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位深度、採樣率以及碼率

(一)關於位深度。位深度也叫採樣位深,音頻的位深度決定動態範圍。

咱們常見的16Bit16比特),能夠記錄大概96分貝的動態範圍。那麼,您能夠大概知道,每個比特大約能夠記錄
6分貝的聲音。同理,20Bit可記錄的動態範圍大概就是120dB24Bit就大概是144dB

假如,咱們定義0dB爲峯值,那麼聲音振幅以向下延伸計算,那麼,CD音頻可的動態範圍就是"-96dB0dB",依次類推,24BitHD-Audio高清音頻的的動態範圍就是"-144dB~0dB"。因而可知,位深度較高時,有更大的動態範圍可利用,能夠記錄更低電平的細節。

44分貝 - 屬於人類能夠接受的程度
55分貝 - 開始感受到煩
60分貝 - 開始沒有睡意
70分貝 - 使人精神緊張
85分貝 - 長時間讓人沒法接受而捂住耳朵
100分貝 - 可以讓你你的耳朵暫時失去聽覺
120分貝 - 能夠瞬間刺穿你的耳膜
160分貝 - 碎玻璃
200分貝 - 人類死亡



(二)關於採樣頻率

採樣頻率最直觀的影響是什麼?是影響聲音的頻率範圍表現力,採樣頻率越高,能表現的頻率範圍就越大。44.1KHz採樣頻率,能夠表現的頻率範圍是0Hz-22050Hz48KHz採樣頻率能夠表現的頻率範圍就是0Hz-24000Hz96KHz採樣頻率能夠表現的頻率範圍是0Hz-48000Hz人耳能聽到的平均頻率範圍,大概是20Hz-20000Hz


綜合以上兩條,那麼,假如您看到一個參數:

16Bit 44.1KHz
,表明這個數字音頻可以表現"96dB的動態範圍""0赫茲-22050赫茲"的頻率範圍;

24Bit 48KHz
,表明這個數字音頻可以表現"144dB的動態範圍""0赫茲-24000赫茲"的頻率範圍。




(三)音頻位速,也叫碼率,或者比特率

位速是指在一個數據流中每秒鐘能經過的信息量,也能夠理解爲:每秒鐘用多少比特的數據量去表示。

原則上,音頻位速越高質量越好

不過,若是是有損壓縮音頻,不一樣壓縮算法,即便位速相同,也會致使音質結果徹底不一樣。

典型表明:96kbpsWMA音頻格式的音質明顯要比96kbpsMP3音質好。爲何會這樣呢?由於不一樣的壓縮算法,對數據的利用率不一樣而形成的差別。再舉例,假如MP3壓縮至48kbps如下,已經慘不忍睹,而若是是AAC音頻格式,一樣是48kbps的位速下,音質明顯比MP3好。

而對於無損壓縮音頻,即便位速徹底不一樣,可是最後的音質卻相同。好比把同一個WAV文件分別壓縮成FLAC格式和APE格式,獲得的文件,位速是不太相同的,可是音質倒是同樣的。即便是同一種格式,壓縮級別不一樣,位速也徹底不一樣,但是最後的結果,音質仍是同樣(但編碼解碼時,CPU佔用率不一樣,編碼時間也不一樣)。
算法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