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錄屏,四分鐘1080p60幀的視頻居然佔用了1個多G。早就知道視頻佔用空間很大,沒想到這麼誇張。這麼看來看來,平時下載的1080p電影不知道被壓縮了多少(或許與格式有關),也深深體會到視頻工做者對容量的擔心。 因而就對「視頻大小是如何計算的」產生了興趣:windows
開門見山,我們先把計算公式放出來在捋細節網絡
(音頻編碼率(Kbit爲單位)/8 + 視頻編碼率(Kbit爲單位)/8)× 影片總長度(秒爲單位)= 文件大小(kB爲單位) 式子左邊/8是將kbit轉化爲kB。 另外,通常會對結果再除以1024轉化爲MB,或者接着除以1024轉化爲GB
在視頻中編碼率就是咱們常說的比特率↓性能
(維基百科鏈接)測試
比特率的單位是bit/s或bps---bit per second,由此可知這兩個單位是等價的。而咱們還知道8bit=1B (B->Byte字節),咱們經常使用的windows系統文件一般以Byte作單位,而電信運營商一般以b(bit簡寫)作單位,所以咱們一般要在宣傳速度上除以8,將宣傳速度單位換成B,從而獲得符合實際的極限速度。網站
看看是否符合答案↓編碼
ok,剛好合適。code
幀率 指的是單位時間顯示的幀數目,單位是fps---frame per second(順手學單詞)。視頻
幀率高於16的時候,就會認爲是連貫的,通常來講30fps就是能夠接受的,可是將性能提高至60fps則能夠明顯提高交互感和逼真感,可是通常來講超過75fps通常就不容易察覺到有明顯的流暢度提高了。blog
通常原始的多媒體文件都比較大,爲了便於使用須要對其進行壓縮,而碼流就對應了壓縮時的取樣率,單位時間內取樣率越大,精度就越高,處理出來的文件就越接近原始文件,可是文件也會越大。是否影響到質量,取決於壓縮的方式,編碼的力度,輸入數據的特性,聽衆的感受,聽衆對有損的熟悉和視聽環境。專家和高保真音響愛好者可能在不少狀況下能夠察覺有損,而普通的聽衆不會ip
參考標準以下↓
假設咱們廣泛用的「100兆」寬帶,那麼實際網速其實就只有12.5M甚至更低。理論上只能算勉強夠得上HD,至於國內視頻網站常常標註的HQ,甚至藍光畫質,純粹就是扯犢子。達到理論上的藍光要 0.32G的貸款才能勉強達到,「千兆」網絡都不知足。
其實藍光是指DVD的下一代(光盤格式)技術,在藍光技術中又由於技術升級而有細分。
總的來講,藍光格式讓光盤的容量達到(通常)25G到125G,所以當年的藍光光盤就意味着無損畫質的電影而受到你們的追捧。(如今想一想小時候拿着U盤去下載所謂的藍光真是...)
假如以上面的額例子來計算,一部1.5h的電影,粗略按照4分鐘1G計算,就須要22.5G,所以當年一部1080p電影就正好須要1個藍光盤。現在的2k,4k等,或許是用的一張16層藍光盤(400G)?想必是足夠了。
音頻採樣率是一種頻率,而不是速度。這要與比特率進行區分。音頻採樣率的倒數是採樣週期或採樣時間。
音頻採樣率單位是Hz,指一秒內對聲音的採集次數。人的聽覺極限通常是20Hz,由此得知咱們的耳朵比眼睛厲害多了,一般咱們知道電影界的老規矩就是24幀,直到2020年的今天,線下影院才慢慢開始突破。
根據採樣定理,低通訊號的無損採樣率應該是信號的帶寬的2倍,人耳的聽覺極限是20KHz,因此CD的採樣速率是 44-48KHz。對於數字記錄來講,這個採樣率再乘以AD轉換的精度,也就是每點 8bit 仍是10bit 仍是多少,就是音頻流的無壓縮碼速率。
上圖中咱們的視頻的音頻採樣率是48KHz
基本上就是400kbit---無損音頻
信息時代本身老是Google了許多知識但用完就忘,之後多整理下,此次「默寫」着敲寫下來感受能夠記住很長時間。
love & foc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