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已經在圈子裏流行很長一段時間了,網上相關的文章和介紹也不少,筆者很早以前也接觸過一段時間,但也僅僅只是淺嘗即止,此次正好有時間,因此準備深度學習一番,總體調研下來感受若是隻是僅僅學習React層面未免仍是太淺薄,遇到不少問題沒法從Native去找解決方案,理解上也有差距。
IOS平臺的RN是用OC編寫的,但是OC的語法實在太難下口了,因此筆者選了Swift,但使用Swift的介紹在官網上僅僅只有一小段,民間資料也不多。
通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幾個基礎場景已經被筆者攻克,遂將成果分享出來,但願可以幫助到你們,因爲筆者也是第一次接觸IOS開發,若是有問題還請斧正,謝謝。
本系列全部案例都將集中在GitHub,之後有新的組件也將持續更新。php
第一章-IOS開發基礎入門
[第二章-TodoList案例講解]()
[第三章-UI Components]()
[第四章-Native Module]()html
由於本系列的目標羣體是和筆者同樣有前端經驗,IOS開發零經驗的同窗。因此本章講的東西暫時和RN無關,主要介紹開發工具、學習資料等基礎輔助型知識。前端
https://github.com/mtyang/Rea...node
我的感受OC仍是要學的,目前市場上不少組件仍是以OC爲主,有時候爲了學習思路仍是要看看別人的代碼,可是沒必要像Swift同樣深刻,入門便可,介紹這篇文章 https://github.com/qinjx/30mi...ios
這個工具是將OC代碼翻譯成Swift,我也是開了下腦洞google一下發現的,這很是有助於咱們理解一些OC的代碼。git
Xcode入門 推薦shell
有中文PDF和英文原文檔Swift入門 中文 英文原檔npm
這個類將是咱們學習的重點,後面都將用它來構建咱們的應用界面,介紹另一本入門書籍這是一本彎彎同窗寫的,版本雖然是2.0,可是有xcode這種強大的編輯器會提醒你最新的語法是什麼,除了一些關鍵字翻譯的和咱們的習慣不一致,其餘都講的不錯。
測試JS代碼咱們要麼用node執行測試文件,要麼直接在console中直接測試,在Xcode也提供了這樣的場所,這在咱們一邊看文檔一邊學習時特別有幫助。
在項目中新建文件,選擇Playground文件類型。
左邊編碼後右側及時反饋代碼執行結果,很是適合咱們進行算法測試。
在IOS的世界中有兩種構建界面的方式,一種編碼方式,能夠理解爲在JS中用 document.createElement
來建立HTML。
另一種Storyboard了,Storyboard是IOS開發很強大的一個功能,以致於筆者剛開始接觸的時候也被震撼到了,心想這IOS開發也太簡單了吧,就是一個拖字訣啊,可是在和咱們ios的同窗聊過以後才知道業內基本不多使用這個功能,從開發角度是很方便,可是軟件歷來都是一個工程,咱們須要不斷的維護和升級,因此在複雜業務場景下使用編碼構建界面。
根據上面的引導就完成了項目的建立,
左側爲項目文件目錄,中間就是Storyboard的工做臺了,右下角則是UI列表。
注意看上圖中左邊文件中有兩個Storyboard類型的文件。LaunchScreen.storyboard
是開啓APP時的引導界面。Main.storyboard
是應用的內容界面。
這兩個文件也能夠在下圖的地方進行個配置。
咱們選中Main.storyboard
這個文件,而後在右側找到Label標籤,並將它拖動到界面中,拖動過程當中觸摸板會有震動給你反饋,以下圖。
接下來就很簡單了,咱們雙擊Label標籤而後輸入 Hello world
,在按下 cmd + R
鍵,咱們的第一個IOS程序就運行起來了。
提示:
cmd + 一、二、三、四、5
鍵能夠改變模擬器的尺寸,數字鍵是單選,若是你非要一塊兒按我也沒辦法。
當咱們開發應用時一定會用到第三方庫,之前咱們都是直接下載源文件到項目中,最後有了node和npm,生活質量瞬間提升了不少,那麼在ios中,CocoaPods就是iOS最經常使用最有名的類庫管理器了。
在終端中依次執行下面的命令
gem sources --remove https://rubygems.org/
sudo gem install cocoapods
第一條命令是改變文件源,第二個則是cocoapods,等待一段時間後看見以下字樣說明安裝成功。
*** CURRENT SOURCES ***
注意:也有可能不是這個提醒,因此咱們驗證一下。
pod --version
若是出現版本號明細就說明咱們已經安裝成功了。
cocoapods的配置和咱們npm稍有差別,不過也很簡單,首先進入咱們的項目執行命令。pod init
cocoapods會在目錄中建立Podfile
文件,相似npm中的package.json
。
咱們來看一下生成好的podfile文件。
# Uncomment this line to define a global platform for your project # platform :ios, '9.0' target 'iwtest' do # Uncomment this line if you're using Swift or would like to use dynamic frameworks # use_frameworks! # Pods for iwtest target 'iwtestTests' do inherit! :search_paths # Pods for testing end target 'iwtestUITests' do inherit! :search_paths # Pods for testing end end
如今咱們要安裝一個第三方的類庫 SnapKit
,這是它的github主頁https://github.com/SnapKit/SnapKit
,這個類庫是用來作佈局的,在這裏要表揚一下CSS,絕對是世界上最好的佈局語言,沒有之一,等咱們後面學了IOS的佈局方式後你就會深深理解我這句話的意思了。
編輯podfile
而後加入咱們的須要的類庫。
vim Podfile
# 定式部分 source 'https://github.com/CocoaPods/Specs.git' platform :ios, '10.0' use_frameworks! target 'testTodo' do # 須要引入的類庫寫到這裏 pod 'SnapKit', '~> 3.2.0' # Pods for testTodo target 'testTodoTests' do inherit! :search_paths # Pods for testing end target 'testTodoUITests' do inherit! :search_paths # Pods for testing end end
退出編輯模式後執行命令進行安裝pod install
OK,若是不出問題咱們就發現類庫已經被安裝了,這個時候還有一個小細節,咱們若是使用了cocoapods來管理類庫,它會幫咱們在項目中建立一個 testTodo.xcworkspace
啓動文件,之後咱們打開應用就要經過這個文件來打開了。
這一節就到了咱們要講的最重要的一節,衆所周知RN是用OC編寫的,那如何才能是用Swift來編寫RN的組件呢,答案就是IOS原生就支持OC和Swift混編應用。
不管是在Swift的項目中新建OC文件仍是在OC的項目中新建Swift文件,Xcode都會有下面的一個提示。
詢問是否建立一個bridge文件,這個文件就是混編的關鍵,選擇 Create以後會發現工程中多出了一個 project-iwtest-Bridging-Header.h
的文件,project是你的工程名。
如上圖,我在OC的項目中建立了一個test.swift
文件,並建立了一個bridge文件,這個文件什麼意思呢,咱們來看下文檔介紹。
大概意思就是告訴咱們,這個文件主要的功能是將OC的文件接口放在一塊兒而後供Swift文件調用,紅圈標註出來的意思是若是你想本身手動建立一個bridge文件也是能夠的,可是須要作相應的配置。
首先咱們定義一個Swift類,定義一個sayHello函數,若是它被調用的話,控制檯會打印出Hello, Swift
日誌。
import Foundation @objc(MySwift) class MySwift:NSObject { func sayHello(){ print("Hello, Swift") } }
而後咱們編輯ViewController.m
文件
#import "ViewController.h" #import "iwtest-Swift.h" @interface ViewController () @end @implementation ViewController - (void)viewDidLoad { [super viewDidLoad]; MySwift *mySwift = [[MySwift alloc] init]; [swiftObject log]; // Do any additional setup after loading the view, typically from a nib. } - (void)didReceiveMemoryWarning { [super didReceiveMemoryWarning]; // Dispose of any resources that can be recreated. } @end
先執行cmd + b
,發現沒有報錯,而後cmd + r
,一段時間後控制檯準確無誤打印出Hello, Swift
日誌。
如今咱們來解釋一下這其中的關鍵,總共有兩處。
Swift中的 @objc(MySwift)
這個關鍵字是Xode定義的,它在編譯的時候將Swift文件也轉換成OC文件,因此它最後才能以OC的代碼格式執行。
OC文件中的 #import "iwtest-Swift.h"
這個頭文件也是Xcode自動建立的,它裏面引用了全部你的工程中Swift文件,因此OC文件才能找到並引用。
咱們定義一個OC類,首先建立頭文件 Myoc.h
#import <foundation/Foundation.h> @interface Myoc : NSObject {} + (void) sayHello; @end
再建立實現文件 Myoc.m
#import <Foundation/Foundation.h> #import "Myoc.h" @implementation Myoc +(void) sayHello { NSLog(@"Hello, OC"); } @end
一樣的,咱們建立了一個sayHello
函數,當這個函數執行的時候會打印一段日誌 Hello, OC
而後咱們在剛纔的Swift文件中調用這個函數。
func sayHello(){ print("Hello, Swift") Myoc.sayHello() }
若是一切正常的話控制檯會前後打印 Hello, Swift
和Hello, OC
,咱們編譯一下,結果報錯了,根本找不到Myoc
這個類。 這個時候咱們最開始建立的那個bridge文件就派上用場了。
#import "Myoc.h"
咱們將頭文件引入後再次編譯發現沒有報錯,運行以後結果和預期相符。
OC的一些語法確實很糾結,我後面後抽空把我理解到的,也是避不開的總結一下再編輯到這章裏,但願對你們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