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氣象監測能力亟待提高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瞭解更多。web


【前言】連續寫了兩期氣象業務系統「服務化」的問題,一期數字化轉型的問題,反響平平。其實這是一個系列,後面還有一些新基建與氣象業務相關話題。服務化的討論還未完成,本想繼續把剩下的幾個問題寫完,但想了想仍是先學習理解以後再完成吧。讀者們不感興趣,究其緣由是由於我對要討論的技術以及服務化的理念理解的不夠透徹,只說到一些表面,沒有把真正核心的東西分享出來。所以我決定仍是先進行自我學習提高以後再繼續完成後幾個問題的分享。今天換個話題,簡單討論一下生態氣象監測!微信

在今年五月份的時候我推了一篇《生態氣象,或許會成爲下一個氣象服務熱點!》,反響較好,參與討論的人也比較多。一方面,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自十八大以來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另外一方面,天氣氣候也是決定生態系統的最直接條件。咱們氣象領域都知道生態氣象的重要性,但目前的建設狀況卻仍在起步階段。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時,和同事們聊起來都不知道該如何去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氣象等邊界也不清晰,更不知道咱們的氣象服務該指向哪裏。我以爲,當務之急先規劃設計生態氣象的監測能力纔是關鍵。網絡

監測是生態氣象服務保障業務的基礎。不管是氣候變化對生態影響、氣象災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仍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氣象服務保障都離不開對生態環境的監測。面上咱們通常採用衛星遙感監測,點上採用生態氣象觀測站。可是因爲生態氣象業務的開展比較晚,目前尚未造成一個完整的監測體系。特別是有關草原、森林、荒漠、溼地、湖泊等生態系統的氣象地面觀測站很是稀少,現有的觀測站自動化程度也比較低,數據採集的完整性和時效性都沒法知足現代化的監測要求,形成咱們不知道如何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理論和技術研究,所以十四五期間有一項重點任務應該是創建基於衛星遙感的生態氣象觀測網絡。衛星遙感在時間和空間分辨率方面具備獨特的優點,使其成爲不一樣空間尺度生態環境監測的主要數據來源。另外,還能夠基於多源衛星遙感數據,綜合評估氣象條件對植被、水體等生態環境系統重要指標的影響,可以爲宜居環境建設提供科學支撐。編輯器



衛星遙感監測是當前對生態環境保護開展的最有利的監測手段,但針對森林、草地、溼地、海洋、大氣、土壤等多種形式的地面監測也必不可少,所以建設生態氣象觀測網絡是一項浩大工程,要綜合考慮成本、效益以及科技支撐能力,是須要打一場持久戰的。值得一提的是生態監測的範圍極大,如何開展多部門合做與共享的監測模式是個難題。好比和咱們氣象部門相關度較高的環保部門(目前已改名爲生態環保部),對大氣、水體、植被等也在大規模建站觀測;還有森防、園林、地質、旅遊等等不少部門,其實也都在不一樣程度的開展本部門的監測業務,這些都屬於大生態的一部分,但因爲業務交叉比較少,合做共享其實也捉襟見肘。從國家層面若是有一個機構可以專門進行生態監測資源的統籌管理與規劃設計,我想建設成本應該能夠獲得極大的下降。學習

總之,當前的生態氣象監測水平較低,要更好的實施生態環境保護這個利國利民的百年大計,亟待提高的就是生態氣象監測能力。flex

掃碼聯繫做者可加入讀者交流羣

請關注「編外氣象人」url

一塊兒暢聊氣象人生!spa

若是您以爲這篇文章有用或者對你有所啓發,歡迎轉發。此外,爲了和讀者朋友深刻交流,我組建了「編外氣象人」讀者交流羣,有興趣能夠掃碼做者微信,加入讀者交流羣一塊兒暢聊氣象。先到先得,羣滿爲止!.net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衆號 - 編外氣象人(OutWeatherMan)。
若有侵權,請聯繫 support@oschina.cn 刪除。
本文參與「OSC源創計劃」,歡迎正在閱讀的你也加入,一塊兒分享。設計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