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咱們用電腦、用手機或是用平板電腦打開一款App時,都會以數字的形式留下瀏覽的痕跡和路線。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遇到問題就找谷歌,想要與朋友互動就找facebook。但其實咱們瞭解的只是這些網絡的基本用途,咱們所掌握的也只不過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事實上,互聯網所具有的更深層次的內容我 們根本是看不到的。 html
現在的大數據幾乎能夠將咱們每個人都看透,我總結了一下,大概表如今21個方面。下面我便開始一一列舉: 算法
NO.1 首先,對於你不懂的問題和搜索的內容,Google、Bing和Yahoo!這類搜索引擎確定是可以給出答案的。其次,對於你瀏覽過的全部網站,哪怕是所謂的無痕瀏覽,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即互聯網服務提供商)都會詳盡地記錄下來。 網絡
NO.2 Google知道你的年齡和性別,千萬別覺得你沒有主動透露,他們就無從知曉。做爲各類廣告的發送對象,他們會給你創建一份綜合全面的檔案,其中包括你的各類興趣愛好(這方面你是能夠本身進行編輯的),他們會據此來給你發送適當類型的廣告。 ide
NO.3 Facebook對你的人際關係瞭如指掌,哪段關係急需挽救它都知道。公司會根據你在Facebook上的各類活動和狀態的更新,來預測你的某段朋友關係是否可以維持下去,這種預測的準確性有時簡直高得驚人。 測試
NO.4 Google知道你去過的每個地方。若是你使用的仍是Android版的手機,那它的記錄就更全了。 大數據
NO.5 在英國,你在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閉路電視,因此無論你此時此刻人在哪裏,警察都可以查到。他們能夠調取全國範圍內成千上萬個網絡攝像頭中的數據信息進行定位,這些攝像頭能夠對車輛的牌照進行掃描,而且拍下每輛車和每位司機的照片。而在美國,狀況大體也是同樣的。 網站
NO.6 你的手機可以在行進的路途中測量你的速度。(但他們不會將這些信息分享給警察,因此你應該感到慶幸。) 搜索引擎
NO.7 你的手機或許還可以根據各類地理或消費信息推斷出你家住哪裏,公司在哪裏。 spa
NO.8 不光是人,就連你的貓在哪裏,互聯網都一清二楚。一般咱們在Instagram或其餘社交媒體網絡上曬出貓咪照片的同時,會選擇分享本身所在的位置。因而它就會利用各類隱形的元數據來獲取到準確的地理定位。 視頻
NO.9 信用卡公司將你全部的購物清單都記錄在案。雖然信用卡公司對客戶在什麼時候何地買了何種物品有記錄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可是有些人可能會擔憂這些數據影響到本身的信用分數和等級。由於公司會根據你所購買的商品和你所光顧的商店等購物信息來肯定你是否存在信用風險。
NO.10 你常常光顧的百貨商店會記錄下你喜歡的品牌。對於百貨商店或藥房來講,每完成一筆交易,他們就會收集到大量有關你的購買行爲習慣和偏好的數據信息。因爲這些商店或藥房均是連鎖經營,因此當你下次光顧其網站時,他們就能夠利用這些數據爲你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並贈送符合你喜愛的優惠券。
NO.11 人力資源總監可以預測到你打算何時辭職。如今市場上有一家叫作Workday的人力資源軟件公司,它在進行屢次的測試以後成功研究出一種算法,可以對文件中的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這些信息進行推測,以掌握員工何時有辭職的打算。
NO.12 Target會比你的家人還要更早地知道你懷孕的消息。
NO.13 無論你看什麼類型的視頻,哪怕只是搜索了一下,並無點擊播放,YouTube都有完整的記錄。
NO.14Amazon知道你喜歡的圖書類型,Netflix知道你喜歡的視頻和影片類型。甚至那些公共圖書館都知道你喜歡光顧的媒體種類。
NO.15 Apple和Google對於你向Siri和Cortana提出的請求也瞭如指掌。
NO.16 孩子玩的芭比娃娃也會記錄下她和孩子們之間的對話,並將這些信息傳回Mattel公司。
NO.17 在諸如芝加哥和堪薩斯城這類的大城市中,警察局甚至能夠在你實施犯罪以前將你拿下,阻止你的惡行。
NO.18 汽車保險公司能夠隨時隨地地掌握你的行蹤,包括行車的位置和時間,以便於在出現違反條例行爲的時候對你作出懲罰。哪怕你以前歷來沒有提起過索賠,它也會照樣懲罰你。
NO.19 某些數據經紀人還會幫助不道德的公司對那些弱勢消費者進行身份鑑定。舉個例子,他們可能會把某個地區內信用緊縮的家庭羅列出來,接着直接上門向其推銷一些發薪日貸款。
NO.20 Facebook能夠根據你給別人點的贊來判斷你的喜愛,進行簡單的大數據分析,掌握你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以及你的情緒穩定程度。
NO.21 全部你使用的手機App都會牽涉到你的我的數據信息。好比Angry Birds就須要獲取你手機中的聯繫人信息以及你的地理定位。再好比Bejeweled須要獲取你的手機號碼。更有甚者,有些App還會在你使用的過程當中要求擴音器打開,以獲取周圍的聲音和狀況。
以上所列舉的21個方面還只是冰山一角。隨着咱們對大數據的依賴性愈來愈高,咱們也愈來愈享受大數據給咱們帶來的便利,因此有的時候被要求獲取數據也就不那麼反感,甚至會欣然接受。舉個例子,iPhone版本的Health App就可以收集不少私人的、健康方面的數據信息,大概是由於涉及到身體健康,你們也都不會抗拒。
但儘管如此,做爲消費者,咱們仍是有主動選擇的權利。所以咱們在何時將本身的信息透露給什麼人,都要作到本身內心有數,要本身根據狀況來作出選擇。
本文轉載自36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