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開頭:前端
本文不涉及到任何代碼,只講概念層面的,結合本人在實際開發過程當中的各類體驗,對這幾種跨平臺技術進行一個點評java
跨平臺技術的由來: git
傳統的純原生開發已經不能知足日益增加的業務需求。主要表如今以下兩個方面。github
1)動態化內容需求增大。當需求發生變化時,純原生應用須要經過版本升級來更新內容,但應用上架、審覈是須要週期的,這個週期對高速變化的互聯網時代來講是很難接受的,因此,對應用動態化(不發版也能夠更新應用內容)的需求就變得迫在眉睫了。web
2)業務需求變化快,開發成本變大。因爲原生開發通常都要維護 Android、iOS兩個面試
開發團隊,版本迭代時,不管人力成本仍是測試成本都會變大。sql
總結一下,純原生開發主要面臨動態化和開發成本兩個問題,而針對這兩個問題,又誕生了一些跨平臺的動態化框架。數據庫
跨平臺技術簡介 小程序
針對原生開發面臨的問題,人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好的解決方案,然而時至今日,已經存在不少跨平臺框架(注意,本書中所指的「跨平臺」若無特殊說明,即特指 Android和iOS兩個平臺),根據其原理,主要可分爲以下三類。windows
1)H5(HTML5)+原生( Cordova、 Tonic、微信小程序)。2) Javascript開發+原生渲染( React Native、Wex、快應用)。3)自繪U+原生( QT Mobile、 Flutter)。
接下來,咱們將逐個來了解這三類框架的原理及優缺點。
1.12 Hybrid技術簡介
H5+原生混合開發
這類框架的主要原理是將APP須要動態變更的一部份內容經過H5來實現,經過原生的網頁加載控件 Webview( Android)或 WK Webview(iOS)來加載(之後若無特殊說明,本書將用 Webview來統一指代 Android和iOs中的網頁加載控件)。這樣,H5部分就能夠
隨時改變而不用發版,動態化需求獲得知足;同時,因爲H5代碼只須要一次開發,就能同時在 Android和OS兩個平臺上正常運行,這也能夠下降開發成本,也就是說,H5部分的
功能越多,開發成本就越小。咱們稱這種H5+原生的開發模式爲混合開發,對於採用混合模式開發的APP,咱們稱之爲混合應用或 Hybrid APP,若是一個應用的大多數功能都是採用H5實現的話,咱們稱其爲 Web APP。
目前混合開發框架的典型表明有 Cordova、 lonic和微信小程序,值得一提的是,微信小程序目前是在 Webview中渲染的。並不是原生渲染,但未來有可能會採用原生渲染。
混合開發技術點
如以前所述,原生開發能夠訪間平臺的全部功能,而在混合開發中,H5代碼是運行在
Web Vicw中的, Webview實質上就是一個瀏覽器器內核、其script依然運行在一個權限
受限的沙箱中,因此對大多數系統能力都沒有訪向權限、如沒法訪向文件系統、不能使用藍牙等,因此,對於H5不能實現的功能,都須要原生來實現。
而混合框架通常都會在原生代碼中預先實現一些訪問系統能力的API,而後暴露給 Webview以供 Javascript調用,這樣一來, Webview就成爲 Javascript與原生AP之間通訊的橋樑,主要負責 Javascript與原生之間調用消息的傳遞,而消息的傳遞必須遵照一個標準的協議,其規定了消息的格式與含義,咱們將依賴於 Webview的、用於在 Javascript與原生之間通訊並實現了某種消息傳輸協議的工具稱爲 Webview Javascript Bridge,簡稱 Jsbridge,它也是混合開發框架的核心.
我所使用的跨平臺技術:
排名由前日後,除了Flutter沒有使用過在商業項目中
Electron的核心:
Electron就是把Node.js的運行環境和谷歌瀏覽器內核一塊兒打包了,因而就擁有了Node.js和H5技術的融合能力,又由於是基於C++編寫,因而能夠跨平臺。Mac、windows、Linux。
工具類的軟件是最複雜的,例如vscode、word這些,都是極度複雜的,又由於能夠調用addon、各類腳本插件,原生第三方插件,這個技術簡直就是黑科技,至今我也不敢說對它熟悉。可是APP Store已經不能上線Electron應用了,並且打包簽名服務器也常常掛
特別注意:Electron開發出來的東西是軟件,是一個安裝在電腦上的軟件!
個人GitHub可能有你想要的Demo內容:
https://github.com/JinJieTan
要想開發好Electron,要擁有一名C++人員專門編寫插件,一位後端出生的人生操做sqlite數據庫(數據庫升級雖然能夠兼容老版本,可是複雜的應用設計得很差數據庫就完了),一位先後端都懂而且熟悉調用操做系統插件的全棧工程師開發,這樣才能hold得住複雜應用。若是你說這樣是否是太浪費了,那我以爲你沒有開發過複雜的軟件,一個好的軟件(客戶端),要考慮程序反編譯(保護)、奔潰守護進程等異常蒐集、用戶自動升級(差量or全量)、本地數據庫加密、通訊、激活喚醒。。。。太多了,可是大部分前端作的就是後臺管理系統,這也是一個悲劇。。。面試造火箭
像之前我就作過將微信和QQ裏面一些插件拿出來通過一些處理用在項目裏,至此打開了新世界,總之Electron很是考驗技術,是晉升僞全棧工程師最快的路徑
推薦學習指數:五顆星
React-native
去年愛彼迎把APP的技術從RN換回了原生,首先它是外企,它可能某種程度上,使用RN會比國內有更大的優點,得到更大的支持。就像你使用Taro,那麼你有可能在論壇上找到它的負責人,提出想要的支持,最後它真的支持了(這個是存在的,若是你想認識能夠幫你聯繫,我也在建議身邊人使用Taro)
回到正題:
難道RN死了嗎?
JQuery都沒死,它會死嗎?固然不會!RN的生態很是強大,它開發出來的,也是真正的原生應用,它的原理以下:
在React-native文件中編寫的代碼,會在內存中生成虛擬DOM對象(其實就是一個JS對象),而後再經過javaScriptCore(IOS自帶,安卓不是,因此RN打包後安卓的包比蘋果大)映射成原生控件樹。不少jsBridge都是基於javaScriptCore實現的
例如:
iOS代碼發送通知: //須要包含的頭文件 #import <React/RCTEventDispatcher.h> #import <React/RCTBridge.h> [self.bridge.eventDispatcher sendAppEventWithName:@"EventNotification" body:@{@"name": @"nnnnnnn"}]; RN代碼接收通知: //建立一個監聽收到的通知,須要組件NativeAppEventEmitter var listener = NativeAppEventEmitter.addListener( 'EventNotification', //監聽的通知名稱 (reminder) => console.log(reminder.name, '收到的通知') );
提示:跨平臺不是什麼高深的技術,只要搞懂它的運行機制原理,就好開發,定位問題。
那麼RN有什麼缺點呢?例如頻繁setState,可能會形成卡頓(作動畫的時候容易掉幀,特別是性能差的手機),可是也是可使用一些技術優化儘可能避免,跟是誰寫的有很大關係,還有就是項目變得特別大,跟原生交互特別多,特別複雜的應用,跨平臺遇到的問題兼容處理也會愈來愈多,這也是爲何愛彼迎會換回原生的緣由,維護確實比較麻煩,還有版本環境的問題,有可能你升級了之後再也啓動不了了。。。
推薦理由:開發快速,生態成熟,使用React的JSX語法和FLex佈局快速開發原生應用,推薦學習指數:四顆星
Taro
小程序跨平臺開發,一款能夠用TSX、JSX和React語法開發小程序的框架,內置了一些UI組件,還有物料市場,目前看勢頭很好。還能夠集成React-native,真正作到一套代碼多處運行,不只能編譯成各類平臺小程序,還能夠是RN的應用~ 666 ,還支持快應用
https://taro.aotu.io/
現現在市面上端的形態多種多樣,Web、React-Native、微信小程序等各類端大行其道,當業務要求同時在不一樣的端都要求有所表現的時候,針對不一樣的端去編寫多套代碼的成本顯然很是高,這時候只編寫一套代碼就可以適配到多端的能力就顯得極爲須要。
使用 Taro,咱們能夠只書寫一套代碼,再經過 Taro 的編譯工具,將源代碼分別編譯出能夠在不一樣端(微信/百度/支付寶/字節跳動/QQ/京東小程序、快應用、H五、React-Native 等)運行的代碼。
Taro的源碼我沒看過,可是我看裏面用了不少他們本身寫的babel包,應該是JIT模式,加入了中間層,把你寫的東西,編譯成了小程序能夠執行的代碼,我的認爲小程序不要作得太複雜,否則你還不如作個APP,輕量跨平臺,天然是最快速的,並且可使用TSX語法,React,太好了。
推薦指數:五顆星
Cordova
它是一個比較古老的技術,可是我目前的公司使用得比較6,還作成了一套產業體系,我以爲它也挺不錯的
它是比較傳統的跨平臺技術,相似小程序,在webView中渲染,原理以下:
其實就是原生的webView去加載,執行H5代碼,這樣能夠跨平臺,並且能夠隨時更新發布內容。這就是傳統的hybrid APP (混合開發)
還有一種webApp,直接用h5的技術打包成APP,比較簡單,這個百度下就知道了
Hybrid技術應該比較多,可是原理大同小異,都是經過webView加載,性能體驗確定沒有原生好,由於調用webView須要幾百毫秒的時間,可是也能夠經過一些技術優化,跟誰寫也有很大關係
快應用
就是華爲、小米等國內廠商爲了跟小程序競爭搞出來的,像RN這些框架,回內置一些渲染/排版引擎,那麼打包出來提交比較大,快應用是集成到安卓手機的ROM中,因此只有源碼那部分,安裝體積比較小,這樣就叫快應用
快應用使用原生js開發,框架跟原生微信小程序很像(寫着不舒服,Taro支持快應用)
提示:寫快應用的工資很高,感受基本都在30K以上(多是錯覺)
Flutter
Flutter是ogle推出並開源的移動應用開發框架,主要特色是跨平臺、高保真、有些性能。開發者能夠經過Dar語言開發APP,一套代碼能夠同時運行在OS和 Android平臺以上。Flutter提供了豐富的組件、接口,開發者能夠很快地爲 Flutter添加 Native擴展。
同時Flutter還可使用 Native引擎渲染視圖,這無疑能爲用戶提供良好的體驗。
跨平臺自繪引擎
Flutter與用於構建移動應用程序的其餘大多數框架不一樣,由於 Flutter既不使用Webview,也不使用操做系統的原生控件。相反, Flutter使用本身的高性能渲染引擎來繪製 Widget。這樣不只能夠保證在 Android和iOS上UI的一致性,並且能夠避免因對原生控
件依賴而帶來的限制及高昂的維護成本。
Flutter使用ska做爲其2D渲染引擎,Skia是 Google的一個2D圖形處理函數庫,包含字形、座標轉換,以及點陣圖,且都有高效能且簡潔的表現,Skia是跨平臺的,而且其還提供了很是友好的API,目前 Google Chrome瀏覽器和 Android均採用Skia做爲其繪圖引擎。目前, Flutter默認支持iOS、 Android、 Fuchsia( Google新的自研操做系統)三個移動平臺。但 Flutter亦可支持Web開發( Flutter for Web)和PC開發
高性能
Flutter的高性能主要靠兩點來保證,首先, Flutter APP採用Dart語言開發。Dart在JT(即時編譯)模式下,速度與 Javascript基本持平。同時Dar還支持AOT,當以AOT模式運行時, Javascript便遠遠追不上了。速度的提高對高幀率下的視圖數據計算頗有幫助。其次, Flutter 1使用本身的渲染引擎來繪製UI,佈局數據等由Dan語言直接控制,因此在佈局過程當中不須要像RN那樣要在 Javascript和 Native之間通訊。
這一點在一些滑動和拖動的場景下具備明顯的優點,由於滑動和拖動的過程每每會引發佈局發生變化,因此 Javascript須要與 Native不停地同步佈局信息,這與在瀏覽器中要 Javascript頻繁操做DOM所帶來的問題是相同的,都會帶來比較可觀的性能開銷。
重點:Flutter本身有本身的渲染引擎,這樣避免了以上幾種跨平臺技術的經過中間層通訊帶來的性能開銷,可是依然避免不了寫原生代碼,並且目前GitHub上的issue還比較多,不太小編已經入坑了,就學最後一個,之後就不學前端了
Dart語言學習也須要一些成本,若是公司有這個安排的話,能夠入坑嘗試
綜上五種所述:不同的業務場景有同樣的技術場景,技術爲產品服務,跨平臺的出現並非爲了幹掉原生,而是爲了更好的、更高效的開發
若是你想加入大前端學習羣,能夠關注微信公衆號:前端巔峯 ,回覆:加羣 便可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