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的典型應用

1 偉大的開拓者-比特幣

1) 比特幣產生

        2008年,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發表了一篇題爲「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描述了比特幣的模式。比特幣和法訂貨幣相比,比特幣沒有一個集中的發行方,而是由網絡節點的計算生成;比特幣能夠全世界流通,能夠在任意一臺接入互聯網的電腦上買賣,無論身處何方;任何人均可以挖掘、購買、出售或收取比特幣;在交易過程當中外人沒法辨認用戶身份信息。git

        2009年1月3日18:15:05,中本聰開創了比特幣對等網絡開源用戶羣節點和散列函數系統,今後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鏈系統開始運行,併發行了最初的50個比特幣。比特幣正式誕生。比特幣是一種「電子貨幣」;比特幣由計算機自動生成的一串串複雜代碼組成;比特幣經過預設的程序發行新幣;比特幣總量隨着時間而不斷增長;比特幣新幣發行的速度減慢,直到2140年達到2100萬個的總量上限。算法

        比特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成功運行的數字加密貨幣。從產生到現在的九年多的時間內,比特幣運行的能夠說是很是理想。這樣,在現代社會的經濟生活方面,比特幣幫忙人們第一次打開了一扇以去中心,去信任,平等透明爲特徵的民主經濟的大門。今後,現代社會的民主不只體如今政治生活當中並且還會體如今經濟生活當中。所以,人類社會將進一步多元化,民主化。數據庫

2)比特幣技術原理

(1)比特幣設計思想

        「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支付系統」闡述的比特幣設計思想以下:編程

        電子商務在互聯網上已經發展到了幾乎徹底依賴於金融機構做爲能夠信任的第三方來處理電子付款的程度。儘管這種系統對於大多數交易已經足夠了,但仍然遭受來自基於信任模型的自然弱點。不可能實現徹底不可撤銷的支付,金融機構不可避免的陷入調解糾紛。調解糾紛的成本會增長交易成本,並限制了最小實際支付規模和沒法實現可能的微小支付。另外,不少商品和服務是沒法退貨的,若是缺少不可撤消的支付手段,交易就會受到限制。爲了防止支付被撤銷帶來損失,須要交易雙方的信任。賣家必需要防備買家,賣家須要得到更多的信息並要爲此付出更多。api

        因爲支付有被撤銷的可能,至關比例的交易欺詐是不可避免的。這些費用和付款的不肯定性能夠在實物交易中避免,但在電子商務中,若是沒有能夠信賴的信息交換通道,現有系統沒法解決這樣的問題。安全

        咱們須要的是基於密碼學的證實,而不是信任的電子支付系統,容許任意兩個自願交易的雙方直接進行交易,而不須要一個值得信賴第三方中介。不可撤銷的支付機制將保護賣家避免被欺詐,代管機制能夠很容易地實現對買家的保障。經過使用對等網絡的分佈式時間戳服務器來生成並按照時間前後排列並加以記錄的電子交易證實,就解決了重複花費問題。只要保證真實節點共同控制的CPU資源比任何企圖協做攻擊節點的cpu資源更多,系統就是是安全的。服務器

(2)比特幣的發行

        比特幣的發行,也就是比特幣的挖礦,就是經過工做量證實實現的共識機制。經過創造新區塊而發行新比特幣是比特幣的惟一發行方式。在比特幣區塊鏈系統中,每個新區塊的產生時都伴隨着必定數量的新比特幣。這些新比特幣獎勵給新區塊的創造者。網絡

        新區塊的創造過程是一個區塊創造權的競爭的過程,即經過工做量證實來選定新區塊的創造者。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間點上,整個區塊鏈系統範圍內的,全部競爭者在同時開始,共同針對同一特定新候選區塊進行哈希運算比賽。獲勝的條件是最早算出符合該特定新候選區塊要求的哈希值。獲勝的(只能有一個獲勝者)獎勵是伴隨該新區塊一塊兒發行的所有新比特幣。當一個新區塊被創造出來了,全部的競爭者立刻從新開始進行對下一個區塊創造權的競爭。數據結構

        新區塊的創造速度大概是10分鐘一塊。伴隨每一個新區塊發行的比特幣數量是不斷減小的。從2009年開始於50枚比特幣每一個區塊,每隔四年(210000個區塊)減小一半。也就是對於1-210000號的區塊來講,每一個區塊發行50枚比特幣;隨後的210000個區塊發行25枚比特幣;再以後的210000個區塊再減半,以此類推。大約到2140年左右,6,929,999號區塊創造後比特幣中止發行。屆時流通中比特幣的總數將恆定維持在20999999.9769 BTC。架構

        爲了把每塊新區塊的創造時間間隔穩定爲平均10分鐘,挖礦(哈希計算)的難度是不斷調整的。難度調整的時間間隔是每兩週一調整。難度調整的依據是剛過去兩週的所有2016個區塊的創造時間。

        理論上,任何人均可以經過一部聯網的電腦來發行新比特幣。實踐中,在比特幣發展的初期,這種經過我的電腦來發行新比特幣的確是可行的。可是,伴隨着比特幣價格的飛漲,在利益驅動下,愈來愈先進的專用比特幣挖礦機器被髮明和使用。這些專用比特幣挖礦機器比我的電腦的工做效率高出一百萬倍以上。我的電腦在與專業比特幣挖礦機器進行發行新比特幣的競爭中已經沒有任何勝算。

(3)比特幣的存儲

        比特幣的存儲依靠的就是分佈式帳本技術。比特幣就是一串數據代碼。全部的比特幣就是記錄於區塊鏈中各自對應的區塊內,而後分佈式存放於比特幣系統的各個節點上。比特幣區塊鏈就像是一個由比特幣系統全部的節點共享的統一電子帳本。

        每個區塊記錄了在一段時間內的所有比特幣發行細節和比特幣全部權的轉換(交易)的具體狀況。也就是說每個比特幣從產生到流通的過程當中發生的全部細節都記錄在區塊內,並順序連接造成一個長長的區塊鏈條。比特幣區塊鏈的完整性以及時間順序是由密碼學來確保的。

        比特幣區塊鏈系統的帳本沒有一個固定的保管人或節點,比特幣區塊鏈系統的每個節點均可以保存一份完整的比特幣區塊鏈帳本。全部的節點上的帳本都會不斷的進行驗證和統一。

(4)比特幣的使用

        比特幣的使用就是比特幣的交易,也就是比特幣全部權的轉換。比特幣的使用主要是經過加密技術來實現的。

        比特幣是一種沒法複製,看到即擁有的表明相應貨幣價值的數據代碼。毋庸置疑,對於每一個使用者的數據代碼的保密相當重要。比特幣系統中每個使用者(或節點)擁有一個(或幾個)本身的錢包,錢包裏存放着所擁有的表明比特幣的數據代碼。每一個錢包都有地址(公鑰)和密碼(私鑰)。地址能夠多人知道,而密碼只能全部者知道。只有當地址和密碼相吻合的時候,才能打開錢包使用裏面的比特幣。

        比特幣的交易就是指比特幣錢包之間的比特幣轉移。比特幣的交易是以轉載形式進行的。爲一個交易的這個過程就是從記錄下一個新的交易開始,到將新交易在這個比特幣區塊鏈系統中進行傳播,再到經過工做量證實,而後進行整個比特幣區塊鏈系統節點驗證,最後到將新交易記錄到比特幣區塊鏈上爲結束。交易記錄一旦記錄於區塊鏈上,將永遠不能撤銷。

        比特幣的交易合法性的驗證的基礎是未花費的交易輸出(收到方)。每個交易輸人(花費方或發送方)都有對應的上一個交易輸出。最源頭的交易輸出就是創造新區塊而獲得的新發行的比特幣。比特幣的交易規定每一筆新的交易的輸入必須有對應某一筆或幾筆未花費的交易輸出。每一筆輸入也同時須要有對應某一筆或幾筆未花費的交易輸出的私鑰數字簽名。比特幣區塊鏈系統的每一個節點都會存有當前整個區塊鏈系統的全部未花費的交易輸出記錄。比特幣區塊鏈系統的節點經過驗證這些未花費的交易輸出和數字簽名來驗證交易的合法性。

2 強大的跟緊者-以太坊  

1)以太坊和以太幣

(1)以太坊

        2013年,Vitalik Buterin,互聯網上比特幣社交羣裏的一位天才少年,提出了以太坊的概念。 同年,Vitalik Buterin發表了「以太坊白皮書」,說明瞭建造去中心化程式的目的。2014年,經過在互聯網上公開進行了42天的以太幣預售(ICO),Vitalik Buterin募集到約1843萬美圓的開發資金。2015年7月30日,以太坊的公共區塊鏈正式啓用。

        以太坊是一個具備智能合約功能的開放區塊鏈平臺,使開發人員可以創建和發佈各類分佈式應用。經過在以太坊上編程創建各類分佈式應用能夠解決諸如:投票、域名、金融交易、衆籌、公司管理、合約、知識產權、硬件集成的智能資產等等各方面問題。

        以太坊,與比特幣區塊鏈技術同樣,使用激勵驅動的安全模式。共識達成基於選擇具備最高總難度的區塊。礦工建立區塊,其餘人檢測有效性。

(2)以太幣

        在以太坊區塊鏈系統中,全部的操做都是有成本的,藉以維護系統正常運行和防止系統的被濫用或被惡意攻擊。相應的,這些成本就體現爲一種代幣---以太幣(代碼爲ETH)。也就是說用以太幣來支付全部交易的手續費和運算的服務費(以太坊的費用被稱做gas)。

        以太幣是於2015年7月30日開始發行的。相似於比特幣,以太幣的發行方式也是採用工做量證實機制(POW)。經過工做量證實機制,以太坊每一年發行15,626,576枚以太幣。以太坊計劃於2017年底將以太幣的發行方式改成權益證實機制(POS)。屆時,每一年的新發行的以太幣數量爲1000萬枚。以太幣的總髮行量是沒有上限的。

2)以太坊運行原理

        以太坊是經過在比特幣區塊鏈系統基礎上進行修改和創新而產生的。以太坊本質上就是:區塊鏈+智能合約。

        以太坊區塊鏈基本上相似於比特幣的區塊鏈,這裏就不討論了。

        以太坊對區塊鏈技術的主要貢獻是引入了智能合約這個概念。智能合約是運行在區塊鏈上的一段代碼。該代碼根據預先設定好的不變的規則,對區塊連接收到的操做信息進行相應的處理。

        智能合約是事件驅動的,能夠重複運行的,自治的,模塊式的計算機代碼。不一樣的計算機代碼(智能合約)能夠任意組合起來共同完成設計好的各類工做任務,如上述的投票,金融交易等等。

        智能合約的運用過程是:預先將用圖靈完備計算機語言編寫的智能合約代碼放入以太坊區塊鏈的某個地址上。當有一個同這個智能合約相關的交易發生時,以太坊區塊鏈的節點就會將該交易做爲輸入參數輸入到智能合約內。智能合約按照預先的設定進行處理後,將處理結果輸出。

3) 以太坊虛擬機

(1) 什麼是以太坊虛擬機

        同比特幣區塊鏈系統不一樣,以太坊設計了以太坊虛擬機(EVM)專門用來運行智能合約。太坊虛擬機是一個同網絡,文件系統或者其餘操做過程隔絕開來的封裝起來的計算機代碼運行環境.

(2)以太坊的帳戶

        以太坊的基礎單元是帳戶. 這些帳戶能夠經過消息傳遞來發生互動變化。每一個帳戶都有一個與之關聯的狀態和一個20字節的地址。全部價值和信息的轉移都體現爲帳戶情況的變化.以太坊區塊鏈經過控制全部帳戶的變化實現其各類功能.

        以太坊有兩類帳戶: 外部帳戶和合約帳戶,他們被存放於同一地址空間上.外部帳戶是由人類用戶經過對應的公私鑰來掌控。而合約帳戶則是由被存儲在其內部的代碼掌控。智能合約指的是合約帳戶中的那些對被髮送來的交易進行自動處理的程序代碼。用戶能夠經過在區塊鏈中存儲程序代碼來建立新的智能合約。

        以太坊帳戶狀態的變化就是指以太坊帳戶組成成分發生的變化。以太坊帳戶含有四個組成部分:

       (1) 序號(nonce):若是帳戶是一個外部擁有帳戶,nonce表明今後帳戶地址發送的交易序號。若是帳戶是一個合約帳戶,nonce表明此帳戶建立的合約序號。

        (2) 餘額(balance): 此地址擁有Wei的數量。

        (3) Merkle 樹根的哈希值: Merkle樹會將此帳戶存儲內容的哈希值進行編碼,默認值是空值。

        (4) 代碼哈希值:此帳戶太坊虛擬機內的代碼的哈希值。對於合約帳戶,就是被哈希的代碼並做爲代碼哈希值保存起來。對於外部帳戶,代碼哈希值是一個空字符串的哈希值。

(3)以太坊的交易和交易費用

        太坊區塊鏈系統只有兩種類型的交易:合約建立和消息通訊。

        以太坊全部的交易都是在外部帳戶觸動下發生的.合約帳戶不會自發地產生任何行動. 只有當外部帳戶發出交易時,合約帳戶纔會執行相應的操做。以太坊經過規定節點必須與運算結果保持一致,從而保證智能合約嚴格肯定執行。

        在以太坊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費用(fees). 發生在以太坊區塊鏈系統內的交易而產生的每一次計算都會要求相應的費用。這個費用是以」gas」的來支付。gas就是用來衡量在一個具體計算中要求的費用單位。gas 價格(gas price)就是你願意在每一個gas花費ETH的數量,以「gwei」進行衡量。「Wei」是ETH的最小單位,1ETH表示10^18Wei. 1gwei是1,000,000,000 Wei。

        發生交易時,交易發送者先設置gas limit和gas price。gas limit和gas price就表明着發送者願意爲執行交易支付的Wei的最大值。以太坊用戶必須向以太坊區塊鏈系統支付少許交易費用。交易的發送者必須在激活的合約帳戶的每一步爲全部的運算和數據存儲付費。若是在他們的帳戶餘額中有足夠的Ether來支付這個最大值費用,那麼就沒問題。在交易結束時任何未使用的gas都會被返回給發送者,以原始費率兌換。費用經過以太坊Gas結算,以太幣的形式支付的。這樣能夠幫助太坊區塊鏈系統避免被濫用或被惡意攻擊.

        交易費用由節點收集,節點在以太坊網絡中完成收集、傳播、確認和執行交易的工做。礦工們將交易活動分組:交易記錄(以太坊區塊鏈中帳戶狀態的更新)被分組存放在區塊中;節點經過互相競爭決定添加權;得到添加權的節點將新的區塊添加到區塊鏈的上。得到添加權的節點會獲得以太幣獎勵,經過這些獎勵激勵節點爲以太坊區塊鏈系統貢獻硬件和電力。

(4)以太坊的狀態變化機制

        第一步,檢查交易的格式是否正確(即有正確數值)、簽名是否有效和隨機數是否與發送者帳戶的隨機數匹配。如否,返回錯誤。

        第二步,計算交易費用,並從簽名中肯定發送者的地址。從發送者的帳戶中減去交易費用和增長髮送者的隨機數。若是帳戶餘額不足,返回錯誤。

       第三步,設定初值GAS = STARTGAS,並根據交易中的字節數減去必定量的Gas值。

       第四步,從發送者的帳戶轉移價值到接收者帳戶。若是接收帳戶還不存在,建立此帳戶。若是接收帳戶是一個合約,運行合約的代碼,直到代碼運行結束或者燃料用完。

       第五步,若是由於發送者帳戶沒有足夠的錢或者代碼執行耗盡燃料致使價值轉移失敗,恢復原來的狀態,可是還須要支付交易費用,交易費用加至礦工帳戶。

      第六步,不然,將全部剩餘的燃料歸還給發送者,消耗掉的燃料做爲交易費用發送給礦工。

4) 以太坊平臺上的幾個項目

(1)TenX項目

         TenX項目的目標是創建一個鏈接現實世界和區塊鏈網絡的支付系統,讓區塊鏈資產能夠經過TenX支付卡,手機錢包,ATM,銀行帳號等多種渠道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什麼時候間無需等待的進行支付。

         TenX能夠經過區塊鏈來實現,利用COMIT標準,以徹底去信任、實時和無成本的方式工做。

         TenX爲終端用戶提供借記卡和隨附的移動錢包,不只能夠使用比特幣(BTC),以太坊(ETH),Dash(DASH),並且能夠提供幾乎全部的區塊鏈資產。TenX錢包能夠在近200個國家使用,接受驗收的有超過3600萬個節點。TenX與主要的信用卡公司,如VISA和萬事達卡達成了合做。TenX爲終端用戶提供借記卡和隨附的移動錢包。

         此外,用戶和企業能夠以去中心化的方式無縫地交易其區塊鏈資產,消除與當前中心化解決方案相關的任何風險。

(2)Augur項目

        Augur 是創建在以太坊平臺上的去中心化預測市場平臺。利用 Augur ,任何人均可覺得任何本身感興趣的主題(好比美國大選誰會獲勝)建立一個預測市場,並提供初始流動性,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過程。做爲回報,該市場的建立者將從市場中得到一半的交易費用。普通用戶能夠根據本身的信息和判斷在 Augur 上預測、買賣事件的股票,例如美國總統大選。當事件發生之後,若是你預測正確、持有正確結果的股票,每股你將得到1美圓,從而你的收益是1美圓減去當初的買入成本。若是你預測錯誤、持有錯誤結果的股票,你將不會得到獎勵,從而你的虧損就是當初的買入成本。

        許多因素使得 Augur 不一樣於傳統的預測市場,可是最重要的區別是,Augur 是全球化和去中心化的。世界各地的任何人均可以使用 Augur ,這將爲 Augur 帶來空前的流動性、交易量和傳統的交易所未曾有過的多種視角和話題。

        Augur已經獲得了Thiel基金會以及以太坊Vitalik Buterin的支持。Augur軟件開發始於2014年秋初,測試版的Augur於2015年6月發佈。在2015年8月至2015年10月,Augur的全球衆籌活動籌得800萬美圓。

(3)Slock.it項目

        成立於2015年11月的Slock.it一直致力於發展共享經濟的將來基礎設施。即通用共享網絡。但願經過讓公司和我的實現全部鏈接的智能對象的租用、出售或共享來改革共享經濟。

        依託於公共以太坊區塊鏈,通用共享網絡將爲用戶提供一套可移動的桌面應用程序,經過它們,用戶能夠從世界任何地方找到、定位、租賃和調控由智能合同介導的對象。

        Slock.it的主要優勢在於操做簡單:打開應用程序- 查找附近的對象 - 付款 - 應用。只須要一把「鑰匙」(您的智能手機)就能完成全部的一切,無需註冊或登陸,而這都得益於智能安全存儲。

        Slock.it的主要特色:

        成本有效:因爲利用的是公共基礎設施,因此不會產生數據中心資本支出

        互操做性:租用汽車的網絡同時也能夠做爲支付車輛停車費或電費的途徑

        安全性:在默認狀況下,以太坊分散式應用程序或準備系統能夠藉助公鑰/私鑰密碼,但底層基礎設施不會出現任何中心故障。

        透明度:通用共享網絡依託於公共以太坊區塊鏈,任何人均可以查詢

        無需許可:開發商和製造商不須要由於使用通用共享網絡做爲產品單元申請許可

        Slock.it項目已經得到了200萬美圓的種子基金,並計劃於2018年推出測試版。

(4) Melonport項目

        2016年2月Melonport成立於瑞士,並於同年8月正式推出。Melonport 創始人是前高盛副總裁Mona El Isa和數學家和Solidity貢獻者Reto Trinkler。

        Melonport包含一系列基於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旨在將成本最高的對衝基金項目自動化。爲了知足那些有抱負的對衝基金經理以及期待削減成本的經理,Melonport協議包括兩套基於以太坊的智能合約——Melon Core和Melon Modules;包括自動執行代碼,能夠執行過去由人類執行的任務。

        Melon Core目的是確保投資組合經理開發符合底層代碼庫的服務,Melon Modules具備組合匹配的功能,包括價格反饋、波動率計算和每日損益計算,能夠應用於任何對衝基金投資理念。協議的兩個要素旨在幫助管理者輕鬆地創建對衝基金,智能合同中嵌入預設代碼、不可篡改的投資參數,確保信守承諾,並留下一個可審計的基金成功記錄,以幫助吸引將來投資者和簡化監管合規。

        Melonport目前的合做夥伴包括CoinFund、中本聰基金(Satoshi Fund)、Technologies Capital和Privatemarket.io等。

       Melonport項目的顧問是Andreas Glarner,他正與瑞士法律公司MME合做,探索ICO法律合規的新途徑,還有區塊鏈風險資本家Jehan Chu和Gavin Wood,他以太坊聯合創始人兼Ethcore的創始人。

(5)Oraclize項目

        Oraclize定位爲去中心化應用的數據搬運工,他做爲Web APIs和DApp的可靠連接。

       有了Oraclize,就不須要創建額外的信任鏈,由於咱們的行爲已經被強制加密驗證。Oraclize是一個可證實的誠實的預言機服務,可讓智能合約能夠訪問互聯網。Oraclize是平臺無關的,爲全部主流的智能合約能力平臺提供一種虛擬的接口。

       能夠想像,經過這個投入成千上萬的有意義的數據到區塊鏈中,能夠使得智能合約產業更繁榮和更多有價值的應用呈現更大的生命力。

3 衆多的追隨者們

1) 比特股

(1)什麼是比特股

         2014年2月28日由Daniel Larimer、Charles Hoskinson和Stan Larimer在白皮書當中提出的比特股是一種支持包括虛擬貨幣、法幣以及貴金屬等有價值實物的開源分佈式交易系統。該系統主要可以提供一個去中心化交易所的解決方案。讓每一個節點均可以成爲交易所。

        在比特幣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比特股指望能夠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用一種更加節約資源的網絡維護機制取代比特幣的挖礦機制;提供價值穩定的區塊鏈虛擬貨幣;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去中心化的金融市場。

       經歷了一系列募集資金和不斷的改進,到2015年十月,比特股終於發展成爲一個公認的有強大競爭力的項目。比特股的確實現了對比特幣的重大改進。

(2)比特股的共識機制

        比特股的共識機制是採用的受權股份證實機制(DPOS)。

        DPOS機制的原理是先讓比特股持有人用投票的方式選舉出見證人,再由見證人按照必定的規則輪流完成新區塊的創造。

        DPOS機制下,每個帳戶都有選舉權,可是選舉權是有不一樣的權重的,該權重是與該帳戶持有的比特股的數量成正比。選舉時,得票最多的N個帳戶會被選做見證人。見證人的總數N是根據有多少獲得超過半數選票的帳戶決定的。

        DPOS機制下,見證人按照必定的規則輪流得到一段時間內的新區塊的創造權。若是在輪值期間內見證人完成了對新區塊的創造,該見證人會獲得獎勵。若是在輪值期間內見證人沒有完成了對新區塊的創造,就會剝奪該見證人的權利,而將該權利授予下一個見證人。在輪值期間內沒有完成了對新區塊的創造的見證人,不會得到任何獎勵,並有可能失去未來做爲見證人的資格。

        DPOS機制下,交易費並非用於對創造新區塊的見證人的獎勵。 而是將其收入區塊鏈系統的資金池裏,做爲區塊鏈系統的開發發展部分的資金。

(3)智能貨幣

        比特股是所謂智能貨幣就是指創建於區塊鏈上的價值相對穩定的數字貨幣。比特股經過錨定機制來實現其智能貨幣的。

        錨定機制是指保持比特股價值和現實世界中相對應的資產在價值上相等或相近的機制。比特股經過提升市場預測的準確度來創造出各類加密的比特資產相應的錨定於不一樣的現實資產,例如黃金,石油,美圓等等。這些造成的相應的加密的比特資產就是比特黃金,比特石油,比特美圓等等。

        錨定機制的實現是經過喂價,抵押與強制平倉規則,和強制清算規則的共同做用的有機結合。

        所謂喂價:用於指示一個比特資產實際上的市場價值(市場價值的中位數)。由多個可信的見證人將從外界交易所採集數據輸入到區塊鏈上,使用軟件算法將這些信息併入到市場規則裏。這些外界交易信息叫作「喂價」。見證人一般結合多個信息源(好比外盤交易所)的價格信息,生成一個喂價並定時更新。系統採用全部喂價的中間值,所以若是某些見證人或機構沒有至關大程度上的勾結串通,想試圖操縱喂價是很是困難的。喂價和其餘見證人行爲都是公開可審計的,並且見證人在任什麼時候候均可以被比特股持有者投票撤掉。

        所謂抵押與強制平倉規則:根據系統要求的抵押率收取借款人抵押的比特股。按照喂價計算借款人的抵押物市值,當借款人的抵押物市值低於維持保證金比例就會觸發強平。1.75倍是目前BitShares 2.0的分佈式治理機構提議並投票經過的維持保證金比例,若有必要能夠由理事發起修改提案進行修改。以比特人民幣爲例,借款人每借入一比特人民幣須要抵押至少至關於二比特人民幣的比特股。比特股系統爲了保證借出的比特人民幣始終能換回等價值的比特股,當借款人抵押物的比特股的價值縮水到不足以維持1.75倍的最低保證金比例時,就會強行賣出借款人抵押物的比特股來平倉。

        所謂強制清算規則:就是一種智能貨幣的持有者能夠在必定的條件約束下按照抵押率最低原則強行購買智能貨幣債倉持有者所抵押的比特股。強制清算規則是BTS2.0中增長的功能。目前對於比特人民幣來講,強制清算的約束條件是強制清算在發起後24小時執行,每小時強制清算最大量是該智能資產總髮行量的0.5%,以及強制清算髮起者須要在喂價的基礎上另外給予被清算者1%的價格補貼。強制清算給了智能貨幣持有者經過清算將智能貨幣轉換爲等值比特股的機會,並且這種機會並不依賴於市場深度。

(3)去中心化交易所

        比特股去中心化交易所並非真正的去信任的交易所,而是部分去信任的交易所。比特股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下單交易撮合式有區塊鏈節點自動處理的,不須要擔憂宕機,也不須要擔憂暗箱操做。在這個過程當中,交易人須要信任資產發行人是負責任的。

(4)比特股的架構

        比特股採用了一種相似於比特幣區塊鏈的架構。在比特幣區塊鏈架構中,每一筆交易數據的輸入必須來自於以前的交易數據輸出,並幾乎同時產生新的輸出來用做將來交易數據的輸入。每一筆輸出的動做只能在符合特定條件之下被使用一次。每一筆交易輸出都包含了比特幣的餘額信息,證實可以被用於將來的交易。爲了避免產出無中生有的比特幣,交易的輸入值必須大於輸出值。

        比特股使用了簡易的腳本語言來評估交易輸出時餘額已不足的狀況;然而,多數的交易輸出所須要的僅僅是持有者的加密簽名。

(5)比特股的交易規則

        塊鏈的目的就是對全局交易臺賬的事件順序和當前狀態創建共識。比特股須要這個全局帳原本創建轉帳,買賣和市場交易的順序。每5分鐘全部包含在上一個區塊中的買賣掛單都會被匹配交易。相似比特幣,比特股每筆交易就是一組買賣輸出掛單在必定條件下的匹配。主要的不一樣點在於容許造成交易的條件。

        比特股區塊鏈市場是價格信息進入區塊鏈的通道,保證價格信息準確且不受非基於市場力量的人爲操縱是相當重要的,這些價格信息將被用來進行強制保證金追加。

        比特股用戶能夠自由的進行交易,交易記錄將被記入區塊鏈,但基於我的之間達成一致意見的交易對於自動的價格發現是沒有意義的,由於網絡沒有辦法識別是不是同一我的用兩個帳戶在進行交易。一次成功的交易一定是雙方都贊成的,一樣,不成功的買賣掛單確定是由於每一個人都認爲買方出價過低或者賣方出價過高。

        那些不肯意進行「離鏈」談判的用戶能夠將他們的買賣單放入塊鏈當中。當節點處理完接受到的全部交易數據時,他會把全部相容的買賣單按最高的買入價和最低的賣出價順序配對。一旦全部可以匹配的交易完成,塊鏈會將剩下未履行的買賣單列表。這些訂單表示市場的共識價格在在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這個時候,會根據買入價檢查全部空頭倉位的保證金要求,全部保證金不足的空頭倉位都會按當前賣出價進行強制平倉,保證金欠缺幅度最大的空頭倉位將被首先平掉。

        節點匹配的買賣單中的資產項能夠直到24小時的塊鏈分叉窗口期事後才過帳,由於如同coinbase交易,全部由節點生成的沒有擁有者簽名的交易將不能在重組中被移入其它鏈,當你在達成交易24小時後依然不能在塊鏈市場外過帳資產項時,你能夠在塊鏈市場中下新的買/賣單讓後續的節點執行交易。

2) 公正通

(1)什麼是公證通

        公證通旨在藉助區塊鏈技術,是一個創建在比特幣區塊鏈上的通用的數據層。用戶能夠經過這個數據層, 方便的爲本身的數據建立一個獨立的虛擬區塊鏈。經過對數據和交易記錄的存儲和證實,創建去信任的信任機器。公證通將數據和交易記錄進行編碼或者生成數據和交易記錄的獨一無二的特徵碼(哈希),而後將其存儲在公證通系統內不可篡改的分佈式帳簿中。帳簿中的這份不可篡改的數據和交易記錄能夠被用來做爲某份數據和交易記錄的存在證實,也能夠爲將來的商業活動提供事實來源。

        公證通也能夠被理解爲是一個不可撤銷的發佈系統,(公證通系統中的)數據和交易記錄一經發布,便不可撤銷。公證通的這個特性提供了一份準確的,可驗證的,且沒法篡改的審計跟蹤記錄,消除了(人類社會活動中的)盲目信任。

(2)公證通的設計原理

        經過區塊鏈系統的去中心化,造成一個不可篡改的數據記錄系統。經過區塊鏈系統的時間戳服務,證實某份數據或交易記錄在某個時間節點以前是真實存在的。經過區塊鏈系統的誠信和透明性,實現系統中的數據或交易記錄都是可驗證的。

        公證通是一個依賴比特幣區塊的,分佈式的,去中心化的協議。沒有人能夠實際控制公證通。公證通是由遍及世界各地運行公證通軟件的節點來保證整個系統的運做的。公證通軟件,一個的開源代碼,由公證通基金會發行和維護。任何人均可以以任何方式使用公證通。

(3)公證通共識機制

        公證通採用的是相似POS共識機制的共識機制。不一樣之處在於,公證通系統中只有一小部分的用戶權益可以被承認。只有已經提交到系統的權益有投票權,而可轉移的Factoid權益沒有投票權。只有已經變成「入門信用」的且不可轉移的權益有資格選擇聯合服務器。這是爲了讓服務器對用戶負責,能讓用戶更積極地使用這項服務,而不只僅是讓人們成爲潛在的用戶。我的用戶能夠將本身的選票委託給一個服務器。聯合服務器中得票最高者將負責來達成區塊鏈的共識。

(4)公證通網絡

        公證通協議定義了一系列的通訊規則。每分鐘大多數聯邦服務器會達到成共識。每隔10分鐘,達成共識的聯邦服務器中會有一個服務器寫入一個哈希值到比特幣區塊鏈。公證通採用的是類似比特幣的P2P網絡。公證通網絡是洪水填充。因此所有節點應該都能看到傳播中的全部有效交易。點對點網絡的鏈接也是隨機的。若是聯邦服務器停頓了幾秒鐘沒有發出數據包,他們會被審查服務器替代。具體被哪一個審查服務器替代,由其餘聯邦服務器來肯定。

        公證通系統設計以下: 

        須要驗證錨的節點都已經鏈接到比特幣網絡, 能夠參看比特幣區塊的歷史記錄。

        節點驗證錨的目的是,驗證公證通錨創建, 和查看服務器的密鑰是否被無效使用了。

        比特幣網絡正常, 沒有頻繁分叉。

        比特幣網絡是可訪問的,而且比特幣網絡沒有分割成片斷。

        比特幣網絡上的交易傳播時間是在幾秒鐘。

        比特幣礦工都沒有篡改OP_RETURN,公證通錨。

        公證通網絡正常, 沒有出現子網絡與子網絡相互分割成片斷。

        公證通網絡上多數聯邦服務器之間消息的傳播時間在幾秒鐘。

        大部分的聯邦服務器是誠實的。

        有超過2臺聯邦服務器的哈希值數據鏈是安全保密的, 不會被泄露。

(5)公證通幣及使用(Factoids)

        公證通系統創造一個叫Factoids的電子幣。持有Factoids意味着有權使用公證通系統。只要把Factoids轉化成輸入積分,便有權把數據寫入公證通系統中。同時運行着公證通的聯邦服務器也能收穫Factoids做爲維護系統的回報。因爲每一個信息輸入須要消耗必定Factoids,不大可能出現海量垃圾信息被輸入系統中。

        Factoids的實現和別的加密貨幣相似。經過一個簽名交易, Factoids幣能夠從一個地址轉移到另外一個地址,公證通也會提供多重簽名機制。還可能利用相似未花費的輸出(UTXO)的機制來實現一個輕量級的公證通客服端, 並利用Merkle樹進一步優化了公證通系統。

        公證通系統會維護一個單獨Factoid鏈來維護Factoids幣的轉帳信息.公證通聯邦服務器能識別有效與無效的Factoids交易, 安全維護Factoid鏈塊.

        Factoids幣能夠被轉換成輸入積分,輸入積分維護在獨立的鏈塊上.這個鏈塊上有輸入積分的公鑰地址,利用該公鑰對應的私鑰能夠簽署一個公證通鏈操做.這個操做能夠實現建立一個新的公證通鏈和在已有的公證通鏈上添加一個信息輸入兩個2。每寫入1KiB的數據須要消耗1個輸入積分.若是有人在公證通鏈上添加信息輸入的時候沒有付給足夠的輸入積分.這個操做會被忽略,已付的輸入積分會被沒收.徹底節點看到付費不足的信息輸入,不會廣播這個付費不足的操做。這個信息輸入也不會被傳達到聯邦服務器.

        一個付費足夠的信息輸入即可以發起一個操做把數據寫入鏈塊,但這個操做有必定有效時間,這個時間被稱之爲輸入積分有效時間.若是在這個時間內,數據尚未成功被寫入鏈塊.這個輸入就會做廢, 對應的輸入積分不會被退回. 這樣設置是爲了不出現一個無限增加的輸入等待隊列。

        Factoids能轉換成輸入積分,但輸入積分不能被轉換成Factoids.輸入積分也不能在帳戶之間轉換,它一旦產生就綁定在一個公鑰地址上. Merkle樹技術被利用來在輕量級客戶端上幫助識別哪些帳戶剩餘了多少輸入積分。

        輸入積分是由Factoids轉換生成的。轉換交易須要適當的簽名,並指定輸入積分的公鑰地址。一旦轉換成功, 輸入積分就會永久綁定在指定的公鑰地址上. Factoids與輸入積分的兌換匯率由聯邦服務器來決定。

        Factoids由一個獨立的Factoids鏈維護. 輸入積分也由一個獨立的輸入積分鏈來維護. 只有符合公證通協議的有效交易才能經過協議審查, 被寫入這些鏈。

        輸入積分只能由Factoids兌換而來, 沒有Factoids的人需向Factoids持有者購買才能得到輸入積分, 來支付Factom系統的使用費用。

(6)公證通系統具體構造

        公證通系統由一組分層數據結構區塊所構成。這些區塊構成了一個微型鏈,鏈上存儲着壓縮過的引用。爲了不數據規模過大,目錄塊中的引用只是錄入區塊和鏈名的哈希值。這些錄入區塊包含了引用.這些引用指向了特定時間段內全部錄入.錄入區塊也是微鏈的一部分。在公證通系統裏大部分的數據存儲在葉子節點上,也就是那些錄入。這些分層數據結構由比特幣的算力維護。它們能夠被概念化爲不一樣的層。

         公證通系統分爲四個層:

        目錄層:負責管理錄入區塊的Merkle根。

        記錄區塊層:組織指向記錄的引用。

        記錄層:包含應用程序的原始數據或私人數據的哈希值。

        鏈層:屬於應用程序的一組記錄。

        目錄層是公證通系統分層結構中的的第一級。它定義了哪些記錄的鏈名被更新過,以及更新發生在那個目錄塊負責的時間段。鏈名用於識別用戶的記錄屬於那個鏈。目錄層含有鏈名和對應鏈塊裏錄入區塊的Merkel根。

        應用程序經過目錄塊能夠定位到特定的記錄區塊,無需下載全部的記錄區塊。一個單獨的應用只須要一部分鏈名。這極大地減少了使用系統時的帶寬須要。

       公證通系統服務器收集記錄區塊的Merkle根而後把它們打包到一個目錄塊。十個連續目錄塊再算出一個Merkle根,這個Merkle根會被記錄到比特幣鏈塊。這給比特幣鏈塊帶來最小的負擔,確又足以報帳公證通系統數據的安全. 把Merkle根寫入比特幣鏈塊的過程被稱爲錨定。

        公證通系統裏,目錄塊的數據讀寫須要最多的帶寬和存儲。用戶在創建了本身的鏈之後,須要保存這個時間點之後全部的目錄塊。

        建立一個鏈和對鏈的第一次更新會增長目錄塊的大小。爲了不目錄塊過分膨脹,把數據寫入目錄塊所需付的輸入積分會高於把數據寫入輸入區塊裏.

        記錄區塊是公證通系統的第二分層。個體應用將會關注各類各樣的鏈名.在尋找記錄的應用會須要記錄區塊, 能夠從一個鏈名搜索到全部可能相關的記錄。

        每個記錄區塊內都爲每一個有更新的鏈名記錄下一個記錄區塊.記錄區塊包含着記錄的哈希值。記錄的哈希值同時證實了數據的存在和在分佈式散列表網絡中找到記錄的鑰匙。

        記錄區塊包含了和一個鏈名有關的所有記錄。若是某個記錄不是關聯到某個記錄區塊的話,那麼能夠認爲這個記錄並不存在。這樣讓應用程序很容易識別哪些記錄是真實可靠的.

3) 瑞波

(1)什麼是瑞波

        瑞波(Ripple)是世界上第一個開放的支付網絡,經過這個支付網絡完成對貨幣的支付和清算,包括美圓、歐元、人民幣、日元或者比特幣。

        瑞波(Ripple)交易簡便易行快捷,交易確認在幾秒之內完成,交易費用幾乎是零,沒有所謂的跨行異地以及跨國支付費用。

        瑞波(Ripple)是開放源碼的點到點支付網絡,它能夠使你輕鬆、廉價並安全的把你的金錢轉帳到互聯網上的任何一我的,不管他在世界的哪一個地方。由於瑞波是點對點軟件,沒有任何我的、公司,或政府操控,任何人能夠建立一個瑞波帳戶。

(2)瑞波的共識機制

         瑞波採用的是瑞波共識機制。瑞波共識機制是使一組節點可以基於特殊節點列表達成共識。初始特殊節點列表就像一個俱樂部,要接納一個新節點,必須由51%的該俱樂部的節點投票經過。共識遵循這核心成員的51%權力,外部節點則沒有影響力。瑞波共識機制將股東們與其投票權隔開,並所以比其餘系統更中心化。

(3)瑞波幣

        瑞波幣是Ripple網絡的基礎虛擬貨幣,稱做Ripple Credits,又稱做XRP,中文名爲瑞波幣。瑞波幣能夠在整個ripple網絡中流通,瑞波幣的運營公司爲Ripple Labs(其前身爲OpenCoin)。

        Ripple總共發行1000億XRP。XRP的發行總數是固定的,不會再發行。XRP可精確到6位小數。最小的單位稱爲一滴(drop)。1000000滴等於1 XRP,1XRP=1000000dXRP。XRP用來在每筆交易中支付極小的費用,XRP能夠在Ripple入口節點之間轉帳,並能夠兌換成任何貨幣。Ripple的交易費用很是的低,每次交易只有1/1000美分的交易費。這個交易費是用來防止有人經過大量的交易破壞系統的行爲。

        瑞波幣的四大特色

        第一,低費性。瑞波網絡的任何交易都低於0.01$。

        第二,匿名性。瑞波網絡不須要用戶提供電子郵件,名字,或其餘任何信息,爲消費者提供隱私。

        第三,安全性。發送瑞波幣就像發送現金同樣,接收完畢後,沒有任何其餘費用,不須要提供任何信息。

         第四,可靠性。瑞波幣交易是不可逆的,同任何人進行交易不存在反悔的可能。

         瑞波幣的具備四大功能。

        第一,實現現實貨幣與虛擬貨幣的雙向流通。

        第二,實現多幣種的點對點相互兌換與支付。

        第三,實現點對點網絡信貸。

        第四,實現我的網絡清算。

        同比特幣相比較瑞波幣具備六個相同點

        第一,瑞波幣和比特幣同樣都是開源的,經過P2P傳播網絡,xrp和比特幣同樣能夠在帳戶與帳戶之間轉移,不須要任何第三方軟件。

        第二,瑞波幣和比特幣同樣都是經過互聯網發送,交易是不可逆轉的,都提供數字貨幣獨有的防僞證實。

        第三,瑞波幣使用了和比特幣同樣的底層加密技術。

        第四,瑞波幣支持多簽名認證。

        第五,瑞波幣交易費用極低。

        第六,任何人均可以運行瑞波服務器。

         同比特幣相比較瑞波幣具備六個不一樣點

         第一,瑞波網絡支持多種貨幣。除了本身的瑞波幣,它還支持法訂貨幣(例如美圓、歐元、日元,比特幣等),並打算在將來有可能支持全部虛擬貨幣。

        第二,瑞波網絡自動進行匯率換算。也就是說,用戶能夠用任何一種類型的貨幣向他人支付另外任何一種類型的貨幣,從而實現全部貨幣的全網流通。

        第三,瑞波幣的交易確認過程可在幾秒鐘以內完成。瑞波引入瑞波共識機制,經過特殊節點的投票,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對交易進行驗證和確認。

        第四,瑞波客戶端不須要下載區塊鏈,瑞波系統在普通節點上舍棄掉已經驗證過的總賬本鏈,只保留最近的已驗證總賬本和一個指向歷史總賬本的連接,於是同步和下載總賬本的工做量很小。

        第五,瑞波幣無需也不能挖礦。

        第六,瑞波幣的總量很是不能增長,並且只能遞減。該公司已經創造出了1000億個單位的瑞波幣,計劃最終向外發行75%的瑞波幣貨幣供應,並承諾永不增發。用戶在進行每次交易時要花費必定的瑞波幣(金額很是很是低,大約是1/1000美分),這個交易費不交給任何人,只是憑空消失。所以瑞波幣只會愈來愈少,但減小的速度很是慢。

(4) 分佈式交易所

        網關是瑞波系統網絡中資金進出的大門,它相似於貨幣存取和兌換機構,容許人們把法訂貨幣、虛擬貨幣注入或抽離Ripple網絡,並可充當支付雙方的橋樑,即做爲陌生人之間的"共同朋友",至關於SWIFT協議中的銀行,這使得瑞波幣以外的轉帳能夠在陌生人之間進行。網關實際上也是一種具備不一樣功能的瑞波系統的賬號。

        除了原生瑞波幣之外,瑞波系統網關帳戶能夠發行自定義的數字貨幣。根據其餘帳戶增長的對某一個網關帳戶的針對對某一個貨幣的信用額度。該網關帳戶就能夠發行等同於該額度的自定義數字貨幣給提供給它額度的那些帳戶。只要定義一個代碼,網關帳戶就能夠發行一種加密數字貨幣。這個新定義的代碼能夠表明發行者能夠想像到的任何東西。

        針對不一樣的網關帳戶發行了各類虛擬數字貨幣,瑞波網提供了內嵌的交易功能,能夠很是方便地進數字貨幣之間的兌換。許許多多的虛擬數字貨幣兌換對共同組合在一塊兒造成一張全球性的交易網。該交易網就是一個分佈式的數字貨幣交易所。

        瑞波網內嵌的分佈式數字貨幣交易所是很是安全的。不管是瑞波網自己仍是瑞波網的帳戶都有很是強的安全性。分佈式的網絡結構,使得任何針對瑞波網的攻擊,包括一個或幾個服務器被攻破,不會影響到整個瑞波網的運行;也使得任何針對瑞波網的某個帳戶的攻擊,包括帳戶被破解,也將影響僅僅限於該帳戶。對於任何對於瑞波網和帳戶的攻擊,都存在着一個固定成本。

(5)瑞波的應用

        通過多年的運行,瑞波網在公網總賬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經到達了穩定應用的階段。瑞波網絡技術已經在許多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應用。一個同行的應用方式就是先採用私有網絡創建起本身的應用,再經過瑞波網的組件將創建起來的應用與瑞波網的公有總賬鏈接起來,最終實現私有網絡的隱祕性與瑞波技術的有機結合。

        瑞波系統的佈置起來很是快捷方便,只要佈置五個以上的節點就能夠造成一個有效的瑞波分佈式清算系統,後續的開發也只要重點進行瑞波組件的鏈接。瑞波組件能夠鏈接到瑞波公網總賬網絡上,也能夠鏈接到使用者本身創建的私有總賬網絡上。

4 強大的異化者

        區塊鏈系統的去中心,去中介,去信任的特性有可能改變整我的類社會的經濟運行結構。現實中普遍存在的大量中介性質的公司將失掉其生存的根本依據。這正如在人類早期的物物交換的經濟結構中並無所謂中介的存在同樣。針對區塊鏈系統的潛在威脅,大批的中介服務類企業,特別是首先受到衝擊的金融服務業,積極的參與進區塊鏈系統的研究中來。期盼能夠找到規避區塊鏈系統衝擊的有效途徑。

        目前,大量中介性質的公司聯合一些科技公司試圖對區塊鏈系統技術進行異化。他們提出所謂的私有鏈等概念來弱化去中心,去中介,去信任。他們同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並組織起來進行這種異化工做。到今天爲止,這樣的組織已經創建了許多。這裏只介紹其中最有影響的兩家。

1)超級帳本項目

(1)超級帳本項目的用來和成員

         2015年12月,Linux基金會牽頭,聯合30家企業(包括IBM、Accenture、Intel、J.P.Morgan、R三、DAH、DTCC、FUJITSU、HITACHI、SWIFT、Cisco等),成立了超級帳本(Hyperledger)項目。該項目試圖打造一個透明、公開、去中心化的分佈式帳本項目,它經過建立通用的分佈式帳本技術,協助組織擴展、創建行業專屬應用程序、平臺和硬件系統來支持成員各自的交易業務.

        超級帳本項目成長飛速,已經有超過160家全球知名企業和機構加入,其中包括30多家來自中國的企業,包括艾億新融旗下的艾億數融科技公司(2016.05.19)、Onchain(2016.06.22)、比鄰雙贏(Belink)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16.06.22)、BitSE(2016.06.22)、布比(2016.07.27)、三一重工(2016.08.30)、萬達金融(2016.09.08)、華爲(2016.10.24)等。

        超級帳本項目社區由技術委員會(Technical Steering Committee,TSC)指導,首任主席由來自 IBM 開源技術部 CTO 的 Chris Ferris 擔任,管理組主席則由來自 Digital Asset Holdings 的 CEO Blythe Masters 擔任。另外,自 2016 年 5 月起,Apache 基金會創始人 Brian Behlendorf 擔任超級帳本項目的首位執行董事。2016 年 12 月,中國技術工做組 正式成立,由萬達、華爲、IBM擔任主要負責,負責本土社區組織和技術引導工做。

        從本質上來說,超級帳本項目是由各類中介類公司共同成立的區塊鏈公司。其根本目的只是爲這些中介類公司提供業務上的幫助。

(2)超級帳本項目的目標

        建立企業級的、開源的、分佈式帳本框架和代碼庫,支持商業事務;經過技術和業務的治理,爲市場提供一箇中立的、開放的、和社區驅動的基礎設施;建立技術社區, 開發區塊鏈和共享帳本的POC、應用案例、現場試驗和部署;教育公衆, 爲區塊鏈技術爭取市場機會;推廣社區內各子社區, 推廣帶多個平臺和框架的工具箱方法。

(3)超級帳本項目基本原則

        重視模塊化設計,包括交易、合同、一致性、身份、存儲等技術場景;重視代碼可讀性,保障新功能和模塊均可以很容易添加和擴展;隨着需求的深刻和更多的應用場景,不斷增長和演化新的項目。

(4)超級帳本架構設計

       超級帳本項目首次提出和實現的完備權限管理、創新的一致性算法和可拔插、可擴展的框架。

       超級帳本包括三大組件:區塊鏈(Blockchain)、鏈碼(Chaincode)、成員權限管理(Membership)。

        區塊鏈提供一個分佈式帳本平臺。通常地,多個交易被打包進區塊中,多個區塊構成一條區塊鏈。區塊鏈表明的是帳本狀態機發生變動的歷史過程。

        鏈碼包含全部的處理邏輯,並對外提供接口,外部經過調用鏈碼接口來改變世界觀。世界觀是一個鍵值數據庫,用於存放鏈碼執行過程當中涉及到的狀態變量。

        經過基於 PKI 的成員權限管理,平臺能夠對接入的節點和客戶端的能力進行限制。

(5)超級帳本項目的子項目們

       超級帳本項目包括5個框架項目:Sawtooth Lake、Iroha、Fabric、Burrow、Indy。超級帳本項目包括3個工具項目:Blockchain explorer、Cello、Composer。

       fabric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實現,它的目標是成爲開發應用和解決方案的基礎,設計爲模塊化架構。fabric包括 fabric 和 fabric-api兩部分。fabric容許組件(共識和成員服務模塊)能夠插入即用。fabric支持 pbft 等新的共識機制。fabric支持權限管理。fabric最先由 IBM 和 DAH 發起。

        Sawtooth Lake是高度模塊化的分佈式模塊化帳本平臺,用以建立、部署和運行分佈式帳本。Sawtooth Lake包括 arcade、core、dev-tools、validator、mktplace 等部分。Sawtooth Lake支持全新的共識機制 Proof of Elapsed Time(PoET), 它針對的是以最小的資源消耗處理大量的分佈式驗證器。

       Iroha是一個輕量級分佈式帳本,側重於移動。 Iroha 是一個業務區塊鏈框架,用於簡單和容易地併入須要分佈式帳本技術的基礎設施項目。

        Burrow智能合約客戶是一個端,是一個能夠許可的智能合同機。Burrow發佈於2014年12月,首次提供了一個模塊化的、帶通過許可的智能合約解釋器的區塊鏈客戶端,它採用了部分以太坊虛擬機(EVM)的技術規範。

        Indy提供了工具、程序庫和可重複使用的組件,用於提供基於區塊鏈或者其它分佈式帳本的數字身份,從而讓它們跨管理域、跨應用和其餘silo進行互操做。

        Explorer:展現和查詢區塊鏈塊、事務和相關的Web應用。Explorer 能夠查看、調用、部署或者查詢區塊、事務和相關數據、網絡信息、鏈碼和事務序列,以及任何其它保存在帳本中的相關信息。

        Cello:Bass工具集,幫助建立、管理、終止區塊鏈。Cello 的目標是將按需的服務部署模式帶給區塊鏈生態系統,減小建立、管理和終止區塊鏈所須要的工做量。

        Composer是一個協同工具,用以建立區塊鏈業務網絡,加速智能合約及其跨分佈式帳本部署的發展。

2)R3 區塊鏈聯盟

(1)R3 區塊鏈聯盟的歷史

        2015年9月,R3區塊鏈聯盟創立。創始成員是巴克萊銀行,畢爾巴鄂比斯開銀行(BBVA),澳大利亞聯邦銀行,瑞士信貸,高盛,摩根大通,蘇格蘭皇家銀行,道富銀行,瑞銀集團是9家公司。

       不久以後,又有13家新的公司參加R3區塊鏈聯盟。他們是Bankame,紐約梅隆銀行,花旗集團,德國商業銀行,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日本三菱UFJ金融集團,摩根士丹利,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SKF,法國興業銀行,多倫多道明銀行 。

        10月28日,瑞穗銀行,北歐銀行,意大利聯合信貸銀行加入R3區塊鏈聯盟。

        11月19日,巴黎銀行,富國銀行,荷蘭國際集團,麥格理銀行,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參與R3區塊鏈聯盟。

        12月17日有12家企業加入R3區塊鏈聯盟。陣容以下:蒙特利爾銀行,丹麥銀行,聯合商業銀行,Natixis銀行,野村,北方信託,OP金融集團,桑坦德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三井住友銀行,美國合衆銀行,西太平洋銀行。

        2016年2月16日,R3區塊鏈聯盟成員瑞穗銀行與富士通科技演示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跨境證券交易結算流程。

        2016年4月25日,巴西Itaú銀行加入R3區塊鏈聯盟。

        2016年5月24日,中國平安集團加入R3區塊鏈聯盟。

        2016年6月23日,豐田金融服務公司也加入了R3區塊鏈聯盟。

        2016年11月,高盛,桑坦德銀行,摩根士丹利從R3區塊鏈聯盟退出。

        2016年12月14日,Credicorp加入了R3區塊鏈聯盟

        2017年5月23日,R3公開宣佈,它得到了分佈式總帳技術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投資1.07億美圓做爲其系列A輪融資的一部分,來自40個機構,跨越15個國家的全球性。

        整體上看,R3區塊鏈聯盟就是一個銀行的技術聯盟。從事致力於爲銀行提供探索區塊鏈技術的渠道以及創建區塊鏈概念性產品。其目標很明確,就是進行私有鏈的研究發展,期待私有鏈可以取代公有鏈。

(2)R3區塊鏈聯盟的研究

        R3使用以太坊和微軟Azure技術,將11家銀行鏈接至分佈式帳本。R3公司跟一些銀行合做探索區塊鏈技術,還本身開展區塊鏈技術的調查研究。

        2016年4月,R3CEV與微軟正式創建合做關係,研究實驗區塊鏈應用。該聯盟最近宣佈推出了他們專門爲這一目的創建的最新分佈式私人帳本Corda。

        因爲,R3所謂的區塊鏈項目不是一個開放式的項目,R3的具體工做人們無從得知。人們知道的就是自從R3區塊鏈聯盟成立以後,召開了一系列的研討會。

(3)對R3區塊鏈聯盟的質疑

       在2016年,R3區塊鏈聯盟進行了大量的宣傳炒做。私有鏈的將來給人的感受是萬無一失,光明無限。然而,年末一張來自R3 Corda的幻燈片卻講述了一個不一樣的故事。該幻燈片宣稱R3並無使用任何的區塊鏈,由於R3「不須要區塊鏈」。由此,人們對R3的運做產生了許多的疑問。

        一直以來,不少人都在質疑R3 Corda項目的可行性。私有區塊鏈在加密貨幣愛好者社區一直飽受爭議。私有鏈沒法保證存儲數據的不能更改性,由於私有鏈是由中心化實體掌控的。這使得整個私有鏈概念變得似是而非,由於傳統的SQL數據庫徹底能夠替代這種私有鏈數據庫。若是沒法保證記錄的數據是防篡改的,那麼使用分佈式帳本就沒有意義。這些私有鏈項目都沒有使用工做量證實機制,而工做量證實機制是確保記錄安全不受傷害和篡改所必須的。

        區塊鏈的吸引力之一就是這種技術能夠加快交易速度。經歷數年的工做,R3區塊鏈聯盟感受到本身根本就不須要一個區塊鏈。那麼,人們的就對R3區塊鏈聯盟有一個疑問,其開發的Corda使用的不是分佈式帳本技術,究竟使用的什麼技術。R3對區塊鏈技術的棄用,是否意味着模仿比特幣生態系統是不可行的。

        R3成立以來籌集的上億美圓資金,並花掉了一半才聲稱本身這個以區塊鏈爲導向的項目並「不須要」區塊鏈技術。人們很是懷疑R3的那些錢究竟花到了那裏去了。不知道R3下一步將向那裏發展。R3區塊鏈聯盟項目會不會最終只是對時間和金錢的浪費。

做者:yrm23連接:https://www.jianshu.com/p/26fcf239897a來源:簡書簡書著做權歸做者全部,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繫做者得到受權並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