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數字計算機,是一種可以自行按照已設定的程序進行數據處理的電子設備,是軟件與硬件相結合、面向系統、側重應用的自動化求解工具,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從科學計算、數據處理等應用領域,迅速擴展到實時控制、輔助設計、智能模擬等諸多領域,今天計算機無所不在,深刻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深深改變了當今人類社會的組織行爲數據庫
計算機系統包括硬件子系統和軟件子系統;硬件是指藉助電、磁、光、機械等原理構成的各類物理部件的有機組合,是系統工做的實體,硬件系統有 CPU,主存儲器,I/O 控制系統,外圍設備;軟件是指各類程序和文件,用於指揮計算機系統按指定的要求進行協同工做,包括系統軟件、支撐軟件和應用軟件,關鍵系統軟件是指操做系統與語言處理程序服務器
計算機硬件系統的組成:網絡
馮·諾伊曼等人在1946年總結並明確提出,被稱爲馮·諾伊曼計算機模型,存儲程序計算機在體系結構上主要特色有:以運算單元爲中心,控制流由指令流產生,採用存儲程序原理,面向主存組織數據流,主存是按地址訪問、線性編址的空間,指令由操做碼和地址碼組成,數據以二進制編碼併發
當今計算機硬件的經典結構和主流組織方式分佈式
總線(Bus)是計算機各類功能部件之間傳送信息的公共通訊幹線,它是CPU、內存、輸入輸出設備傳遞信息的公用通道,計算機的各個部件經過總線相鏈接,外圍設備經過相應的接口電路再與總線相鏈接,從而造成了計算機硬件系統,按照所傳輸的信息種類,總線包括一組控制線、一組數據線和一組地址線模塊化
中央處理器是計算機的運算核心(Core)和控制單元(ControlUnit),主要包括:工具
設備類型包括有: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存儲設備和機機通訊設備開發工具
設備控制方式有:編碼
系統軟件包括:操做系統、實用程序、語言處理程序、數據庫管理系統,其中操做系統實施對各類軟硬件資源的管理控制,實用程序爲方便用戶所設,如文本編輯等,語言處理程序把用匯編語言/高級語言編寫的程序,翻譯成可執行的機器語言程序操作系統
支撐軟件有接口軟件、工具軟件、環境數據庫,支持用戶使用計算機的環境,提供開發工具,支撐軟件也可認爲是系統軟件的一部分
應用軟件是用戶按其須要自行編寫的專用程序
問題:手工操做速度與電子計算速度不匹配
引入高級語言後的計算機控制
引入做業控制語言,用戶編寫做業說明書,描述對一次計算機求解(做業)的控制,操做員控制計算機成批輸入做業,成批執行做業,這一方式明顯縮短了手工操做的時間,提升了計算機系統利用率,這一階段,磁帶的出現,使得卡片與紙帶等機械輸入方式得以進一步提升
電子計算速度與機械I/O速度的矛盾:你在輸,我在等,在程序執行過程當中可否同時輸入做業,重疊時間,須要多道程序同時執行,程序切換須要高速的外存儲設備,磁盤設備出現:計算機操做系統濃墨登場,實現了計算機系統的自動化控制
操做系統(OperatingSystem),簡稱OS,是計算機系統最基礎的系統軟件,管理軟硬件資源、控制程序執行,改善人機界面,合理組織計算機工做流程,爲用戶使用計算機提供良好運行環境,簡而言之,操做系統是方便用戶、管理和控制計算機軟硬件資源的系統程序集合.
從用戶角度看,OS管理計算機系統的各類資源,擴充硬件的功能,控制程序的執行,從人機交互看,OS是用戶與機器的接口,提供良好的人機界面,方便用戶使用計算機,在整個計算機系統中具備承上啓下的地位,從系統結構看,OS是一個大型軟件系統,其功能複雜,體系龐大,採用層次式、模塊化的程序結構
硬件資源:處理器、內存、外設
信息資源:數據、程序
管理計算機系統的軟硬件資源:
驅動程序:最底層的、直接控制和監視各種硬件(或文件)資源的部分,職責是隱藏底層硬件的具體細節,並向其餘部分提供一個抽象的、通用的接口,好比說:打印一段文字或一個文件,既不需知道文件信息存儲在硬盤上的細節,也沒必要知道具體打印機類型和控制細節
CPU速度與I/O速度不匹配的矛盾,很是突出,只有讓多道程序同時進入內存爭搶CPU運行,才能夠夠使得CPU和外圍設備充分並行,從而提升計算機系統的使用效率
甲、乙兩道程序,獨佔計算機單道運行時均需1小時,佔用CPU時間18分鐘,CPU利用率爲30%,按多道程序設計方法同時運行,CPU利用率50%,因爲要提供36分鐘的CPU時間,大約運行72分鐘。考慮到OS調度開銷,實際花費時間還要長些,如80分鐘,就處理兩道做業而言,提升效率33%,就單道做業而言,延長執行時間20分鐘,即延長了33%的時間
多道程序設計:指讓多個程序同時進入計算機的主存儲器進行計算
多道程序設計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