慮到OS調度開銷,實際花費時間還要長些,如80分鐘,就處理兩道做業而言,提升效率33%,就單道做業而言,延長執行時間20分鐘,即延長了33%的時間

多道程序設計及優勢

多道程序設計:指讓多個程序同時進入計算機的主存儲器進行計算

多道程序設計的特色:

  • CPU與外部設備充分並行
  • 外部設備之間充分並行
  • 發揮CPU的使用效率
  • 提升單位時間的算題量

多道程序系統的實現

  • 爲進入內存執行的程序創建管理實體:進程
  • OS應能管理與控制進程程序的執行
  • OS協調管理各種資源在進程間的使用
    • 處理器的管理和調度
    • 主存儲器的管理和調度
    • 其餘資源的管理和調度

多道程序系統的實現要點

  • 如何使用資源:調用操做系統提供的服務例程(如何陷入操做系統)
  • 如何複用CPU:調度程序(在CPU空閒時讓其餘程序運行)
  • 如何使CPU與I/O設備充分並行:設備控制器與通道(專用的I/O處理器)
  • 如何讓正在運行的程序讓出CPU:中斷(中斷正在執行的程序,引入OS處理)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