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恆

楊子恆,1984年畢業於甘肅農業大學畜牧專業,獲農學學士學位。1987年獲北京農業大學動物遺傳專業碩士學位。1987年至1989年在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系任教。1992年獲北京農業大學博士學位,1992至1997年,前後在北京農業大學、英國倫敦劍橋大學和天然歷史博物館、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遺傳學教學和博士後研究工做。1997至今在倫敦大學從事分子和細胞遺傳學研究工做。2006年當選爲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是獲此殊榮的首位旅英華人。中國駐英大使查培新說,楊子恆的當選,是全部旅英華人學者的驕傲,是中國科技工做者的驕傲,也是全部中國人的驕傲!

楊子恆 - 我的履歷

 

9

楊子恆,1964年出生於甘肅通渭縣馬營鎮,1984年畢業於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系,獲農學學士學位。1987年獲北京農業大學動物遺傳專業碩士學位。1987年至1989年在甘肅農業大學畜牧系任教。1992年獲北京農業大學博士學位,1992至1997年,前後在北京農業大學、英國倫敦劍橋大學和天然歷史博物館、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遺傳學教學和博士後研究工做。1997至今在倫敦大學從事分子和細胞遺傳學研究工做。2006年當選爲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是獲此殊榮的首位旅英華人。中國駐英大使查培新說,楊子恆的當選,是全部旅英華人學者的驕傲,是中國科技工做者的驕傲,也是全部中國人的驕傲! 。他現爲倫敦大學學院統計遺傳學教授。 
html

楊子恆 - 研究領域

楊子恆的研究領域主要是分子進化論、分子分類學、計算機生物及生物信息學。主要研究內容是應用數理統計學及計算機科學的方法來分析分子遺傳學資料,以推斷不一樣生物物種間的進化關係,估算物種間的分化年代。他獨創了以最大似然法爲基礎的模型和假說檢驗方法,該方法已成爲分子進化理論研究的重要工具,他開發的軟件在全世界獲得普遍利用。  算法

楊子恆教授主要從事分子進化、分子系統學、以及羣體遺傳學等方面的研究工做,在動植物種類史DNA分析方法和蛋白質順序構成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績。他同其餘專家一道開發了數理統計模式和計算機運算法則,應用這些模式重建物種發展史和理解進化過程的機制,經過研究DNA和蛋白質序列的進化比較,對於人們從新構建物種發展的歷史以及理解分子進化的機制將產生重要影響。   工具

目前他的研究主要包括物種發展和發散性的貝葉斯估計,遺傳學密碼子替換和可適應的分子進化探索的馬爾可夫算法,羣體遺傳學合併模式下的馬爾可夫系列算法,以及濾過性毒菌和哺乳動物的染色體組的對比分析。 
學習

楊子恆 - 成就及榮譽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計算和進化生物學研究中心(CCEB)8月23日在京正式成立,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楊子恆教授出任研究中心主任。據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張德興介紹,該中心的成立旨在增強北京地區生物學家、數學家、統計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的合做與交流,研究中心起始階段爲跨單位、跨學科的開放性非實體機構。研究中心現已邀請中科院動物所、中科院植物所、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美國加州大學等機構的23位中外科學家做爲中心成員和客座教授。研究中心的成立將促進中外科學家在遺傳、進化、統計分析等跨學科領域的交流與合做。 2000年至2005年,在《美國科學院院刊》、《遺傳學與發育新見》、《遺傳學》、《分子生物進化》、《系統生物學》等雜誌發表論文47篇,出版專著4部。   spa

大陸旅英學者楊子恆教授當選爲2006年度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他成爲獲此殊榮的首位旅英華人。   3d

成立於1660年的英國皇家科學院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學術團體之一,目前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皇家科學院院士都是在基礎科學研究或工業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貢獻的科學家。htm

楊子恆 - 行者默默 碩碩其果

楊子恆,倫敦大學學院生物系統計遺傳學教授。2006年當選爲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成爲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大陸華人。2007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 
研究領域主要爲分子進化、分子系統學、理論羣體遺傳學和計算生物學;主要研究內容是應用數理統計學及計算機科學的方法來分析分子遺傳學資料,以推斷不一樣生物物種間的進化關係,估算物種間的分化年代。 

對本身來講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作喜歡的工做,二是不輕易放棄。  
楊子恆教授無疑是生物界的學者們口中所形容的 「傳說中的大人物」。他的以最大似然法爲基礎的模型和假說檢驗方法已成爲分子進化理論研究的重要工具,他開發的軟件在全世界獲得普遍利用,相關文章被引用超過1300次;迄今已在國際一流雜誌上發表了超過100篇高質量的論文,論文的SCI引證超過8700餘次(99年以來);擔任了多家國際一流學術雜誌的編輯,包括美國的 《遺傳學》,《分子生物學與進化》,《分子分類學》等……這些數字和成績加起來的高度,也許不少人窮其一輩子都沒法企及。然而,這個本應綻開着耀眼光芒的「名人」身上,彷佛有一層足夠沉穩渾厚的氣息,將一切光華覆隱在他幾乎不起眼的外表背後,低低沉沉地積澱下來,一如在路上默默趕路的行者,腳步堅實,神情淡定。 
blog

「個人經歷很日常」

這位學者們眼中的驕子曾經這樣簡單而確定地歸納本身。沒有什麼驚人的經歷,沒有什麼奇特的際遇。楊子恆一路走來,每一步都是本身實實在在踩出來的腳印。 
遊戲

中國造

身處國外研究前沿領地的楊子恆,與身邊那些自小有着赫赫簡歷的人相比,他的成長曆程確實並無很耀眼的光輝。雖然在國際上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績,但楊子恆教授能夠說是一個完徹底全的「中國造」。 
楊子恆教授的家鄉是中國甘肅定西地區的通渭縣,一個不爲人所熟悉的小縣城。楊子恆就在這裏同其餘農村的小孩同樣度過了爬着山路去上學的少年時代,直到考入甘肅農業大學;然後,又在北京農業大學攻讀了農學碩士學位和農學博士學位,並在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學系教遺傳學,直到博士後階段纔到國外從事統計遺傳學等方面的研究。能夠說,他在生物學、統計學等多個學科的早期積累徹底是在中國完成的。就是這樣一個十足的「中國造」,從家鄉的小山路,一路走到了科學的最高殿堂,現在穩妥當當地站在了國際科研水平的前沿。ci

只是作好眼前事情

都說楊子恆教授爲人低調謙遜。一個被複旦大學鍾揚教授評價爲「分子生物學華人中的一個奇蹟」的卓越學者,卻說本身並無什麼遠大的目標,只是把眼前的事情作好。 
楊教授對於本身的成就確實並不引以自得。他常常自嘲說,他作的東西數學不像數學,統計不像統計,生物不像生物,是一個「四不像」。他用淺顯的方式介紹他所作的研究,就是「研究開發新的分析方法,來比較不一樣生物種類的基因差別。物種在進化上越接近,它們的基因也越類似。可是如何度量這種類似程度,就須要創建好的數學、統計學的模型,也須要大規模的計算機運算。咱們用的數學技術並不尖端,可是由於有不少物種、有不少生物學數據,再加上有不少生物學家運用咱們的方法來分析,這就顯得咱們的貢獻比較大。」楊子恆以「顯得」來表達,彷佛並不認爲本身「真的」作出了大貢獻。當被評爲院士時,他還認爲這榮譽「來得有點早」。 
事實上,楊教授的研究成果之大是學者們有目共睹的。他在分子系統學上就有頗多建樹,如對最大似然建樹法引進各位點替換速率的不均一性而大大提升系統樹的準確性、最早採用貝葉斯方法進行系統學分析、發展新且更優良的方法估計祖先序列、發展多種統計方法估算物種分歧時間等等;其開發的最大似然系統關係分析軟件在該領域被普遍使用;他在理論羣體遺傳學也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突破了原有限制,大大提升了對天然選擇在分子水平的檢測精度,爲在基因組時代對分子進化中性理論的檢驗提供了利器;他還引入和發展了一些計算方法,爲前述統計理論的具體實現提供了基礎…… 
但對楊教授本身來講,他「只是把眼前的事情完成好就已經很高興了」,隨之而來的榮譽並非他的心力所在。入選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時,楊子恆甚至都不知道其中一位提名人姓甚名誰;現在在中國入選「長江學者」,也主要是因爲中山大學的教授們的爭取。他是真正把本身當成一個「日常人」來看待,而正是這種日常心,使他可以專一於眼前的每一件工做。

爲友爲師爲遊子

「楊老師其實蠻逗的」,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的施蘇華教授笑着講起與楊教授最初的結識:「當時是在2003年的北京香山會議,楊老師作了一個關於dating的精彩報告。Dating在進化領域中的意思是計算某一種生物的起源時期,楊老師本身就開玩笑把它說成約會的意思。咱們當時還都笑他呢。原本一直覺得他會很嚴肅,原來他是很nice很幽默的。那次你們就認識了。」 
在這樣輕鬆平和的機緣下,楊子恆教授開始了與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之間的合做交流。楊教授與施教授實驗室開展了「紅樹植物海桑的物種造成」等研究課題的實質性合做,共同署名的文章已發表在國際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06年5月,楊教授在中大生科院訪問講學數天;楊教授還做爲生命科學院徐安龍教授主持的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111項目2007-2011)「基因組學與進化生物學國際研究中心」的學術骨幹之一,於2007年1月來廣州參加中山大學舉行的「基因組學與進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做了關於「統計學方法在分子進化研究中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的大會報告,並在會後與中大生命科學院的師生進行普遍的交流與討論…… 
同楊教授的直接交流讓同窗受益不淺,另外一方面,你們又都對楊教授的平和親切滿口稱譽。研二的小陳說,有一次見到施、楊兩位教授在談論手機功能,居然也討論得興致勃勃,好像兩個小朋友;她雖與教授只有過一次短短的接觸,但以後教授每次見到她,都會親切地點頭問好。你們都說楊教授話很少卻常出幽默之語。有一次楊教授做報告時展出一個彩色的機率密度圖像,楊教授就說,這圖像挺好玩挺美觀,也許能夠跟那些地板商建議拿去作洗手間的地板圖案呢。 
一個幽默的人必先是廣博的。楊教授作的東西容易讓人覺得他可能會比較枯燥,施教授卻搖搖頭說,「他這我的是一點都不枯燥的,他是一個見識、知識很廣很紮實的人」。而一個在工做中幽默的人,又一定是熱愛工做的。楊教授在作學術報告的時候均可以時不時地幽本身一默,他對工做的熱愛和樂在其中的享受,也是可見一斑了。 
身在異鄉的楊子恆教授,在嚴謹的科研工做背後也有着一片遊子的溫情。除了中大,楊教授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復旦大學也有持續的合做,爲國內的科研和教育盡着一份心力。楊教授在外工做,爲了方便家裏寄信,就把本身所處處的地址打印出來裁成紙條寄回家。你們還都知道,楊教授在英國倫敦學院網頁中的我的主頁上貼着的照片,實際上是他的小女兒。 
生活中的楊子恆教授,彷佛更多的是一個nice的朋友,一個親切的師長,一個情牽故國、心繫家人的遊子,一個平和到讓人不由會暫時忘卻他頭頂道道光環的普通人。   

平凡經歷鑄造不凡成就

說楊子恆平凡,他的赫赫成就明明就擺在眼前。那麼,一個所謂經歷「平凡」的人,如何鑄造出今天的不凡成就?箇中真味,還需往那「平凡」的道路上去尋。

作本身喜歡的工做

從小時的閱讀到如今的研究工做,興趣是楊子恆到達成功的最佳引導者。楊子恆自小喜歡看書,他的家人說,只要有書,他就一頭扎進去,什麼都無論不顧了,過年的社火耍到家中院子裏,他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自顧看本身的書;就連在磨坊幹活,也是一邊推磨一邊看書。 
楊教授曾表示他的成功並無「祕訣」可言,只是研究本身感興趣的問題最重要,就像玩遊戲,一投入進去就是幾個小時,不吃不喝,卻樂在其中——「作本身喜歡的工做,這樣工做就像度假同樣愉快」。

不輕易放棄

小時候因家裏太困難,母親曾勸說楊子恆輟學打工掙錢,但他堅定不願。繼續讀書,意味着天天要凌晨五六點起牀,跑十幾裏山路上學,家裏沒有多餘的食物可帶到學校作午餐,必須餓着肚子讀書。楊子恆的童年與許多窮苦人家的孩子同樣,讀書,是一件須要靠付出巨大努力和代價來堅持的事情。 
等到從小山村走太小學中學,終於能夠到外面的世界去大展拳腳的時候,命運又跟楊子恆開起了玩笑:當年楊子恆本來的高考成績進清華綽綽有餘,結果卻因同考場有人在物理考試中做弊,使得他的物理成績徹底做廢。本來要去清華讀數學的楊子恆,就這樣被命運安置在甘肅農業大學的畜牧系。這一安排偏離了楊子恆本身最初的夢想和志願,可楊子恆對擺在眼前的安排泰然領受,而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他在大學裏除了讀好眼前的專業以外,也仍然堅持學習本身喜歡的數學。 
及至在北京農業大學攻讀碩士博士,楊子恆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感興趣的領域中。命運此時彷佛變得寬容,給了楊子恆自由馳騁的天地。但當楊子恆的導師有意送他到國外更好的環境中深造時,運氣再次與他捉起迷藏,幾回出國深造的機會都陰差陽錯地在最後一刻失掉了。然而,無論命運是眷顧仍是不公,在楊子恆的堅持裏,命運的任何一種安排都只是更加深了他的積累。 
當楊子恆終於走到最早進的學術環境中時,不少人覺得,他的「中國造」出身和國外的「透明天窗」將使他很難再有更進一步的優秀表現。但楊子恆卻很快升爲教授,併成爲英國皇家學院這個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學術團體的一員,在國際的權威科學界獲得了充分的確定。在楊子恆眼裏,所謂的「透明天窗」並不存在,在開放自由的科學環境中,只要有能力,肯努力去作,中國人也同樣能夠作得很出色。 
楊子恆認爲對本身來講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作本身喜歡的工做,二是不輕易放棄。施教授深有感慨地說,她之前常常跟學生說一我的的道路徹底是由其運氣決定的,直到看到楊子恆教授,她如今以爲,運氣和機遇當然重要,但「一我的如果能夠的,他到了哪裏都是能夠的」。施教授所說的「能夠」,就是指一我的的能力實力,除了與生俱來的天份以外,更多的是後天的堅持。正由於楊子恆教授看似平凡無奇的經歷卻鑄造了不凡的成就,才更激勵了許多出身平凡的人們以更大的信心去堅持本身的追求。

積跬步以至千里

從小山村到甘肅農業大學,到北京農業大學,再到英國、美國的著名高校,到英國皇家學院院士,楊子恆一路並無什麼驚人的大飛躍,但他就是靠着這些踏實的小步子持續地走到了今天。 
楊子恆教授自小被老師、同窗以致如今的同行認爲是很有天分的,但他的成長並不由於天分而佔到什麼省力的小便宜。在他小時的師長眼中,這個農家孩子除了聰明,更大的特殊之處是他的踏實好學。當年那個早晨跑着山路去上學,夜晚在昏暗燈光下只想着再多讀一會的少年,誰能想到這小小的一步一步,會在多年後使他成爲第一個得到英國皇家學院院士榮譽的華人。 
施教授以及與楊教授有過接觸的學生在被問及楊教授學術態度上最大的特色時,異口同聲地也是一句「踏踏實實」。一位中大學生最深入的印象是,「他對一些很細節的計算步驟都很是熟悉」,是在自始至終以一個學者的身份作實事。「踏踏實實」這句話乍看去平凡簡單,要深刻到平時每一件不起眼的小工做中,讓與他有太短暫接觸的人都能感受到這份踏實,卻並不簡單。 
也許是一個農家人的本質,眼裏看到的,永遠是腳下樸實無華的土地。楊子恆的每一步都立足於「作好眼前的事情」這一看似平凡的信念,一步一頓地插着秧苗,步調不快,腳印卻深穩。十年二十年地走來,並不急功近利地去回望,偶爾停步,身後已經是長長的路,穀穗遍野。而此時的他,也就如他當選院士那時,微笑中不掩樸質純真,面對本身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收穫,更多的只是一份略帶靦腆的淡定和欣然。 

一位學生形容楊子恆是一位出世、淡泊、寧靜的人。在筆者看來,楊子恆教授是一位一直在路上的行者。對於迎面而來的種種,行者安然領受,腳下的步子卻始終不變,留在身後的,是長長一串清晰足跡,記載着一點一滴的堅持和努力。 

以上文字來自:http://www.baike.com/wiki/%E6%9D%A8%E5%AD%90%E6%81%92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