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dora,從安裝到放棄

550+ RMB 買了個筆記本——聯想 T61,翻新的,雜湊的……甭問從哪買的,我不是託。html

擱小十年前,我很窮的時候,它對我來講是高端本,只有在網上看看的份。很是不幸,小十年後,我依然很窮,因此 550+ RMB 買了個雜湊的,翻新的……網店老闆給它預裝了雨林木風 Win XP。linux

一直都以爲,XP 是最經典的 Windows 系統。Windows 7 是爲了填 Vista 的坑。Windows 10,則讓諸位變成了微軟苟延殘喘的戰略的炮灰。不過,XP 如日中天的時候,我爲了搶佔所謂的道德制高點,義無反顧的擁抱了 Linux。shell

我正式用的第一個 Linux 發行版是 Fedora Core 4。老 Linux 用戶知道的,Fedora Core 是 RedHat 的繼承者,也是 Fedora 的前身。往事不堪回首,唏噓一番以後,決定安裝最新的 Fedora 24,像一名 Linux 新手那樣……segmentfault

來玩一個安裝 Fedora 的遊戲吧!app

LiveUSB

https://getfedora.org 網站下載了 Workstation 版本的光盤鏡象文件,而後在 Windows 系統中使用 Fedora 項目提供的 liveusb-creator 工具將光盤鏡象文件『刻錄』到個人 2GB 的 U 盤上。ssh

將 U 盤插到本上,摁下開機鍵,ThinkPad 開機畫面出現的那一瞬間,快速摁下 F12 鍵,進入啓動介質選單,選擇了 U 盤啓動,回車……因而就遇到第一隻怪獸:socket

vesamenu.c32: not a COM32R image
boot:

嚇死本本了……google 的結果顯示,這隻怪獸很古老了,2010 年就出現了。傳說,bug 們,若是很長時間沒有被修復,它們取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長此以往就成精了,就成 feature 了。ide

對付這隻怪獸的招數是,輸入咒語『linux』,而後回車,喝杯茶的功夫就進入了 Fedora 的 Live 系統。可能前兩年,這句咒語是『linux0』,我試過了,不靈。今年,須要去掉 0。工具

後來,我在 Gentoo 系統中,按照 Fedora 官方介紹的姿式,用 dd 命令將光盤鏡象文件刻錄到 U 盤上:oop

$ sudo dd if=Fedora-Workstation-Live-x86_64-24-1.2.iso of=/dev/sdb

這樣作,vesamenu.c32 怪獸就不會再出現,很順利的進入 Fedora Live 系統……不過,這只是安徒生童話裏纔有的結局。實際上,dd 命令,我嘗試了三次才成功。第一次失敗,多是由於個人 U 盤已經被 liveusb-creator 工具寫入了一些數據,致使它的分區再也不是 FAT32 格式。第二次失敗,是由於我錯誤的選擇了 Linux 分區格式,而後又用 mkfs.vfat 命令將其格式化爲 FAT32 格式。第三次,是分區時選了 FAT32 格式,而後用 mkfs.vfat 格式化爲 FAT32 格式……成功了!

進入 Fedora Live 系統(其實是 GNOME 3 桌面)以後,找到『Install to Hard Drive』按鈕,即可進入安裝 Fedora 的過程。

分區

安裝 Fedora 的過程當中,大 BOSS 是硬盤的分區。我只須要機器上有個單系統,因此這個大 BOSS,我打起來不怎麼費力。更況且,我這機器是小十年前的,根本不須要考慮 UEFI 之類雜七雜八的問題。

硬盤一共 80GB 空間,分了 1 GB 給 /boot,40 GB 給 /,4 GB 給了 swap,剩下的給了 /home

我想對身爲 Windows 高手的 Linux 小白解釋一下,/boot 相似於 C 盤,/ 相似於 D 盤,/home 相似於 E 盤,swap 就是 pagefile.sys 文件。之因此不像 Windows 那樣簡單明快,是由於 Linux 繼承了 Unix 的一切皆文件的哲學。文件系統是一個樹狀結構,/ 是文件系統的根結點,/boot/home 是第二層結點。不過,這種樹形關係是邏輯上的,對硬盤進行分區,就是將文件系統中的部分結點綁定到硬盤分區。swap 分區不在文件系統中,它是隱匿的分區……Windows 的 pagefile.sys 默認也是隱藏起來的。

裝好 Fedora 以後要作的第一件事

網上有一些文章,標題是『裝好 Fedora 以後要作的 x 件事』,其中第一件事大都是『更新系統』。這是錯誤的作法。正確的作法是,刪除那些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到的軟件包。

雖然 Fedora Live 系統爲我安裝的軟件包並不太多,可是若是直接更新系統,大概要下載 900 多 MB 的文件,而一份 Fedora Workstation 光盤鏡象文件不過 1.5 GB 而已。

我刪除的一些軟件包以下

abrt
gnome-software
evolution
gnome-abrt
gnome-weather
gnome-contacts
gnome-maps
gnome-clocks
gnome-documents
gnome-screenshot
gnome-disk-utility
baobab
gvfs-goa
cheese
vinagre
open-vm-tools-desktop
xorg-x11-drv-vmware
lvm2
PackageKit-glib
chrony
firewalld
samba-client
samba-common
setroubleshoot
shotwell
rhythmbox
totem

使用 dnf remove 命令來刪除它們,例如:

$ sudo dnf remove abrt gnome-software ...

之因此刪除這些軟件包,是由於它們不重要。不重要就刪除嗎……不民主啊!但是,刪除了它們,在更新系統的時候,能夠少下載大概 400 MB 的包。

若是你對 Fedora 以及 GNome 3 不熟悉,刪除軟件包的時候要當心。由於刪除一個軟件包的時候,Fedora 的包管理器會自動找出這個軟件包所依賴的那些軟件包,而後將它們一總刪除。若是你在刪除某個軟件包的時候,發現它所依賴的軟件包中有 gnome-shellmutter 時,若是你想重啓機器後還能進入桌面,那你就應該放棄對這個軟件包的刪除操做。

凡事過猶不及。不少年前,有個小夥伴裝了 360 全家桶,用它對系統進行了各類優化,重啓機器就再也進不去 Windows 桌面了。在 Fedora 中,若想得到相似感覺,可試刪除 evolution-data-server 這個包:

$ sudo dnf remove evolution-data-server

在對本身不須要的軟件包進行延安整風,三反五反等運動以後,即可對系統進行更新了

$ sudo dnf update

我不須要的居然還有那麼多

系統更新後,我重啓了系統,發現可以正常進入桌面。看來,搞搞整風運動仍是有必要的。清除了本身看着不順眼的東西,還無傷大致。

接下來,我運行了 gnome-system-monitor 程序,要看看系統資源的佔用狀況。結果發現,Fedora 還真是與時俱進,拿內存當白菜了。進入桌面後,我還啥都沒幹呢,內存就用了 1 GB,而這臺機器的內存,總共不過 2 GB。個人 Gentoo 系統,跑着 Mate 桌面,開了 Firefox,兩個 Emacs 進程,兩個終端進程,一個文件管理器進程,這還剛用了 573 MB 的內存呢!

我看了看 gnome-system-monitor 的進程列表,幾個 evolution-* 進程就用掉了 40+ MB,駐留內存(Resident Mem)是 200+ MB,而一個 Xorg 進程不過用了 12.7 MB,駐留內存不過 38.3 MB 而已。崽賣爺田心不疼啊……然而我卻只能很無奈的看着它們這麼囂張,由於它們屬於 evolution-data-server 包,要刪掉它們,就意味着要刪掉整個 GNOME 3 桌面!我不由想起了趙高,想起了十常侍,想起了魏中賢,想起了李蓮英……

移步 /etc/xdg/autostart 目錄裏逛了一圈,感受我也能夠像兩千多年前的蘇格拉底那樣來感慨一下,這個世界上,居然有這麼多東西是我不須要的啊!

$ sudo rm at-spi-dbus-bus.desktop \
          orca-autostart.desktop \
          caribou-autostart.desktop \
          spice-vdagent.desktop \
          evolution-alarm-notify.desktop \
          tracker-extract.desktop \
          gnome-initial-setup-copy-worker.desktop \
          tracker-miner-apps.desktop \
          gnome-initial-setup-first-login.desktop \
          tracker-miner-fs.desktop \
          gnome-keyring-pkcs11.desktop \
          tracker-miner-rss.desktop \
          gnome-keyring-ssh.desktop \
          tracker-miner-user-guides.desktop \
          gnome-welcome-tour.desktop \
          tracker-store.desktop \
          liveinst-setup.desktop \
          vmware-user.desktop \
          sealertauto.desktop

我又查看了一下 systemd 運行的的服務,也能夠關掉一批:

$ sudo systemctl disable bluetooth.service \
                         firewalld.service \
                         accounts-daemon.service \
                         ModemManager.service \
                         abrtd.service \
                         abrt-ccpp.service \
                         lvm2-monitor.service \
                         packagekit.service \
                         gssproxy.service \
                         avahi-daemon.service \
                         colord.service \
                         chronyd.service \
                         fedora-import-state.service \
                         livesys-late.service \
                         livesys.service \
                         libvirtd.service \
                         auditd.service

繼續關掉一些我不須要的服務(去 /etc/systemd/system 目錄實地考察後肯定):

$ sudo systemctl disable abrt-{oops,vmcore,xorg}.service \
                         hyper{vfcopyd,vkvpd,vvssd}.service \
                         vmtoolsd.service \
                         nfs-client.target  remote-fs.target \
                         spice-vdagentd.service \
                         cups.service \
                         lvm2-{lvmetad,lvmpolld}.socket \
                         dmraid-activation.service

而後,又重啓了一下系統,發現居然還能進桌面,並且桌面佔用的內存減掉 300+ MB……好神奇!

也許更神奇的是,你按照我上面的作法弄了一遍以後,結果桌面進不去了 :)

開箱即用的用戶體驗

開箱即用,意思是把全人類都須要的東西裝到一個箱子裏嗎?

用戶體驗,意思是全部的用戶只有一個體驗嗎?

我知道,Linus 也用 Fedora,但我仍是喜歡 Gentoo。由於,在 Gentoo 這樣的系統中,我能夠從幾乎是最簡的系統上一點一點的建立個人箱子與個人體驗。若是安裝到這臺機器上的 Fedora 有一天又被玩壞了,我會將它換成 Debian 或 Gentoo。

後記

幾天後,發現 GNOME 桌面運行一段時間後,就感受機器運轉的有些生澀起來。看看了看內存佔用,不知道啥時候,交換區都被悄悄的耗掉 37 MB。再看看 gnome-shell,佔用的內存都到 350+ MB 了……這一定是存在內存泄漏的節奏啊。

再也忍受不了……Bye,Fedora!

接下來,咱們來玩一個安裝 Debian 的遊戲吧,請移步「Debian,從按安裝到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