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的早期,有這麼一句名言: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安全
可是在當下大數據的背景下,這句話徹底錯了。人們不只知道你是一條狗,還能夠知道你是一條什麼樣的狗,什麼毛色,喜歡吃什麼,有什麼生活規律。服務器
好比最近支付寶曬單的《芝麻服務協議》,在被各類軟件訓練成「不一樣意,就不讓裝」的用戶來看,默默的點贊成協議彷佛是在正常不過的,可是你的贊成就意味着你的信息甚至包括第三方軟件信息都會被蒐集,而且會有可能分享給其餘機構。微信
還有各類基於位置服務的APP,一樣掌握着大量用戶的位置信息,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服務器後臺都多少會有記錄。ide
再如微信運動,對我的而言,你可以看到最近一段時間的步數狀況,可是若是是一個有心人,或者掌握了長期數據積累的人,不只可以知道你的步數,還可以瞭解到你的生活做息規律,瞭解到天天什麼時間段積累的步數。好比最近一對比較曖昧的男女,在你的朋友圈排名很靠前,步數相差無幾,並且今天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週末,那麼你頗有可能推測他們可能一塊兒去約會了。大數據
以前一段時間還使用過運動手環監測睡眠,天天什麼時間睡覺,多長時間深睡眠,多長時間淺睡眠,中間有沒有甦醒,幾點起牀都能被監測到。剛開始還以爲挺新鮮,挺有意思,可是時間長了,細思極恐。你的睡眠數據會被APP提供商記錄,可以清楚的知道你的做息,若是在加上位置信息,哪天夜不歸宿的你的一舉一動或許都在被監視之下。3d
更可惡的是,不少狀況下,這些軟件提供商並不會把全部數據提供給你,你看到的只是可視化的有豐富色彩的圖表。以微信運動爲例,只能看到最近兩週的運動步數。我曾嘗試把以前全部運動數據以最原始的形式導出,可是軟件並不會提供給你這個接口。換句話說,你只是辛辛苦苦爲別人創造數據,只是一個一個像機器同樣的木偶,或者叫作「肉雞」。前段時間看到有篇文章標題叫作「你天天心心念唸的步數,被科學家用來發了篇nature「,你創造的數據對軟件提供者來講是他們的一筆財富,他們只須要淺嘗則止般的給你一點小小的反饋,便會驅使你繼續爲他們創造財富。blog
(圖片來自《經濟學人》)接口
固然,或許你以爲危言聳聽了。是的,只不過不少時候咱們的數據被匿名化了,像流行病中分析病例或者調查數據那樣,使得我的信息安全再也不那麼危言聳聽。並且目前不少數據還只是分散在不一樣的應用商手裏,沒有實現把平臺信息綜合分析的地步。固然,更主要的是,不少時候他們對你的私人生活並不感興趣,只是向你定向推送一下廣告。
事件
還有一例,對於不少沒有嘗試過微信公衆號的人來講,或許並不知道公衆號後臺是什麼樣的。當我第一次看到它的後臺時,深感震驚,它對公衆號數據的分析到了無微不至(無孔不入)的地步。且不說最基本的新關注人數、取消關注人數、淨增人數、傳達人數、閱讀人數、分享人數等等這些基本的信息,竟然還有閱讀人數的地區分佈、性別比例、一次傳播仍是二次傳播、是經過什麼方式閱讀的(朋友圈、好友轉發、查看歷史……),甚至連你使用什麼手機閱讀都會被統計在內。
圖片
因此你每次與互聯網接觸都會遺留下信息。
如今歐洲有一些國家,或者一些人,他們拒絕使用電子支付,是現金的堅決擁護者。由於他們看來,只有使用現金纔是真正的自由,由於使用現金不會留下你的交易信息,沒人知道你哪兒來的錢,也沒人知道你在哪兒花的,買了什麼。這種逆勢而行的行爲彷佛有些愚昧,可是從我的信息安全的角度看,確實保障了我的隱私。
回到文章開頭的支付寶事件,若是真的全部的應用信息都被整合在一塊兒,你在互聯網和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被默默的記錄了下來,幾點起牀,早餐吃了什麼,去了哪兒,怎麼去的,呆了多久,買了什麼東西,在哪兒買的,見了什麼人,何時回家,幾點睡覺等等。只不過你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只不過沒有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想一想你使用了多少個APP,填寫過多少次本身的郵箱、手機號、身份證號、收件地址,使用過多少次電子支付?容許過多少APP使用位置服務?或許本身都記不清楚了吧。
固然,寫這些並非表明拒絕科技發展給生活帶來的便利。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是大勢所趨,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縮影。只是咱們不能在盡享科技成果的時候,忘記了背後隱藏的一些問題,正如《黑鏡》(Black Mirror)中一次次所諷刺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