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咱們開始一個規劃設計一個新的產品時,一般會經過多種方式來收集用戶需求(用戶調研,用戶反饋,數據分析,內部決策等),但拿到這些零散的需求以後該如何科學合理地使用這些需求來指導產品設計就是一個大問題(所謂需求評審也大可能是圍繞這個問題)。質量屋或許是這一問題的一種解法。html
質量屋是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的核心工具,主要用於將用戶需求,市場調研結果,技術數據轉化爲產品設計中設計目標而且給出對應優先級。如下是一張典型的質量屋表格,在下文中我會詳細介紹這張表格。web
以上這張圖是一個完整的HOQ圖,下文會按照HOQ的操做步驟對HOQ的各個部分進行介紹,順序以下圖:算法
用戶需求指的是用戶本身對於產品的需求(經過用戶調研,用戶反饋,數據分析能夠獲取),這一步的難點在於如何結構化用戶的需求,現實狀況是直接得到的用戶需求每每定義不夠清晰,層級混論,交叉包含的問題。所以直接得到的用戶需求還不能直接在質量屋中使用。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有兩種方法能夠採用:Affinity Diagram 和 Tree Diagram。這兩種方法的具體操做方法會在之後的文章裏進一步去介紹框架
計劃矩陣的意義在於:1量化了用戶需求的優先級以及他們對於已有的產品的表現的認知2 使得用戶需求的優先級能夠根據設計團隊的具體狀況進行調整。矩陣如何使用工具
1,Customer Importance:能夠經過問卷來調查用戶對於不一樣用戶需求的重要度,固然更好的辦法是Analytical Hierachy Process (AHP)。在彙總問卷數據的時候不要混合不一樣細分市場的數據,不然得出的結論對於產品設計團隊來講將沒有任何意義。性能
2,Satisfaction of Product: 計劃矩陣提供了用戶滿意度的測量,一般經過問卷對用戶進行調查,瞭解他們對於不一樣競品的滿意度。在調查中AHP依然是精確度更高的方法,經過計劃舉證可以清晰地看到不一樣競品在不一樣的用戶緯度上的表現。ui
3,Planned Satisfaction Rating:計劃滿意度是指用戶量化指望的的能夠用來知足用戶需求的產品性能。這一項一般由設計團隊來決定。spa
4,Improvement Factor:提高因子是指公司實際產品特性與目標產品特性之間的差距。計算方法是:[(Planned Rating score-Our Product score)/Full score]+1。.net
5,Sales Point:賣點是用來評估那一些用戶需求能夠被用來做爲推向市場時的賣點。這一項分數一般由市場部門給出,給分在1到1.5之間。設計
6,Overall Weighting:總體權重是指,在考慮了提高空間以及賣點價值後做出的對不一樣用戶需求的權重評估。計算方法:Customer Importance *(improvement factor + sales point)。
技術需求市場從工程的角度看產品的需求,這部分信息一般由QFD團隊提出,他們針對用戶需求梳理出了不一樣產品特性。與用戶需求的結構化方法相同,能夠採用affinity diagram和tree diagram來進行結構化這一些需求。一般還會有一個箭頭用來表現產品需求變量與產品總體表現之間的關係。
這一部分是表格的主體部分,經過創建用戶需求以及產品需求之間的關係,完成二者之間的轉換,計算方法:對於每一個單元格,找到其對應的用戶需求(行)和產品需求(列),思考該用戶需求與產品需求的相關程度。舉個栗子.手機的輕便,與手機的厚度有明顯的負相關關係。
圖標中的「三角屋頂」其實是對於產品中不一樣產品需求的關係的說明。舉個栗子,手機的電池容量與手機的厚度有正相關的關係。一般會使用+號來表示正相關,而-號來表示負相關。對於產品設計團隊來講,1,「屋頂」可以讓他們更加關注那些可以爲產品帶來諸多好處的產品特性。2而對於那些有衝突性的產品需求採起折中方案或者創新性方案。
這一部分主要是根據表中內容可以獲得的一些結論,也是使用質量屋的目的:
1技術優先級。得到產品需求對應的優先指數的方法:1得到某一個產品需求與對應不一樣用戶需求的關係值,以下圖給出的「No. of size」這一列。2在這一列中取出每個單元格內的關係值乘以其對應的總體權重(overall weighting),這裏強關係-中等關係-弱關係分別給分爲9-3-1;3將每行的乘積求和,得到每一個產品需求對應的優先指數。最後根據優先指數能夠肯定不一樣產品需求之間的優先指數和優先關係。
2競爭基準線。競爭基準線指的競品在產品需求上所在的水平。
3目標。這一部分HOQ矩陣的最終輸出,利用表格中的全部信息置頂產品需求目標。這一部分並無規範統一的算法,應當結合具體狀況進行分析決策。
結論
House of Quality 並無給出一套從調研得到的用戶需求到最終的產品需求詳細步驟,但它爲這一問題的解決框架。對於其中的一些問題,例如需求結構化,需求間衝突的處理還須要進一步在實踐時思考。
本文主要的內容來自秦憲剛老師的相關專業課程以及 QFD tutorial-Webduc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