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內容以下:網絡
這個問題來自於我在知乎上參與的一個熱貼討論,做爲一個10年的老碼農,創業公司呆過,2、三流的互聯網公司混過,BAT也遛了一趟,現在再次迴歸創業,經歷算得上狗血了,看見這個題目就忍不住就想多噴幾句。學習
在我看來,這條路確實不錯。網站
首先來講考上好大學這件事,那確定是學校越牛越好。單就互聯網圈內來講,以BAT爲表明的互聯網巨頭的崛起,意味着互聯網正式進入拼爹時代。沒有名校出身的加持,應屆生已經很難進入BAT這類公司了,沒有過人的經歷,社招也照樣很難。至少從目前市場上的狀況來看,那出來的人仍是很受歡迎的,而對菜鳥來講,在剛畢業時拿着過人的薪水進去歷練一圈仍是很超值的,並且基本上進去後混幾年,連薪水帶期權就算個小中產了。設計
儘管如此,即便不進入這類頂級公司,機會仍是大把大把的。代理
2000年的網站開發、05年左右開始系統開發、10年開始變熱移動互聯網開發、14年開始的這波創業潮,這幾個5年一次的新市場和新技術波動都帶來了大片的產品、設計、運營、技術等崗位。而互聯網自從進入中國就始終處在人才短缺的狀態,這也致使出現了相對社會平均水平較高的應屆生薪水。而工做幾年,經驗豐富的資深人員,年薪幾十萬是很常見的。資源
至於那些可以在每一波高潮未起時加入創業公司,跟公司一塊兒成長,最後實現財富自由的也不在少數,至少相比其它行業,這個比例要大太多了。基本上每個創業公司成功上市或併購退出,都能把一批天天揹着雙肩包擠地鐵的碼農帶向財富自由。視公司大小不一樣,可能會有幾10、幾百、幾千。而像阿里這種,靠一個公司的成功,前後催生幾萬名百萬富翁的,更是讓人看了以後滿眼雞血。開發
工做這些年見過太多的學歷入流或不入流,農村出身的屌絲碼農,通過幾年艱苦工做,不斷學習提高本身,最後以一己之力成家立業,買房、買車,過上穩定生活的。儘管工做是忙碌的,但生活是充實的,家是舒適的。產品
最近有VC統計,2014年互聯網創業的退出渠道中,被併購已經佔比達65%。如今BAT這類公司的盤子太大了,忙不過來,以資本入股、收購的方式來拓展地盤的方式更廣泛。這種現象反過來會推高創業的積極性,畢竟公司上市要走的路太長,而作上幾年,估值變高以後賣掉一部分股票提升生活更現實穩妥一些。按吳曉波的說法,之後是印股票的時代。工做幾年積累經驗,而後找到有機會的細分領域,用互聯網技術改變產業鏈效率,爲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最後帶來自身價值的提高,這就是最近幾年的互聯網創業的路子。而相比前幾波,這一波變更帶來的影響範圍更大,也更深遠。網站開發
從以上說的這些來看,互聯網行業基本上具有了在這個年代讓窮人家孩子晉升中產的特徵。電商
那麼爲是什麼互聯網呢?別的行業爲何沒有這些現象?我認爲緣由有這麼幾點:
一、你們常說一句話,時勢造英雄。歷史上的英雄都是亂世而起的,這與互聯網行業的市場狀態很像。
隨着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新市場層出不窮,致使新公司層出不窮,上一波的巨頭在新一波很難遇上形勢,最後選擇經過資本方式參與創新,最後催生大量的新貴。
即便阿里如此體量與規模,也難擋惟品會、蜜芽、小紅書等垂直電商的崛起,而這些網絡新貴的成長,其動輒10億美金級的估值又催生了新一批富翁。
二、技術革命與創新。從當年流行的ASP到後來的Java,再到現在的Android、iOS,能夠說是風雲變幻。但有一點,互聯網行業中,技術力量參與分肉吃的規則從未改變,只是碼農換了一批又一批。咱們看到的是,每個新貴公司後面都站着大量持有公司股票的碼農。
互聯網公司視用戶服務爲生命線,投入巨大研發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給用戶使用,所以極度重視創新和發展。而因爲互聯網行業的主要生產要素是人,創新和發展最終仍是要着落在人才,所以,鉅額投入的大部分都花在了人員福利和薪水上了。
另外,對技術與創新重視的反面,就是對政府、權力、關係等因素的依賴不多。所以,互聯網行業重視的是我的能力、團隊合做等素質,對人脈關係、家庭背景等素質的依賴降到了最低點。這也是爲何說互聯網是個適合窮人家孩子進入的行業。工做這些年,同事間確實不多關心或在乎彼此間的家庭背景、人脈等。
三、相比傳統行業,互聯網行業的資本力量參與更深刻,發展速度更快,效率也更高。排除國有資本介入的領域不說,傳統行業每個規模化的公司都經歷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積累,每一步成長基本都是以自身造血能力爲主,資本爲輔的方式在擴張。
而互聯網行業借鑑美國的發展模式,已經造成了成熟高效的的融資機制與股票、期權等利益的分配機制,且經過規範管理很好的解決了代理人問題。天使、ABCD輪融資、上市、併購退出等資本動做伴隨公司的成敗生死,基本造成了資本與人力並重的發展方式。
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大提升了發展速度和資源使用效率,也讓收入分配與知識貢獻率更加的正相關。
四、收入分配機制的根本變化。這個話題太大了,這裏簡單提下。
咱們把全球500強中的中國大陸企業拉個單子,會發現都集中在少數幾個領域:IT科技、金融保險、石油煤炭金屬化工、公路鐵路海運、電信運營商、生物醫藥、電力。
咱們很容易發現,這些賺錢的行業中,只有IT科技這個行業不是被國家壟斷的,所以,只有在這個行業中,財富增值纔會經過公司,流入私企老闆、員工,以及合做夥伴的口袋中。而其它行業都是直接流入國家和政府手中,最後轉化成基建,大樓。屌絲沒有直接參與收入分配,對屌絲的購買力沒有直接影響。
因此說,咱們傳統行業的私企,大部分營收都花在了購買廠房、門面、電煤油、運輸費這些國家壟斷領域的產品上,利潤率低下是必然的。
但IT科技在國家壟斷領域的購買除了愈來愈便宜的帶寬以外,幾乎爲零。刨去了稅和廉價電腦,利潤率很高,固然能夠更多的用來改善員工福利、提升員工生活水平了。
也許,這纔是IT行業薪水高於其它行業,且適合窮人家孩子晉級中產的真相。
最後說說目前正在轟轟烈烈展開的這一波創新。
從範圍來看,基本出如今垂直領域,互金、垂直電商、教育、O2O、運動、健康等領域都是熱門候選。
從人員來看,大到BAT這類公司的高管出走,小到90後在媒體上拋頭露面。
從資金來看,國內VC機構的成熟,傳統行業資金量轉移,近兩年,從紅彬、IDG等大資本機構出走,靠自身行業積累吸附大量資金單幹的新VC層出不窮。
從趨勢來看,隨着產能淘汰、環境問題的突出,中國進入服務與消費引領經濟發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