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瀏覽器的輝煌應該是我讀大學(2008年)的時候,轉眼間,十年過去了,慶幸的是UC還在,我從使用者變成了一名UC的員工。小程序
如下都是我的的不負責任的猜測或者思考瀏覽器
塞班時代app
UC瀏覽器的地位能夠說是巨無霸的存在,手機上必備軟件之一,想必大多數那個時代的人和我同樣在課堂上用UC看着NBA文字直播,當時的流量還能夠按K來統計,當時的手機都是按鍵的,當時仍是NOKIA的天下,當時我還很年輕^_^iphone
UC的殺手鐗是流量壓縮技術,無圖模式,讓用戶在這小小屏幕上閱讀有更好的體驗工具
因爲創始團隊是從移動電信行業中過來的,預見了互聯網跟移動設備的結合的時代到來網站
永福的產品分享中有這麼幾句話:操作系統
無線永遠是有限的,有線永遠是無限的。(如今聽起來仍是有點懵逼)設計
用戶跟內容這條通道上,有幾回變革:門戶 -- 搜索 -- 瀏覽器代理
互聯網上有三種流:信息流,人流,資金流,對應着BAT視頻
安卓+IOS時代
隨着NOKIA輝煌的慢慢褪去,如今00後估計不知道諾基亞是啥東西,估計也很難想象當時的手機造型可真是百花齊放,這個時代UC瀏覽器也快速更近,出安卓版本+IOS版本,全面轉向移動互聯網時代,內部好像稱爲第二次創業,這個時候瀏覽器的地位仍是比較牢固的,UC的口碑無疑仍是很是棒的,這裏有個搞笑的點,由於UC能夠搜索出來你懂的東西
如今的情況呢?
4G時代還正步入5G時代,一個廣告均可能是十幾M的時代了,處處都是WIFI,手機流量都是好幾個G的,手機流量看高清視頻毫無壓力,流量壓縮技術如今看來有點像個笑話;
APP橫行,都是獨立的app了,瀏覽器的形態很尷尬了,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講如今的瀏覽器其實就是用來百度下的而已,看新聞我有專業的新聞app,看視頻我有視頻app,看漫畫我有漫畫app,聽歌。。。
手機廠商的突起,Jobs的蘋果重行定義了手機,iphone確實很棒,安卓的開源+蘋果的商業形式,軟硬件結合使得國內的手機廠商異常多,對用戶來講很棒,選擇更多了,看大家競爭,小米,魅族,oppo,vivo等等等。。都有本身的os,那麼很大一部分用戶都使用的是自帶的瀏覽器,(其實永俞在分享中有提到了這點,在用戶--內容這一層上,下一個變動應該就是在操做系統上,更底下了的)
網站的改變,響應式設計,以前還記得有wap站點的,如今都應該是響應式設計了,網站自動適配手機屏幕了的,這點感受也讓UC很尷尬
UC對應的改變就是,從瀏覽器這種工具性的 轉向了 內容聚合平臺 的形態,這種轉變是瀏覽器的形態的轉變,目前市面上的瀏覽器大多數都是如此。
UC的作法是否是傷害了用戶體驗了?
轉變爲內容聚合平臺,在UC上能夠看新聞,看視頻,看小說,看漫畫,能夠搜索,能夠玩遊戲。。。他就是一個容器,或者更誇張的說就是一個操做系統,這是當年永福說的,這個概念就很像現在的小程序;可是用戶來看,以爲一個瀏覽器而已,爲啥幹了這麼多雜七雜八的事情呢?以爲UC瀏覽器愈來愈臃腫了;換句話說,若是UC能把這些功能作到極致了,能PK過那些原生APP了,用戶能夠只須要一個UC嗎 ?尤爲是如今容量也愈來愈不便宜了的 。。
其實UC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由於有這麼一個瀏覽器 -- 夸克瀏覽器,給搭建安利一下,純工具形態的瀏覽器
在這差別性愈來愈小的世界,UC該怎麼走呢?
瀏覽器的功能,說個很差聽的的,大大小小的公司換個殼就是一個了的,核心優點沒了,只能靠口碑活下去嗎 ? 問了身邊的朋友,使用UC的緣由就是由於從塞班時代就開始用了的,習慣了,但如今都快卸載了,這應該整個瀏覽器形態的思考轉變吧
能翻到的資料很少,大體的流程和PC瀏覽器一致,UC瀏覽器在服務層作了一層解析排版
1. DNS域名解析
2. 獲取IP和端口,創建鏈接
3. 發送請求,這一層是否是先發給了UC還須要肯定下
4. 獲取返回,UC服務層作了一層解析,讓內容更好的適應手機屏幕
5. 手機展現
簡單來講就是UC作了一層代理,讓內容更符合手機的小屏幕;
固然UC也有本身的核心技術的,否則怎麼在市場上屹立這麼久的呢
如今說起UC,可能你們第一想到是UC震驚體,看到是UC愈來愈臃腫的樣子
不知道你們還記得當時那可愛的小松鼠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