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七日談》系列文章:html
本系列的文章並不是初學教程,而是筆者在具體開發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以及部分解決方案。前端
前幾篇文章主要記錄了開發一款微信小程序應用中的一些問題和解決方案,從2017年1月9號第一批小程序正式發佈以來,至今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隨着人們對於微信小程序討論熱度的慢慢降溫,業界趨向於更理性的看待微信小程序。web
本文從技術和產品的角度簡單記錄一下筆者本身一些粗淺的感想。算法
其實微信小程序的技術開發難度相比較純粹的web客戶端開發要簡單不少,一方面是因爲小程序對於常見功能API的統一封裝,開發者不用關注客戶端兼容性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小程序只提供了有限的功能API,而且限制了未提供的功能,這種限制令一個小程序產品在規劃功能時侷促在有限的範圍內,也就間接下降了技術開發的難度。小程序
前端工程師上手微信小程序開發很是容易,基本看倆小時文檔就能夠了。稍有難度的服務端的開發,因爲小程序的一些限制,致使原來web瀏覽器環境適用的解決方案並不能照搬(好比登陸功能),增長了服務端的開發工做量。微信小程序
整體來講,微信小程序開發的技術難度不高,只是須要時間適應。瀏覽器
2017年1月15號,距離第一批微信小程序的正式發佈不足一週的時間,羅輯思惟出品的微信小程序「獲得」宣佈下架。同一天,今日頭條的小程序「今日頭條Lite」也被傳中止了服務。微信
朋友圈熱傳的羅振宇對於小程序的評價 - 「咱們決定不作了。咱們知道小程序是什麼了。哈哈,可是不能說。」這句話令不少人猜想小程序自身到底發生了什麼。前端工程師
其實羅輯思惟的退出並非由於小程序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獲得」這個應用的產品類型並不適合用微信小程序的方式承載。app
微信小程序的定位是:無需安裝、用完即走。並且入口只有掃描二維碼或者朋友分享,甚至不支持朋友圈分享。對於到底怎麼定位微信小程序每一個人可能都有本身的看法,筆者經歷的團隊中就有多個不一樣的聲音。大領導把小程序當作一種流量入口(目前看來這是最不靠譜的...);產品經理們把小程序當成他們理解的另外一個H5,因此功能徹底照搬了webapp,徹底沒有考慮技術上是否可實現,致使開發進度屢次停滯;操刀的技術開發人員把小程序當作又一個輪子而已,開發難度不及普通webapp的一半。
固然,以上是不一樣崗位的人羣對於小程序的不一樣見解。其實具體制定小程序應用定位的是產品,網上有不少先行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討論,好比知乎的熱帖微信小程序上線後,市場反應如何?,其中不乏理性的聲音。
以筆者使用過的幾個微信小程序爲例,簡單說一下本身的感想。
這是筆者認爲最不適合小程序的產品類型。今日頭條的優點在於根據用戶的瀏覽習慣進行智能推薦。這個優點的前提是用戶有足夠的粘性,長時間多內容的瀏覽纔會對用戶興趣進行更精準的算法定位。可是「用完即走」的微信小程序用戶並不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一個內容平臺上瀏覽信息(要否則就無法微信聊天了,哈哈),這就令今日頭條的優點蕩然無存。
這是筆者認爲最適合小程序的產品類型。選外賣、付錢,而後就等快遞了。不須要再打開小程序看訂單狀態了,雖然外賣訂單有狀態信息推送,但我相信大多數人是不看的...
首先吐槽一下這個小程序必需要登陸才能使用,很是蛋疼的設計。用戶對於這種找工做應用最依賴的功能並非瀏覽招聘信息,而是消息推送(好比最新招聘信息推送、簡歷狀態推送等),這與外賣類軟件是徹底相反的。因此這類應用並非「用完即走」的,而是「用完就等消息」。
總結以上,筆者我的認爲最適合小程序的產品類型是:低頻交易類應用。
總算把微信小程序七日談系列完結了,洋洋灑灑寫了幾篇對小程序的一些看法和解決方案,都是我的的理解,不免淺薄了一些,你們權當參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