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是做爲人類行爲基礎的心理機制,其核心是輸入和輸出之間發生的內部心理過程。二十世紀70年代開始其成爲西方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知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惟和語言等。

與行爲主義心理學家相反,認知心理學家研究那些不能觀察的內部機制和過程,如記憶的加工、存儲、提取和記憶力的改變。

以信息加工觀點研究認知過程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的主流,能夠說認知心理學至關於信息加工心理學。它將人看做是一個信息加工的系統,認爲認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受輸入的編碼、貯(zhù)存和提取的全過程。按照這一觀點,認知能夠分解爲一系列階段,每一個階段是一個對輸入的信息進行某些特定操做的單元,而反應則是這一系列階段和操做的產物。信息加工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以某種方式相互聯繫着。而隨着認知心理學的發展,這種序列加工觀愈來愈受到平行加工理論和認知神經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的挑戰。

認知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認知及行爲背後之心智處理(包括思惟、 決定、推理和一些動機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科學。這門科學包括了普遍的研究領域,旨在研究記憶、注意、感知、知識表徵、推理、創造力,及問題解決的運做。

認知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一、把人腦看做相似於電腦的信息加工系統

他們認爲人腦的信息加工系統是由感覺器(receptor)、反應器(effector)、記憶(memory)和處理器(或控制系統)(processor)四部分組成。首先,環境向感受系統即感覺器輸入信息,感覺器對信息進行轉換;轉換後的信息在進入長時記憶以前,要通過控制系統進行符號重構,辨別和比較;記憶系統貯存着可供提取的符號結構;最後,反應器對外界做出反應(見圖1):


二、強調人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人的行爲和當前的認識活動有決定做用

認知理論認爲,知覺是肯定人們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義的過程,這個過程依賴於來自環境和來自知覺者自身的信息,也就是知識。完整的認知過程是定向——抽取特徵——與記憶中的知識相比較等一系列循環過程。知識是經過圖示來起做用的。所謂圖示(schema)是一種心理結構,用於表示咱們對於外部世界的已經內化了的知識單元。當圖示接受到適合於它的外部信息就被激活。被激活的圖示令人產生內部知覺指望,用來指導感受器官有目的地搜索特殊形式的信息。

三、強調認知過程的總體性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爲,人的認知活動是認知要素相互聯繫相互做用的統一總體,任何一種認知活動都是在與其相聯繫的其它認知活動配合下完成的。
另外一方面,在人的認知過程當中,先後關係很重要。它不只包括人們接觸到的語言材料的上下文關係,客觀事物的上下、左右、前後等關係,還包括人腦中原有知識之間、原有知識和當前認知對象之間的關係。

四、產生式系統

產生式系統(production system)的概念來源於數學和計算機科學,1970年開始普遍應用於心理學。它說明了人們解決問題時的程序。在一個產生式系統中,一個事件系列產生一個活動系列,即條件——活動(C—A)。其中的條件是歸納性的,同一個條件能夠產生同一類的活動;其次,條件也會涉及到某些內部目的和內部知識。能夠說,產生式的條件不只包括外部刺激還包括記憶中貯存的信息,反映出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歸納性和內在性。

總的來講
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爲的科學
認知心理學是探討人爲何會有行爲出現的科學
認知神經科學是探究行爲底層的緣由——大腦與行爲之間的關係

認知誤差(cognitive bias)

系統1的運行是無心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受,徹底處於自主控制狀態。
系統2是理性的,以邏輯爲基礎,在乎識中處理信息,它是緩慢的,工於計算。

1.框架效應

即便面對同一問題,隨着問題表達方式的不一樣,人們的最終選擇也會不一樣。不一樣的框架引起不一樣的直覺。
通常來講框架效應隨着年齡增加而加強,在使用第二語言(想想)時消失。
治療癌症的方法,告訴第一組的醫生:開刀後第一個月的存活率是90%;告訴第二組的醫生:開刀後第一個月的死亡率是10%。結果第一組選擇開刀的84%,第二組選擇開刀的50%。
再說一個例子
一樣是器官捐贈,文化差別相近的德國願意的爲12%,奧地利爲100%,由於在器官捐贈書上,德國寫的是:□若是你願意參與器官捐贈項目,請在這裏打鉤;奧地利寫的是:□若是不你願意參與器官捐贈項目,請在這裏打鉤。

2.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人天生不喜歡損失,那是記錄在基因中的。
從進化的角度,大多數動物都出於生存的邊緣,得或失的壓力徹底不一樣,失去一天的食物可能會致死,但多獲得一天的食物並不會延長一天的生命(除非食物能夠保存)

3.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

大多數人在面臨得到(好結果)時風險規避(到手更重要)
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負面結果)時風險偏心(不損失更重要)
反正我都輸了,那我不如去冒險,搞很差會贏;但是若是我已經贏了,那我絕對不會去冒險

4.證明性誤差(confirmation bias)

當人確立了某一個信念或觀念時,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過程當中,產生的某一種尋找支持這個信念的證據的傾向
1.記者只訪問符合他見解的專家,只報道符合他觀點的事實
2.學生只收集符合他論文假設的數據
3.老闆在僱傭員工時,只注重符合他須要的條件
在舉一個例子
分別問兩個問題:
1.最高的紅杉樹是高於365米仍是低於365米?
2.最高的紅杉樹是高於55米仍是低於55米?
第一個答案:低於,他是257米;第二個答案:高於,86米
錨定效應:人們將已知信息做爲基準點,並錨定該點進行判斷的行爲。
調整不足:在設定好基準點後便不會脫離該基準點的行爲。

5.小數原則(law of small numbers)

認爲小樣本和大樣本的經驗均值具備相同的機率分佈
第一次考了100分,被表揚了...
第二次考了95分,被批評了...
第三次考了98分,被表揚了...
全部表現都會迴歸平均值:第二次的表現與第一次並沒有因果聯繫

6.過分自信(over-optimism)

個體傾向於高估利潤,低估開銷;幻想成功,忽略錯誤,因此個體冒險是由於過分樂觀,忽略了風險。
預計15天完工,實際45天完工
免費更吸引人
每人限買一顆,lindt巧克力15美分,hirshe巧克力1分;購買lindt巧克力爲73%(原價貴,便宜的多),購買hirshe巧克力的爲27%
每種商品各降價一分,lindt巧克力14美分,hirshe巧克力免費;購買lindt巧克力爲31%,購買hirshe巧克力的爲69%
市場規範VS社會規範
搬磚,第一組搬一塊磚給5元,第二組搬一塊磚給5貿,第三組請求幫忙不給錢;第一組搬了159塊,第二組搬了101塊,第三組辦了卡168塊。
有些東西沒法用金錢購買,禮物一旦標上價格就再也不喚醒社會規範,只能喚醒市場規範了

7.喜愛來自比較

買一支筆25元,若是多走15分鐘,能夠18元買到,大多數人願意買;買一件西裝455元,若是多走15分鐘,能夠448元買到,大多數人不肯意買。一樣都是差了7元,可是相對來說,25元455元都與7元作了比較。

爲何認知誤差難消除?

大腦爲節省資源,遇到問題會先由系統1處理,行不通才找系統二。
系統1依據的是過去的經驗,走的是捷徑
系統2依據的是知識、邏輯和計算

3-D啓發法

系統1的捷徑來自於平常生活的經驗,好比在視網膜上,遠處物體跟近處物體同樣大時,遠處的物體實際要更大
實際他們是同樣大的


當把線拿掉,他們就看起來差很少了



語境效應


上圖豎向一列所有是數字嗎?


下圖豎向一列所有是數字嗎?




偏見一旦造成洗不掉

形容一下下圖你看到的人物框架

少女和老太婆,在同一時間只能看到一個,不能同時看到兩我的
編碼


破除偏見

1.當本身瞭解本身又這種偏見的缺失時,不要徹底依賴系統1的判斷。事緩則圓。
2.同理心: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避免先入爲主的偏見,親身體驗和閱讀
人不是理性的動物
意志對情緒的控制弱
情緒對意志的控制強
因此咱們都覺得作決策的是理性,實際上是感性
若沒有了情緒,沒有了偏好,人沒法作決策


題目: 舉一個用戶(或者你本身)使用項目當中的一個行爲,並描述其行爲背後的緣由,爲何要這麼作。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