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寬客在線 原文連接:區塊鏈金融的現狀與展望html
2018年8月6日,華爲公司金融行業顧問、華煊科技創始人兼CEO蔡毅先生在DAGA | Blockchain & AI (核心羣)作了專題分享,主題爲:區塊鏈金融的現狀與展望。如下文字根據講座的語音整理,已通過做者審覈。算法
蔡毅:華爲公司金融行業顧問,華煊科技創始人兼CEO,共享讀書會創始人,中國做家協會成員,從事金融科技研究工做十餘年,是銀行數字化轉型資深專家。安全
你們晚上好,很高興也很榮幸能夠在這裏跟你們分享一些思考。微信
先作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叫蔡毅,在青蔥歲月當過做家,90年代寫過一些書籍刊物和小說,那時尚未互聯網。工做以後一直從事金融行業信息化工做,從金融的渠道到數據中心,從網點到科技,見證了金融科技的發展,也發現了一些問題。2014年以後作過投資合夥人,近幾年也在華爲作金融行業顧問,從認知層面,爲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人才發展做諮詢顧問。網絡
接觸區塊鏈是2015年,我創辦了華煊科技和共享讀書會。目前咱們主要關注區塊鏈的認知和金融技術解決方案落地。認知層面採用讀書會的方式進行互動分享和知識管理,技術層面結合區塊鏈、大數據和AI等技術,重塑金融行業流程和場景,從局部切入。結緣區塊鏈,源自我本身對區塊鏈感興趣,常常學習並和一些朋友進行探討研究。固然有些觀點仍是比較膚淺,但願你們多交流批評指正。架構
美國的精英智囊曾經認爲:維持全球領導地位的核心是科技,科技必須依靠經濟,經濟的核心是金融。那麼,金融的將來是什麼呢?框架
今天的題目是:區塊鏈金融的現狀與展望。我想主要從三個方面來介紹:分佈式
簡單介紹一下金融和金融體系;佈局
區塊鏈金融現狀;性能
區塊鏈金融展望。
首先來說講金融的概念,「金融」一詞源於明治維新(1868年)後的日本,這與日本1897年確立的金本位多少有些關聯。20世紀初從日本傳入中國,最先在1902年由財政部長梁啓超提出,而當時張之洞提出了反對意見,因此,甲午戰爭後中國一直留在銀本位,不過這也讓中國躲過了1929的十年大蕭條。
金融原意「金錢融通」,指資金在社會上的流通,後來意義獲得擴展,表示與貨幣、信用有關的交易和經濟活動。翻譯成「金融」其實還有個緣由:黃金曾是國際貿易中惟一的媒介,價值與財富是以黃金爲依據和標準。所以人們在製做標準金條時,須要將黃金融化成型,這也許是「金融」一詞的本意,即將金屬融化。
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繫的經濟活動的總稱
再來看一下後來咱們對於金融的定義:金融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繫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甚至包括金銀的買賣,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
簡單地講,金融的內容可歸納爲貨幣的發行與回籠,存款的吸取與付出,貸款的發放與回收,金銀、外匯的買賣,有價證券的發行與轉讓,保險、信託、國內、國際的貨幣結算等。更直白一些說,金融是雙向反饋的。而從事金融活動的機構主要有銀行、保險、證券、信託、金融租賃等。這個咱們各位是比較瞭解的,也常常接觸。因此,瞭解了金融的含義和機構,還須要瞭解一下中國的金融體系。
我國的金融體系發展的階段大體分爲五個階段:
初步造成階段,第一個五年(1948年~1953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1948年),這時的人行遠不是咱們如今想象中的那樣。但它標誌着新中國金融機構體系的開始。
央行統收統支的「大一統」體系,第二個五年(1953年~1978年):中國人民銀行是全國惟一辦理各項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集中央銀行和普通銀行於一身。大一統實際上是咱們照搬國外的模式,具體國家我就不說了。
初步改革和突破「大一統」金融機構體系,第三個五年(1979年~1983年8月):中國銀行(1912年成立)、中國農業銀行(1951年成立)、中國建設銀行(1954年成立)相繼恢復或成立,但中國人民銀行仍然集貨幣發行與信貸於一身。咱們看到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金融行業發展很是快。
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初具規模,十年時間(1983年9月~1993年):造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爲核心,以工、農、中、建四大專業銀行爲主體,其餘各類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做的金融機構體系。1987年以後相繼出現了交行、招行、深發、中信、恆豐。1988年出現了平安、廣發、興業。1992年出現了光大、華夏、浦發並在同年設立了證監會。
建設和完善社會**市場金融機構體系的階段(1994年至今):造成了由「一行三會」爲主導、大中小型商業銀行爲主體、多種非銀行金融機構爲輔翼的較完備的金融機構體系。1994年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1995年成立了第一家民營商業銀行民生銀行(這個意義很重大)、1998年出現了城商行並設立了保監會。銀監會其實出現的比較晚,2003年才設立。今後一行三會格局造成。不過不久前,銀監會和保監會合併成了銀保監會,你們能夠關注一下。
從演化角度看,金融的規範性研究每每是線性的。
就是咱們每每以某個演進形態爲標準(一般是發達市場經濟體系,如蘇聯、德國、美國甚至於日本等),描述金融體系從非市場化到市場化、從金融資源的低效配置到高效配置的進步途徑,並着重解釋對該標準形態的GAP及緣由。
其實,咱們從剛纔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歷程能夠發現:自1978年以來,中國金融體系已經朝着市場化、規範化、多元化、國際化的方向演進,中國的金融體系不管是規模仍是複雜化程度,均呈非線性地迅速上升:
各種金融機構呈現出「網狀化」「強關聯」的業態, 即:如今的銀行與銀行、銀行與其餘金融機構以及各金融子市場之間的關聯度顯著上升,信用聯繫日益緊密、混雜交織,錯綜複雜。
金融業生態環境也出現了一些明顯變化。一方面,傳統正規金融機構謀求加快轉型和創新,力求在經營戰略、市場定位、管理架構、業態、產品等創新方面搶佔先機。另外一方面,各種新興金融機構大量涌現。
金融業態也呈現房地產金融化、非銀機構「銀行化」、資產證券化等新特色。
以上這些變化超乎業界、監管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廣泛想象,會帶來一系列的影響:
積極方面,金融體系的規模和構成均有所擴大,金融機構業務拓展和金融服務能力有所提高,金融市場獲得了發展,創新支付發展迅速。這個咱們待會要講到的金融科技就是如此。
用一句通俗的話講,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那麼,消極方面的表現主要體如今如下幾方面:
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互動關係趨向複雜,金融體系催生和放大資產泡沫的做用被低估。
金融體系的網狀化和強關聯拉大了金融業與金融監管的缺口,削弱了傳統監管的有效性。我國現行金融監管體制運行時間才十幾年 那。
貨幣政策經過金融體系傳導的路徑和機制發生變化(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拉長或變形,傳導性和效力降低),調控的主動性和有效性面臨新的制約。現行貨幣政策框架自1996年創建以來不斷因應經濟和金融市場發展而加以改進,但近年來的金融體系複雜化對之提出了新的考驗。廣義貨幣M2也受到金融深化、支付電子化等因素的衝擊,被影子銀行體系進一步削弱。
各種規避監管的跨市場、跨業務、跨界行爲使多種風險因素相互交織,好比:期限和產品嚴重錯配的資金池操做隱藏較大的流動性風險、產品嵌套致使風險傳遞、影子銀行監管不足以及地方債務、房地產、外部衝擊等,都給金融體系穩定帶來很大挑戰。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我國的金融體系總體上仍是比較落後的。這種落後主要體如今銀行創新的滯後:人行2015年10月宣佈取消「利差保護」,而美國早在1986年4月利率就已經完全市場化,中國遲了將近30年。
固然,我國當前的金融體系是創建在三個基本制度框架之上的:
一是依賴法律條文存在的商業信任,即政策導向;
二是由**第三方做爲信用中介來保障實現資產轉移交易;
三是由集中式清算機構爲中心,處理完成的交易結算和清算。
基於此,也引伸出來四個方面的問題:
1) 誠信體系和信任機制問題。傳統金融必須有嚴格的交易記錄來累積信用,沒有交易記錄很難實現融資或貸款,由於沒有技術手段確保雙方交易安全。
2)交易結算的時間較長。傳統金融交易時間不斷提速,但結算時間仍比較長,尤爲是跨境交易,每每不能即時到達。
3)中介服務成本高。傳統金融交易體系重要收入來源是依靠收取交易手續費或者貸款利息;在跨境交易中,更得付出匯率改變形成的成本。
4)安全性欠佳。傳統金融人爲參與環節多,意味着人爲錯漏發生機率也更高。
面對這一系列問題,金融機構其實也一直在尋求解決之道。兩年前咱們在與工行、招行交流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在探索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區塊鏈了。並且其危機意識很是強。
正如剛纔提到的積極的方面,金融機構一直尋求金融信息化,金融數字化的解決之道。
因此,我提一下,金融科技都發生了什麼。無論是京東提出的FinTech仍是螞蟻金服提出的TechFin,我想本質上都是科技與金融的更好的結合,就像咱們接下來要探討的金融與區塊鏈如何更好地結合同樣。
金融科技1.0時代
在這一階段,金融行業與科技行業做爲並駕齊驅的行業存在,雙方尚未真正融合,但科技進步已經開始推進金融市場的全球化。自二戰以來,通信技術與信息科技的高速發展使得金融打破國界,金融機構的跨國投資也大大加速。這一時代金融服務的提供者主要是銀行。
金融科技2.0時代
科技在推進金融在強化全球化趨勢的同時,使得金融服務愈來愈數字化。金融行業經過傳統 IT 的軟硬件的應用來實現辦公和業務的電子化、自動化,從而提升業務效率。這一期間,金融機構在內部運營方面大量增長IT技術的採用,在許多流程方面已經成功實現無紙化辦公。如今銀行等機構中還常常會討論的核心繫統、信貸系統、清算系統等,就是這個階段的表明。
金融科技3.0時代
互聯網金融階段,這個階段金融科技的主力軍是非金融機構的創業型企業,依託互聯網技術與信息通信技術**提供金融服務或者與金融機構合做推出金融服務。金融業經過搭建在線業務平臺,利用互聯網或者移動終端的渠道來聚集海量的用戶和信息,實現金融業務中的資產端、交易端、支付端、資金端的任意組合的互聯互通,本質上是對傳統金融渠道的變革,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融合。
金融科技4.0時代
金融業經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這些新的 IT 技術來改變傳統的金融信息採集來源、風險訂價模型、投資決策過程、信用中介角色,所以能夠大幅提高傳統金融的效率,解決傳統金融的痛點,表明技術就是大數據徵信、智能投顧。
講到這裏,稍微總結一下:金融是信用的中介,金融是雙向反饋的。咱們講了中國金融體系,瞭解了原來工行和招行、平安是同時期成立的,因此咱們知道了爲何工行比其餘四大行更活躍更具創新能力。而後咱們講了金融科技的發展,帶動了金融科技在信息化數字化方面的更好的發展。
因此,咱們接下來要講區塊鏈金融。講區塊鏈我發現一個頗有意思的事情,每次和別人聊到區塊鏈,他們都很興奮,而後就是各類提問。包括在華爲的講座,從技術去講,臺下一片茫然,從簡單的認知角度去講,臺下又問你什麼是分佈式帳本,什麼是智能合約……不勝枚舉。
我想說的是,區塊鏈金融的意義毫不僅僅是虛擬貨幣,也不只僅是一個分佈式帳本技術。它首先帶來的是生產關係的改變。簡單地講,就是在數字化經濟時代,愈來愈多的產品並非實物產品,而是數字化的產品和服務。咱們之前走進銀行網點取的是真鈔是現金,如今手機輸入數字直接就轉帳了。而全球經濟也出現了全球化、虛擬化、社羣化、共享經濟的新經濟特徵。
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力發展也須要有新的生產關係與之適應。而區塊鏈技術依託算法在去中心的網絡環境創建信任的特色,決定了它在數字經濟時代將造成新的生產關係,給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帶來深入的變化。金融也是如此,其餘行業也是如此。
1信用
先講區塊鏈金融的第一點:信用。
金融的本質是信用中介。信用體系的建設能夠提高社會運行效率、減小無用勞動。由於信用,許多社會流程都將簡化、優化。可是衡量一我的的信用,維度很是多,很是複雜。
舉個例子,在信用體系發展最爲成熟的美國,92%的羣體有本身的信用數據,這些數據大多來自於他們的金融生活。美國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以我的信用制度爲基礎的,有完善的我的信用檔案登記制度、規範的我的信用評估機制、嚴密的我的信用風險預警系統及其管理辦法,還有健全的信用法律體系。
在美國,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社會安全證SSN(social security number),這個號碼能夠將美國人一輩子幾乎全部的信用記錄都串在了一塊兒。經過SSN,任何人均可查到本身的信息資料,基於這些信息,銀行根據申請人以往的信用記錄,能夠肯定其貸款的風險。
相比美國而言,中國的信用體系目前是由國家主導的,主要是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掌握了一些我的和企業在商業銀行的信貸數據,更帶有強烈的金融色彩。金融機構發放貸款都會查看由人民銀行出具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的內容其實主要涉及貸款人信用卡的使用狀況,有沒有逾期未歸還的款項,近幾年逾期還款的次數等等,在說服力上,同美國的信用報告沒法相比。
固然,從發展趨勢上看,中國將來確定至少會造成三大徵信中心:
一是金融徵信中心,以人民銀行爲表明的;
二是商業徵信中心,以芝麻信用等爲表明的,可是他們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業徵信中心,它們並無做爲一個徹底**的第三方來進行徵信,因此往後確定會出現新型的商業徵信中心取而代之;
三是行政徵信中心,就是把政府的行政信息用於徵信。
目前,中國信用體系的覆蓋度大約爲35%。並且基於互聯網大數據,中國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正在呈現出比美國更多元的態勢。因此區塊鏈在信用這方面將起到很是大的做用。
剛纔說了,區塊鏈金融的意義毫不僅僅是虛擬貨幣,也不只僅是一個分佈式帳本技術。區塊鏈金融其中一個本質問題就是:要守住中央銀行的貨幣發行權。人民銀行是國家惟一的貨幣發行機構,若是不對數字貨幣進行管控,流通中的貨幣將沒法統計,國家也沒法正常進行宏觀調控,因此,不觸犯人民銀行的貨幣發行權是第一個底線。
區塊鏈金融的第二個本質問題就是剛纔說的解決信用問題。區塊鏈金融具備點對點交易、布式帳戶以及不可篡改的特色,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易,速度快、成本低。
2風險
再來說區塊鏈金融的第二點:風險。
金融風險包括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
系統性金融風險是指從事金融活動或交易所在的整個系統(包括機構系統或市場系統)因外部因素衝擊或內部因素牽連,而發生劇烈波動、危機或癱瘓,使單個金融機構不能倖免。一般表現爲國家、地區性戰爭或騷亂,全球性或區域性的石油恐慌,國民經濟嚴重衰退或不景氣,國家出臺不利於公司的宏觀經濟調控的法律法規,中央銀行調整利率等。這些因素單個或綜合發生,致使全部證券商品價格都發生動盪,它斷裂層大,涉及面廣,人們根本沒法事先採起某針對性措施於以規避或利用,即便分散投資也絲絕不能改變下降其風險。主要包括政策風險、經濟週期性、波動性、利率風險、購買力、匯率風險等。
簡單提一下非系統性風險:來自企業內部的微觀因素,除了系統性風險以外的偶發性風險,或稱殘餘風險。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對比十八大提出的: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動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顯然目前的形勢更爲嚴峻。
今年年初,我在華爲金融講座上分析過今年我國的金融形勢,今年的形勢不好,並且會出現錢荒,中小金融機構會出現破產潮,也勸過你們要理性投資P2P。但沒想到美國貿易戰讓今年的經濟形勢比預想的糟糕一些。簡單概括爲如下幾點:
美國縮表:2018年4260億美圓,2019年3460億美圓,2020年2200億美圓,至關於三年從市場抽走1.08萬億美圓基礎貨幣。計入貨幣乘數,美圓供應量M2減小3.35萬億美圓(目前美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13.27萬億$),至關於將來三年吸乾1/4 M2。
美國加息:2018年3次,2019年2次,2020年1次,總體利率提升到1.75%~2.0%,因此對於央行的外匯儲備考驗很是大。央行也採起了一些措施,包括提升逆回購和MLF的操做利率,以及加息、放水等。美國2014年中止QE(量化寬鬆政策,說白了就是印錢),2015年底加息,中國資本一直外流,外匯儲備從4萬億減小到1萬億美圓。
美國減稅: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了1.5萬億美圓稅改法案,對於美國國內:企業投資回暖,居民消費提高,海外利潤迴流。對於我國國內,資本外流,人民幣重回貶值通道。
我國的債務壓力:2016年末總債務244萬億元(不含外債,外債估計1.5萬億$),合計255萬億人民幣。我國的債務過多,包括政府債、銀行債、企業債、表外債務等。將來美國加息,央行權宜之計即是定向加息和定向降準,將來會進一步緊縮貨幣水龍頭,那麼中小金融機構將出現大面積的違約。剛纔說的今年7月份以來出現的P2P跑路就是印證。
中美貿易戰:這個是進行時,我就很少贅述了。
金融行業在防止系統性風險上,每每須要進行層層審計來控制金融風險,一般也會形成太高的成本。隨着各類監管法規的出現,致使金融管控門檻不斷升高,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的範圍也讓監管的深度漸漸擴大,致使整個金融系統的監管成本愈來愈高。區塊鏈可以經過防篡改和高透明的方式,經過去中心化的實時結算和清算,來提升金融效率,從而讓整個金融系統下降成本。
我以爲金融風險是國家關注的,也是當局最關心的。防範區塊鏈內生的風險很關鍵,防範好外部金融風險相當重要。前者決定區塊鏈金融生死,後者決定區塊鏈金融走多遠。
3支付
再來說區塊鏈金融的第三點:支付。
支付是中國彎道超車的機會。互聯網支付是發展的最快的產品,由於它符合了兩個原理:一是它跟商業的結合是最緊密的,在互聯網的時代就須要互聯網的支付。阿里巴巴之因此有今天,跟支付寶是分不開的,網上的交易就須要支付寶,它就發展起來了。二是支付相對的不定性是比較少的,由於買賣雙方已經決定要作這個事情了,它的不定性比較小,惟一須要的就是便捷和安全,若是把這兩方面作到了,它就能夠去發展。
另外,它跟商業的結合是最緊密的。跟商業結合最緊密的道理,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若是看金融的歷史,現代銀行的產生就是由於支付。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銀行是阿姆斯特丹銀行,在荷蘭,荷蘭的船造的很好,不少貨物經過阿姆斯特丹運到歐洲。若是你有不少的貿易,尤爲是國際貿易,必定是要去支付和結算。
實際上如今不少的互聯網公司都在作支付,谷歌從01年就推出了谷歌的錢包,蘋果推出了基於蘋果手機和iPad的手機支付,蘋果的口號是,要像ipod整合音樂同樣去整合支付行業,阿里有支付寶,騰訊有微信支付,華爲推出了華爲支付……
互聯網公司非金融機構進軍支付是世界範圍內的現象,並不是只有銀行才能作,只有金融機構才能作。互聯網公司因爲有商業場景這個平臺,作支付是一個很是天然的選擇。因此,支付,咱們已經領先於西方一些國家了。
支付之因此重要,除了是支付自己,另外仍是數據的收集。當咱們在作支付的時候,就知道了你支付的習慣和信息,咱們能夠很精準的服務。支付表明了兩個東西:數據和支付。有了這個基礎,咱們就能夠提供更多的金融的服務。好比餘額寶。有了支付之後,就能夠提供別的金融的服務。因此,區塊鏈金融如何結合更多場景去作支付,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向。
若是我的或機構可以以明顯較低的成本進行點對點直接交易,那麼做爲交易信用機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在這一職能上的做用大大減少,用戶對於銀行和金融機構的需求就會大量減小。硅谷保險加速器的主管Lewis Farrell曾經說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應該讓「任何中間人都感到懼怕」,好比像VISA和萬事達卡這樣的支付網絡。這句話感受和馬雲在烏鎮的講話有殊途同歸之妙。
還有許多金融機構正在經過融資或加入夥伴關係來實現技術共享,以實現成本節省的機會,例如下降銀行間結算費用。超過40個金融領域的行業聯盟組織正在積極探索區塊鏈使用案例,制定規則和標準,併爲包括跨境支付,資產管理和交易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活動建立平臺。全球支付指導組織(Global Payments Steering Group,GPSG)就是一個這樣的合做組織,聚集了美國銀行,美林證券,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三菱金融集團,加拿大皇家銀行,桑坦德銀行以及其它大型企業和機構。該組織正在合做努力讓金融機構跨境嘗試實時區塊鏈解決方案,這可能直接挑戰目前處理銀行間國際結算的全球系統SWIFT。
4知識產權保護
再來說區塊鏈金融的第四點:知識產權保護。
講到知識產權,我就天然想到年輕時的文學創做,好比我提出一個創意,在網上發佈,在我其餘人講這個創意時,你沒法證實這個創意出自你本身。就算是有人抄襲,你也沒法提出反駁。如今有了區塊鏈技術的加持,它可以將一整個創做的過程記錄下來,有人抄襲一會兒就可以不攻自破。
對於專利的保護,我以爲將是將來的趨勢,特別是有區塊鏈的條件下。在福布斯公佈的全球佈局區塊鏈技術的 50 家上市大型公司排行榜中,銀行等金融機構佔據前五席。全球各大金融機構已紛紛加入區塊鏈技術專利戰,試圖在這一新技術中搶佔先機。
此外,根據福布斯公佈的全球佈局區塊鏈技術的 50 家上市大型公司排行榜,中國工商銀行、西班牙對外銀行、日本瑞穗金融集團、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等都對於區塊鏈技術態度積極。無論是真是假,金融機構已紛紛加入區塊鏈技術專利戰,至少說明他們想在這場區塊鏈遊戲中處於主導地位。金融巨頭已經意識到區塊鏈技術的價值,區塊鏈將爲整個金融系統的改革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5資產證券化
再來說區塊鏈金融的第五點:資產證券化。
資產證券化有幾個細分場景:
固定資產證券化,包括房產、生產企業的固定資產等,經過藉助區塊鏈技術,能夠將其中的價值進行數字化,造成區塊鏈價值傳遞適用的環境,進而實現必定範圍內的通證和代幣,進行證券化的交易買賣,實現資產證券化的效果。
公司組織收益證券化,好比股權、收益權、分成權、代幣流通增值收益權等等,能夠藉助區塊鏈技術,實現公司組織從事經濟活動,將來收益,以及延伸收益的證券化,實現自有的流通。
供應流通資產證券化,包括汽車金融,大宗貨物的石油、鋼材、塑料等資產,能夠藉助區塊鏈技術,在流通體系內部的參與者主體中發行代幣,從而保證流通效率提升,加速資產價值的流轉速度。
消費權益證券化,相似商業活動中的會員消費積分體系,銷售激勵機制,以及類分銷代理銷售體系中的區塊鏈化,將消費者的消費返現,中間商的代理銷售權益,轉化成爲內部體系能夠流通的代幣,參與價值的流轉,並進行價值的二次增值。
區塊鏈技術在中國資產證券化市場中的應用存在巨大潛力,資產證券化的各個領域,包括證券化產品的設計與發行,證券交易、清算結算等各流程、各環節均可以經過區塊鏈技術被從新設計和簡化,帶來一系列潛在優點。
最後,談談我對區塊鏈金融將來的幾點思考:
將來,區塊鏈可將現有金融體系的基礎制度和交易規則固化在底層協議中,推進底層邏輯的標準化和自動化、高層業務應用的分佈化,實現去中心化的價值安全轉移,可大幅下降行業風險經營複雜度和管控成本,進而有效提高金融機構運行效率、下降行業准入門檻。
從區塊鏈可提供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安全可靠等特性來看:金融服務、徵信和權屬管理、跨境貿易、資源共享等直接或間接依賴於第三方擔保信任機構的活動,均將從區塊鏈技術中獲益。
方式有不少種:
金融巨頭紛紛成立區塊鏈實驗室,探索區塊鏈應用場景。
與金融科技公司開展深刻合做,改進內部業務和流程的「痛點」。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合做方式多樣,包括項目合做、戰略投資和成立合資公司等。
組建跨機構和行業的區塊鏈大聯盟,研究制定金融領域區塊鏈行業標準和協議框架。
固然了,區塊鏈技術經歷了瘋狂期,如今是時候落地了。但在應用中仍需面對一些問題:
區塊鏈技術仍面臨計算性能低、空間佔用大、算法靈活性差,這些都是須要改進的;
認知層面,金融機構對區塊鏈認識尚不深刻,使用區塊鏈技術的主觀意願較爲薄弱。據普華永道調查顯示,約有超一半銀行高管對區塊鏈不甚瞭解或不知如何應對。
監管仍處於模糊狀態,監管當局立場不定。
全面使用區塊鏈技術須要重構IT架構和業務流程、投入大量成本,將遭受來自金融機構的內部阻力。
將來,區塊鏈技術和市場將逐漸成熟,可以更好地結合各類金融場景,進而再造金融生態。我以爲區塊鏈金融的時代已來。
個人分享就這些,感謝你們!不足之處,也請你們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