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存架構,說白了就是利用各類手段,來實現緩存,從而下降服務器,乃至數據庫的壓力。html
這裏把以前提出的緩存架構的技術分類放出來:前端
前面的《緩存中間件-緩存架構的實現(上)》已經簡單說明了瀏覽器緩存,CDN緩存,負載層緩存。此次將會繼續闡述應用層緩存,外部緩存,數據庫緩存。mysql
應用層的緩存,每每用戶的請求最終達到了應用服務器,可是未達到數據庫,其涉及應用服務器的具體開發。redis
之因此將Etag技術放在應用層緩存,是由於用戶的請求一定達到應用層。算法
Etag的意思就是,若是連續兩次請求的請求內容是一致的,那麼兩次響應也應該是一致的。那麼第一次請求的響應,就能夠充當第二次請求的響應。sql
固然實際業務中,也存在兩次請求一致,可是響應不一致(如都是查詢銀行餘額,可是並不同,可能兩次操做中間,工資到帳了)。這就涉及到緩存的數據一致性問題,後面會提到。這裏再也不深刻。數據庫
那麼應用服務器怎麼判斷兩次請求一致呢。它能夠經過兩次請求的hash,進行對比判斷。其中涉及HTTP協議,如304狀態碼,請求協議頭If-None-Match字段,響應協議頭Etag字段。後端
服務端已經作好了對應的開發與設置(如Spring的ShallowEtagHeaderFilter())。數組
上述實際上是功能邏輯,若是按照代碼邏輯,其實應該這樣說:瀏覽器
準確地說,這應該是HTTP協議提供的緩存方案,而不只僅只是ETag。由於ETag僅僅與HTTP協議的五大條件請求首部中的If-None-Match與If-Match兩個首部相關。除此以外,還有If-Modified-Since,If-Unmodified-Since,If-Range三個條件請求首部。若是之後有機會專門寫一篇有關HTTP協議的博客。迫切的小夥伴,也能夠翻閱《HTTP權威指南》一書的第七章(尤爲是7.8)。
實際應用部分,主要有兩點須要說起。
PS:部分人認爲只須要Last-Modified-Since便可,可是僅使用Last-Modified-Since存在如下問題:
ThreadLocal是什麼,我就不在此解釋了。不瞭解的小夥伴,能夠這樣理解:ThreadLocal就是一個類中的靜態Map,其key就是執行線程(調用類實例的線程)的name,而value就是調用位置設置的值。
在我以前接收的IOT項目中,終端系統經過傳感器數據讀取程序與傳感器配置,得到原始數據(包括原始監測值,以及配置表中對應配置(如硬件標識,報警閾值等))。可是原始數據採集後,會進行數據清洗,數據報警評估,數據保存等多個操做。可是其中的數據清洗並不涉及硬件標識,與報警閾值等。因此採用ThreadLocal來保存對應數據(硬件配置),避免方法接口的污染。固然,後來因爲該流程並不都是有先後順序要求,因此添加了事件監聽,進行異步解耦,下降系統複雜度。
Guava表明着應用級緩存,更準確說是單JVM實例緩存。在原單機系統時,咱們每每並非採用Redis這樣的分佈式緩存(除非是但願利用其數據處理,如GEO處理,集合處理等),而是採用GuavaCache或自定義緩存(自定義緩存的設計,後面會有一篇專門的博客)。
外部緩存的一個重要表明,就是Redis,Memcache這樣的分佈式緩存中間件。固然外部緩存,你要把文件系統等劃分進來,也不是不行,只要能夠知足對緩存的定義便可。
這裏以Redis爲例。
Redis做爲當下最爲流行的分佈式緩存中間件,其應用能夠說是很是普遍的,也是我很是喜歡使用的一種分佈式緩存中間件。其是一個開源的,C語言編寫的,基於內存,支持持久化的日誌型,KV型的網絡程序。
在我以前接手過的某綜合系統(涵蓋社交,在線教育,直播等),其Session服務器是經過Redis進行支撐的。經過將<SessionId,Session>的方式,存儲在Redis,而SeesionId會保存在用戶的Cookie中(至於某些小夥伴擔憂的Cookie禁用問題,這就涉及Cookie的知識內容了。Cookie會保存在URL中)
再舉一個例子(Redis的應用場景太多了)。以前負責的IOT項目中,其中控系統的報警模塊有這麼一個需求:同一個終端的同一個傳感器在30min中,只報警一次,避免報警刷屏的現象。而中控系統已經採用了Redis(中控系統是能夠集羣部署,確保可用性,避免性能瓶頸),因此利用Redis的集合特性與expire特性,進行了對應的緩存設計。這個在以後會專門寫一篇博客,進行闡述。
這裏說的數據庫,是指Mysql,Oracle這樣的數據庫,而不是Redis這樣的。
這裏就以Mysql舉例,這個你們應該是最熟悉的。
Mysql緩存機制,就是緩存sql文本,及其對應的緩存結果,經過KV形式保存到Mysql服務器內存中。以後Mysql服務器,再次遇到一樣的sql語句,就會從緩存中直接返回結果,而不須要再進行sql解析,優化,執行。
可能某些人擔憂,若是數據改變了,而請求的語句是select * from xxx,那不就一直拿到舊數據了嘛。放心,mysql有這方面的處理,當對應表的數據有所修改,那麼使用了這個表的數據的緩存就所有失效。因此對於常常變更的數據表,緩存並無太大價值。
在我以前接收的IOT項目中,不管是終端系統,仍是中控系統,每每都存在大數據量的數據查詢,單次的數據查詢每每涉及萬級,十萬級數據的查詢,而且可能頻繁查詢(就是屢次刷新頁面數據)。
一方面,我經過批量寫入(下降數據庫鏈接的佔用頻次),下降數據庫對應數據表的修改頻次(從原來的幾秒一次,變爲一分鐘一次)。另外一方面,進行數據庫緩存相關配置,確保在一分鐘內的數據庫不須要進行索引操做與硬盤操做,直接返回內存內的結果。從而有效提升了前端頁面數據展現效果。
固然後續,我爲了針對這一特定業務場景與需求,對業務稍作了調整,從而大大提升了數據查詢效果,大幅下降應用系統資源消耗(這個我會專門寫一篇博客,甚至專門開一個系列,用來描寫這種粒度的特定業務場景的方案設計)。
以前有人私信我,認爲布隆過濾器應該歸類於緩存架構的一部分。
我開始認爲這有必定道理,由於布隆過濾器確實涉及數據的緩存,它須要以往數據的記錄,來實現。可是後來我想了想,布隆過濾器並不該該劃分爲緩存中,由於布隆過濾器是基於緩存的,應用緩存的。就像你能夠說Redis緩存屬於緩存架構的一部分,可是你不能夠說調用緩存的應用服務器屬於緩存。因此最終,我並無將布隆過濾器劃分爲緩存的一部分。而是將它做爲一種很是有意思的過濾器,一種限流方式,一種安全手段等。
不過做爲擴展,這裏簡單說一下布隆過濾器。說白了,就是利用Hash的散列映射特性,進行數據過濾。如我在應用中設置一個數組Array(其全部值都爲0),其長度爲固定的10W。我針對每一個用戶計算一個hash值,並將這個hasn值對10W進行取餘操做,得到index值(如1000)。我將Array中第index位置的value設置爲1。這樣放在生產環境後,若是有一個用戶,其計算出來的index在Array中對應位置的值爲0,則說明這個用戶在系統中不存在(固然,若是是1,也並不能就說明其就是系統的用戶,畢竟存在哈希衝突與取餘衝突,不過幾率較低)。經過這樣的手段,有效避免無效請求等。
後續可能會專門寫一篇有關布隆過濾器的博客。
以上就是緩存架構相關的知識了。固然,這些知識都是粒度比較大的,雖然我舉了一些實際例子,可是須要你們針對具體應用場景,進行調整應用。另外,這些知識都是比較通用的。可能在特定業務場景下,還有一些方案沒有列在這裏。最後,沒有最好的技術,只有最合適的技術。這裏的許多技術都須要必定的業務規模(數據量,請求數,併發量等),採用比較好的性價比,須要你們仔細考慮。
若是有什麼問題或者想法,能夠私信或@我。
願與諸君共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