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讀書筆記(2)--需求

產品經理的工做和其餘人最大的不一樣是:產品經理是作本身想作的,而不是作別人想作的。測試

什麼是需求?需求的本質是問題,問題的本質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知足需求,就是解決問題,拉近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因此:
分析需求就是分析問題;
帶團隊就是帶領你們一塊兒解決問題;
帶項目就是按必定順序去解決問題;
戰略就是考慮要解決哪些大的方面的問題等等。ui

用戶與客戶的區別:
用戶就是使用產品的人;
客戶就是買了產品的人。
例如,你到超時買泡麪,對於超市來講,你是超市的用戶,同時也是超市的客戶;對於泡麪廠商來講,超市是泡麪的客戶,你是泡麪廠商的用戶。
廣義的用戶則包含全部的用戶、客戶、以及和產品相關的人。設計

設計產品的原則:以用戶爲中心日誌

以老闆爲中心
在一些小的創業公司,老闆每每是最熟悉業務的人,也最瞭解需求,不少需求都是老闆憑經驗想出來的,可是這些需求每每都很是有效。所以,對於這些公司來講,老闆是他們很是重要的用戶。對象

產品的用戶不少,知足全部用戶的需求是不可能的,所以要知足最重要的用戶。具體知足哪些用戶,是跟產品的戰略和商業目標相關的。資源

建立人物角色:
建立一個虛擬的人物,補充我的信息、產品的使用習慣、用戶目標、商業目標等。有形的人物角色不必定給建立的人本身看,而是有新人進團隊的時候,能夠快速瞭解相關的用戶,理解產品。對於不多關注細節的老闆來講,也能夠經過人物角色快速瞭解用戶和產品。rem

用戶研究方法,能夠經過兩個維度:
定性(瞭解),定量(驗證)
目標和觀點(說),行爲(作)文檔

定性的說,例如,用戶訪談;
定量的說,例如,調查問卷;
定性的作,例如,可用性測試;
定量的作,例如,數據分析。數據分析

用戶訪談
用戶數量少,每一個用戶的時間長,一般用於新品預研,或者對數據分析結果進行背後的調研。
可能存在的問題:
1 用戶說的和作的不一致
解決方法:
創造和用戶交互的場合,讓用戶一邊說一邊作;
區分用戶說的事實(我作了什麼,步驟如何等)和觀點(我以爲,我認爲等)
2 樣本少,可能形成誤差
解決方法:
在訪談報告中把可能的因素都寫進去
增量訪談方式,每次增長訪談,觀察結論是否有變化,若是有,則繼續增長訪談,直到沒有變化爲止
3 用戶太強勢,將咱們帶偏
時刻牢記訪談的目的,隨時往正道上引導
4 咱們太強勢,將用戶帶偏
時刻牢記訪談的目的,管好本身的嘴產品

調查問卷
調查問卷和用戶訪談的區別:
用戶訪談一般是開放式問題,調查問卷一般是封閉式問題;
用戶訪談的用戶數比較少,調查問卷用戶數很是多;
用戶訪談與訪談對象的交流比較深刻,調查問卷問題不深刻,只是得到某些明確的問題的答案。
可能存在的問題:
1 樣本與目標羣體存在誤差
解決方法:
儘量選擇更多不一樣類型的樣本;
在報告中標明數據的獲取方法和來源;
將篩選條件做爲問題放入調查問卷,調查完以後再將這部分人羣篩選出來。

2 樣本數量過少

3 問題不要有引導性,注意問題答案的順序

可用性測試
準備一些任務,讓用戶經過使用產品來完成所要求的任務,而後組織者在旁邊觀察用戶的操做,並將發現的問題記錄下來。測試結束以後,會詢問用戶的主觀見解和感覺。
問題:
1 作的太晚,沒有時間解決問題
2 以爲太麻煩,或者太專業,因此就沒作
3 告知被測者,這個測試目的是測試產品,而不是測試用戶,讓被測者不要有心理壓力
4 測試前,告知被測者測試中要作的事情,大概持續時間;測試時,不要給被測者提示,同時可讓被測者將本身的思考過程說出來;測試後,給被測者發一份小禮品,還能夠將測試總結髮給被測者。

數據分析
對用戶使用產品所產生的操做日誌、網頁訪問日誌等進行統計分析,挖掘背後的緣由。

一手需求和二手需求
一手需求是產品經理直接從用戶那邊獲取到的需求,二手需求是公司的銷售、老闆或運營提出的需求;
一手需求一般是產品主動提出來的需求,像是生孩子,二手需求一般是被動接受的需求,像是養孩子;
產品剛剛建立的時候,一般一手需求比較多,而當產品已經運營了一段時間以後,可能就會有愈來愈多的銷售那邊提過來的二手需求。

需求採集
單項需求卡片模板(用於讓非產品的人提出需求)
需求編號
需求類型: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
來源(who):誰提出的
場景(where、when):產生該需求的時間、地點
描述(what)
緣由(why):爲何會有這樣的需求
驗收標準(how):如何確認這個需求被知足了
需求重要性權重(how much)
需求生命特徵(when):需求的緊急程度,需求的持續性
需求關聯(which):和需求關聯的人、其它業務和需求、設備、系統等
參考材料
競爭者對比

其它需求採集方法
現場調查
AB測試:發佈一個新功能,先讓少數人使用,看看這些人的反應
日記研究:新產品發佈後,研究其餘人寫的關於產品的日記

聽用戶的,可是不要照着作

需求分析
用戶需求:用戶本身提出來的需求,其實更多時候是用戶本身的解決方案
產品需求:通過分析以後獲得的需求,表達未產品的解決方案
需求分析是從用戶需求中挖掘出用戶背後真正要解決的問題,並轉換爲產品的解決方案。
用戶的解決方案->用戶需求->產品需求->產品的解決方案
因此需求分析是一個由外到內,再到外的過程。
爲何不直接去實現用戶本身提的需求?若是隻考慮短時間利益,則能夠這樣作,可是考慮到長期利益,則必定要站在用戶角度,去解決用戶真正的問題。

需求分析過程:
1 用戶需求轉換爲產品需求,肯定產品需求的基本屬性
2 分析商業價值
3 初評實現難度
4 計算性價比

需求的基本屬性
編號
提交人
提交時間
模塊
名稱
描述
提出者
提出時間
bug編號

鮎魚效應:一個團隊慢慢穩定以後,團隊成員積極就會下降,這時候須要利用鮎魚效應,引入競爭機制和獎勵機制,提升團隊成員積極性。

BRD:商業需求文檔(Business Requirement Document):
項目背景
商業價值
功能需求
非功能需求
資源評估
風險和對策

作需求的一個原則:寧肯只把一小部分功能作的很完美,也不要把不少功能作的不完美。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