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鄙視方法論
曾經很長時間裏,我這麼認爲:方法論的東西沒什麼實際的用處,不過是其餘人按照本身的喜愛來處理事物的途徑而已,何須照着他人的思路。好比,做爲一隻不靠譜的程序猴子,在一些偏頗的思惟習慣的影響下,我甚至對許多圖形化的東西比較反感,自覺得文本信息已經足以表達清楚事實且更有效率,從而本能的迴避能形成視覺衝擊的事物。直到後來,發現本身往往定下的計劃都沒法完整實施,天然也是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我開始關注到方法自己是否合理,尋找那把平衡效率和體驗的鑰匙。git
這本書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程序員
雖然標題上赫然是「程序員」幾個大字,但其實並無這麼侷限。這是一本談論思惟習慣的書,對全部想了解大腦認知過程以更好的發覺其潛能的讀者而言,都是能夠參考的。雖然本身只是看完了這本書,而沒有長期實踐的效果證實,但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它的觀點總能讓我信服。github
下面是我印象最深入的觀點的總結:編程
德雷福斯模型(Dreyfus)
技能獲取領域的模型。這個模型針對於某個技能而言,是一個情景模型。他將技能的掌握分爲 5 個階段:架構
- 新手 -> 高級新手 -> 勝任者 -> 精通者 -> 專家
新手和專家最主要的區別在於【直覺】:新手須要與情景無關的規則讓他們高效工做,而專家則相反,他們更多的使用【情景】相關的直覺。(我不以爲須要記住全部這五個階段,只須要知道,這是一個不斷積累知識、培養思惟習慣的過程。)異步
認識大腦
大腦的配置是雙 CPU,單主機總線的。post
- 線性模式的 L(左腦):主要負責線性、【邏輯思惟】和【語言處理】。它循序漸進的處理指令,相對緩慢,使用了大腦中較少的一部分資源。
- 富模式的 R(右腦):大腦的 Google,負責搜索、模式匹配。它是異步執行的,【非理性】的。可能某個想法幾天後才忽然跳出來。它不作任何語言處理,這意味着它的結果也不是語言能表達的。它的處理只能邀請,不能強制命令 。咱們能夠時常記錄各類想法,讓它運轉,以激發它的活躍狀態。
這兩個 CPU 共享經過內存核心的總線(意識),每次只有一個 CPU 能夠訪問內存。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積極的情感對學習和創造性思惟很是關鍵。處於「高興」的狀態能夠擴展你的思惟過程,激活更多的大腦物質。測試
理解了大腦的工做模式,以及它們的不一樣和對實際思考能力的做用,就大概知道了平時應該怎麼使用它對本身而言更有效。架構設計
充分利用右腦
須要強調 R 的功能,由於它關係着【直覺】,而這正是成爲專家的必經之路。
多感官的輸入,能得到更高的效率。好比軟件工程中使用 CRC 卡片作設計,或者使用積木、樂高玩具作架構設計。
大腦善於適應變化的環境。所以,要按期改變環境,知足你的大腦。任何一種感官的參與均可能是有益的。(當年還強迫本身不間斷的工做,既累又不討好><…)
在學習技能時,能夠用 R 型探路,掌握全局,然後用 L 型緊跟,二者配合好。(舉例參見讀書的 SQ3R 方法)
隱喻是一種激發創造力的強大技能,它能很好的溝通好 L 和 R 型處理能力。幽默感正是這種從不一樣的想法中創造新奇的聯繫的方式,幽默感能夠創建更強大的隱喻。
大腦在處理不一樣的輸入時,差異並不大。記憶不是永遠不變的,每次提取記憶,也會重構記憶。咱們能夠經過提供給本身有益的暗示,來促進自身進步。
一切輸入都會被存儲。若是被存儲的事物之間有好的區分度, 那就更容易在查詢時被檢索到。舉個編程的例子,源代碼的閱讀次數遠遠多於它的編寫次數,因此一般應該花更多功夫把代碼變得適合閱讀,讓代碼風格和註釋更易於閱讀,會事半功倍。
晨寫和無目的的散步這種方式,能活躍右腦,增長 R 型工做的機會。
調試大腦
大腦有一些固有的偏見,好比自覺得是。咱們須要對這些點予以關注。
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在某種狀況下,別人的反應行爲和你所設想的不同時,他們並非瘋了、懶惰或者很是難以相處。你也不是。
遇到問題,深呼吸,包託變味的空氣。深深吸氣。數到十。記住你是高級動物。讓蜥蜴式的相應過去,請新大腦皮層來處理問題。
既然性格和技能水平各異,可能獎勵措施也應該各式各樣纔對。不然獎勵反而讓獲獎人感到不自在。
大腦會偷懶,不少時候,咱們的見解是基於預測的。
主動學習
SMART 方法
學習過程當中,使用目標激勵的方式會頗有效(早年本身沒目標,還老找藉口說沒目標本身也會不斷努力的…汗顏)遵循 SMART 方法(這麼多條,不必全記住,核心就在用目標激勵前進):
- Specific:將目標具體化
- Measurable:讓目標能度量
- Achievable:目標不能是空想,要可以實現
- Relevant:要與本身足夠相關,才能更大化其效益
- Time-boxed:時間上可控,有最後期限
學習方式分類
每一個人對學習方式的敏感度不同,學習者分三類:
- 視覺型:須要看到學習資料和老師,對圖片,圖表,老師的肢體語言和麪部表情敏感。
- 聽覺型:須要聽到學習材料,對講座、研討會、播客敏感
- 動覺型:經過活動和觸摸來學習,須要親身感覺來學習材料
每一個人都有本身的默認屬性,好比傾向於視覺型或者其餘。有時候,嘗試不一樣的學習類型,或許會帶來靈感。
SQ3R
書面指令的傳遞通常是最無效的,大腦處理語言相關部分很小,除此之外,大腦整個剩餘部分都不懂語言。常規的閱讀方式效率很低,這裏推薦一種主動閱讀方式,你們能夠按需參考。
SQ3R 主動看書法:
-
- 調查(Survey):掃描目錄和每章總結,得出整體見解。
-
- 問題(Question):記錄全部問題
-
- 閱讀(Read):閱讀內容
-
- 複述(Recite):總結
-
- 回顧(Review):重讀,拓展筆記,與同事討論。
思惟導圖
思惟導圖是一種圖表,顯示各個主題和它們之間的關係。
思惟導圖的顏色信息、形狀信息大大增長了表達的豐富性,讓人更容易接受,易於理解。
屢次迭代思惟導圖圖,能夠充分利用起 R 型的思惟。
當陷入沒有明確思路的混沌狀態時,思惟導圖有助於理清思路,指引方向。
另外,跟思惟導圖同樣,記錄文檔也是不錯的選擇。或許文檔不會有人看,但記錄的過程,能促進思考。
經驗
在最後期限面前,對 L 型活動可能有激勵,但對 R 型活動是一種災難。壓力扼殺了認知。
咱們是天生的模仿者,若是身邊的人技能水平高,那麼咱們通常會潛移默化的向他們學習,繼而提升自身水平。
語言描述不是一個最好的教學方式。人腦只有不多計算資源在作語言處理。用更多形象的,好比聲音、圖形、動過能夠更好的促進學習。
注意力
保持注意力的三點:
- 1.學會安撫喋喋不休的 L 型思惟。
- 2.主動在前進中思考和加強思想,即便是不成熟的。
- 3.明確情景切換的昂貴代價,儘量避免。
注意力修煉:冥想
- 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溫馨、清醒的坐着,挺直背
- 閉上眼睛,集中注意力到呼吸上
- 注意呼吸節奏,不要試圖改變它,只是感受。不要與本身交談。每當發現本身在思考一些問題或與本身交談,及時拋棄這些想法,輕輕將注意力回到呼吸上。
查郵件等會打擾工做狀態,這種打擾,會讓以後的二十分鐘甚至更長沒法進入工做狀態。這是一種情景切換,大腦不善於情景切換。
超越專家
作到有效的改變很難。之前的習慣依然存在在大腦裏。當回到某個舊習慣時,不用懊惱。認可它,大腦就是這樣工做的。當意識到它的出現時,從新回到正確的道路上去。
即便成爲專家,也要意識到侷限性:可能創新不足,過於相信意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