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纔是心理學》總結

這本書告訴咱們什麼纔是真正的心理學!看完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醍醐灌頂、恍然大悟、大徹大悟,總之兩個字:牛逼!數據庫

心理學專業的人常常被問到三個問題:安全

  1. 你知道我如今內心在想什麼嗎?
  2. 你必定會催眠和解夢吧?
  3. 心理學竟然還要作實驗嗎?

種種問題都說明了心理學在大衆心目中被神化了。這本書明確指出了,星座、屬相、血型、玄學、人生哲理及各類心靈雞湯雖然被列爲心理學範疇,但都不是真正的心理學。測試

僞心理學給你的答案常常都是模棱兩可、含糊其詞,總之怎麼說都是對的。對象

舉個栗子,「老夫給你算了一卦,你之後會遇到貴人」
這話一聽挺高興,可是你仔細想一想,貴人到底是啥貴人?是事業生活仍是愛情?跌倒扶你起來仍是幫你割痔瘡救你一命?又或者是數據庫被刪庫跑路之後幫你恢復了?
你要問他貴人具體長啥樣?芳齡幾許?喝紅酒時摳腳嗎?他能傻掉!基礎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科學最起碼知足如下三個互相關聯的特性:變量

  1. 採用系統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
  2. 以能夠公開驗證的知識爲研究對象
  3. 研究實證可解的問題,產生可檢驗的理論

說人話就是:方法

  1. 理論實踐驅動。好比牛頓力學,都是基於大量實踐得處的,有理有據。
  2. 可證僞。好比「你未來會遇到貴人」、「你之後會很厲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都是不可證僞的,由於你找不出能推倒它的例子。而「全部的貓都有四隻腳」、「世界上」、「世界上只有一個奧特曼」是能夠證僞的,只要找到三腳貓,或者兩個奧特曼就能證實是錯的。
  3. 可重複性。能準確預測將來,好比萬有引力,你能根據他的公式準確獲得高空墜落的鋼球在零點幾秒後下落了多少米。

科學研究不是孤島總結

詩人約翰唐尼告訴咱們:「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島」。
在科學中,沒有一個研究者是孤島,每一個研究者都與科學共同體及知識基礎相聯繫。
一個新的理論,必須與先前已確立的實證事實相關聯。新的理論不只要解釋新的事實,還要兼容舊的事實,這樣纔會被認爲是一個真正的理論進步。
舉個例子,不管愛因斯坦理論那些概念多麼讓人震驚,好比鐘錶變慢、質量會隨速度增長等等,它們都遵循關聯性選擇。
在宣告牛頓力學的滯後性的同時,愛因斯坦理論並無否認那些以牛頓觀點爲基礎的運動事實,或者認定其毫無心義。相反,在速度較低的狀況下,兩種理論都作出了相同的預測。數據

常識不是科學兼容

每一個人都有一套固有的行爲模式,它影響着咱們的交往及如何看待他人。
當咱們須要對行爲作出解釋時,每每搬出一籮筐人類行爲的廣泛真理、說教及諺語。
其實這些常識不少都是自相矛盾的,好比

  1. 「三思然後行」和「該出手時就出手」
  2. 「小別勝新婚」和「眼不見心不煩」
  3. 「欲速則不達」和「時不待我」
  4. 「行走江湖,安全第一」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5. 「異性相吸」和「物以類聚」

人們愛用它們,是由於它們難以被駁倒,說白了就是讓你能口嗨

最後總結

  1. 心理學的進步是研究可解的實證問題而取得的。這種進步是不均衡的,由於心理學由許多不一樣的子領域構成,某些領域的問題可能比其餘領域具備更高的難度,好比:實驗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等等
  2. 可證僞性越高,預測越具體獲得證明的理論就越受青睞。
  3. 具備操做性定義,用可觀察的操做來表述的概念定義,而這些操做是可測量的。好比圖靈定義了「圖靈測試」。
  4. 經過系統實證的方法來檢驗,這種方法收集來的數據是公開的,它容許其餘科學家重複這些實驗並提出批評。
  5. 相關性不意味着因果性。好比公雞打鳴後太陽升起,並不能證實是公雞打鳴致使了太陽升起。
  6. 實驗的核心方法是操縱和控制。科學家可以操縱感興趣的變量,並對其餘可能影響實驗的無關變量進行控制,「控制組」和「對照組」是最經常使用方法。
  7. 心理學研究得是機率式的結論。
  8. 大多時候,知識只能在衆多實驗數據的慢慢積累以後得到。雖然這些實驗都有各自的缺點,可是它們總能聚合成一個共識性的理論。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