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升效率,就得不公平

(首發於《羅輯思惟》,2016年4月19日)html

        假設讓你來模擬上帝,給世界上全部人分配財富。你必須按照什麼原則分配,纔會獲得一個與真實世界差很少的結果呢?網絡

        首先你不可能均勻分配,不然世界上就不會有窮人和富人的區別。你可能會考慮隨心情分配,今天看到這我的心腸好就給她多分點兒,明天看到那我的太可憐再給他多分點兒。但誰都能找到個須要錢的理由對吧?或者你乾脆搞隨機分配,讓世人徹底憑運氣得到財富。但是這樣也不對。根據統計學,若是你是隨機分配的話,那麼人羣的財富應該是個正態分佈,就好像身高和智商同樣,人與人之間有差別,可是特別高和特別聰明的人是極少的。這很容易理解,若是抽獎結果徹底隨機,一我的不可能反覆中頭獎。ide

        但是財富不是這樣,很是有錢的人有不少,人與人財富的差別要比身高的差別大得多。身高是正態分佈,財富倒是冪率(power law)分佈。學習

1. 冪率操作系統


(圖中橫座標表明每一個人的財富,縱座標表明有這麼多財富的人數。兩種分佈最大的差別在於橫軸上距離原點很遠處:在財富特別高的地方,冪律分佈預言的個體個數,比正態分佈要多不少。)設計

        世界上最高的人的身高,並不會比世界上最矮的人高10倍,但世界上卻有不少千萬富翁和億萬富翁。我記得有統計說千萬富翁的人數大約是百萬富翁人數的六分之一,而億萬富翁的人數又是千萬富翁的六分之一。這就是冪率分佈的特色,整個是一個分形結構:百萬富翁看千萬富翁,就如同千萬富翁看億萬富翁。視頻

        要怎麼分配,才能獲得這樣的效果?htm

        答案是看誰錢多就給誰多分一點。等到他的錢更多了,你就再給他分更多。blog

        這固然就是所謂馬太效應 — 「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現實世界中富人財富增加的祕密正是如此:更有錢是由於已經頗有錢。真正讓人進入富豪排行榜的不是按小時計費的高工資,而是投資創辦企業。越是有錢的人,越容易在投資中賺到更多的錢,這是一個正反饋過程。從一萬賺到十萬很難,而從一億賺到一億零十萬則根本就不算賺錢。遊戲

        冪律分佈,最先是在1897年被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託發現,他正是在考察人羣財富的時候發現的這個分佈。他認爲之因此會有這樣的分佈,是正反饋形成的,越有錢的人越容易賺錢。

        現實世界中有不少東西是冪率分佈的:公司的大小、城市的大小、病毒感染的人羣、商品暢銷程度……甚至有些天然現象也是如此:地震強度、油田大小,等等。

        冪率分佈究竟是什麼緣由形成的?我看了不少文獻,能夠說如今沒有一個統一的理論,正反饋過程只是其中一個可能的緣由[1]。但咱們更關心的是,這種分佈意味着什麼?

        它意味着這個世界很是不均勻!

        1%的美國人擁有美國34%的財富。Netflix一家公司的在線視頻服務佔據了美國晚上35%以上的網絡下行帶寬。1726到1800年間發表的所有數學和力學論文中的三分之一,是萊昂哈德·歐拉一我的寫的。

        時至今日,科學研究已經不怎麼講英雄主義的時代,大多數重要科學發現也是由少數精英科學家作出,85%的科學論文歷來沒被引用過[2],只有1%的論文在發表後一年內能被引用5次以上。不少人號稱給維基百科和自由軟件作過貢獻,但大多數頁面,大多數代碼,是極少數人完成的 — 一半以上維基百科的編輯行爲是0.7%的用戶(大約五百多人)作的[3]。Kinlde用戶讀書時能夠高亮本身喜歡的句子,亞馬遜統計,全部圖書中前100名被高亮最多的句子中,蘇珊·柯林斯的《飢餓遊戲》佔了29句[4]。

        若是你以爲世界很均勻,那隻不過由於你看見的尺度過小。我小時候第一次坐火車離開哈爾濱感受很激動,特地準備了一個筆記本想寫點日記。結果個人筆記本上只寫了一句話:原來中國大部分土地是田野,城市只不過是田野中的孤島特例啊!

        其實中國也是個特例,有人但願下輩子不要生在中國,但中國在世界上已經很不錯了,隨機生的話可能結局差不少。地球上大部分面積是海洋,陸地是個特例。放眼宇宙,能有這麼一個適合生存的地球更多是絕無僅有的特例。若是你知道暗物質和暗能量,那由可見物質構成的這一切東西,又是個極少數……

        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和事都是平庸的,並且最好的東西還都擠在一塊兒。

        有了這個正確的世界觀,咱們纔能有正確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就是既然世界這麼不均勻,咱們就不該該「公平」對待世界上的各類東西。

2. 80/20 作事法

        學術上的叫法是冪律分佈,民間的叫法是「80/20法則」。這個名詞可能來自IBM公司。1963年,IBM發現,用戶在一臺計算機上80%的時間,是在使用其20%的功能[5]。這跟咱們如今的經驗很吻合:買個什麼花哨的電器,時間長了就知道其中大多數功能根本用不上。

        因此IBM的作法就是當即重寫操做系統,讓那20%的核心功能更好用。

        這就是80/20作事法的關鍵:重點照顧好那20%。

        好比一個公司80%的利潤多是來自20%的客戶。只要服務好這些客戶,大家公司的利潤就基本解決了。而對這其中一個具體客戶來講,把他要求的佔20%的最重要的工做作好,就已經獲得了他80%的滿意度。

        因此最好的策略不是把全部客戶都當成上帝平均用力,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伺候好20%的客戶 — 而後服務這些客戶的時候,又要服務好20%最關鍵的需求。

        不一樣場合的數值固然不同。也多是90%對10%,也多是70%對30,但這個思想是同樣的。

        投資也是這樣。若是有兩個投資方向,A方向投入100塊錢可以賺120塊錢,B方向投入100塊錢能賺200塊錢。若是你手裏有200塊錢,要怎麼分配呢?固然是應該把錢都投到B方向上去。咱們應該在最可能的方向上集中投資,而不是在每一個方向上都投。大公司在不少方向上投資,是爲了分散風險。可是對個體來講,手裏只有這麼一點錢,處處都投的話還不如直接存銀行拿利息,應該重點研究一兩個方向,在有充分把握的時候纔去投資。巴菲特說我這輩子掙得絕大多數錢,都是來自少於十個決定。

        作事最關鍵的戰略,就是作好最關鍵的。

        無論是當初作 Mac 仍是如今作 iPad,喬布斯的作法一向都是首先用一個小的精英團隊祕密開發核心功能[6]。選拔年輕的天才,激勵他們每週工做90個小時,只專一於最關鍵的部分,把細節留給未來讓大團隊去慢慢補充。

        iPhone出來一舉成名,可是連最起碼的複製粘貼功能都不給,而iPad一出來竟然不支持多任務工做。也許市場上的每個智能手機都有複製粘貼功能,每一臺電腦都能多任務,可它們全都無法跟蘋果的產品相提並論 — 由於iPhone和iPad上能作其餘全部產品都作不到的事。喬布斯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先把最有核心競爭力的東西作出來,由於他知道這纔是消費者最關心的東西。

        數年前我在某國家實驗室當博士後,研究中遇到一個小問題,問老闆是否須要花時間專門搞一下。老闆給我回復了一句霸氣的話:讓別人去關心這種沒意思的現象吧,咱們要專一於有意思的大問題!那是我科研生涯中特別愉快的時刻之一。

        因此我很反感的一句話是「××無小事」。事情固然有大小之分,無小事就是無大事。

        質量控制無小事嗎?80/20法則最先的應用之一,就是質量控制。1950年代,美國一個電氣工程師和一個統計學家發現形成產品質量問題的來源,老是集中在少數幾個地方。因而他們先把全部可能出問題的地方都列出來,而後按照重要性進行排位,優先解決最容易出問題的。結果解決了第一個,就已經排除了不少質量毛病。而後有多餘精力,再去解決第二個。按優先級處理,結果事半功倍。這個方法影響深遠流傳至今,這就是《朱蘭質量手冊》。反過來講那些對全部出錯可能都平等對待的公司,反而什麼都沒解決好,產品質量遠遠不行。

        因此說效率的關鍵就在於不公平。

        人與人固然應該平等,看人下菜碟很是很差,但是咱們直覺常常要求對「事」也平等對待,咱們傾向於把資源均勻分配,那就不對了。要想把工做作好,就必須學會「不平等對待」。

        怎麼在我的生活中實踐80/20法則?

3. 極簡主義

        有一個給要作的事情分類的著名方法。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分四類:重要而緊急,重要而不緊急,不重要而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通常人的想法都是要先作重要而緊急的事,最後作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

80/20法則告訴咱們應該怎麼作事呢?應該追求只作「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這就是如今不少人談論的所謂「極簡主義」的生活哲學。成天被一些所謂緊急的小事推着走,疲於奔命,這種生活最沒效率。一個忙於雜事的CEO不會對公司長遠發展有什麼洞見,一個被老闆支來支去的員工幹不了什麼大事,一個永遠準備下一次考試的學生成不了什麼大器。

        要事優先,儘可能只作最重要的事,少幹或者不幹那些不重要的事,纔是出類拔萃的關鍵。

        要事優先,第一你得有自由意志,知道本身有選擇的權力,不能別人讓你作什麼就作什麼,強調主動性。第二你得學會判斷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第三你還得有勇氣有能力拒絕本身不想幹的事,敢跟人說「不」。

        好比讀新聞,你可能以爲這個也重要,那個也必讀,訂閱了一大堆公衆號,在微博上關注一大堆人,天天被江湖風雲牽着走,實際上大都是沒有用的。你應該有所側重,敢於刪除和忽略不重要的信息。正確作法是以我爲主,變被動爲主動,在一段時間內對某一方面的內容下功夫研究透徹。

        現代社會中出現不少完美主義者,其實都是不懂輕重緩急的我的評價焦慮症患者。他們關注各類細節,常常能指出別人的小錯誤。好比給他們看個PPT,他們很容易注意到上面有沒有標點錯誤,殊不知道你說的大局是什麼。這實際上是特別浪費時間的性格。

        衣着無比整潔,東西擺放層次分明,對什麼事情都有記錄存檔,這樣的做風並不值得學習,這種人設定了錯誤的優先級。達到這樣的狀態要花費不少時間去整理生活,這些時間徹底能夠用來作些更有意思的事。若是你從未錯過航班,你在機場浪費了太多時間。若是你從未丟過東西,你在整理上浪費了太多時間。若是你從未作錯事,你作的事不夠大。

        最近看新聞,有個北大畢業的「虎媽」,爲本身九歲的孩子制定了一個很強硬的做息時間表,一天有18個小時在學習,內容包括跆拳道、游泳、鋼琴、拉丁舞、英語、圍棋、奧數、古文、練字,以及新聞聯播。網上對她的批評意見,都說學習的時間太長,沒有玩和休息的時間。我認爲這些批評沒有說到重點,重點並不在於時間長,時間長的本質是什麼都想要。

        人的精力有限,什麼都想要是不可能的。若是真想培養人才,「全面」發展實際上是一個錯誤的思想,天賦樹不能亂點。極簡主義要求咱們培養核心的競爭力,在他喜歡的東西上加大力度。用20%的時間就可能實現這個小孩80%的功能,剩下80%的時間幾乎都是浪費,還不如讓他去玩。

        玩很重要。極簡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把最關鍵的事情作好,省出來時間去玩。這也符合特勒布在《反脆弱》一書說的「槓鈴原則」:作事要注重兩端無論中間 — 我要麼作最難的事,要麼玩或者什麼都不作。

        我沒時間作簡單的事。

———- [1] 這裏有個討論 http://ethanfosse.blogspot.com/2012/03/zipfs-law-unzipped.html [2] 這個數據來自Becoming a Successful Scientist: Strategic Thinking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一書,做者Craig Loehle。更新的數據並無這麼離譜,但也很離譜:http://blogs.lse.ac.uk/impactofsocialsciences/2014/04/23/academic-papers-citation-rates-remler/ [3]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2009/1/who-the-hell-writes-wikipedia-anyway [4] http://www.solidot.org/story?sid=28767 [5] 這個典故來自The 80/20 Principle: The Secret of Achieving More with Less 一書,做者 Richard Koch。 [6] 這個故事來自蘋果公司第66號僱員,軟件設計師Bruce Tognazzini http://www.asktog.com/columns/082iPad&Mac.html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