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的空檔,正是靜下來,回顧過往、暢想將來的最佳時期。程序員
去年的這個時候,咱們分享過一篇《一位 70 後程序員的 26 個職場感悟》。今年,咱們一樣分享一篇關於職場感悟的長文。本文是阿里巴巴資深技術專家崮德在內網的一篇分享,回顧了本身在大學時代、創業時期、硬件公司、互聯網公司的一些經歷和思考。面試
歡迎您在文末留言,聊聊本身或身邊人的職場經歷,咱們將隨機挑選 2 位寄出「阿里雲定製檯曆」各一本。編程
我認爲,熱愛是一直努力的理由。架構
1998 - 2005 年,我在浙江大學就讀電子工程,由於本身對電子工程的熱愛和成績優異,我本科保送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電路與系統,簡單點就是硬件+嵌入式軟件開發,所以本身天生就跨了學科,既有硬件電路設計,又有嵌入式軟件開發。2005 年碩士畢業後,來到上海,加入了華爲公司,從事基站硬件開發,也就是電子工程師一枚,負責單板設計,以及基站平常 bug 維護。從本身的經歷發現,一個工科生掌握一兩門不一樣學科的技能是可讓本身勝任更多有挑戰的工做,也能夠更容易脫穎而出。在華爲,我就一邊負責硬件單板設計,一邊還參與其餘部門的微碼(相似彙編級別編程語言)開發,既作了硬件,也懂軟件,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給本身定位爲綜合性人才,爲後續本身的技術發展奠基了很好的基礎。併發
2006 年 9 月份,我很天然的提出了離職,由於我一直都以爲本身不喜歡作一顆螺絲釘,華爲的通訊系統項目少則 100 人,多則 1000 人聯合開發,每一個人在其中都是一顆螺絲釘,我以爲這不是我想要的狀態。其實如今看來,這樣的想法很幼稚,且不說大系統中作好一顆螺絲釘是對本身的歷練,就說任何小公司的小項目也都是須要團隊合做,都是須要先作好螺絲釘,纔有機會成長爲整個項目的 Leader 。所以項目不論大小,關鍵是本身在其中是否有成長,是否能夠學習到新知識?在我離職後,華爲給在職員工派發了股份,若是一直待到如今,年收入也是讓人羨慕的,此次和華爲的擦肩而過,估計此生也不會再有機會和它有緣了,只能祝福還在華爲的同事們。編程語言
從華爲離職後,我加盟了一家手機設計公司--希姆通,它和龍旗並稱爲當時功能手機(Feature Phone)的黃埔軍校,其中有大量的人離職後都開了本身的公司,作起了 boss ,也取得了豐厚的回報和巨大的成功。我當時加入希姆通的部門是模塊事業部,作的是 IoT(物聯網)通信模組,主要聚焦遠距離通訊技術,好比 2G,3G 等等。因此其實我和功能手機的風口很近,可是不在風口中,咱們部門不溫不火的發展着,我也不溫不火的一直待着,從工程師一路作到了硬件總監, 6 年時光也就匆匆過去了,回頭看,本身的成長並很少,本身的技術視野,特別是商業感受都沒有特別進步,所以我有點蠢蠢欲動,在 2012 年 9 月份,我終於下定決心離職創業,並拿着公司給的 N+1 ,忐忑的下海創業,其實這個時候,我手頭只有一個藍牙防丟器的 demo ,對如何商業化運做,沒有任何經驗。我只好拿着本身精心製做的 PPT 尋找 VC (風險投資),參加了不少路演,一直沒有拿到投資,而這個時候,我已經待業 1 個月,我忽然有點對本身前途不知何去何從的感受。很幸運的是,一直和本身聯絡了 3 個月的一家風投公司最終投資了我,我也就開始了註冊公司,招聘合夥人的工做,其實合夥人也就是項目早期的合做夥伴和同窗這些人,當時沒有考慮商業化,也沒有經驗,做爲老闆,「找人,找錢,找方向」,犯了兩個錯誤,找人的時候沒有找營銷市場合夥人,這個爲後來的生意拓展留下了禍根,畢竟一個公司是要靠銷售獲取利潤的,後來本身勉爲其難作了銷售,雖然也作到了不錯的銷售業績,可是和科班專業的銷售合夥人相比,仍是欠點火候。還有一個錯誤是找方向,離職希姆通時候本身搗鼓的藍牙防丟器,其實屬於智能硬件,可是這個產品比較雞肋,不是一個剛需產品,所以這個方向並不能成就大的事業,因此方向選擇格局不夠,很容易碰到事業的天花板,雖然咱們在國內是作的最好的,可是也不能改變雞肋產品的結局,始終沒法使公司步入正軌。若是當時選擇和藍牙類似的 WiFi (都是 2.4G 頻段的無線通訊技術)創業,如今也可能就是另外一個博聯(比咱們晚半年時間的另外一家 WiFi 智能插座創業公司,我和他們 boss 也是朋友,還曾經一塊兒路演過,後來他們屢次融資,日子過得挺紅火的)。工具
通過 5 年多的折騰,中間也轉換方向,作過技術外包, IoT 教育,可是折騰來折騰去老是沒有找到一個有「比較優點」的方向,我也只能在不斷關公司,開公司中度過了失敗的5年多的時間,最終在 2017 年末,我打算結束創業,開始新的職業生涯。學習
2017 年聖誕節,是一個週一,我滿懷創業失敗後的惆悵和對互聯網公司的好奇進入了阿里巴巴西溪園區報道,職業生涯歷來沒有想象過會有互聯網公司這一站,記得一個多月前,面試官問我,「你以前的職業生涯爲何歷來沒有考慮過互聯網公司」,當時的我深思了 30 秒,對啊,我爲何歷來沒有考慮過加入互聯網公司呢?大學畢業, 2005 年- 2006 年,我在華爲工做了一年半,作基站硬件+嵌入式開發。2006 年- 2012 年,我安安靜靜的在手機 IDH (方案設計公司)居然呆了 6 年,我本身都好奇,我這麼不安分的人怎麼會在一家公司待了 6 年。2012 年,我下海創業,當時是藍牙 BLE 和智能硬件興起的時間節點,我遇上了這波風口,惋惜沒有把握住,2017年末,我灰心地結束了創業公司的全部業務。在 2016 到 2017 的一年時間裏,我看了一年的書,對,是一年的書,至少 100 多本,涵蓋了歷史,地理,數學,人工智能,經濟,股票,管理,也花了一年時間思考了人生,事業,將來。好了,不扯了,我的職業生涯確實和互聯網公司沒有交集,惟一的交集是,本身的創新小公司曾經拿到了奇虎360公司的投資而已,也獲得了 360 的 ZHY 的會見,促膝長談過 4 回。阿里雲
剛到阿里,頭銜高級技術專家,負責藍牙 mesh 整個方案的技術落地。一我的,一杆槍,和產品經理 XJ 搭檔,開始宏大的 IoT 藍牙 mesh 商業化落地,是一個0到1的項目,對我來講,有挑戰,可是不難,由於過去的 5 年多我就是一直在 0 到 1 的路途中,因此已經習慣了。說到挑戰,不得不說在這麼大的平臺,如何開展工做,我彷佛有點陌生,就像入職 6 個月後,個人一個產品經理朋友 XC 評價我說,「崮德,你這 5 年多的創業經歷讓你缺失了一大段大公司工做的經驗」,確實,剛入職 1 個月,我對如何開展工做仍是有點蒙圈。固然做爲一個連續創業者,這些挑戰也是一次學習的過程。所以我先整理了一個工做規劃,也就是我以爲藍牙mesh技術落地須要配置哪些技術人才,好比硬件工程師,驅動工程師, App 工程師,須要多少預算,等等。一週時間後,我作了一個方案,好比藍牙 mesh 在天貓精靈生態的位置和意義,藍牙 mesh 模塊如何作,要多少人,費用多少等等,而後又花了一週時間和領導們彙報了本身的想法,並和跨部門的領導也作了溝通,算是對齊了目標。人工智能
接下來就是藍牙 mesh 方案細節輸出,我靜下心來,在藍牙官網下載了藍牙 mesh 的協議,一看有 3 份文檔,大約 600 多頁,英語版本。看英語版本資料是我強項,可是我知道這個過程必須連貫,絕對不能被常常打斷,所以我花了 2 周時間,天天上班就是看文檔,其餘什麼都不作,喝水,上廁所,看文檔,作摘要,而後仍是喝水,上廁所,看文檔,作摘要。2 周後,我已經吸取整份協議的 80% 精華,根據 28 原則,剩下的 20% 可能要佔用 80% 的時間才能完成,所以如今繼續花時間性價比不高,能夠後續用到再研究,可是不影響對整個技術架構的理解。這個時候,我開始了軟件架構的設計,輸出相應的架構文檔,並規劃了將來新員工的工做。
開展工做的一大原則,是須要學會借力打力,不要什麼都本身作,要善於利用外部資源。所以在此次藍牙 mesh 軟件架構的輸出中,我發現和咱們合做的芯片公司LFK,有一個技術大拿 TN ,更早接觸了藍牙 mesh 技術(藍牙 SIG 組織 2017 年中推出該技術),比我更瞭解該技術,所以我在作技術架構的時候,把 20% 不懂的部分,經過和 TN 的不斷郵件,電話,釘釘溝通,用了 2 周的時間把這些知識點補足(仍是 28 原則,大概補足了 20% 中的 80% ,剩下的 4% 在後續的工做中不斷補充),也完成了技術架構的初稿,併發給 TN 審覈,並獲得了很好的反饋。
說句題外話,經過以上的描述,若是做爲職場新人,須要掌握一個新技術,無論是哪一個行業的新技術,必定要用 20% 的時間快速掌握 80% 的知識點,而後就能夠開展工做,後續的 20% 知識點,可能會佔用 80% 的時間掌握,能夠拆散打亂到平時工做中繼續學習,或者請教專業人士慢慢補足,沒有必要爲了追求完美持續學習,而是要轉身開始開展工做或者開始其餘方向的學習。而在 15 年的職場經歷中,我深入的領悟到危機感、結構化思考、演講力、商業化思考的重要性。
這麼多年的從業經驗,讓我不得不思考本身是如何在打工和創業的環境中一直存活下來,最近也和本身的一個下屬聊他手頭一個重要項目,談到了其中一個 issue 該如何解決,忽然讓我頗有感想,我和他說,我以爲本身一直可以存活下來,應該歸功於本身的危機感,這個危機感不是無病呻吟地焦慮,而是一種未雨綢繆,是一種全局觀的思考方式,一種能在萬花叢中找到那點綠的思考方式。
我以爲一個工程師,必定要敬畏手頭的工做,由於若是本身的一個疏忽,可能就會致使一個硬件或者軟件事故,影響不少不少的用戶。可是工程師的工做是千頭萬緒,有不少不少問題須要解決,那該怎麼找到其中的關鍵點呢?我以爲吧,必定要時不時的停下手頭的工做,環顧下本身的工做,看看裏面哪些問題是隻要本身我的投入足夠時間就能夠解決的,哪些問題是須要多方協調,須要其餘資源投入才能夠解決的,特別是對於第二種狀況,必定要有危機感,必定要有警戒性和前瞻性,由於這種問題,可能就是我說的關鍵點,須要提升優先級來解決。
或者咱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悖論,咱們天天有不少重要而緊急的事情,個人時間管理該怎麼作?其實,若是你有很好的危機感,或者前瞻性,及時規劃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那麼你接下來就不太容易碰到重要而緊急的事情。好比阿里有年度考評,須要作不少 PPT 和自評,這些事情平時作確定是重要而不緊急,平時多收集彙報的素材,並記錄下來,那麼等到年度考評的事情,能夠快速和輕鬆的作好。若是平時不收集素材,到了年度考評的時候,你就要花不少時間回憶本身一年都有哪些亮點,該怎麼總結本身的一年工做,這樣就把一個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變成一個重要而緊急的事情。一個優秀工程師,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那就是他不太有重要而緊急的事情,天天大部分時間,他都在處理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這樣他的工做和學習都是很是的閒庭信步。打個比方,相似下棋走一步看三步,這個剛開始很難,只要你對項目的方方面面多思考,對技術保持前瞻性思考,你就慢慢會有這種能力。
還有,就是能夠在睡覺前,上班途中,下班路上,多回顧下本身平時的工做,移除掉細枝末節,而後把幾個大的功能塊提出來好好思考下,他們互相有什麼關聯,須要什麼前置工做,會調用哪些資源,有什麼表面風險,注意,我這裏提到的是表面風險,由於,深層次風險是很難僅僅經過大腦思考就能暴露的,他須要在你具體工做中才會暴露,這個也就是凸顯了這樣的思考重要性,由於你經過思考,能夠有強烈危機感,能夠 sense 到表面風險,而後 focus 在這些問題解決中,不斷挖掘深層次風險,及早排除地雷。
我和不少人說過,一個優秀工程師和一個平庸工程師的最大區別就是,誰有火眼金睛及時識別到問題在哪裏,危機在哪裏,及時提早準備解決這些危機,而不是在問題發生後,不知所措,兩眼一抹黑,自亂陣腳,毫無解決思路。
有人會說,我就是沒有危機感,怎麼解決呢?我以爲吧,你能夠多看看一些美劇,其中不少狗血橋段,會不斷給你製造危機場面,不斷讓你 Suprised ,不斷讓你以爲橋段的設計巧妙,不斷讓你看到平常生活中不太看到的異常狀況。慢慢的,你會愈來愈有危機感。
阿里巴巴的產品經理特別喜歡用 Xmind 來作腦圖,從這個工做工具的頻繁使用能夠看出,阿里巴巴人員是喜歡作結構化思考的,也就是自頂向下或者自底向上的思考,或者 MECE (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中文意思是「相互獨立,徹底窮盡」)思考。剛開始我也不習慣並且也不屑於這樣思考問題,個人習慣是跳躍式思考,並且常常沾沾自喜,以爲這樣的人才有創造力,後來經過 3 個月的接觸,學習,閱讀相關資料,我慢慢以爲腦圖確實能夠補充跳躍式思考的漏洞,特別是考慮問題更加全面了,這個思考方法不是否認跳躍式思惟,而是重要的補充。咱們作創造性工做,確實特別須要跳躍式思惟,並且這個也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思考方法,可是若是沒有結構化思考能力,則人類的不少具體細節工做會丟三落四,不太容易把事情作好,作優秀。這個是我來阿里 4 個月後的體驗,特別是我在作商業模式思考的時候特別有用,好比推廣一個產品有 4P 原則,即 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 。分析一個具體問題能夠有 4W1H 原則,即 What,Why,When,Where 以及 How ,或者 2W1H 原則:What,How 和 Why 。若是咱們思考問題的時候,多多使用這種結構化思考方式,咱們考慮問題會更加全面。又好比,我最近在考慮一個商業模式,就是如何推廣天貓精靈智能硬件套件,個人方法就是直接打開 Xmind 工具,而後開始繪製腦圖,剛開始不須要盡善盡美,先把一些跳躍式思惟丟進去,而後不斷從結構化思考方式豐富內容,最後出來的效果以下圖所示:
上圖中一級目錄是標題,二級目錄包括:痛點,爲何買?怎麼賣?賣什麼?價值,這些方面是一個結構化思考的過程,或者是宏觀的思考,而相應展開的三級、四級目錄的細節是微觀的思考,可使用跳躍性思惟。並且這個模板產生後,後續考慮問題,能夠直接調取這個模板,把一級目錄的標題修改成你須要賣的其餘產品,而後保留二級目錄不變,繼續修改三級目錄、四級目錄(能夠選擇性使用跳躍性思考)。所以能夠大大提升工做效率,效果特別好。
工程師都有兩種大相徑庭的想法,一種想法是,本身作的東西其實挺微不足道的,沒有必要特地告訴別人或者當衆演講來闡述本身的工做內容。另一種想法是,本身作的東西特別牛逼,和大衆講怕大衆聽不懂。對於第一種想法,須要提醒工程師的是,其實工做職責只是分工的不一樣,沒有貴賤之分,對本身作的工做必定不要以爲微不足道,其實它極可能是一個重要項目的關鍵單元,所以本身須要時不時考慮下本身的工做在整個項目中的做用、地位或者意義,若是常常能這樣考慮問題,也就不會以爲本身的工做是微不足道了,由於,任何存在的工做必定是有價值的,最壞狀況下,若是找不到本身工做的意義和價值,那有可能確實能夠考慮換工做或者換公司了。因此咱們基於工做是重要的,有價值的這個前提,看看前面提到的第二種想法,也就是以爲本身的工做特別牛逼,特別專業,沒有辦法和大衆溝通,甚至給大衆作演講。這裏,我分享一個本身的案例,剛來阿里巴巴的時候,我負責天貓精靈 IoT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這個方向,我以爲 IoT 這個工做特別重要,戰略意義也很大,我須要把本身的工做讓更多同窗知道。所以我在入職阿里巴巴 3 個月後,就主動發起了一個公開演講(不是領導或者HR安排的),個人想法是,我須要把個人工做的意義,內容,價值告訴你們,經過公開演講影響你們對 IoT 的見解。可是在作具體 PPT 的時候,我發現要讓不一樣崗位的人(不少不具有技術背景)聽懂技術演講是一個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決定要先把 IoT 的概念,做用講清楚,這裏我就用了作 PPT 的一個技巧「一圖二表三文字」,就是儘可能多作一些圖表來展現 IoT 的概念,好比什麼是 IoT ,和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關係,好比 IoT 的具體應用案例是哪些, IoT 的架構分層分爲哪三層,等等不一而足。經過圖形,腦圖,案例圖,把這些抽象概念用「人話」講出來,也就是經過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刻淺出(特別是大量使用打比方,舉例子的方式)地講出來。當時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展示了本身的技術能力,並和聽衆達成了共識:IoT 這個工做在部門中是這樣的戰略地位。
我以爲作技術的人,不少時候會徹底沉迷在技術研究中,固然這個無可厚非,也是他們的本職工做,可是若是本身的工做只能孤芳自賞,那麼成就感會相對不那麼足,若是能夠「與民同樂」,「獨樂樂,不如同樂」的方式經過演講分享給你們,並注意分享的方式(必定是深刻淺出,通俗易懂,絕對不要認爲本身懂的簡單的東西你們也同樣精通,反而要講的越淺顯越好,也不要一次講太多的知識點),那麼不只僅獲得了你們的承認,也讓你們更加了解本身作的工做的意義,那樣的話,成就感會大大加倍。另外,領導不少時候也不太可能徹底懂工程師作的技術細節,經過公開演講,也是向領導展示本身的技術能力的機會。另外,技術人員若是要上升到技術管理,演講力也是一個重要的考察指標,有很好演講力,很好表達力的工程師,說明這我的,既有技術功底,又有宏觀抽象能力,並能夠從非技術角度思考問題,絕對是技術管理人員的好人選。
在阿里工做, P7 及以上的員工,是要求有商業 sense 的,固然不是說 P7 如下的員工不須要商業 sense ,只是他們因爲工做經驗少一些,工做範圍窄一些,知識結構不全面,可能比較難有好的商業 sense ,可是也不排除特例,我認識的一個同窗 BS ,他雖然只有 P6 ,可是常常和我聊如何作好商業,就說明 BS 仍是有商業 sense 的,或者他在刻意培養本身的商業 sense ,這個對他的職業發展特別有好處。反過來,有些 P7 的同窗,特別是技術同窗,會特別關注在技術層面,不多關注商業問題,這個也就侷限了本身的職業發展。
我因爲來阿里以前,有過 5 年多的創業經歷,因此我很天然地具有了一些商業 sense ,或者個人血液中就流淌着商業 sense ,畢竟我已經經歷過太多的公司創立和倒閉的過程,無時無刻都有不少危機感,這也是我比較不少長久待在大公司的同窗的優點之一。我以爲不少時候必定要刻意培養下本身的危機感,有適當的危機感會逼迫本身更多考慮公司怎麼賺錢這個事情。
說到商業思考,我不得不提醒不少人,這個東西要麼本身去經歷(創業),要麼多看書學習(間接經驗),還有就是多和優秀的人聊天。多聽聽他講作一個事情的更深層次的思考。不要只是看表面問題,而是要多多思考爲何他們是這麼作的,有什麼深層緣由。
查看更多:https://yq.aliyun.com/article..._content=g_1000103479
上雲就看雲棲號:更多雲資訊,上雲案例,最佳實踐,產品入門,訪問:https://yqh.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