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系統是一個開源的、可自由定製的移動系統,可是絕對自由也意味着更加混亂。Android第三方定製形成Google沒法對其進行控制,加上第三方應用無節制的耗費系統資源,直接後果就是Android手機各類卡頓和耗電。
爲解決這一弊病,Android也作過多種嘗試:
2012,谷歌在I/O大會上發佈了Android4.1 (
Jelly Bean),推出黃油計劃,主要是經過GPU繪圖來提升系統的流暢性。雖而後面Android的體驗有所改善,可是相比iOS和WP仍是可望不可即。
2013,谷歌在I/O大會上發佈了Android4.4 (
KitKat),加上了ART的預編譯技術,以空間換時間,提高用戶體驗,可是實際效果並不明顯。
2015,Android M終於出來了,這一次谷歌彷佛明白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從第三方應用下手,經過限制第三方應用在後臺的活躍來下降系統內存的消耗,加上Android5.0完全放棄
Dalvik,應用只能以ART模式運行,因此此次的性能提高值得咱們期待。
Android M的Doze 機制,也就是如今你們討論比較多的 「墓碑機制」,可是Android自己是一個開源開發的多任務系統,因此徹底的墓碑機制並不適合Android系統,Android使用的叫作 「活埋機制」,
即:
Android M對於一些非社交(或者說是黑名單)的APP採用無視的方式,屏蔽網絡,喚醒和定時任務也被忽略或推遲。固然,這些APP能夠繼續在後臺運行,可是啥也幹不了。並且Doze模式啓動條件也比較苛刻,首先須要一個小時的等待期,在屏幕關閉半小時後開始進行『大幅度運動監測』,接下來半小時內無大幅度運動纔會進入Doze模式。
Doze模式不會強制殺死應用,而是增強了後臺喚醒的管制,但時白天並不會起太大的做用,在長時間待機狀態的晚上纔是Doze模式發揮做用的時候。因此Android M的Doze模式並非墓碑機制,下面也解釋一下「墓碑機制」:
「墓碑機制」通俗的講就是僞多任務,當一個應用被切換到後臺時,系統就會自動殺死,並把該應用切換後臺時的狀態自動記錄,當再切換回來時呈現的是殺死應用時的瞬間狀態,系統會把應用還原成被殺死前的狀態,就好像它歷來沒被殺死過同樣,雖然應用從新讀取速度比從新啓動速度快不了多少,可是能夠經過系統動畫進行視覺彌補,讓你們察覺不到。而Android應用即使是切換到後臺也會照樣運行聯網,系統不會有限制。
因爲Android特性,因此這種模式不能徹底適應Android系統,不然Android的消息推送將會癱瘓,雖然Google提供了GCM的雲服務,可是在中國這個服務是一種徹底蛋疼的狀態。而第三方定製系統是否能接受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指望Google早點進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