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7e111d0101alcq.htmlhtml
做者:奧卡姆剃刀網絡
互聯網拉近了人們的距離,但並無同化人們的思想,網絡辯論硝煙瀰漫,熱點話題層出不窮。但嘈雜背後的真相,倒是情緒釋放的帖子遠多於冷靜講理的帖子,即便試圖講理的帖子,也有不少是邏輯混亂的,以至於各說各話,難獲共識。特別是在微博,四處起火,一地雞毛,而亂相叢生最主要的緣由是網友的邏輯能力欠缺。根據多年的辯論經驗我總結了七條辯論邏輯,供您參考。
一、有「證僞性」纔有意義
你是一個戰士,連長的戰前動員稱「只要衝鋒跑得快,就不會受傷」,你拼盡全力衝了出去,被人血肉模糊地擡了回來,你質疑連長,連長的回答是「那是由於你衝得不夠快,不然就不會受傷。」你噴過一口血後慢慢明白了,連長的那句動員根本沒有潛在的能夠被證實不對的可能性,簡單地說就是沒有「證僞性」,解釋權徹底由他,這是句永遠正確的騙人鬼話。若動員改成「只要衝鋒速度達到每秒5米,就不會受傷」,這就有「證僞性」了,只要有人衝鋒速度超過每秒5米還受了傷,就能夠證實連長的動員是錯的。
在選擇一個辯題時,首先要覈實的是此問題有沒有「證僞性」,例若有人拿出「天人合一」來跟你辯論,你就沒必要理會,由於這個問題無法證僞,怎麼個合法全由對方的兩片子嘴說了算,你稱「三才天地人,爲何只有天人合了,憑啥把地落下呢?」人家能夠說「地過低級,不與丫合。」你也無法證實他不對。因此,在辯論過程首要的就是要檢驗對方觀點的「證僞性」,沒法證僞的說法沒有意義。
二、「無」不須要證實
你說「如意金箍棒」是存在的,我說不存在,你讓我證實不存在,那我還真證實不了,即便我掘地三尺沒有找到,那也不能排除掘地四尺能找到的可能,即便我滿頭大汗地把地球都掘遍了,而後你來了一句「會不會在火星上呢?」
與邊界清晰的數學問題不一樣,現實生活中的「無」是無法證實的,也是不須要證實的,持「無」觀點的一方能夠什麼都不用幹就是默認正確的一方,直到持「有」觀點的一方拿出了「有」的證實爲止。你說手機輻射存在着引起腦瘤白血病的危險,我說不存在,這時應該由你來舉證。全球科學界曾作過上百項手機輻射與腦瘤白血病相關×××,結論不支持其中的相關性,你求證「有」不能成立,而個人「無」就是繼續成立的。
不少堅持「有」的一方在舉證不能的狀況下會拋出「潛在的可能性」的說法,竊覺得這是個最扯的說法,沒有之一。您讀完此文地球就毀滅的潛在可能性也不能說徹底沒有,但這種沒有證據的想象中的可能性有意義嗎?跟打輸了架,跑前撂下一句「有種你等着」同樣,「潛在的可能性」就是一句找場子的廢話,根本沒必要理會。
三、確定性指控拿證據,否認性指控有界線
確定性指控說的是聲稱對方作過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責我偷了錢包,那就應該由你來拿出物證人證,並公佈時間地點等信息,而不是由我自證沒偷過,其邏輯的根源就在於「無」無法證實。
否認性指控說的是聲稱對方沒作過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責我沒有上過大學,是靠欺騙獲得的教職,由於你所聲稱的「無」不須要證實,那舉證責任就輪到我了。但在我舉證以前,你先要明確你這個指控的「證僞性」在哪裏,好比說你贊成了只要我亮出×××你就認輸,而後我纔會舉證。不然,我亮出了文憑,你又否定文憑的真實性,待我證實了文憑是真的後,你又不承認文憑上的人是我本人……這是精通邏輯的人經常使用的損招,他老是提出否認性指控,逼得你不斷地自證,直到你崩潰爲止。否認性指控必需要有可證僞的界線,不然就是耍流氓。
四、慎用排除法
飛碟愛好者觀察到了天空中的異物,分析以下:不是飛機,不是流星,不是飛艇,不是氣球,不是……因此只能是飛碟!但最終被專家論證是西北某基地未公開的一次×××發射。排除法本是一個很好的分析方法,但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集合及元素必須明確。數學領域裏集合及元素每每很明確,排除法就很好使,例如一個集合裏有三個數,除了A數B數那就只能是C數了,但現實生活裏的集合及元素每每是不明確的,元素有不少甚至還有未知的,再使用排除法就很是危險了。
我跟一個姑娘獨處一室,你聽到姑娘的哭聲後闖進來爲姑娘抱不平,質問我「屋裏沒有別人,你還有什麼可說的!」其實,我還真的有不少可說的,例如姑娘失戀後呆呆地要尋死,被我開導後哭出來不想死了,姑娘終於找到了終年資助她讀書的好心人,激動得痛哭……我真是比竇娥還冤啊~
五、相關未必因果
你每次感冒都喝板藍根,十天就好,太屢次毫無例外的證據令你相信板藍根對治癒你的感冒頗有效。其實你錯了,感冒是自愈性疾病,你喝不喝板藍根,十天左右都會好的,不信您下次能夠試試喝蘿蔔湯,效果是同樣的。喝板藍根和感冒病癒,只是時間前後相關,並非因果關係,不少人習慣先入爲主地把相關性看成因果性,這也是辯論中常見的邏輯錯誤。
要獲得因果關係是很困難的事,要作不少隨機樣本的對照性檢驗,輕率給出的因果關係每每是不靠譜的。例如,「喝紅酒有益健康,法國曾有過科學統計,天天喝杯紅酒的人更長壽。」有統計結果也未必是因果關係,更有多是天天喝得起紅酒的人,其飲食和衛生條件更好而長壽的緣由,而與紅酒無關。更極端的例子,如今天天抽兩包煙的大煙鬼,也比菸草引進以前的古人壽命長,這能說明吸菸有利於長壽嗎?
六、非此未必即彼
非此即彼只有在互斥關係時才成立。一顆圍棋子,我說不是黑的,你就有理由認爲個人判斷是白的,由於圍棋子是非黑即白的互斥關係。在客艙裏一個壯漢與一個姑娘發生了衝突,姑娘有受傷證據,由於我以爲證據不足而對壯漢毆打的說法表示懷疑,充滿正義感的你對我喊「難道你認爲姑娘身上的傷是自傷的?!」雖然自傷可能性不能排除,但這並非我所相信的,由於還有是其餘人形成的可能性啊。這就比如一張撲克牌,我猜可能不是黑桃3,於時你氣沖沖地對我喊「難道你認爲是草花9。」
給對方扣上一個顯然錯誤的觀點來批判是能夠的,對方如果確定性判斷,你能夠拿這個判斷的逆否命題來批判,由於一個命題與其逆否命題等價,不管你批倒哪一個都成。對方如果否認性判斷,你能夠經過否認其所否認的論斷的互斥論斷來駁倒他,聽着很繞,其實很簡單,正如上面圍棋子例子,我所否認的論斷是「此子爲黑」,其互斥論斷是「此子爲白」,你只要否認了「此子爲白」,就把我對「此子爲黑」的否認給否認了。關鍵的問題在於互斥,若對方拿出非互斥邏輯的一對事件並經過非此即彼的方法詰難你,你就要給他來一句「你說的兩件事互斥嗎?」
七、證人證詞不能選擇
我在作科學實驗,根據個人首創理論,實驗結果數據應該是8,可我第一次實驗結果是2,再作結果是19,繼續作……好不容易有一次獲得8了,我高興地宣稱「雖然有不少偏差干擾了實驗,但終於獲得正確結果了,這就是我理論成立的鐵證!」你必定認爲這種根據立場選擇證據的實驗很滑稽,但這倒是辯論中很常見的作法。只要你有耐心不停的搞,只要你老是對不利結果視而不見,你想證實什麼就能證實什麼,並且證據都是「鐵證」。
你有了一個立場,有個證人出現了,他的某些說法證明了你的立場,於時你宣稱這我的可信,並將其說法做爲了本身的證據。但對立面拿了此人說的對你不利的話來質疑,你稱「誰能保證一點錯誤不犯啊,個別細節他沒看清楚的可能也是有的。」這就是有意選擇證據了,原本你承認了證人,就不能對其說法厚此薄彼,除非你有了證實「厚此薄彼」合理的證據,不然跟我那個好笑的科學實驗有什麼兩樣呢?
我曾給學生談過這些辯論中應遵循的邏輯,學生的回答是「如果每句話都過這些邏輯篩子,我就張不開嘴了。」其實感到張不開嘴就是進步,暫時閉着也比天馬行空不講邏輯激情四射的亂噴要強。邏輯有時跟本能相悖,須要長期訓練才能運用自如,等到運用自如時,你的看法會更加深入,在辯論中也可立於不敗之地了。即便作不到這點,熟悉了這些邏輯,至少也能夠在辯論中不被欺負。明明是本身有理,卻被別人擠兌,氣得要死,相信不少人有過這種感覺,這時拿出這些邏輯往他的言論上套一套,而後引出此文,告訴他犯了第幾條邏輯錯誤,讓他去鬱悶檢討吧。
【此文已發表於《北京科技報》】ide